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杂志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时间:

探索杂志

探索杂志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50-1019/D
国际标准刊号:1007-5194
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主管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查看探索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台湾研究杂志国家级政工类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武警工程大学学报杂志中国知网收录刊物

   《探索》杂志简介

  《探索》Probe(双月刊)1985年创刊,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主要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大胆研究、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求实、求新、求深,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本刊始终坚持以理论学术质量为本,不断追求内容的高品质和外在形式的高品味,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探索》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收录

  《探索》影响因子:

  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0.72;总被引频次:1052

  截止2014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836;综合影响因子:0.477

  《探索》栏目设置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党的建设、政治学研究、经济论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理论探讨、学术争鸣。

  《探索》杂志投稿须知: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

  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

  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

  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

  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

  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

  2018年《探索》杂志02期论文目录查询: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价值与建构钟明华;董扬;

  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吴怀连;

  论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对科技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张三元;

  政治学研究

  治理视阈中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张紧跟;

  收入不平等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刘一伟;

  “四直为民”机制:基层整体性治理的新探索任敏;

  协同共治: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当代建构朱碧波;李璐燕;

  探索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本土与国际的对话:在文明互鉴中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作者:孟天广;

摘要:政治学是一门致力于实现善政良治的社会科学。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打破西方理论话语垄断、精准阐释中国政治实践规律、增强中国政治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的关键之举。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国政治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陈军亚教授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所谓的“进步逻辑”将中国经验置于他者化地位,遮蔽了中国本土实践的主体性。因此,需要通过...

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处理的五大关系————作者:庞金友;

摘要:政治学是一门致力于实现善政良治的社会科学。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打破西方理论话语垄断、精准阐释中国政治实践规律、增强中国政治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的关键之举。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国政治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陈军亚教授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所谓的“进步逻辑”将中国经验置于他者化地位,遮蔽了中国本土实践的主体性。因此,需要通过...

在开放思维中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考察————作者:宋雄伟;

摘要:政治学是一门致力于实现善政良治的社会科学。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打破西方理论话语垄断、精准阐释中国政治实践规律、增强中国政治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的关键之举。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国政治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陈军亚教授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所谓的“进步逻辑”将中国经验置于他者化地位,遮蔽了中国本土实践的主体性。因此,需要通过...

论中国边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作者:方盛举;

摘要:政治学是一门致力于实现善政良治的社会科学。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打破西方理论话语垄断、精准阐释中国政治实践规律、增强中国政治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的关键之举。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国政治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陈军亚教授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所谓的“进步逻辑”将中国经验置于他者化地位,遮蔽了中国本土实践的主体性。因此,需要通过...

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从政治文化说起————作者:刘训练;

摘要:政治学是一门致力于实现善政良治的社会科学。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打破西方理论话语垄断、精准阐释中国政治实践规律、增强中国政治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的关键之举。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国政治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陈军亚教授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所谓的“进步逻辑”将中国经验置于他者化地位,遮蔽了中国本土实践的主体性。因此,需要通过...

标识性概念供给: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基础————作者:马雪松;

摘要:政治学是一门致力于实现善政良治的社会科学。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打破西方理论话语垄断、精准阐释中国政治实践规律、增强中国政治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的关键之举。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国政治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陈军亚教授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所谓的“进步逻辑”将中国经验置于他者化地位,遮蔽了中国本土实践的主体性。因此,需要通过...

党内法规规范“网红”党员作用发挥的价值功能与实践路径————作者:王东;

摘要:“网红”党员作为新时代党建工作依托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鲜活载体,其有效规范与作用发挥需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对其认定需综合考量粉丝规模与互动质量、内容传播与价值导向、实践转化与社会效能等多维标准。其表现特征包括网感化表达与政治底色的融合、线上号召力与线下行动力的贯通、形象亲民性与行为示范性的统一。其“红”的根源在于对政治信仰的具象化表达、传播方式的时代性适配、社会需求的精准性回应。“网红”党员在影响力...

倾向论视角下现代社会风险的发生机理及其治理————作者:王刚;张一;

摘要:维护国家安全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效透视社会风险发生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机理。探究现代社会风险的发生机理也是国内外学界一直试图揭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目前的因果机制探究更多的是秉承可还原论的逻辑思路,这种分析思路往往是在风险发生的因果要素中不断增加元素,使得风险发生的溯因或者因果机制追溯出现机械式的累加增长,而不能全面地解释其因果发生的内在机理。当代逻辑学的倾向论视角坚持不可还原论,即因果关系不能...

“两个巩固”: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度媒介化传播的目标与策略————作者:侯金亮;

摘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与职责使命。深度媒介化传播重构了媒介生态与社会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既为之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遵循,又需要通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度媒介化传播来达到“两个巩固”的目的。在实践创新上,深度媒介化传播围绕“两个巩固”的要求,在传播的内容、形式和...

