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于2006年2月25日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医学类期刊,由中科院杨雄里院士、王永炎院士等担任名誉主编,由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伟教授担任主编。本刊紧跟国际神经科学发展趋势,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动态、新技术、新进展和新经验,予以实时追踪、报道,同时对基层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临床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相关技能予以介绍,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交流神经病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促进我国神经病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欢迎广大神经内外科、内科等科室的临床医师、各大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进修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医学院校的教师等踊跃投稿、订阅。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本刊入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有:专家笔谈、述评、论著(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短篇论著、重大科研结果(包括阴性结果)报道、综述与编译、继续教育专栏、学术交流、病例讨论、讲座、会议纪要、新药介绍、读者来信、学术活动预告、书评或书讯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Nogo-A 受体在早期神经元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 何主强,杨国平,赵洪洋
CyclinD1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和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马俊芳,崔博,沈东超,崔丽英,MA Jun-fang,CUI Bo,SHEN Dong-chao,CUI Li-ying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 EphA 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特点 杨锦珊,龙根,徐莉,谢敏杰,王伟,YANG Jin-shan,LONG Gen,XU Li,XIE Min-jie,WANG Wei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IL-10、TNF-α水平的影响 刘双凤,颜灿群,占克斌,LIU Shuang-feng,YAN Chan-qun,ZHAN Ke-bin
GABAA 受体γ2亚单位在海人酸颞叶癫痫大鼠海马内的表达 戚月凤,汤继宏,李岩,顾琴,QI Yue-feng,TANG Ji-hong,LI Yan,GU Qin
皮质注射氯化亚铁建立外伤性癫痫动物模型致痫机制的探讨 郭燕春,李沐,谢泽宇,林岚,许梓璧,王英博,GUO Yan-chun,LI Mu,XIE Ze-yu,LIN Lan,XU Zi-bi,WANG Ying-bo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简介
出血型烟雾病急性期的微创治疗 梁奇明,许峰,连立飞,王刚,张逸驰,薛铮,王芙蓉,唐洲平,朱遂强,LIANG Qi-ming,XU Feng,LIAN Li-fei,WANG Gang,ZHANG Yi-chi,XUE Zheng,WANG Fu-rong,TANG Zhou-ping,ZHU Sui-qiang
脑梗死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盛鑫,张苏明,黄晓江,SHENG Xin,ZHANG Su-ming,HUANG Xiao-jiang
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分析 刘晓艳,康慧聪,胡琦,许峰,梁奇明,连立飞,朱遂强,LIU Xiao-yan,KANG Hui-cong,HU Qi,XU Feng,LIANG Qi-ming,LIAN Li-fei,ZHU Sui-qiang
康复医学论文范文:论疗养院里的康复医学的发展
论文导读:定期开展科室民主生活会,使科室在和谐的氛围中持续发展。医院应从临床、教学、科研、政策导向、资金扶持上加以引导,在科研立项、设备引进、资金投入、学术交流等方面向康复或与之相关的专科、专病倾斜。使科室的空间布局更趋合理,仪器设备更趋完备,人员配置更加科学。在不断激发内涵建设活力,提高学科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要注意院际间、学科间的学术和信息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学术氛围。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无创性脑功能成像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研究进展————作者:甘莉;杨馨;李利娟;云小琴;黎松林;高媛;李群;侯天晨;魏全;
摘要: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康复医学领域,但目前恢复机制尚不明确。鉴于近年来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对神经机制研究方面的优势已得到广大专家学者认可,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国内外基于无创性脑功能成像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临床康复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丁苯酞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改善卒中后血脑屏障功能————作者:田梦露;许瑶;初云惠;肖君;尚珂;田代实;秦川;
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Dl-3-n-丁基苯酞,NBP)促进急性缺血性卒中小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构建大脑中动脉阻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小鼠模型,设Sham、MCAO及MCAO+NBP组,采用行为学测评、免疫荧光染色、透射电镜方法探究NBP对血脑屏障和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2)体外建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给予NB...
伴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疼痛共情能力研究————作者:HU Guoqing;WU Beibei;DU Yang;CHEN Xiaojie;XU Kangjian;YANG Jingyue;YAO Jiao;ZHANG Jiajia;WU Xiyuan;JIAO Yuyi;JI Yifu;
摘要:目的:研究伴非自杀性自伤(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疼痛共情能力的特征。方法:纳入青少年抑郁症伴有NSSI的患者34例(病例组),以及与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相匹配的健康对照27名(对照组)。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评估患者自伤频率及严重程度;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评估共情能力;采用疼痛共情范式评估疼痛共情能力,以判断任务正确率、反应时和疼痛评级得分作为疼痛共情指标;采用Pea...
