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学刊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城市规划学刊

城市规划学刊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1-1938/TU
国际标准刊号:1000-3363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
主管单位:教育部
查看城市规划学刊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铁道通信信号通信科技杂志
下一本期杂志:科技档案安徽省期刊

   《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学术期刊,原名《城市规划汇刊》,2005年起更名,创刊于1957年,1978年复刊后为双月刊,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学术期刊。

  《城市规划学刊》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之一。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是国家建筑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美国国际CODEN中心授予国际刊名代码。立足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关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并兼顾与相邻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学术性和前瞻性为办刊特色,以国内高校唯一重点城市规划专业为依托,国内多家著名高校和权威性设计单位共同参与,在国内城市规划领域具有重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影响因子名列同类期刊前茅。编辑部拥有一支办刊经验成熟,学术资深,敏锐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稳定的编辑队伍,有一批学术水平深厚的编委会参与指导工作。获奖情況: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來源期刊、建筑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城市规划学刊杂志栏目设置

  规划研究、研究综述、高层信息、独家专稿、本刊特稿、热点追踪、海外快递、国外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学刊杂志荣誉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核心期刊

  城市规划学刊杂志社简介

  一、《城市规划学刊》摘要与关键词:文章要提供100-200字的摘要,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提供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撰写的文章字数以2500-4500字为宜。

  二、《城市规划学刊》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邮政编码、职称、职务、学历、主要研究方向等(研究生须注明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

  三、《城市规划学刊》注释:注释序号(上标)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附于文末。

  四、非正式出版物(如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未正式发表的讲话等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阅读推荐: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期刊出版,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旨在从规划的视角探讨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规律,推进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的发展。本刊植根中国问题,参照国际规范,推进学术研究,倡导人文复兴,致力成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领域人文精神的守望者和思想盛宴的召集者。本刊主要刊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前沿性、开创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反映国际最新研究动态,介绍国内外顶尖城市与区域规划学者的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鼓励具有长期研究积累、多学科交叉折原创星研究论文。

  城市规划学刊最新期刊目录

国土空间规划模块化传导体系——以深圳市为例————作者:王佳;汪莲;李晨;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基础性空间保障,其中专项规划作为实施支撑体系的重要价值也得以明确。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下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新导向和内涵关联,聚焦市县国土空间“总—专”规划的传导内容演进,引入模块化理论并剖析其内涵特征和适用性,探索构建国土空间“总—专”规划的模块化传导体系。面向实践层面,系统梳理专项规划传导的实践案例和标准规范,提出依托目录清单管理构建系统子模块,通过明确高效的...

新质生产力、新能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演进方向思考——以风、光能源形式为主的讨论————作者:王乙喆;王兴平;朱振伟;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抓手。空间规划学科应主动推进以风能、光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生产布局,以能源为媒介支撑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深度剖析生产力、能源和空间关系。阐明新能源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历史经验表明生产力质变往往与能源形态革新相伴生。能源转型推动地表空间利用方式的变革,新能源颠覆了传统能源空间利用逻辑,形成了“空间能源生产”的新型利用形态,既重塑空间价值又冲击现有空间利用体...

“以城市托举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与使命”学术笔谈————作者:吴志强;汪光焘 ;杨保军;郑德高;王兰;袁媛;杨晓春;彭翀;陈晨;杨天人;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城市作为国家现代化的核心空间载体,其发展模式与国家现代化战略深度交织。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特征,我国城市发展必须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探索兼具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的现代化范式。如何以城市高质量发展托举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文明转型,实现“点状现代化”向“全域现代化”的跃迁,成为亟待探讨的学术命题。为此...

城市动力空间:从增长主义到结构主义的转型————作者:郑德高;张亢;李鹏飞;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持续深入的当下,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全新的动力挑战以及空间层面的深刻变革。传统“增长主义”模式下,城市发展主要依靠快速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以及延伸的房地产动力,其动力空间表现为新城新区形式。但随着城市步入以城市更新为主导的“结构主义”时代,城市动力及其空间皆面临深刻变化。基于历史比较视角,结合城市在不同阶段的战略规划实践,指出“城市动力空间”是影响规划转型的关键要素。同时提出,新时期城市发...

