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油气藏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特种油气藏

特种油气藏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21-1357/TE
国际标准刊号:1006-6535
主办单位: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主管单位: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查看特种油气藏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铁道勘察国家级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 城市城市科学研究杂志

   《特种油气藏》(双月刊)创刊地1994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辽河油田分公司主办。

  《特种油气藏》是国内唯一一份专门报道特种油气藏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动向的国家级科技期刊。“特种油气藏”即“非常规油气藏”,系指稠油、高凝油、低渗秀和岩浆岩、变质岩、裂缝、古潜山及其它一切特殊油气藏。凡是反映与特种油气藏的生成、产状、分布规律、勘探与开发方法、储运加工、生态环境、科技信息、综合论述等有关的科技论文均可向本刊投稿。同时征集学术活动、会议简讯等信息,并竭诚为各单位刊登广告和各种技术转让、咨询服务等。获奖情况:辽宁省优秀期刊一等奖;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国《CAJ-CD规范》优秀奖。

  特种油气藏杂志栏目设置

  地质勘探、油藏工程、综述、钻采工艺、试验研究、科技信息、综合论坛、新人推介

  特种油气藏杂志荣誉

  CA 化学文摘(美)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Pж(AJ) 文摘杂志(俄)SA 科学文摘(英)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文摘杂志物理学、电技术、计算机及控制信息数据库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Caj-cd规范获奖期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

  特种油气藏杂志社简介

  一、《特种油气藏》摘要与关键词:文章要提供100-200字的摘要,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提供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撰写的文章字数以2500-4500字为宜。

  二、《特种油气藏》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邮政编码、职称、职务、学历、主要研究方向等(研究生须注明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

  三、《特种油气藏》注释:注释序号(上标)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附于文末。

  四、非正式出版物(如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未正式发表的讲话等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阅读推荐:油气地球物理

  《油气地球物理》油气科技期刊征稿,是由胜利油田分公司主管,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特种油气藏最新期刊目录

样品粉碎粒度对小角X-射线散射表征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作者:王江;韩辉;文冉;聂尊浩;武文杰;王逸兴;何春臣;何江;

摘要: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SAXS)可以检测到封闭孔隙,而气体吸附实验仅能检测到开放孔隙,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以获取更全面的孔隙结构信息。但是,样品粉碎粒度对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表征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还不明确。为此,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将样品粉碎成常用的4种粒径(20目、60目、130目和150目),并对每种粒径的样品进行小角X-射线散射和低压氮气吸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孔隙体积随着样品...

地下储氢发展现状与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作者:潘滨;杨雅文;陈婷;杨永飞;宋先知;万继方;陈宏坤;崔少东;

摘要:氢能是促进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为实现氢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突破大规模氢能存储技术瓶颈。盐穴、废弃油气藏和咸水层储存空间大、密封性好,储氢潜力巨大,地下储氢策略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地下储氢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基础研究和现场测试工作。基于前人的研究,分别从地下储氢的必要性、可行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氢气-岩石-咸水-微生物作用、氢气-垫气混相、氢气多轮次注采、氢气-咸水...

超大扭矩螺杆钻具特殊连接螺纹的安全性分析及应用————作者:熊建华;易先中;秦赛博;陈志湘;易军;熊远才;尹作鹏;徐永和;

摘要:螺纹接头是螺杆钻具壳体的薄弱环节,为减少螺杆钻具井下作业时螺纹断裂破坏情况的发生,提高连接螺纹的力学性能,利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分析了4种新型特殊连接螺纹结构在复杂载荷下的承载特性、力学性能、疲劳性能及抗振性能,并在泸208H2区块对优选的新型特殊连接螺纹进行现场应用评价。研究表明:新型特殊连接螺纹结构Ⅲ(牙型为矮牙型,锥度为1∶16,螺距为6.35 mm,牙高为3.20 mm)有更优的承载性能,在...

考虑真实井轨迹的油水两相流水平井产能研究————作者:白海世;马成;赵玉龙;康博;张芮菡;张烈辉;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水平井技术已成为油气田开发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基于当量井径原理和压降叠加理论,结合油水两相拟压力函数,建立了考虑真实井轨迹的水平井油水两相产能预测模型。研究表明,水平井沿程的产油量分布大体呈“U”字型,受实际井轨迹影响流量存在波动;随着水平井长度的增加,产油量增长趋缓;水平井各段产量与渗透率正相关,穿过高渗地层有助于提高产能。此外,相渗曲线形态对产油量和产水量有显著影响,低含...

低温灰化反演页岩纳米孔隙来源方法探究————作者:宋党育;杨春林;李云波;乔雨;

摘要:针对在研究页岩纳米孔隙来源时传统方法存在局限性的问题,开展低温灰化实验,分析灰化过程中孔隙的变化与转化规律,建立了页岩微孔与介孔的有机、无机来源反演方法,并通过反演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页岩纳米孔隙的有机、无机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对微孔孔容和比表面积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5.77%和44.62%,对介孔孔容与比表面积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77%和12.85%,有机质微孔与介孔...

