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牡丹江大学学报》是由牡丹江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号为:,月刊,大16开本,每月25日出版。本刊自1992年创刊以来,秉承“繁荣学术,服务社会”的宗旨,以塑大学精神,为教学、科研提供理论支持为己任,发扬务实、求是、创新、进取的精神,注重发现与培养学术新人,倡导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融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应用性、经验性与可操作性为一体,发表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论文。目前与全国三百多家学报建立了长期交流、研讨关系,同时与俄罗斯远东大学、乌苏里斯克师范学院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2007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牡丹江大学学报》立足本校,面向社会,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为地方服务的特性,吸引了大批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人员投稿,为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城市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本刊自创刊以来,锐意进取、孜孜以求,不断汲取知名学报的办刊经验,形成了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学术期刊类评奖活动中,荣获多项荣誉,其中,1999年被全国市属大学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学报”,2002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10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1999年被全国市属大学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学报”,2002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10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文艺学研究、语言学研究、科技理论与实践、经济与管理、法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
相关目录参考:
1 简析玄武门之变中江南士族活跃的身影 解洪兴 朱富春 3-5
2 政治事件与知识分子观念的变化——以“五四”前后陈独秀经济思想的转变为中心 刘 巍 6-8
3 试析张相文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成果与特色 顾 洪 李国庆 9-11
4 人对自然的支配源于人对人的支配——布克金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究 陈 虹 12-14
5 《蘐园随笔》所见徂徕之“道”思想 赵熠玮 15-17
6 “社会美”范畴的界定 张 聪 18-20
7 诗与生活——读《 21 世纪诗歌精选》 年慧敏 21-23
8 陶渊明《饮酒》诗意象上的互文性研究 张 琦 24-25+28
9 从明杂剧到小说《西游记》看铁扇公主形象之演变 陈晓梅 26-28
10 战争的毁灭与人性的救赎——2009 年普利策戏剧奖获得者琳恩 诺塔基戏剧《毁灭》评介 朱 丹 29-31+51
11 利用合作原则探讨美剧《生活大爆炸》的言外之意——以 Mrs. Wolowitz 角色为例 冯小玮 32-34
1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假日》 王 喆 35-37
13 李光洙长篇小说《无情》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王金霞 38-39
14 《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高含菊 40-43
15 何处是归鸿——探究《北迁季节》中的流浪母题 吴晓丽 44-46
16 古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温明华 47-48
17 驶回正途——丽尔碧特的伦理选择 王霞婵 49-51
18 试论汉字构形理论与汉字分析 张 滨 52-53+56
19 语境在比喻语义实现过程中的功能研究——以《金锁记》为例 熊敏娟 古 莉 赖娟华 54-56
20 外来词词义“汉语化”过程中的“类化”和“泛化” 周殿军 57-58+68
社会管理论文范文:农地流转背景下乡村治理的优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促成了农村“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然而近年来,随着农地流转在广大农村地区兴起并产生新的利益主体,“乡政村治”治理格局呈现出参与主体扩大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趋势。新兴利益主体与原有“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下的参与者既存在利益关联,又有利益冲突,原有的“乡政村治”治理格局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分析农地流转背景下相关利益主体各自的角色期望和行为方式,基于农地流转的利益关系,将各利益主体置于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框架下,并探索治理的优化,是今后广大农村地区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乡政村治”,农地流转,利益主体,乡村治理
一、“乡政村治”治理格局的
形成和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全面推广后,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民脱贫、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也带动了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地区废除了之前的人民公社制度,取而代之成立了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两者在理论和法律上被界定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
牡丹江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乡村生态民生建设研究————作者:刘旭升;侯彦杰;
摘要:乡村生态民生建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境遇不同,本文通过梳理其在不同阶段的境遇,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乡村生态民生建设的引领作用,探寻新时代乡村生态民生建设的路径,旨在为当下及未来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高校思政课教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作者:于丽娜;唐彦章;
摘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需要。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能够发挥课程育人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储备。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新质生产力,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基点上高度契合,在发展诉求上互为补充,并在发展目标上聚焦于创新。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育人环境不足、教学模式不完善、两者融通性不强等问题。为此,需要思政课强化育人导向,...