脑卒中患者步行中肩峰-骨盆角度运动学特征的观察研究————作者:张静;黄夏荣;叶赛青;张杰;赵敬予;贾程森;
摘要:目的:通过与健康成人对比,探讨脑卒中患者步行中肩峰-骨盆角度的运动学特征,并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这一运动学特征变化的原因。方法:选取2023年8月~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5例(卒中组),招募9位健康成人受试者(对照组)。通过使用三维步态分析,比较2组受试者的步速、支撑相时间、支撑相肩峰-骨盆角度最大值和最小值、步态周期肩峰-骨盆角度最大值和最小值等主要结局指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并分析其生物力...
慢性硬膜下血肿不同微创手术临床疗效比较————作者:杨娴;任思颖;王丽琨;伍国锋;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微创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4年12月收治的22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根据治疗方法分为CT引导组(接受CT引导下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122例和钻孔组(接受神经内镜辅助下钻孔引流术45例、接受单纯钻孔引流术62例)107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手术资料、术前及术后48 h影...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作者:李峻豪;罗钰鼎;段川西;熊海;王建;
摘要:卒中是全球成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尽管卒中诊疗技术的进步显著降低了死亡率和肢体残障率,但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作为常见并发症,依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PSCI表现为记忆、抽象思维、视空间能力和人格行为的损害,且与生存率密切相关。尽管已有大量研究致力于探索PSCI的早期预警标志物,但这些成果尚未实现临床转化,导致患者可能错过...
拉考沙胺加重伴有获得性脑结构异常的癫痫发作的研究————作者:杨蕾;王碧;袁娜;刘永红;何贝;
摘要:目的:对癫痫患者添加拉考沙胺治疗后癫痫发作加重的病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收治的4例接受拉考沙胺治疗后出现癫痫发作加重的病例,分析其临床和电生理特征。结果:4例患者的癫痫发作起始年龄为8~38岁,男性3例。均为局灶性起源癫痫且接受手术治疗,2例为额叶胶质瘤切除术,1例为脑外伤后去骨瓣减压术,1例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多次行癫痫灶切除。4例患者术后接受拉考沙胺治疗的年...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作者:高杰;张宏;卢吉;范莹;王冰花;刘莉;徐海艳;
摘要:目的: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汉化,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采用Brislin的翻译模型,对间歇导尿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和文化调适形成中文版的间歇导尿自我效能感量表,并对2021年9月~2024年9月进行清洁间歇导尿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12例进行问卷调查,用Cronbach’s α评估量表的信度,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量表的内容效度。结果:英文原版量表有16个条目,中文版量表...
基质血管成分细胞疗法——治疗脑出血的潜在新型治疗手段————作者:唐颖馨 ;Ilgiz Gareev;Ozal Beylerli;Albert Sufianov;Valentin Pavlov;Huaizhang Shi;
摘要:脑出血(ICH)是脑实质内的出血。该病死亡率、致残率极高,目前治疗方案主要局限于支持性护理,包括通过外科手术降低颅内压及控制高血压等基础危险因素,但这些方法无法解决ICH造成的广泛神经损伤。最新研究表明,基质血管成分(SVF)细胞疗法作为一种再生医学手段,在ICH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SVF经酶解处理从脂肪组织获取,是由间充质干细胞(MSCs)、内皮细胞、周细胞、免疫细胞及祖细胞构成的异质性细胞群...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作者:黄蓉;王良意;王晓亚;
摘要: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变化的磁场来调节特定脑区的神经元活动,从而实现大脑区域的兴奋性或抑制性调控,为脑卒中康复带来新的治疗途径。在脑卒中rTMS治疗中,通过调整刺激频率、刺激强度、刺激时长和刺激位置这些参数,以及个性化康复方案优化,可以实现一定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针对r...
模块化运动模式康复机器人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作者:王丙琰;郑歆悦;谢玉磊;金晓庆;张军卫;刘舒佳;
摘要:目的:初步验证使用模块化运动模式康复机器人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脊髓损伤住院患者100例,兼顾脊髓损伤节段、程度和个人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每天接受专业康复治疗师进行的常规运动疗法训练60 min,试验组每天接受康复机器人训练60 min,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ISNCSCI)、改良Bart...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关联————作者:郭晴雪;阚家好;郑文新;
摘要:强迫症是一种以不必要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高致残性精神疾病。在遗传学方面,中枢神经系统中的5-羟色胺、谷氨酸、多巴胺能系统功能的异常,炎症反应、细胞内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的异常等方面均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而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是在分子生物学层面导致这些异常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不同发病机制中的热门候选基因多态性对于分析强迫症发病机制至关重要,并且在预测强迫症的危险因素以及准确治疗方...