考虑滤失效应的CO2压裂液在页岩储层裂缝中的对流换热规律研究————作者:孙士慧;张婉;伊廷龙;高延文;滕诗富;

摘要:数值模拟研究了液态CO2压裂液在页岩储层中的传热传质过程,以裂缝温度场、压力场和密度场为研究重点,分析了页岩裂缝中换热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沿着裂缝延伸的方向,CO2压裂液温度逐步升高,达到峰值后略有下降,最终趋于稳定;压力逐渐降低,初期下降率较缓,后期急剧下降,最终趋于稳定;密度逐步减少,达到最低点后略有上升,最终趋于稳定。②沿着裂缝延伸的方向,注入的...

水化作用下页岩力学强度的劣化行为研究————作者:邵先宇;王科;王志强;赵凌云;李智渲;谭永胜;

摘要:地下工程空间的结构稳定至关重要,但工程流体与地下岩层流体的不配伍性会诱发岩石中黏土矿物的结构性变化,并对岩石的力学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且工程应用中,常以干燥状态下的岩体力学强度为基础,与实际有偏差。本文以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首先采用多个圆柱形试样在低矿化度水中分别进行了5、10、30和50天的浸泡处理,随后分别对干燥及浸泡后的岩样进行了单轴抗压强度试验,以评估水化作用对页岩力学性质的影响;并结合实验...

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过程中的支撑剂输运研究————作者:杨兆中;张杰;朱静怡;李小刚;吴江;陶勋珂;潘东;

摘要:在水力压裂支撑剂泵注阶段,裂缝是一个持续扩展的过程,为探究裂缝扩展对支撑剂铺置的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裂缝宽度可动态变化的支撑剂输送物理模拟装置,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分别开展了分支缝不同开启时机、不同排量、不同砂比和不同压裂液黏度实验条件下的支撑剂运移模拟实验,并与裂缝固定不变实验结果对比。研究表明,裂缝扩展对支撑剂铺置效果影响较大,与固定缝宽实验结果相比,支撑剂平衡砂堤水平下降率达24...

致密油藏纳米乳液渗吸规律及应用————作者:梁星原;韩国庆;周福建;梁天博;岳震铎;杨凯;

摘要:针对矿场尺度下致密储层纳米乳液渗吸规律不清楚的问题,基于数值模拟方法,从实验室尺度和矿场尺度2个方面对纳米乳液渗吸采收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室尺度下,随着渗透率的增加,渗吸采收率增至47%后保持稳定;随着毛细管压力的增加,渗吸采收率逐渐增至61%;随着临界吸附量逐渐增加,渗吸采收率先稳定在28%,后降至2%。矿场尺度下,随着渗透率、毛细管压力和扩散系数的增加,渗吸采收率分别增至38%...

边底水气藏改储气库扩容实验研究————作者:张广东;贾继强;曾大乾;莫超平;张广权;

摘要:地下储气库作为一种经济且高效的城市天然气调峰手段,已被广泛应用。相比常规油气藏,边底水油气藏因含有大量边水或底水,在储气库建设中面临显著技术挑战,尤其是如何有效控制和解决储层含水饱和度过高的问题,已成为储气库进一步推广的关键难题。该实验以文24气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边底水油气藏改建储气库的扩容规律及关键参数。研究表明,气驱排水阶段对扩容效果最显著,但较高的注气速度会降低扩容效率;反复注采阶段的前两...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二叠系烃源岩差异热演化及生烃特征对油气富集规律的影响————作者:韩杨;杨海波;蒋文龙;杨皝;项威;郭文建;王韬;

摘要: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二叠系烃源岩是盆内最重要的油气来源,为梳理“源控”背景下的多相态油气成烃演化与富集规律,运用盆地模拟和实验分析技术,恢复了中央坳陷不同富烃凹陷区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史、生烃史及成藏过程。研究表明:二叠系烃源岩在晚三叠世开始成熟,现今主体处于高成熟生凝析油气阶段,凹陷中心多已达到过成熟阶段;二叠系烃源岩生烃过程可分为持续充注成熟富油少气型、多期调整深埋高熟富气型、早期散失早成熟富油气...

稠油油藏空气辅助微生物驱稠化营养激活体系评价及应用————作者:刘晓丽;李阳;白雷;马艳清;马挺;姜振学;万云洋;

摘要:新疆L-9油藏是具有边底水的薄层砂岩普通稠油油藏,受边底水及和CaCl2水型的影响,常规的化学驱体系并不适用。针对该问题,开展了空气辅助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试验过程中,为了抑制底水锥进及高渗通道水窜,扩大微生物驱波及体积,利用油藏精细地质建模、示踪剂监测数值模拟技术识别了水流优势通道,明确了通道两侧剩余油饱和度高,评价了以生物多糖为主的稠化营养激活体系与现场回注污水和...