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性的形塑及贡献————作者:马俊毅;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与文明互鉴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解释框架。这种解释框架既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叙事,又要突破简单比附的“本土化”窠臼,真正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现代文明的独特贡献。现代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塑具有一定的通约性,表现为几乎所有的现代社会在主体、反思、组织、时空、交往、发展这六个要素与前现代社会形成巨大反差。现代性又具有多元性、复合性、复杂性,体现为在不同...

党建引领增强基层治理效能的实践探索与实现机制——基于武汉市B社区的个案分析————作者:肖述剑;张妍;

摘要: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既是巩固党执政根基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关键是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实现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双融互促、同行同向。从理论逻辑上看,“党建引领”只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理论武装、...

从设施驱动到诉求驱动: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范式变迁及其超越————作者:李文钊;

摘要: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早期主要聚焦于城市基础设施,并通过网格化管理来实现,形成了设施驱动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范式。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上海等地开始探索基于数字技术的“一网统管”,助推设施驱动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范式向数字设施驱动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范式转型。从2019年开始,北京探索开展“接诉即办”改革,对市民诉求进行快速回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和主动治理,由此形成诉求驱动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范式。诉求驱动超大...

智能算法下网络价值引导的内在机理与实现机制————作者:余杰;骆郁廷;

摘要:作为重塑网络传播的关键力量,智能算法变革了网络传播模式与内容生成机制,改写了网络价值引导的底层逻辑与机理机制,令智能算法下的网络价值引导呈现出从“人工判断”到“智能诊断”的引导理念智慧化、从“单向灌输”到“多向互动”的引导过程交互化以及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引导效能精准化的特征。智能算法下的网络价值引导是智能算法场域下网络价值引导的新形态,是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对智能算法...

政治学知识体系构建的“自主性命题”:世界意识和中国实践————作者:陈军亚;

摘要:政治学是一门致力于实现善政良治的社会科学。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打破西方理论话语垄断、精准阐释中国政治实践规律、增强中国政治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的关键之举。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国政治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陈军亚教授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所谓的“进步逻辑”将中国经验置于他者化地位,遮蔽了中国本土实践的主体性。因此,需要通过...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次生政治舆论的发展结果及治理策略————作者:张爱军;杨丹妮;

摘要:次生政治舆论是政治舆论衍生形成的新舆论,关乎网络生态稳定、政府公信力维护及公民权利的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次生政治舆论的生成带来新变化。基于主客体关系理论,分析次生政治舆论的主客体结构、生成机制、发展结果,进而探讨其治理策略,对净化网络政治生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具有重要价值。次生政治舆论主客体结构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呈现出主体虚化、客体重构等样态。主体虚化体现在人-机交互虚化人本主位的次生政...

人的现代化跃升:边疆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向度————作者:廖林燕;

摘要:新型主体性的塑造逻辑为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超越西方式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跃升提供了重要理论视域。较之于西方从原子式的抽象存在物出发,使人的主体性异化为主客二分的“单向主体性”与二律背反的“抽象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则基于社会存在物属性,以“交互主体性”“类主体性”“人民主体性”逻辑开拓人的现代化新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边疆治理现代化被置于以人的现代化为本质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在新...

数智化党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作者:孙会岩;侯劭勋;

摘要:随着数字智能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经济社会数智化转向正推动现代政党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效能发生深刻变革,促使数智化党建逐渐成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范式。与传统“技术+党建”相比,数智化党建更侧重人机互融、虚实同构等赋能社会治理,能够填充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理论构建与实际应用间的空隙,正在改变社会、政党与国家间的互动模式。数字智能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潜藏着“利维坦”风险,技术理性超越价值理性的现实困境带来新...

增强党的青年工作文化力量的实践经验与现实启示————作者:冯刚;王凯宗;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工作不仅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一种文化现象,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力量。从文化视角审视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工作,既是一种哲理思考和价值关怀,更是对青年、青年工作与文化三者关系的深刻探讨。理清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工作文化逻辑,需要深入理解其内在的文化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的思想观念、红色资源、道德规范为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丰富滋养,是青年工作...

标识性概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构建————作者:张淑娟;李庆堂;

摘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对中华民族特征进行集体再定义,通过政治整合、文化凝聚、经济共享、社会融合和历史叙事等多维度进行系统阐释,探索反映中华民族演进规律的民族理论和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新范式。标识性概念充分彰显理论体系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石。标识性概念的提炼要以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为核心要义,以本土情境与价值预设为前置条件;立足“语义三角”理论及其要素拓展,遵循边界清晰性、内...

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以贵州省为例————作者:李永皇;赵潜;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而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的重要制度安排与实践路径。在城乡融合发展、人口流动加快与文化多样性凸显的背景下,互嵌式社区治理通过促进多民族群体的共居共建、共事共学、共乐共享,回应了资源配置不均、文化融合受限与心理认同弱化等现实问题。以贵州省互嵌式社区为例,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与心理五个维度分析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