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4525/N
国际标准刊号:1009-8097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上一本期杂志:湖北招生考试高中教育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时尚育儿幼儿教育杂志

   《现代教育技术》核心教育期刊,创刊于1991年,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刊。本刊刊名由清华大学胡东成教授题字。2001年获正式刊号,对外公开发行之际,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率先为本刊题词:“开展教育技术研究,促进教育现代化”。

  《现代教育技术》秉承“立足学术研究、带动实践探索、促进教育技术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办刊宗旨,本刊面向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的诸多领域,尤其关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学术园地。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2009年《现代教育技术》特别策划并重点推出了“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军人物学术思想研究”系列专题。2010年《现代教育技术》将重点关注三大主题: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案例、精品课程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栏目设置

  专家访谈、特约稿、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其它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简介

  1、现代教育技术有价值:围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信息技术切实推动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等的变革与提升,论文具有启发引导、总结提升或示范推广的作用。切忌为论文而论文。

  2、现代教育技术有创新:除了文章选题的创新外,研究视角、论述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新颖性往往也可以得原创性的观点或结论。当前我刊特别关注教育技术应用层面的创新实践。

  3、有观点:观点是文章的核心思想,要求作者在论文中能够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研究得出的结论,并要能自圆其说。

  阅读推荐:苏州教育信息化

  《苏州教育信息化》苏州省教育期刊投稿,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现代教育技术最新期刊目录

GenAI介入的同伴对话反馈对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影响————作者:杨宁;李晓璠;马子璘;林岚;

摘要:同伴对话反馈是协作学习中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在理论上有助于消解在对话反馈时小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元认知能力薄弱以及教师即时指导缺失等问题,从而强化同伴对话反馈进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发展,但该结论尚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为此,文章对发生在小学科学大单元学习过程三个阶段的1000条同伴对话反馈文本进行滞...

教育数据叙事赋能师范生教学反思的实证研究————作者:吴忠明;刘明;苏逸飞;李倩;

摘要:当前,师范生在课堂教学技能和教学反思方面普遍缺乏有教育价值的个性化指导与反馈,尽管以自动评课为代表的多模态学习分析技术为此带来了新机遇,但已有方法难以有效引导深度反思。为此,文章基于教育数据叙事方法,尝试探索如何从多模态教育数据中自动提取关键信息并生成深度反思反馈:首先,文章构建了多模态学习分析视角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评价框架,实现师范生教学试讲视频中多模态教学技能数据的自动化提取与评价。随后,文章...

以知识脉络融合事理逻辑的课堂教学分析框架研究————作者:李通德;詹泽慧;李婷婷;郑琳琳;季瑜;

摘要: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而事理逻辑呈现知识建构主体的交互过程。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深度挖掘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脉络并分析其背后的事理逻辑,将真正有价值的教学过程提取出来,已成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研究方向。为此,文章首先以梳理课堂教学知识脉络为主线,同时融合事理逻辑,构建了以知识脉络融合事理逻辑的课堂教学分析框架。之后,文章在一节“失重与超重”高中物理智慧课堂中进行了该框架的教...

教学视频中教师面部表情一致性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作者:黄雪玫;童梦洁;王君杰;吴长城;皮忠玲;

摘要:教学视频凭借易获取性、双通道呈现的特点,已成为在线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师面部表情被认为是设计教学视频需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以往研究虽然探讨了教师一致的面部表情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但缺乏对教师交替变化的面部表情如何影响视频学习的研究。对此,文章设计了教师情绪效价感知、学习效果、注意分配、注意波动四个指标,通过单因素两水平被试内眼动实验,探究了教学视频中教师面部表情一致性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结果显示:观看...

教育AIGC核查的理论框架与技术路径研究————作者:孙发勤;彭雨;冯锐;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适配性、价值偏差和学术不端风险等问题日益凸显,阻碍了AIGC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文章借鉴新闻学中“事实核查”的理念,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涵盖“安全无害”“真实可靠”“科学规范”“表达客观”“认知适宜”的五维度教育领域...

大语言模型赋能的创意写作:应用框架与案例实践————作者:卢淑怡;褚乐阳;王浙栋;陈向东;

摘要:当前,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在语言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潜力日益显现,其中创意写作作为培养学生情感表达、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正面临教学模式僵化、教学资源匮乏、评价模式单一等现实挑战,LLM的发展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此,文章从世界知识、涌现能力、心理理论、思维链、硅基样本等角度分析了LLM在创意写作教学中的适用性,提出了基于LLM的创意写作应用框架,以...

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吗?——基于39篇实验与准实验研究文献的元分析————作者:钱莉;李文昊;顾庭轩;王小寒;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技术以其独特的生成性、创造性和适应性对教学和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实际作用存在争议,制约了其在教育实践的广泛应用。文章采用元分析方法,对2024年6月前有关GenAI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39篇实验和准实验研究文献(60个效应量)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结果表明:GenAI对学生学习效果具...

人机协同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度:关键特征、分析模型与实践进路————作者:蒋艳双;许宗嗣;逯行;朱立新;

摘要:学生参与度既是衡量数字化课堂应用成效的“晴雨表”,也是评估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随着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人机协同教学和多模态学习分析为学生参与度的精准测评提供了新视角。基于此,文章对人机协同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度进行了多模态分析,首先剖析了人机协同中学生参与度多模态分析的关键特征,主要表现为提高可解释性、增强通用性、提升精准性。之后,文章构建了包括环境系统层、互动形态层、模型生成层的人机协同教...

