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物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草原文物

草原文物

关注()
期刊周期:半年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5-1361/K
国际标准刊号:2095-3186
主办单位: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
主管单位:内蒙古文化厅
上一本期杂志:扬州文学省级文化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中国地市报人国家级新闻期刊

   《草原文物蒙古文物考古杂志,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及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地主办的文博专业刊物,是内蒙古文博界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主要发表园地。

  草原文物杂志栏目设置

  专题研究、人物研究、研究述评、书评

  草原文物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草原文物杂志社简介

  (一)草原文物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

  (二)草原文物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

  (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

  (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

  (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

  (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

  (七)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

  阅读推荐:四川文物

  《四川文物》自创刊以来,坚持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兼顾的办刊宗旨,积极宣传党的文物法和文物相关政策,交流信息和研究成果,传播文物知识,提高读者对文物的鉴赏水平,热忱为广大读者服务。

  草原文物最新期刊目录

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小红城墓地发掘报告————作者:齐溶青 ;戴昊鹏 ;马婧 ;李鹏珍 ;李强;

摘要:2021年6—9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内蒙古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对施工范围内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此次共发掘汉代墓葬32座,年代跨越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墓葬形制多样,以各种形制洞室墓为主,也有土坑竖穴墓,其中砖壁洞室墓数量较多,在其他地方罕见,对于补充完善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建造技术史意义较大。出土随葬品三百余件,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石器、木器、琉璃器、漆器等。该墓...

山东省淄博市永流村东北墓地2023年发掘简报————作者:秦超超 ;吴志刚 ;陈魁 ;曹建刚;李衍明;

摘要:2023年8—1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淄博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院对临淄区永流东北墓地进行配合性发掘,共发掘墓葬308座。墓葬年代以战国、汉代为主,出土陶壶、陶罐、印章、铜钱、铜镜、熏炉、车马器等。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鲁北地区战国及汉代平民墓葬的形制和葬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布里村M34、M36发掘简报————作者:柴怡 ;赵兆 ;杨永岗 ;邱军强 ;孟博 ;楚展鹏 ;张仪 ;郭建汝 ;高一鑫 ;王雅楠 ;祝熙 ;庄珂 ;朱笠铭 ;张煜晨 ;赵庆玲 ;苗楷琳 ;王欣悦;

摘要:2018年9—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于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KGTC-2018-031储备用地发掘了一批秦汉时期墓葬,其中编号为M34和M36的两座墓葬保存状况良好,结构清晰,出土陶、铜、铁等各类随葬品18件(组),初步判断时代为西汉早期,为研究西安、咸阳地区秦汉之际的丧葬习俗和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资料

西安市雁塔区延兴门南村北朝时期墓葬发掘简报————作者:李思静 ;任之明 ;王艳朋 ;谢佳芮 ;王振盈 ;郭思雨;

摘要:2022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延兴门南村安置小区项目进行考古发掘,该墓地发现并发掘汉代至明清时期遗迹共750处,其中北朝时期墓葬15座,出土陶瓶、铜饰、铜镊子、铜钱等器物。墓葬依据分布、形制、打破关系可初步分为南北两区,三组家族墓地。北区共12座墓葬,分为两组家族墓地,第一组为6座长斜坡墓道带天井土洞墓,第二组为6座规模较小的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个别与第一组中墓葬存...

河北省磁县南城圣泉寺遗址2010年唐墓考古发掘简报————作者:申慧玲 ;李鹏为;

摘要:2010年,邯郸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磁县文物保管所对河北省磁县南城圣泉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示了两座唐至五代时期的墓葬,编号为M2和M4。两座墓葬均为洞室墓,随葬品包括白釉瓷器、陶罐、铁簪及“开元通宝”钱币等。通过地层关系和随葬品的形制特点,判断M4的时代为唐代晚期,M2的时代为唐末至五代时期。此次发掘不仅为研究磁县唐至五代时期的墓葬形制和随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还揭示了该区域从隋末唐初的生活功能...

