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大学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牡丹江大学学报

牡丹江大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23-1450/G4
国际标准刊号:1008-8717
主办单位:牡丹江大学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上一本期杂志:《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沈阳大学学报》文学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牡丹江大学学报》是由牡丹江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号为:,月刊,大16开本,每月25日出版。本刊自1992年创刊以来,秉承“繁荣学术,服务社会”的宗旨,以塑大学精神,为教学、科研提供理论支持为己任,发扬务实、求是、创新、进取的精神,注重发现与培养学术新人,倡导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融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应用性、经验性与可操作性为一体,发表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论文。目前与全国三百多家学报建立了长期交流、研讨关系,同时与俄罗斯远东大学、乌苏里斯克师范学院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2007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牡丹江大学学报》立足本校,面向社会,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为地方服务的特性,吸引了大批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人员投稿,为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城市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本刊自创刊以来,锐意进取、孜孜以求,不断汲取知名学报的办刊经验,形成了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学术期刊类评奖活动中,荣获多项荣誉,其中,1999年被全国市属大学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学报”,2002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10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1999年被全国市属大学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学报”,2002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10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文艺学研究、语言学研究、科技理论与实践、经济与管理、法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

  相关目录参考:

  1 简析玄武门之变中江南士族活跃的身影 解洪兴 朱富春 3-5

  2 政治事件与知识分子观念的变化——以“五四”前后陈独秀经济思想的转变为中心 刘 巍 6-8

  3 试析张相文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成果与特色 顾 洪 李国庆 9-11

  4 人对自然的支配源于人对人的支配——布克金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究 陈 虹 12-14

  5 《蘐园随笔》所见徂徕之“道”思想 赵熠玮 15-17

  6 “社会美”范畴的界定 张 聪 18-20

  7 诗与生活——读《 21 世纪诗歌精选》 年慧敏 21-23

  8 陶渊明《饮酒》诗意象上的互文性研究 张 琦 24-25+28

  9 从明杂剧到小说《西游记》看铁扇公主形象之演变 陈晓梅 26-28

  10 战争的毁灭与人性的救赎——2009 年普利策戏剧奖获得者琳恩 诺塔基戏剧《毁灭》评介 朱 丹 29-31+51

  11 利用合作原则探讨美剧《生活大爆炸》的言外之意——以 Mrs. Wolowitz 角色为例 冯小玮 32-34

  1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假日》 王 喆 35-37

  13 李光洙长篇小说《无情》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王金霞 38-39

  14 《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高含菊 40-43

  15 何处是归鸿——探究《北迁季节》中的流浪母题 吴晓丽 44-46

  16 古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温明华 47-48

  17 驶回正途——丽尔碧特的伦理选择 王霞婵 49-51

  18 试论汉字构形理论与汉字分析 张 滨 52-53+56

  19 语境在比喻语义实现过程中的功能研究——以《金锁记》为例 熊敏娟 古 莉 赖娟华 54-56

  20 外来词词义“汉语化”过程中的“类化”和“泛化” 周殿军 57-58+68

  社会管理论文范文:农地流转背景下乡村治理的优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促成了农村“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然而近年来,随着农地流转在广大农村地区兴起并产生新的利益主体,“乡政村治”治理格局呈现出参与主体扩大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趋势。新兴利益主体与原有“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下的参与者既存在利益关联,又有利益冲突,原有的“乡政村治”治理格局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分析农地流转背景下相关利益主体各自的角色期望和行为方式,基于农地流转的利益关系,将各利益主体置于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框架下,并探索治理的优化,是今后广大农村地区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乡政村治”,农地流转,利益主体,乡村治理

  一、“乡政村治”治理格局的

  形成和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全面推广后,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民脱贫、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也带动了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地区废除了之前的人民公社制度,取而代之成立了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两者在理论和法律上被界定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

  牡丹江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由文学作品寻找“美”文化————作者:滕紫欣;

摘要: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下,中国文学教学肩负着传承文化基因、培育价值观念的双重使命。新时代中国文学教学应立足“以美引善”的核心理念,从中国文学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出发,系统探讨在常规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的实践路径。通过文本细读、情境创设、多元评价等策略,构建“审美体验—价值认同—品德践行”的育人链条,实现文学之美与品德修养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

“带有实体法色彩的冲突规则”在文物权属争议中的重构与应用————作者:宁孟丹;

