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时间:

知与行

知与行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23-1595/D
国际标准刊号:2096-1308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信息中心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上一本期杂志:港澳研究政治理论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理论政策学报

   《知与行》Cognition and Practice(月刊)2015年创刊,中文,16开,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知与行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龙源期刊网收录

  1、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2、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与行栏目设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阅读推荐:学理论

  《学理论》杂志创办于1959年,是社科综合类学术期刊,拥有国内统一刊号,国际标准刊号,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曾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期刊(社科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类十佳期刊。先后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等国内知名网站收录。

  知与行最新期刊目录

黑龙江流域多元文化视域下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作者:苏佳;何宏莲;

摘要:黑龙江流域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促进跨境文明互鉴的重要使命,其多元文化共生特征为新时代边疆文化自信建构提供了独特场域。当前,黑龙江流域文化发展存在文化空间加速消解、文化本真变质异化、文化认知代际差异、文化传承代际断层、文化保护制度短板等问题,应从构建黑龙江流域多民族文化共同体、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文化创新、完善东北亚跨境文化传播网络等维度,按照强化文化认同、激...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高校思政课的互构逻辑————作者:赵菲菲;

摘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建设密切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在培养目标、社会理想和实践导向方面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构成了二者相互融通、共同构建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巩固高校思政课的文化主体性、增强其价值力和感召力提供了源泉;高校思政课则以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载体,依托这些资源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人工智能时代新型生产关系建构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作者:张潇月;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关键生产力要素,推动生产力实现了从传统要素驱动向智能创新驱动的范式转换,不仅催生了新质生产力,更对既有生产关系提出了深刻的变革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形势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构建新型生产关系需要立足技术与社会互构的辩证视角,深入分析智...

研究生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作者:祝莹莹;王心刚;任大顺;

摘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适应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提升了思政课育德育才并举的双重效果。但当前“对分课堂”的应用还存在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薄弱、教师主导性教学理念滞后、教学评价受传统机制束缚等阻滞因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路径为:优化课程设计,按学制合理分解教学任务,以学术目标感召和学术探索兴趣为引领,提...

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探究————作者:于兴业;张欣;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社会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也成为高等教育中亟待落实的重要课题。劳动教育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和劳动综合素养,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就业信心、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发展,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有独特价值。鉴于当前大学生较多地存...

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探究————作者:曾薇;刘一婵;

摘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通过系统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战略布局来实现思想引领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能够为制造强国建设注入可持续的思想动能。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重要逻辑构建、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启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撑。但当前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主体专业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出场逻辑、理论遵循、价值旨归————作者:卢洪瀑;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义与基本特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汲取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将生态实践上升为生态治理的科学理念,孕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其理论内涵丰富,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具体生态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化的生态治理之路;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并在当今时...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理念创新与世界意义————作者:谢典;许阳;

摘要: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坚守马克思主义之魂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遵循人类发展进步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逻辑,始终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是一个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创新性表达。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和平发展为发展理念,突破了西方现代化中资本至上、贫富分化、拜物主义、霸权思维的发展理念...

论数字经济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者:吕萍;袁佳琪;

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基石,发展数字经济能加速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通过剖析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机理的研究,构建数字经济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2—2023年的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安全保障及数字金融普惠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显著的驱动作...

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制度的功能定位与法治进路————作者:宗姗姗;

摘要: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是金融体系的“防护网”,是处置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政策工具。该基金具备公共产品的属性,遵循市场先行的原则设立,体现了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的价值取向,是现有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的有效补充和处置系统性风险的后备资金。但现有的立法对于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触发机制、与其他保障基金的衔接以及资金筹集等问题的规定尚不明确。因此,建议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双重标准明确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触发机制...

论数字技术驱动超大城市生态治理————作者:刘科;石玉;

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数字技术,正驱动着经济社会发生史上前所未有的转型变迁,超大城市的生态治理正涌动在时代的潮头。无论是从理论原点、社会转点,还是时代起点等现实语境进行审视,数字技术都为超大城市生态治理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能,标注了前进方位。而图景透视作为超大城市生态治理的未来展望,需要在水域维度、陆地维度以及空域维度中进行敏锐捕捉。面对新一轮科技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要想全面发挥数字技术驱动生态治理的...

