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1-2129/TE
国际标准刊号:1001-8719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查看石油学报(石油加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石油与天然气地质CSCD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石油化工设计国家级科技期刊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承办的学术刊物,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协精品期刊。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主要刊登有关原油的性质与组成、石油加工及石油化工工艺和催化剂、替代燃料和新能源技术、石油化学品及助剂、化学工程、反应动力学、系统工程、节能环保、油品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及研究结果的综合述评;优先报道这些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被Ei Compedex、CA、API、AJ、CBST、Scopus、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国内外重要检索数据库所收录。刊载各类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达70%以上。是一本在本行业内有影响、有特色、有品位的具有较高质量水平的学术期刊。

  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双月末出版。

  阅读推荐:青海石油

  《青海石油》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最新期刊目录

石油和石油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究进展————作者:吴冲冲;张斯然;辛靖;杨国明;李永恒;苏梦军;宋宇;王连英;

摘要:中国提出了2030年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石油和石油化工(简称石化)行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但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CO2)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为实现“双碳”目标,石油和石化行业任重道远。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碳减排问题,对CCUS技术进行了概述,总结了不同CCUS技术的原理及研究进展,并...

FER/MFI混晶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1-己烯裂解性能————作者:马艺轩;刘建强;欧阳颖;邢恩会;罗一斌;舒兴田;

摘要:以吡咯烷为模板剂,通过引入不同添加量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成功合成了一系列FER分子筛及FER/MFI混晶分子筛,采用XRD、BET、XRF、SEM和NH?-TPD等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表征,并系统探究其催化1-己烯裂解反应性能。结果表明:CTAB的引入显著影响分子筛的孔结构和酸性,高CTAB含量(CTAB/SiO?摩尔比0.10)条件下,形成FER与MFI双晶相共存结构的混晶分子筛,其...

烯烃限域热催化反应系统研究与概念设计————作者:许友好;阳文杰;刘凌涛;

摘要:基于烯烃限域催化反应结果,对其反应过程化学进行系统分析。当反应温度高于600 ℃时,双分子叠合反应受到抑制,单分子裂解反应成为主导;但与此同时热裂化反应被促进,甲烷的生成增加。从反应器开发的角度,高选择性地生成乙烯和丙烯则需要在强化烯烃单分子裂化反应的同时抑制热裂化反应。根据单分子、双分子和热裂化反应的特性,提出“四高三快”技术思路,即反应温度高、流化床催化剂密度高、催化剂比热高、原料与催化剂接触...

发动机典型工况甲烷燃烧动力学机理的优化————作者:李昱翰;魏胜利;严书哲;冉稳江;

摘要:为解决发动机典型工况下缺乏适用甲烷燃烧动力学机理的问题,在对现有甲烷燃烧动力学机理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简化方法,构建了包含22种组分和164步反应的甲烷燃烧动力学简化机理;通过遗传算法和鲍威尔算法对其进行整体优化,得到甲烷燃烧动力学优化机理;并对该机理进行基础燃烧特性分析和发动机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当量比1.0、压力1 MPa工况下,甲烷燃烧动力学优化机理能够准确预测着火延迟期;在温度...

C5、C6烷烃/烯烃抽提分离技术研究————作者:郄思远;杨明科;田龙胜;唐文成;庞伟伟;赵明;

摘要:针对抽提蒸馏法分离C5、C6烷烃/烯烃能耗高的问题,提出液-液抽提-抽提蒸馏组合工艺思路,并研发兼具选择性和溶解性的3-甲基环丁砜/N-甲基吡咯烷酮复配溶剂,测得溶剂-烃类体系相平衡数据,回归得到NRTL模型二元交互作用参数。建立C5、C6烷烃/烯烃抽提分离工艺全过程模拟系统,完成6×105

石脑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分子水平反应动力学建模————作者:李泽;张鑫阳;杨满军;鲁家荣;张东培;闫昊;刘熠斌;陈小博;杨朝合;

摘要:为深度解析石脑油催化裂解反应网络,基于结构导向集总方法建立石脑油催化裂解工艺的分子水平反应动力学模型,结合过渡态理论探索烃类分子的差异化裂解机理,制定31条反应规则用于描述石脑油催化裂解反应网络。通过模型计算不同工艺条件下的低碳烯烃分布,解析产品收率沿反应器高度的变化规律。 研究表明:通过模型计算证实反应器初段的乙烯、丙烯收率占总收率的60%以上;通过反应条件敏感度曲线确定最优反应条件为温度68...