北福地二期文化再认识————作者:肖红艳;

摘要:北福地遗址二期遗存和镇江营遗址一期遗存是查海时代晚期遗存,太行山东麓地区两处文化性质相同的遗址,我们将这类遗存命名为北福地二期文化。镇江营遗址的早段遗存代表该文化的最早阶段,北福地遗址的晚段遗存代表该文化的最晚阶段。北福地二期文化在形成之初主要受到了海岱地区的后李文化、中原地区裴李岗、磁山文化的影响,另外还受到淮河流域顺山集文化的影响。北福地二期文化主要流向本地区的下潘汪类遗存和燕山南麓的刘白塔类...

东北地区辽金时期陶窑址探析————作者:孟庆旭;

摘要:东北地区辽金时期发现有大量陶窑址,根据出土遗物对比分析判断这些陶窑址的年代,认为以通榆县塌拉盖窑址年代最早为辽建国以前,东辽县尚志村窑址年代最晚为金元之际。从规模上看,辽代陶窑多为土窑,结构简单,耐久性较差,成规模的窑址群多临城分布或选址于制陶原料丰富地区。金代陶窑多砖砌或土坯搭建,耐久性较好,数量较少,多分布于城内或聚落内,陶窑形制两极分化,或趋于结构功能完善,或为简化结构。此外,也有部分窑址比...

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遇难矿工遗骸的加固研究————作者:葛丹阳;付文钰;刘宏颖;魏东;张全超;吕绍武;

摘要: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作为重要的历史遗址,获得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反映了日伪统治时期侵略者对辽源资源的掠夺及对中国人民的压迫。本研究基于馆中遇难矿工遗骸的保存现状,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MICP)对遗骸进行加固。结果表明,MICP合成的有机-无机复合型方解石可以有效改善遗骸的保存状态,加固后遗骸的抗压强度改变率(ΔUCS)、孔隙率改变率(ΔP)均...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保安村辽代墓群发掘简报————作者:陈长红 ;那日苏 ;邵睦骞 ;乌嘎 ;阿如娜;

摘要:2023年5月,兴安盟突泉县东杜尔基镇在基建工程作业时发现两座墓葬。其中,一座墓葬的形制已被完全破坏,但人骨和遗物基本完整。当地文物部门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上报至自治区文物局。自治区文物局随即委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兴安盟文物站、突泉县文物所共同组织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5座、祭祀坑1座,出土文物12件,是继1991年西山村辽墓(1)后兴安盟突泉县内第二次墓葬发掘,填补了这...

统计学视角下红山文化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研究————作者:高守雷;倪皓;

摘要:根据生产条件、标准化程度、技艺水平等因素,本文将陶器生产组织划分为四种类型,并探讨了判定陶器生产专业化程度的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红山文化陶器生产专业化进行了分析。红山文化时期有专门的制陶场所,产品既有实用陶器,也有礼仪陶器,生产资源丰富,制陶技术娴熟。其中,筒形罐的尺寸数据体现了一定的标准化程度,区域生产多样性不明显,应为集中作坊的产品;与筒形罐相比,筒形器的变异系数更小,具有较高...

欧亚草原东部地区有銎战斧的功能及相关问题研究——从公元前1千纪草原武士墓葬的情境分析出发————作者:张文珊;邵会秋;

摘要: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情境考古学的视角,对有銎战斧的出土环境、墓葬特点、墓主性别和器物组合等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有銎战斧的功能,进而尝试揭示欧亚草原东部地区武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体现

陕西旬邑县孙家遗址两座先周时期陶窑的发掘————作者:豆海锋;吴梓煊;赵东月;杨磊;

摘要:201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组成古豳地考古队,对陕西旬邑孙家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工作揭露了丰富的先周时期文化遗存,其中发掘清理了两座先周时期窑址,为探索关中地区商时期陶窑结构的发展演变及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宁夏贺兰县插旗口鹿盘沟遗址试掘简报————作者:白婷婷;马晓玲;朱存世;