运动-认知双重任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认知及运动功能的影响————作者:肖仔仙;杨杨;张晶晶;李艳;饶尧;傅祯;丁浩;何秉恒;任洁歆;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认知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认知及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收集2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认知双重任务训练(motor-cognitive dual-task training,MCDT)组和序贯运动-认知任务训练(mixed motor and cognitive training,MixT)组,每组各13例。MCDT组在运动训练的同时进行计算任务,而MixT组先进行运...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及其与卒中复发风险的相关性研究————作者:张海燕;王宁宁;冯晨芳;张明月;左美美;陶瑞明;
摘要:目的:比较脑卒中后伴与不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并且分析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特征与卒中复发风险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246例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睡眠障碍组,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230例卒中后无睡眠障碍患者作为无睡眠障碍组,比较2组入院时临床特征及随访半年的卒中复发率,比较睡眠障碍组中卒中复发亚组和未卒中复发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
Drebrin表达上调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极化并促进小鼠脊髓损伤后的组织修复————作者:Barbora Smejkalová;Marta Ornaghi;Kate?ina ?těpánková;Juliane Schiweck;Lucia Machová Urdzíková;Robert Huelse;Susanne Mueller;Philipp Boehm-Sturm;Jessica C F Kwok;James Fawcett;Kai Murk;Britta J Eickholt;Pavla Jendelová;王晶;
摘要:脊髓损伤(SCI)会导致负责脑与躯体间信号传递的神经纤维发生严重断裂,常引发损伤平面以下部分或完全性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星形胶质细胞是瘢痕形成的关键组分,在抑制损伤扩散、促进有效伤口愈合及调控神经可塑性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本研究揭示了肌动蛋白结合蛋白Drebrin(DBN)在SCI后反应性星形胶质增生中的作用机制:SCI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中DBN表达上调,该蛋白既参与急性期损伤的局限化控制...
细胞自噬在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可视化分析————作者:陈笑一;龙佳欣;田梦芝;彭南波;杜可;
摘要: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对细胞自噬在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前沿热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检索文献,采用软件Cite Space、VOS viewer以及R语言文献计量学包Bibliometrix对2013~2023年已经发表的文献进行发文量、国家、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可视化分析。结果:纳入的中、英文文献发文量趋于稳...
急性脑卒中后颅内中性粒细胞的死亡和清除————作者:肖青辉;李清灿;叶娇;李志方;靳慧娟;
摘要:脑卒中具高发病率、强致残性、高致死性、高复发率等特点,会显著加大个人与社会的负担。临床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更为多见,对于其病理过程,炎症反应的作用很显著,AIS后,外周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首先被激活并迁移到缺血的脑实质,这些被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寿命延长,导致持续的炎症反应,造成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和神经功能缺损。最近研究发现,颅内中性粒细胞可以...
基于肠道菌群探究细胞自噬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作者:伊晨曦;高峰;赵宁侠;
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其患病率近年来显著上升。ASD的病因涉及遗传、环境及神经发育等多个因素,然而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显示,基于“微生物-肠-脑轴”机制,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以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ASD的症状。细胞自噬是维持细胞和蛋白质稳态的重要代谢...
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作者:高世爱;于子夫;陈金慧;曹新燕;冷晓轩;刘西花;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4年8月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通过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18.0软件判断发表偏倚,并采用GRADE系统进行证...
三种不同显微血管减压技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的疗效比较————作者:罗飞;姜海莉;杨呈浩;张明辉;
摘要:目的:分析三种不同显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技术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114例HFS患者,随机分为全程减压组、中枢减压组和监测减压组各38例。3组均行MVD,全程减压组术中行面神经全程减压,中枢减压组术中行面神经中枢段减压,监测减压组术中于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面神经中枢段减压。比较3组治疗...
相关医学期刊推荐
- 省级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国家级内科理论与实践
- 北大核心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北大核心护理学报
- 国家级中国医院统计
- 国家级按摩与康复医学
- 北大核心医学动物防制
- 省级医学新知杂志
- 省级今日药学
- 省级西南军医
- 国家级癌症康复
- 北大核心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 北大核心北京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 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 国家级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
- 北大核心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国家级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
- 北大核心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
- 北大核心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 国家级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 北大核心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 省级白求恩医学
- 北大核心中国抗生素杂志
- 北大核心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 省级中国药品标准
-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 省级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 省级中外医学研究
- 国家级浙江临床医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