事实占有视角下“掐卡”行为的刑法评价——以存款债权为中心————作者:申胜威;

摘要:“掐卡”行为是指行为人将自己名下的银行卡出借或出租给他人后,利用身份信息挂失旧卡并补办新卡,进而转移卡内资金的行为。理论与实务界对“掐卡”行为的定性存在侵占罪和盗窃罪的争议。应当认为,“掐卡”行为直接作用的客体是存款债权而非存款现金。在我国刑法语境下,将财物(产)解释为包含财产性利益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在界定债权占有时,规范占有论存在诸多不足,因而应以事实占有论为基础来界定存款债权的占有。用卡人...

深化龙江科教融合发展研究————作者:刘世佳;曲阳阳;钟世威;

摘要: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当前面临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大机遇,应当积极破解教育系统与科研系统目标定位相割裂、考核评价体系相割裂、资源分配相割裂、文化氛围及工作环境相割裂的问题,从“大科学”“大教育”的战略视角出发,重构科教融合的战略认知,重立科教融合的任务导向,重塑科教融合的制度支撑,以科学布局科教融合发展空间、推动多元化科教融合模式发展、全...

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实践路径————作者:邝慧圆;

摘要:当前,全球局势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深度交融的关键时期。国际竞争呈现日趋激烈的白热化状态,国际环境也愈发错综复杂。在此背景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然而,我国产业目前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致使其陷入发展困境。其中,高素质人才的匮乏,使得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智力支持与创新动力;创新资源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阻碍了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与...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内在依据、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作者:申浩然;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新型生产关系内蕴“数字劳动”带来的体系变迁,内蕴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文化动力”,内蕴生产关系发展的“范式变革”。新型生产关系通过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此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论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

间性的显影: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作者:蒋予格;

摘要: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纪录片是全球观众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纪录片以其媒介物和“显影器”的双重角色,显示了其在现实和记忆刻写、历史和社会言说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元叙事题材、多样叙事视角、创意叙事结构以及智能视听技术,纪录片得以全景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在全球语境下,纪录片以结构间性揭示复杂关系,以主体间性促进国际对话,以文化间性推动文明互鉴,构建了具备世界性意涵的叙事框架。这不仅为讲好中国...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机理、风险透视与增效路径————作者:王宇星;

摘要: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一环。激发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要义。数字技术通过重塑乡村文化内容要素、改进乡村文化传播模式、整饬乡村文化生长空间来增强乡村文化发展力、强化乡村文化传播力、延展乡村文化引领力和服务力。但数字技术赋能并不等于全能,乡村文化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文化向乡村延伸的过程中也潜存着束缚发展力、窄化传播力...

对象化:马克思历史生成论的枢纽————作者:侯方威;毛郭凯文;

摘要:马克思以“对象化”作为实践的内在逻辑与现实的哲学架构。他最初在劳动中发现对象化与异化,洞悉现实的本质与实存,又在对物质生产的考察中揭示对象化在市民社会中以自身的二重结构推动历史生成,而历史将在对象化“一体两面”的辩证展开中扬弃异化。这一思想,不仅突显马克思早期理论的深刻性,也为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阐释提供关键视角。同时,对象化赋予马克思历史生成论思想的科学性,在其对卢卡奇对象化理解的批判性审视中得到...

论马克思真正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作者:刘红潇;

摘要:马克思真正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关系密切,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从继承性上看,马克思在世界历史视野下对人类命运的探讨,对人类利益的追求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从创新性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当代,在性质、方案、方法方面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进行了发展,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赋予了新的生机

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适用困境与完善进路————作者:谢晨阳;

摘要: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我国于2020年6月正式确立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尽管强制报告制度实行以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发现难”的问题,但同时实践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强制报告制度功能价值的发挥。通过典型案例梳理制度运行困境并分析其根源,发现我国强制报告制度运行不畅是由理念不足、制度不完善、技术赋能缺乏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理念层面应扩张国家亲权原则的内涵并对最有利...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