摘要:被盗文物跨国权属争议的解决长期受困于传统冲突规则的僵化性。本文以西蒙尼德斯提出的“带有实体法色彩的冲突规则”为研究对象,通过解构其“冲突分类-实质正义融入”的双层机理,揭示该规则对政府利益分析说的批判性创新:以当事人实体权益衡平替代政府利益较量,构建原属国法推定与例外条款结合的弹性框架。研究表明,该规则虽在形式严谨性与价值突破性上具有显著优势,却面临原属国认定模糊、裁量失衡及司法成本高昂等实践挑战...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三个乡绅形象——以《边城》《长河》《雪晴》系列为中心————作者:余民朗;

摘要:乡绅是沈从文小说书写中一类重要的人物形象,其中三部经典作品中的乡绅形象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分别是《边城》中的船总顺顺、《长河》中的橘园主人滕长顺,以及《雪晴》系列中的满大队长。而以乡绅形象为中心,在讨论其日常生活、权力地位及对外来政治力量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中,可管窥“过去乡村”如何在现代社会进程中破裂与转变为“当前乡村”,其秩序与道德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其中,顺顺代表了传统乡村中的道德领袖与社区核心...

“故事思政”课程体系推进高职高专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探析————作者:赵金玲;张云雷;崔雅楠;

摘要:本文以高职高专“故事思政”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其理论内涵、实践特征及教育价值。第一部分界定“故事思政”课程体系的概念,强调其通过叙事载体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的创新模式;第二部分分析该体系的特点与优势,包括增强吸引力、促进理解力、提升感染力、拓展视野力和跨学科整合及学生主体性激发;第三部分从丰富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和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等维度解析其教育价值...

中国特色乡土文学话语权的时代建构:理论内涵与实践进路————作者:李倩会;

摘要:以增强文化自信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弘扬红色文化自信,根就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其沃壤则是新乡土文学。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以新乡土文学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乡土文学无疑是新时代乡村塑形、乡风铸魂的文化源动力。如何以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站位来时代建构中国特色乡土文学话语权成为讲好山乡巨变故事,传播大...

高职院校劳动素养评价现状分析————作者:夏莹;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走访等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来自全国高职院校6层次共计18822名人员的问卷归纳及属地高职院校走访座谈中,发现学校重视程度较高,整体形势积极向好,但仍存在工作漏点;相对独立、层次分明、互为支撑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整体构建有待完善;评价标准较模糊、评价指标体系需进一步优化;多元化评价不足,有待进一步充实等现状。从中可见,建立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作者:李铁英;李晶晶;

摘要: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思政课建设存在逻辑耦合关系,前者能够激发后者发展潜能,这为实现赋能提供了基础。新质生产力通过服务于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思政课教师教育家精神的涵育和思政课育人实效的提升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是赋能的内在机理。构建高质量数据库、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打造可视化平台,推动思政课在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上的协调统一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路...

主旋律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审美化教学探析————作者:田雪飞;郑鹏丽;

摘要:思政课审美化教学遵循“美的规律”,将教学内容进行审美转化并构建师生审美关系,在逻辑与审美的和谐统一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主旋律影视作品凭借独特的影像表达与艺术感染力融入思政课审美化教学,有助于实现弘扬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时代诉求、塑造健全人格的育人目标、构筑情理交融课堂提升教学实效等多维价值。主旋律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审美化教学紧扣“真善美”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教学的全部环节进行感美、立美、创美、...

在苦难中寻找共鸣:文学研究会俄国文学译介实践————作者:池海鑫;

摘要: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新文学团体之一,在译介外国文学方面贡献突出,尤其注重对俄国文学的翻译与推广。其译介实践以现实主义作品为核心,系统地引入俄国经典作品,旨在借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与“为人生”的文学观念推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文学研究会成员耿济之、郑振铎等人积极从事翻译工作,并通过《小说月报》等刊物广泛传播俄国文学,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借鉴资源。文学研究会的译介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

《踩影游戏》中的原住民伦理叙事与艺术伦理反思————作者:张梦喋;

摘要:作为当代北美原住民文学的重要旗手,路易斯·厄德里克以其屡获殊荣的创作实践,持续重构着原住民文学的叙事范式。在《踩影游戏》中,作者以主人公艾琳与吉尔复杂的婚姻情感冲突为脉络,借由嵌套文本结构,营造出强烈的伦理判断张力,构建起了一个多声部的伦理场域。从原住民伦理视角剖析文本中的伦理问题,是解读该作的创新之举。聂珍钊教授所倡导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置于理论核心,与原住民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指向————作者:王倩;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六个必须坚持”构成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从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两个维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与基本方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指向,对全面贯彻落实这一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作者:王立国;闫腾翔;朱珊珊;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中华各族儿女血脉相融、共生共荣的历史底蕴,彰显了各族人民对和谐美满生活的共同憧憬与不懈追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深度挖掘并弘扬传统文化中独具中国特色的价值精髓。依托深厚的文化记忆作为精神纽带,不断促进各民族间的深入交往,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依靠文化创新的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