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参与与学习成效关系的研究————作者:袁野;李瑞;肖云端;
摘要: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教育信息化呈现纵深发展趋势。然而,与传统线下教学相比,网络教学在学生学习成效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本研究立足于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突破传统单一维度分析的局限,通过构建包含认知参与、行为互动、情感投入和社交协作的四维参与度理论框架,全面分析各维度对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认知维度、社交维度和情感维度对学习成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行为维度的影响不显著。基于此,本文提出...
服务区域发展制造业数智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作者:刘洋;
摘要:制造业数智化转型背景下,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探索构建了区域发展制造业数智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分析现有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需求导向、产教融合、开放协同和创新驱动四大构建原则,进而设计了优化人才培养布局、创新培养模式和强化资源供给三大路径,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制造业数智化人才培养框架
基于OBE理念的“中学历史教学论”课程教学设计————作者:张静;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论”这门课程是历史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以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这门课也是一门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又反哺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应用教育课程。基于OBE理念,对课程教学设计有如下四个维度的思考:一是基于成果导...
数智化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作者:杨迪;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智化人才培养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数智化时代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育资源体系已难以满足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本文围绕数智化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分析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探讨其核心要素、建设路径、实践挑战与发展方向,旨在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智能搜索策略研究————作者:李晓刚;施权浩;王昕煜;
摘要:针对传统路径规划算法鲁棒性较差、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及搜索范围冗余等问题,基于启发型智能搜索算法,结合移动机器人特点与工作环境,研究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智能搜索策略,分别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灰狼算法进行移动机器人全局路径规划,并基于仿真实验比对了三种智能搜索策略的路径规划效果。结果表明,粒子群算法收敛速度最快,但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灰狼算法与遗传算法规划路径分别比粒子群算法缩短11.26%、9.15...
礼乐文化融合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进路————作者:丛何;
摘要:文章基于国家五育并举的教育发展理念,结合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升级改造的需要,论证了礼乐文化融合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即有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礼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健全人格;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和谐校园。继而总结出各高校对于礼乐文化融合人文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一、课程体系不健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现状。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四点具体措施:深度融入礼乐文化元素,实现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短视频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作者:高健;赵乐乐;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迭代升级,短视频出现并迅速发展,以其独特的内容呈现、技术手段和运营理念,深受众多年轻用户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喜爱。短视频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宽工作场域、创新方式方法的同时,也因平台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高校短视频阵地建设乏力、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欠缺、短视频监管机制建设滞后等对一些大学生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此要挖掘短视频平台的育人功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高大...
模仿游戏——论《诺桑觉寺》中的戏仿与怪物性————作者:钱方圆;
摘要:简·奥斯丁的小说《诺桑觉寺》以哥特戏仿闻名,通过插入戏仿性片段,对哥特小说的创作方式及读者不正确的理解方式进行讽刺。同时奥斯丁也在文本序列中运用自我戏仿对自身写作进行反思和试验。然而,小说中并不仅存在单一表层讽刺对象,通过探究《诺桑觉寺》中潜藏的怪物性,能够探明奥斯丁使用戏仿手法的独特动机
影视作品中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研究————作者:肖慧;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影视作品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文化,近年来中国电影电视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学风格。这种美学风格不仅体现在影视作品的视觉表现和故事叙事上,还体现在影视作品所传达的听觉效果上。由此不仅可以丰富影视内容、推动文化传承,还可以增强文化认同
副词“可不”的情态意义及其形成过程————作者:冯莉;何佩瑶;
摘要:通过对副词“可不”的情态意义分析,将其分为言者取向情态和主观情态、事实情态和虚拟情态以及核心情态意义和边缘情态意义,认为“可不”核心情态意义是“附和赞同”,边缘情态意义包括补述、语气调节、确证、讥讽、夸耀、无奈和不满。此外探讨了“可不”是从“反诘语气词+可+不+X”结构重新分析而来,认为其情态意义在词汇化过程中逐渐浮现
中国文学教育中“红色”引导的探究————作者:谷凤珠;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价值引领能力,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在对牡丹江大学中文专业“红色”教学创新实践的基础上,从调研数据展示,具体教学实践,引入成果总结三个部分探讨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即思政元素引入“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的可行性。通过数据分析和教学实践,为“红色”思政元素引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具体样本,为新时代思政教学的完善提供可行性经验
《将进酒》传统译本与动画电影字幕译本生态翻译三维度研究————作者:管晓蕾;张秀婷;
摘要: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将进酒》的许渊冲译本和贾佩琳(电影《长安三万里》中诗词字幕)的译本为例,探究中国古诗词传统译本与动画电影诗词字幕译本翻译的特点、差异,从语言适应性(语言维)、文化内涵表达(文化维)和目标观众的接受度(交际维)三个维度探讨了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许渊冲的译本忠实于原文,旨在传达原诗的精髓;贾佩琳的译本则更多考虑了观众接受度与文化传达的有效性,因此更契合电影...