存量产业空间转型中的政府作为与治理优化:一个控制权的视角————作者:黄卫东;李志兵;杨瑞;邱玲;

摘要: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土地供给紧缩的背景下,存量产业空间转型成为各地政府构建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改造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等分布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上下级政府间的诉求差异与博弈困境,亟待探索政府纵向协同治理优化的可行路径。基于控制权理论,结合存量产业空间转型语境,围绕“土地整备—开发建设—监督管理”的再开发全流程构建控制权扩展分析框架,并以苏州、佛山、东莞为典型案例,解析三地在存量产业空间转...

从静态耦合到动态交互:中观尺度城市设计的智能化方法————作者:黄雨悦;杨俊宴;孙昊成;杨清心;崔澳;

摘要:中观尺度城市设计作为衔接宏观城市尺度与微观街坊尺度的关键环节,兼具统筹二维功能秩序与三维形态秩序的双重职责。面对动态变化的城市需求,传统中观尺度城市设计方法具有“功能—形态”耦合模式静态单一、调整效率相对低下等局限,研究基于强化学习算法构建了一套“网络控制模块—方案生成模块—优化输出模块”的中观尺度智能城市设计路径。又针对“功能—形态”耦合要素的空间布局特征总结出高度耦合、核心集聚、轴线带动、功能...

增益返公:深圳城市更新和移交用地制度解析与评估————作者:水浩然;缪春胜;邹兵;张艳;

摘要:城市更新所产生的土地增值利益需要进行公平合理的再分配以保证公共利益。基于土地增值利益公共还原的视角,解析深圳市城市更新移交用地的制度设计,并对移交用地制度增益返公的的成效进行评估,发现移交用地制度在数量上较好地实现了价值增值的公共还原,但在价值还原效用上还存在移交用地低质化、结构不均衡、区域功能错位配置、跨单元衔接困难等问题,并可能产生价值增值的福利损失。进一步剖析移交用地应用于增益返公的三方面难...

城市级绿色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实施机制——以深圳“山海连城计划”为例————作者:荆万里;单樑;司马晓;刘迎宾;

摘要:基于对深圳绿色公共空间规划建设实施机制的演进历程分析,剖析新时期规划实施机制在行动传导、条块衔接、建设活动、政策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城市级绿色公共空间实施机制的先进经验,提出实施机制的价值取向应追求正外部性、系统性、协同性和过程性的统一。以深圳“山海连城计划”为例,建立“绿美家园”的全社会目标共识、制定“系统集成+持续接力”的实施方案、构建“管控+引导+服务”的协同框架、贯穿“规—建—管...

数字一张蓝图:国土空间信息归一化组织的架构与治理实践创新————作者:左为;刘锦秋;曾鹏;

摘要:数字一张蓝图是国土空间信息模型(TIM)的本质体现,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实施的重要保障,其核心是围绕国土空间任意“地—物—人”信息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的网格化这一底层逻辑构建信息组织的归一化架构。基于信息多维向量的数理模型基础,规范构造时空信息网格的理论体系,从而推演构建了数字国土空间信息组织的基本架构和基本特征;同时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底层逻辑,推导出全生命周期下可追溯的国土空间信息过程与治理图景。以...

关于新时代城市学的思考——兼论城市问题—城市科学—城市学————作者:汪光焘 ;刘翔;李芬;魏贺;高渝斐;

摘要:建立以城市学为牵头的城市科学体系是城市研究者长期探索的方向,一直试图从学理角度搭建起城市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我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提供指导思想与专业知识。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历史时期,城市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城市进入新发展阶段,亟需对城市学进行系统回顾与再思考。通过回溯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始终以改革为导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外城市学或城...

城市设计的空间模式及其创新:一种新质化学理的研究与实践————作者:杨超;

摘要:空间生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空间模式”作为一种空间生产的内在机制,其创新对于催生新质空间生产力具有学理层面的重要意义。基于空间模式的内涵辨析和建构因素整理,提出城市设计创新的核心是空间模式创新,即既有空间要素的创新组合;从要素属性与关系组织的底层逻辑处,揭示空间模式创新的基本原理并提炼出八个原型图式,分别是条带、圈层、格网、拼布、群岛、线型、边界和单元,从而超越了传统城市设计的形态学认知...