低量级事件强调构式“也是X上了”————作者:许景然;

摘要:构式“也是X上了”表示说话人对低量级事件“X”的强调。句法上,“也是”突破传统的类同意义词汇化为语气副词;构件“X”实现语法范畴扩张,形成动态述谓开放结构;构式通过附加前后成分和分句搭配扩展变式。语义上,“也是X上了”具有完结义,低量级事件X的成立,既可体现为反预期,也可体现为正预期。构式传达情感态度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事件结果。语用上,构式违背量的原则体现出主观交互性,完成事实陈述和情感投射,实现特...

杜甫《后出塞五首》主人公形象新议————作者:王章青;

摘要: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创作了大量优秀诗歌,塑造了大量与时代紧密相关的人物。对于《后出塞五首》主人公形象学界普遍持消极态度,“喜战乐祸”是其标签词。而从唐代军事政策和国家整体形势分析,该青年参军事迹需辩证看待。该青年深受唐游侠文化影响,发扬汉魏游侠报国主题一面,将侠义与仁义融合,于应募参军中表现忠君爱国一面。而学者普遍站在杜甫诗人预判性和儒者仁义性角度批判该青年有贪功恋战心理,却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认知...

创伤从未消失——论余华小说中的听觉书写————作者:宋笃志;

摘要:文学声景通过文本化的声学形态、言语符码及留白艺术的协同作用,在文本接受过程中触发通感效应与意象生成。这种特殊的美学建构突破了传统文论的阐释框架,使文学中的听觉要素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对象,进而重构读者对文本空间的多模态体验。聚焦余华小说中听觉书写与文化创伤的互文关系,揭示其通过“听觉诗学”建构的声景世界与其独特的创伤叙事机制,以及它自身如何创造出特定的音景世界。余华通过三种核心声景类型——暴力声景、...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六维”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黄承宁;李娟;朱玉全;邬若宇;

摘要:本研究基于新工科背景,深入探索了浦江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地构建了“六维IPO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从课程体系、实践双师、资源与环境、校企共育、导向评价和创新教育等维度创新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实践证明,“六维”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提升了学生实践技能与行业需求匹配度,提高了专业自主学习与工程实践能力

梁漱溟晚年的“新心学”思想对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启示————作者:葛翠茹;栾英育;

摘要:梁漱溟是“新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晚年对“新心学”的独特贡献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儒学,形成了具有当代特征的“新心学”理论。他通过观察和分析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发现共产党人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的固有精神相结合等特点,提出了中国革命发端于毛泽东等革命家的“深心大愿”,共产党人成功于“深心大愿”的“常明不失”。这些原创性观点第一次从心学视角解读了共产党人的成功道路,为共产党人心学...

迷雾中的玫瑰:福克纳的反阐释叙事与艾米莉的永恒谜题————作者:乔雨萌;

摘要: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自问世以来,小说中谜团重重的主人公艾米莉一直是批评领域探讨的焦点。本文以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理论为视角,分析福克纳如何通过叙事碎片化、重复叙事及细节隐匿等策略,刻意抵制对艾米莉小姐的单一化阐释。在小镇居民、读者与评论家的多重凝视下,艾米莉往往被简化为社会寓言或道德符号,作为“个体”的独特与复杂之处的复杂性被搁置忽视。文学创作是为了使人看到或理解独一无...

牡丹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研究————作者:周世华;关鑫;

摘要: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的富集地,域内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蕴含着多样性的地方文化,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应准确把握牡丹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加强其在文创、旅游、研学、教育等领域与地方经济的融合,有针对性地从内涵挖掘、融资渠道、政策保障、人才培养、宣传推介等方面加以优化,促进牡丹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生改善、社会进步、教育创新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示要性话语标记“关键的是”及其功能研究————作者:黄鑫雨;

摘要:“关键的是”是我们常用的话语标记,交际中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本文从形式特征、语义类别和语用功能三个方面对示要性话语标记“关键的是”展开研究。形式上,“关键的是”多以“最/更(为)+关键的是”的形式出现;语义上,话语标记“关键的是”可以分为强调性和总结性两个小类;功能上,分别从概念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三方面对话语标记“关键的是”进行分析。最后,本文还将“关键的是”和“关键是”进行对比,二者的发展...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