文化符号学视角下的蒙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霍斯仪式研究——以纪录片《哭泣的骆驼》为例————作者:Hwang Hoonam;庞文玉;
摘要:本文基于文化符号学视角,结合索绪尔的二元符号理论与皮尔斯的三元符号理论,探讨蒙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霍斯仪式(Kh??kh Rtuali)的符号体系.研究分析了马头琴、劝奶歌等文化符号如何通过象征性表述强化人类与骆驼之间的情感联系,并通过纪录片?哭泣的骆驼?考察影像传播在文化认知塑造中的作用.同时分析了现代化进程对该仪式存续的挑战,包括游牧人口减少、传统知识流失等问题
人工智能音乐模型演进脉络及未来发展展望——以基于提示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音乐模型为例————作者:王铉;张圣楠;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基于提示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音乐模型的发展脉络,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揭示了其在感知可用性与感知易用性维度的双重优势。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当前模型在音乐艺术性与文本可提示性方面的认知边界,并从多模态具身生成系统构建、文化基因库与去殖民化算法设计、元创作系统驱动的自反性范式革新三个维度,展望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音乐模型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为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的深度融合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对推动音乐艺...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及时代价值————作者:邵雅黎;吕伟松;
摘要:习近平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有关青年群体工作思想和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其本人在青年时期的基层实践经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诉求,对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时代主题和青年工作之根本所在等核心内容进行了科学系统论述。青年工作关乎党的事业、国家前途、民族希望;青年工作不仅要牢牢紧扣“强国追梦”时代主旋律,更要充分发挥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作用。习近平关于...
以历史主动精神涵育新时代好青年的价值蕴意与实践路径————作者:饶先发;肖遵钰;蔡虔;
摘要:历史主动精神对涵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主动精神贯穿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独特优势,其中蕴含的自觉把握历史规律、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发挥担当作为等丰富内涵,为新时代好青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激励新时代好青年树立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是新时代好青年前行路上的行动指南和不竭动力。以历史主动精神涵育新时代好青年,应强化理...
重审当代文学的地方性话语——以“新东北文学”为中心————作者:陈佳慧;
摘要:在当下文学现场中,以“新东北文学”为代表的“新地方文学”崛起,意味着“地方性”话语再次成为当代文学的热点。从评论家和作家两方面考察,评论家把握“地方性的辩证法”,从理论的张力中发现问题、建立体系;作家则立足“地方性”文学传统,以地方资源为基础,处理历史与现实,拥抱新的平台、受众与媒介,两者共同塑造了“文学东北”。“新东北文学”超越了传统地方文学的僵化范式,力图形塑新的美学原则,批判了当前“地方性文...
幻中真实:《白轮船》与《爸爸爸》的寻根书写————作者:郑冰倩;李亘;
摘要:中俄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两国文学间有着强烈的共通性。《白轮船》与《爸爸爸》这两部中俄寻根代表作品都于虚幻书写之中再现生活图景,不论从神话母题、异质空间抑或人文精神层面都可看到作者对古老文化记忆的追寻以及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基于中俄两国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虽然其主题表达殊途同归,但文学呈现却不尽相同。通过文学比较研究,可以探讨两部作品主题间相通相异的背后成因,揭示其和而不...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四川文学》
- 北大核心《阿拉伯世界研究》
- 北大核心《新美术》
- 省级《岭南学刊》
- 南大核心东南文化
- 省级《小品文选刊》
- 省级《奇闻怪事》
- 北大核心《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图书馆论坛》
- 北大核心《文艺理论与批评》
- 国家级世界哲学
- 省级骏马
- 国家级中国西藏
- 北大核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 省级云南画报
- 省级《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
- 省级爱情婚姻家庭冷暖人生
- 省级洛阳考古
- 省级《草地》
- 省级《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文化与诗学
- 省级少林与太极
- 省级《贵州文史丛刊》
- 国家级中国文化遗产
- 国家级《纪实》
- 国家级《信息方略》
- 北大核心《飞天》文学期刊征稿
- 省级曲学
- 省级《江苏大学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