摘要: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银川市贺兰县插旗口鹿盘沟遗址进行抢救性试掘,清理出4座房址、8座塔基,出土各类建筑构件、瓷片、白灰影塑及彩绘西夏文题记、泥塑造像残块、擦擦等重要文物,证明这是一处西夏时期皇家寺院遗址。该遗址是贺兰山东麓众多西夏建筑遗址中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的一处,为研究西夏建筑及两宋时期文化交流提供新材料

明清宁夏江氏家族的三方墓志————作者:王琨;张红英;

摘要:明清宁夏江氏,祖籍江西上饶,明初开国有功获武职,入籍卫所,后徙宁夏。因军功袭替,不断壮大;又通过联姻,成为地方望族。明万历壬辰年,“喠踔洹北⑶昂螅⒏ㄗ笥椅有浇嶂芄躺绷醵珪D,为平定兵变立下功勋。清康熙年间,江琦随赵良栋平三藩、取四川、复云南,后随殷化行平噶尔丹,昭莫多之役,率宁夏军基本上歼灭了噶尔丹军主力。江琦因屡建奇功,被谕褒为“边陲良将”“天下总兵第一”。江氏家族的这三方墓志...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南梁圪旦汉墓M1发掘简报————作者:王永胜;李阳;贺其叶拉图;郭丽;薛峰;

摘要: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乌兰不浪村南梁圪旦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葬结构为长斜坡墓道单室砖底土洞墓,应为土洞墓和砖室墓的“中间类型”,较为特殊。墓葬虽被盗掘,但仍出土铜镜、陶罐、壶、砚等一批器物,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汉代墓葬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喀喇沁旗水泉村辽代墓葬清理简报————作者:李凤举;

摘要:2018年喀喇沁旗水泉村村民修整梯田时发现一座砖室墓,墓顶坍塌,墓内落满填土,由喀喇沁旗文物保护中心进行抢救性清理。墓葬为3人合葬墓,出土盘、碗、鸡冠壶等器物,束腰墓顶和小型砖室墓用棺是值得关注的现象,这座砖室墓的清理为研究辽代丧葬制度和社会生活补充了实物资料

东周时期北方文化带石构墓葬初探——兼论宝鸡旭光M19的年代与性质————作者:辛宇;

摘要:东周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流行石构墓葬俗,具体分为石棺、填土内积石、积石为椁三种形式。石构墓起源于北方文化带东北部并逐渐向西南方向传播,其中石棺与填土积石墓流行于局部地区,积石椁墓流行范围较广。宝鸡旭光M19是目前发现的分布在北方文化带最西南部的一座积石椁墓,时代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之间,与冀北地区玉皇庙文化关系密切,其随葬品研究也支持以上认识

“考古学视野下的北疆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作者:党郁 ;刘柯辛;

摘要:<正>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2024年12月16日—17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考古学视野下的北疆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业务培训班、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业务培训班在呼和浩特市隆重召开

西安市雁塔区贺家寨五座唐墓发掘简报————作者:楚展鹏;崔潇瑜;赵丹;高博;

摘要:2019年7-8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合作发掘了一批唐墓。其中5座墓葬保存状况良好,有刀形土洞墓、甲字形砖室墓,出土一定数量的随葬品,包括陶器、铜器、玉石器、银币等。虽然墓葬等级不高,但为研究唐长安城外周边居民墓葬葬俗及墓葬分布情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北汪湛村唐墓M5发掘简报————作者:郭禹卿;贾文涛;雷雅仙;石晓润;

摘要:2023年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平遥县北汪湛村北清理了一批墓葬,其中一座唐代砖室墓,编号M5,出土石质墓志一合。根据墓志,可明确该墓主人为太原郡人士,亡于武周圣历三年(700年),葬在汾州平遥县东二十里王湛村北十里处。M5年代在初唐末期,为判断山西地区初,盛唐过渡阶段墓葬提供了年代标尺,墓葬形制及其出土器物为认识晋中乃至整个山西地区唐代墓葬的丧葬习俗与演进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