政府、高校和私企主导下众创空间的布局时空演变:基于创新螺旋模型的空间机制————作者:文君;陈柳燕;张明刚;曹奥茁;沈娉;毕凌岚;

摘要:众创空间曾在“双创”政策下掀起扩张热潮,但如今逐渐面临倒闭和转型的挑战。随着“政产学研”融合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以政府、高校和私企等三类运营主体为切入视角开展众创空间的时空演变研究,对于推动区域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创新螺旋模型理论,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方法,以创新高地成都市为例,对这三类主体主导的众创空间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政府主体类众创空间在市场化运营趋势下,同时回...

澳门近现代城市发展脉络梳理、经验总结与展望————作者:庄子晔;范悦;郑如轩;崔光勋;

摘要: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承载了数百年的丰富历史。学界从政体、城市空间、建设及规划等多重视角研究澳门城市发展历程,但未凸显葡萄牙城市规划体系移植到澳门后,对澳门发展所起到的根基性作用。运用主题河流图工具,可视化1845—2022年澳门城市发展脉络,将其划分为5个时期:推行殖民统治期、巩固殖民统治期、中立区发展期、地区高度自治期以及“一国两制”新时期。发现澳门近现代城市发展受六大逻辑协同推动:...

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径与实践探索————作者:干靓;王沫;刘晓;郭光普;刘巷序;周燕妮;

摘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既是全球保护议程的战略要求,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而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到空间管控最重要的层级。分析了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构建了在各编制环节中导入和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框架,提出了“构建全域保护空间网络—确定分层保护空间管控—提出重要生境修复措施”的技术路径,并以云南省云龙县作为实践案例探索了具体应...

城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作者:杨辰;

摘要:<正>行动中的时间城市主义:北京胡同遗产保护和宜居性的协同治理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经历了从单体建筑保护向街区保护的转变,愈发强调文化、经济、社会等多元价值。然而,快速城市化和房地产开发对遗产的多元价值保护构成了威胁,如何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保护历史街区完整性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挑战。“时间城市主义”(chrono-urbanism)理念允许城市空间进行适应性改造,并强调纳入广泛...

城乡规划管理与政策————作者:赵蔚;

摘要:<正>大数据与AI支持下的城市更新感知评估研究进展——近三年高水平文献分析本文系统梳理了近三年来高水平文献中AI与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更新感知评估进展,重点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应用实践,包括城市整体更新潜力评估、绿地空间结构演化分析与街道空间步行感知评估。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在多维感知融合、数据偏倚控制与实际决策对接等方面仍面临一定不足。未来需进一步推动跨尺度、多模态、...

城乡可持续发展————作者:干靓;

摘要:<正>评估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偏好——对ChatGPT-4和LLaVA模型的分析1.研究背景景观偏好评估是环境质量研究中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两类方法:一是基于生物物理特征的客观评估;二是基于认知与体验的主观评估。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LLMs)的发展,为景观偏好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LLMs能够处理大规模文本与语义数据,具备模拟人类审美判断的潜力,或可克服传统方法在效率、成本与...

会议信息————作者:李凌月;

摘要:<正>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Studie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ICUSPD-25)”于2025年6月12-13日在法国波尔多(Bordeaux)举行。详见:https://iiter.org/conf/2.“2025 ICEP(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

区域和城市空间发展————作者:王兰;

摘要:<正>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健康协同效益:巴塞罗那绿色走廊计划的健康影响评估该研究运用健康影响评估(Health Impact Assessment,HIA)方法,对巴塞罗那绿色走廊计划对城市环境和公共健康的影响展开评估。研究发现,该计划的全面实施可使巴塞罗那每个人口普查区的平均绿地面积增加3.64%,归一化植被指数提高0.286,每年预防约178例过早死亡,占城市年度死亡率的1.2%;同...

城市开发与土地经济————作者:刘冰;

摘要:<正>存量混合土地开发模式是否促进了城市空间复合功能?来自北京的证据1.引言中国许多城市已进入后城市化时代,发展模式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探索存量发展路径,这必然涉及城市空间功能(urban spatial function,简称为USF)的重构。城市土地开发(urban land development,下文均简称为ULD)的市场导向对土地建设有激励和约束作用,随着市场化供地规模扩...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