延川地区盒8段储层溶蚀特征及其对物性的影响————作者:黄杏雨;杜贵超;何雅雯;郭睿良;朱琳;贾文昊;王豪;王凤琴;

摘要: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川地区盒8段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不明确的问题,利用压汞、孔渗、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等多种测试资料,系统开展了盒8段储层砂岩溶蚀作用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盒8段为典型的特低孔、致密储层,可划分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及岩屑砂岩3种类型储层,储层遭受强烈成岩作用改造,溶蚀作用是形成次生孔隙、改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3类储层在早成岩B期晚期—中成岩A期均遭...

页岩油注CO2-烃类混合气体吞吐实验————作者:潘香港;王齐俊;陈华;程云龙;余前港;霍嘉华;李新;

摘要:为了研究页岩油注CO2-烃类混合气体的吞吐过程,明确不同参数的影响规律以及纳米—微米级孔喉中的流体动用程度,利用核磁共振实验揭示了最终采出程度变化、T2分布曲线变化和不同孔径中的原油动用程度等吞吐特征,并阐明了混合气体类型、注入方式和TOC对吞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O2+CH4相比,CO2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对渗吸特征影响————作者:陈鸿安;付兰清;

摘要:为精细分析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优势岩相孔隙结构与渗吸特征的联系,在系统分析该区3种岩相页岩岩性和物性参数的基础上,开展高压压汞、低压氮气吸附、增压渗吸吞吐和核磁共振扫描联测实验,研究了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对渗吸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长英质纹层页岩、富有机质黏土质纹层页岩和黏土质纹层页岩的孔隙结构参数依次呈现亚微米级孔隙体积减小、分选系数降低、排驱压力与饱和中值压力...

济阳坳陷始新统页岩岩相组合类型及分布特征————作者:王勇;刘惠民;孟伟;魏晓亮;张顺;

摘要:针对陆相断陷盆地页岩岩相多、相变快、预测度大的问题,以济阳坳陷始新统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页岩为例,综合运用岩心、薄片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剖析了页岩岩相组合类型、沉积序列及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内源型、混源型和外源型3大类岩相组合,其中,内源型岩相组合主要形成于浅湖—半深湖、水体盐度高、外部碎屑物源供给较少的沉积环境;混源型岩相组合主要形成于半深湖—深湖、水体盐度相对较高、内外物源供给相...

超深井钻机绳轮疲劳寿命预测————作者:易先中;秦赛博;刘航铭;乐容昌;许志新;皮运松;蔡星星;冀玉松;

摘要:针对钻机起升系统重要部件死绳固定器疲劳寿命认识不清的问题,以ZJ150钻机用JZG97型死绳固定器为例,使用有限元法进行了疲劳寿命分析,通过正交实验对死绳固定器薄弱环节(绳轮)处的结构参数进行优选,并建立BP神经网络疲劳寿命预测模型,预测薄弱部位的疲劳寿命。结果表明:肋板宽度为90 mm、传感器支臂过渡圆角半径为270 mm、肋板厚度为230 mm为最优参数组合,优化后绳轮的疲劳安全系数为1.78...

基于数据驱动的储气库井底压力预测————作者:蒋华全;曾娟;李力民;温廷鈞;周俊池;陈小凡;王剑;

摘要:针对储气库井底压力难以准确快速获取的问题,以相国寺储气库为研究对象,基于数据驱动原理,运用监督学习方法,对该储气库10口井共14组数据的12种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开展井底压力预测研究,建立了高斯过程回归(GPR)、支持向量回归(SVR)和人工神经网络(ANN)3种井底压力预测模型,并对模型预测精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影响井底压力的主要因素为日注采量、井口压力、地层压力和井口温度;SVR、GPR、A...

长岭断陷断层演化特征及油气意义————作者:刘嘉榆;李涛;杨光;胡佳;张珈畅;蔡雨汛;

摘要:为明确长岭断陷主干控洼断层构造特征及其活动性对油气成藏的影响,通过对长岭断陷骨干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和平衡剖面恢复分析,选用生长指数、古落差和活动速率3个指标综合分析各个洼槽主干控洼断层的活动特征,探讨了断层活动对长岭地区各洼槽的演化、圈闭形成和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长岭断陷主干控洼断层经历了多期活动且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在垂向上沟通了多个层系,为油气运聚提供有利的输导条件及成藏区域。断陷期断层活...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东部沙三段煤成油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作者:于雪峰;于福生;郭强;黄双泉;

摘要:针对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高含蜡原油成因与来源不明、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综合分析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成煤环境、煤系地层烃源岩指标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剖析源储配置与生烃潜力,明确了煤成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为断—坳转换期,构造稳定背景下湖盆逐渐淤填,形成大面积的泛滥平原沉积;煤系地层稳定发育,煤系烃源岩富含壳质组与基质镜质体,具有较强的生油能力。聚煤中心煤系烃源岩厚度大、...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