正戊烷热裂解和催化裂解反应特征研究————作者:李芳;张鹏鹤;王怡然;刘月明;何鸣元;

摘要:采用固定床反应器,探究了500~700 ℃温度区间正戊烷热裂解与催化裂解之间的竞争关系。结果显示,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引入可显著提升正戊烷裂解反应活性。当反应温度低于600 ℃时,正戊烷裂解主要遵循碳正离子机理进行催化裂解,反应路径涵盖单分子质子化裂解、负氢离子转移反应、β裂解,以及环化、脱氢芳构化等副反应。调控该反应路径是提高正戊烷裂解过程乙烯、丙烯收率的关键。基于此,探究了分子筛催化剂拓扑...

PC-1分子筛酸处理及其催化甲基萘缩聚反应性能————作者:石利斌;张举鹏;彭东岳;罗洋;管翠诗;

摘要:PC-1分子筛可以催化甲基萘缩聚反应,为了提高甲基萘转化率和缩聚产物收率,分别采用柠檬酸和不同含量三氟甲磺酸(TFMSA)对PC-1分子筛进行酸处理制备了系列催化剂,采用XRF、N2物理吸附-脱附、NH3-TPD、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孔结构性质和酸性质表征,并在高温高压反应釜中评价催化剂对甲基萘缩聚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柠檬酸处理制备的PC...

萃取精馏分离醚后碳四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作者:杨明科;赵明;唐文成;郄思远;庞伟伟;孙睿;宇国佳;田龙胜;

摘要:随着中国乙烯裂解装置及煤/甲醇制烯烃装置的扩能或新建,副产碳四(C4)轻烃资源的高价值利用迫在眉睫,其中对异丁烷、正丁烷和正丁烯等醚后C4烷烃/烯烃混合物的分离具有实际意义。目前萃取精馏技术是分离醚后C4的主要途径。综述了基于萃取精馏的乙腈工艺、吗啉-N-甲酰吗啉工艺、N,N-二甲基甲酰胺工艺和甲乙酮-N-甲酰吗啉工艺分离醚后C

1-戊烯和正戊烷在不同硅/铝比ZSM-5分子筛上的高温裂解性能————作者:王瑞霖;许友好;阳文杰;王永睿;舒兴田;

摘要:本研究系统地评估了1-戊烯和正戊烷在反应温度700 ℃、反应压力0.13MPa、质量空速70h-1条件(靶向催化裂化工艺条件)下不同硅/铝比H-ZSM-5分子筛催化下的裂解性能。研究发现:1-戊烯裂解反应活性远高于正戊烷,随着H-ZSM-5分子筛硅/铝比的增加,1-戊烯和正戊烷催化裂解反应转化率降低,热裂化比例增加,氢转移系数减小。相同反应条件下,1-戊烯在不同硅/铝比分子筛...

分子筛框架Br?nsted酸位点分布的表征方法进展————作者:白云星;袁振轩;黄伟新;

摘要:分子筛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烃类催化裂化等重要反应,其催化性能与框架内Br?nsted酸(B酸)位点的限域微环境密切相关。精准表征B酸位点在框架中的分布对分子筛催化剂设计至关重要。综述了B酸位点酸强度的度量指标及其与孔道限域效应的关系,介绍了探针反应法在揭示该效应中的应用。系统梳理了包括红外光谱、吸附微量热、固体核磁共振(NMR)以及液相Co2+ 离子交换滴定法等多种定量表征方法在...

SSZ-39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柴油车尾气脱除氮氧化物中的应用进展————作者:顾智浩;黄迩睿;孟涛;毛东森;周子昂;薛招腾;

摘要:SSZ-39分子筛由于其特殊孔道结构和小孔径受到研究者们广泛关注,在脱除氮氧化物(DeNOx)方面具有优异的活性、水热稳定性及抗中毒能力,被认为是潜在的柴油车尾气DeNOx分子筛催化剂。综述了SSZ-39分子筛的合成方法,分析了不同模板剂和不同前驱体沸石的选择对合成SSZ-39分子筛的影响。从DeNOx条件、水热老化处理方法、活性中...

微气泡强化气-液两相鼓泡塔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作者:刘束玉;蔡镇;李成祥;徐世梅;石孝刚;高金森;蓝兴英;王涛;贾保印;

摘要:气-液传质缓慢通常是限制鼓泡塔中总反应过程速率的关键因素,通过采用微气泡以强化气-液传质,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然而,鼓泡塔中气-液流动特性复杂,目前关于微气泡流动与分布特性对气-液传质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通过与传统毫米级气泡的流动与分布特性进行详细对比,阐述了鼓泡塔中微气泡能够强化气-液传质的原因所在:相比毫米级气泡,鼓泡塔采用微气泡时,其液面高度提升了...