在线学习表现预测模型研究:基于智能学业测评系统的数据分析————作者:冷静;吴子豪;都洋岚;卢弘焕;

摘要:随着智能学业测评的广泛应用,其在教学反馈和数据处理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但背后的建模与预测机制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进一步优化和拓展。为此,文章首先系统地回顾了智能学业测评与学习表现预测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演进,据此界定研究目标与方法论框架;然后,文章以552名学生长达三个月的练习数据与324名学生的考试数据为样本,经数据处理后筛选并组合与最终考核成绩关系较密切的预测变量;接下来,文章构建逻辑回归、决策树...

基于协作知识建构会话的知识图谱研究————作者:杨延;赖淑宁;

摘要:协作知识建构会话分析是理解协作互动、知识建构与创生等动态过程的关键。为揭示协作知识建构的知识创生规律,文章将知识图谱分析作为现有会话分析方法的补充,进行了基于协作知识建构会话的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首先,文章设计了基于协作知识建构会话的知识图谱构建框架。之后,文章将此框架应用于真实协作情境,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此框架的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文章通过协作群体知识建构与创生特征分析、协作学习者个体知识发展特...

高校如何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一项基于国外高校14份GenAI应用指南政策文本的质性研究————作者:王兴宇;陈恺;

摘要:作为人工智能的新突破,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如何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备受瞩目的议题。为此,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国外11所高校发布的14份GenAI应用指南政策文本进行研究,通过数据收集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三个阶段的数据分析,形成了高校GenAI应...

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演变研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作者:高铁刚;宋雨晗;王心怡;

摘要: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建设是基础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政策与制度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当前针对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变迁的研究尚显不足。为深入探析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的生成、维系与变迁规律,文章以时间维度和历史情境为基础,梳理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的演变历程,阐释了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演变的阶段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分析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

复杂性科学视阈下课堂行为分析:能为逻辑与可为路径————作者:苏林猛;孔德宇;朱珂;韩佳;

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着力点,在于对课堂行为的分析与优化。传统分析方法难以捕捉教学行为的非线性与涌现性本质,而复杂性科学理论为分析课堂行为提供了新视角。基于此,文章首先遵循置入多维性、正视复杂性和构筑整体性的课堂行为分析原则,构建了微观、中观、宏观三层嵌套的复杂性科学视阈下课堂行为分析的能为逻辑模型。之后,文章应用仿真模拟法进行课堂行为分析,包括采用VaSSTra方法呈现课堂行为的分析逻辑,并借助仿...

数字时代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新认识、新命题和新路径————作者:侯怀银;王钰捷;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算法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生产正逐步进入一个以人机共生、数据驱动为核心,多模态交互为特征的数字时代。这给知识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影响着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两条主动脉,表现为主体间性的人机交往范式正重塑生命的表征形态、信息的碎片化在不断消解人的整体性、数字技术在教育生态系统的深度嵌入带来价值隐忧。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数字时代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新命题,包括以自主性为导向的本...

迈向“人技知融合”:欧盟包容性数字教育的治理困境、策略与启示————作者:荆洲;王帅杰;杨启光;

摘要:欧盟历经30余年的包容性数字教育(Inclusive Digital Education)实践为消解教育系统性排斥、包容特殊群体、弥合数字鸿沟等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技术与教育的深刻互动中影响着欧盟乃至全球教育体系的变革。但是,当前欧盟的包容性数字教育仍处于发展初期,其成员国实践普遍面临外部支持欠缺且技术本体成熟度低、通用学习设计实践失位且师生数字素养薄弱、知识霸权与传播路径单一化等困境。对此,欧盟推...

美国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其治理研究————作者:耿乐乐;田培瑶;

摘要: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和领跑者,美国已构建了比较成熟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文章以美国数字教育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明确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美国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包括多样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的微观系统、全流程数字管理系统联动的中间系统、多领域数字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的外层系统、立体化政策与制度保障的宏观系统。然后,文章从治...

大学生使用GenAI的典型特征与群体分类————作者:李艳;许洁;杜梦冉;

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入探究大学生使用GenAI的典型特征和群体分类,有助于高等教育工作者为其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服务。文章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20名浙江省Z大学的本科生开展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开放-主轴-选择”三级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从使用的目的、使用的程度、技术...

GenAI教育应用的未来:基于改进后的BERTopic工具的主题建模————作者:胡艺龄;陈煜;何雨桐;顾小清;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技术及其应用的加速渗透,为全球人才竞争格局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其引发的变革正在重新定义知识、定义学习。囿于视角与方法的局限,目前针对GenAI赋能教育的综述研究尚未充分挖掘文本之间的深层语义,也未建构系统性的应用框架。对此,文章探索性地从结构调整和算法选型两个方面对自动化主题建模工具BERTopic进...

GenAI赋能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培养——以“跨科三问”智能平台为例————作者:夏亮亮;姚菁晨;陈莉莉;王华珍;董艳;

摘要:跨学科教学素养是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关键,而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可为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文章设计了一门培养在职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实验课程,并以自主开发的GenAI工具——“跨科三问”智能平台为例,探究了该平台对在职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影响和在职教师的使用体验。实验分析结果显示,“跨科三问”智能...

基于GenAI的项目教学对中职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影响————作者:李梦;邵元君;周潜;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正在通过高效、便捷的交互方式重塑传统课堂互动模式,然而这种交互是促进还是抑制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学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从人机协同的视角出发,设计并实施了基于GenAI的项目教学,并采用准实验法对两个班级共58名中职学生进行了为期8周的干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