基于窄馏分分子结构的重油分子聚集行为介观尺度模拟研究————作者:关冬;秦康;张霖宙;

摘要:为研究重油的介观尺度分子聚集结构,有效补充实验中难以获取的重油分子聚集结构信息,应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方法,以重油超临界溶剂萃取工艺(SFEF)为例,建立基于窄馏分平均分子结构的重油分子粗粒化结构模型。经介观尺度模拟得到SFEF工艺原料、窄馏分及其在有机溶剂体系内的分子聚集结构,通过统计分子聚集结构中分子间的距离关系,得到分子聚集率和聚集体分子数等信息。结果表明,重油分子的聚集结构与实验规律...

碳载体及表面氧物种对Pt/碳催化剂丙烷脱氢性能的影响————作者:王玮;荣峻峰;郑爱国;袁蕙;谢婧新;赵红;吴耿煌;于鹏;宗明生;

摘要:负载型Pt催化剂是一种高效的丙烷直接脱氢(PDH)催化剂,载体是决定其PDH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揭示碳载体的结构与组成对Pt/碳催化剂PDH性能的影响机制,以具有明显结构差异的高导电炭黑(KB)、活性炭(AC)和石墨烯纳米碳笼(GNC)为载体制备Pt/碳催化剂,并对其进行PDH反应测试。结果表明:Pt/KB的PDH性能优异,在反应1 h时,Pt/KB的丙烯生成速率为429.17 mmol/(g·...

石油降解复合菌群的构建及生物炭固定化条件优化————作者:马晓婉;李海红;韦泽华;

摘要:为了使石油降解效果达到最佳,以筛选的6种石油降解菌为实验对象,通过牛津杯拮抗实验,选择无拮抗作用的菌株复配优化构建4组复合菌群,并以NaOH-球磨共改性制得的壳基生物炭为载体,制备了吸附-降解相结合的高效石油降解固定化菌剂,并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固定化菌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芽孢杆菌、不动杆菌、四会假单胞菌和蜡样芽孢杆菌4株菌最佳体积比为1∶3∶4∶1时,在温度30 ℃、转速120 r/min...

碳包覆型铁基非均相催化剂制备及其湿法氧化再生脱硫富液性能————作者:陈鸿元;张顺昆;王雪凝;李星;牟星;黄杨;罗秀彬;邱奎;

摘要:为解决天然气高含硫脱除工艺中硫磺沉积并堵塞管道问题,开发出一种非均相催化剂,将其加入脱硫富液中,在通入氧气条件下进行湿法氧化再生,可有效避免在吸收高浓度H2S阶段产生硫磺堵塞问题。探究碳源比例、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用量对脱硫富液再生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碳源质量比为mY/mF=1/1(Y表示间苯二酚,F...

小粒径FCC催化剂在鼓泡流化床中的流化性能研究————作者:张磊;申宝剑;高雄厚;张君屹;段宏昌;彭威;黄新俊;方勤珠;

摘要:采用计算颗粒流体力学软件模拟工业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内催化剂的流化状态,系统研究了平均粒径50、65、70 μm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在二密相床层和稀相空间内的分布规律,考察粒度分布、颗粒密度与细粉含量对床层高度和颗粒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催化剂平均粒径由70 μm降至50 μm时,密相床层高度降低0.6 m,旋风分离器入口催化剂质量浓度由4 kg/m3升高至6 kg/m<...

不同基属混合加氢重油催化裂化及裂解反应性能————作者:张亚红;方东;史得军;许顺年;张宸玮;孙志国;王刚;刘超伟;

摘要:为分析中间基和石蜡基重油混合加工比例对后续的催化裂化、催化裂解工艺产品分布的影响,将中间基巴士拉重油和石蜡基华北重油以不同比例混合加氢改质后进行催化裂化和催化裂解反应,催化裂化反应条件为:压力0.1 MPa,温度505 ℃,剂/油质量比5.6,质量空速19 h-1;催化裂解反应条件为:压力0.1 MPa,温度580 ℃,剂/油质量比12,质量空速10 h-1

新型功能化溶剂用于汽柴油脱硫研究进展————作者:宇国佳;赵明;任钟旗;周羽轩;史军军;

摘要:基于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汽油和柴油需要严格控制硫含量,其中噻吩类硫化物由于加氢效率不高而常采用溶剂精制法脱除,该过程中新型高效功能化溶剂的开发是关键。离子液体、低共熔溶剂以及多孔离子液体等功能化溶剂均具有无毒、低挥发性、低熔点、高极性、高溶解性、高化学和热稳定性、结构基团高度可调等特点,因此其研究发展迅速。基于功能化溶剂的特征,介绍离子液体、低共熔溶剂以及多孔离子液体在汽柴油脱硫方面的发展,将汽油...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