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5-1052/J
国际标准刊号:1003-2568
主办单位:广西区文化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
主管单位:广西区文化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
查看民族艺术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黑龙江民族丛刊》社科类论文发表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译林》文学论文期刊推荐

  期刊简介:《民族艺术》200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0-2011年CSSCI来源刊《民族艺术》刊发各类关于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的文章,尤其欢迎选题独特、材料丰富、方法新颖、视野开阔的文稿,提倡立体性跨学科研究。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方面的论文及调查报告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主要栏目】

  特稿、前沿话题、学术访谈、特别策划、文化研究、艺术探索、田野观察、书评。

  【投稿须知】

  1. 稿件务必字迹清晰,并请尽量提供与文章内容相符的图片资料, 欢迎提供打印件或软盘。提供软盘者,请同时提供一份打印件

  2. 来稿请提供内容摘要、关键词, 作者的姓名、职务或职称、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

  3. 本刊对决定采用的稿件有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时申明

  4. 由于受人力所限,来稿一律不退,敬请作者自留底稿。在六个月内未接到用稿通知者,作者可自行处理

  5. 《民族艺术》对来稿实行匿名评审

  6. 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和“中国期刊网”。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申明,本刊将做出适当处理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5)博学笃志 化人养心——我的文艺美学问学之路 仲呈祥[1,2,3,4,5]

  (10)“庾信文章老更成”——仲呈祥文艺美学思想再探 张金尧[1];殷昭玖[2]

  前沿论坛

  (17)定义、视域与田野中的问题——“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三 王永健;关祎;安丽哲

  神话•图像

  (24)玉帛为二精神话续论 叶舒宪

  视觉人类学

  (33)视觉人类学视阈下的空间意指 邓启耀

  (39)“子孙的自画像”:祖先图像的视觉人类学解读 陈晓阳[1,2]

  文化遗产关键词

  (47)文化遗产关键词:印章 郝继文

  (53)文化遗产关键词:书法 黄玲;吕嵩崧

  非物质文化遗产

  (59)地方与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当代问题 耿波

  (67)稿约

  (68)西部苗族史诗《亚鲁王》传承人陈兴华口述史 唐娜[1];马知遥[2]

  艺术考古

  (74)海外藏河北金铜佛像举要 张建宇

  (86)从南方上古青铜器纹饰看骆越族造物神祭礼的源流 谢崇安

  (89)视觉人类学视阈下的空间意指

  美术论文免费下载:分析美学的衰落和形而上学的复兴

  60年代以来,分析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正受到来自这个阵营外部和内部的种种势力的冲击。从外部来说,它受到欧洲大陆学派和美国实用主义学派的抨击。从内部来说,它受到以罗蒂为代表的一些年轻的分析哲学家的批评。

  分析美学家逐渐认识到,他们在理论上停滞不前的原因,在于相信把对认识论问题的解决同“形而上学”分割开,同对重大本体论问题的说明分割开。如古德曼一方面提出种种“形而上学”的本质都应从理论中加以拒斥,另一方面又提出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审美征候。在审美经验问题上,古德曼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按照他的分析美学的立场,审美经验、审美态度、审美活动这类概念在实际使用中意义含混不清,是应该加以否定的;另一方面,他又找出一些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即审美征候,而这种思考方式正是形而上学的。其他后期的分析美学家如布洛克、马戈利斯等也陷入类似的矛盾中。另外,潜藏于分析美学批评中的那种观念,即存在着或必定存在着一个本质的或适当的阐述性逻辑,这乃是分析美学家难以摆脱的美学上的本质主义的遗迹。

  民族艺术最新期刊目录

乡村博物馆:自己收藏自己的历史————作者:彭兆荣;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长远目标。在这方面,博物馆承担了重要的使命。可以说,当代遗产时代与博物馆时代是并行的,目标和目的是并置的,而作为社会基层的乡村博物馆也成为其中一种重要范式。世界各国的乡村各有特点,乡村博物馆也各有特色。中华文明总体上属于农耕文明,乡村博物馆也就成了农民收藏农业遗产、讲述自己故事的方式。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汉族村落由家族—宗族构型,而博物馆形...

学术自觉是办刊的灵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心得————作者:丁苏安;徐杰舜;

摘要:徐杰舜教授在担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的12年间,将该学报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内刊发展成为教育部名栏名刊。徐杰舜教授强调了学术自觉在办刊中的重要性,认为学术自觉是办刊的灵魂,只有高度的学术自觉才能够向阳而生,在办刊中获得学术灵感,不断形成问题意识。他通过设置《人类学研究》专栏、推动人类学学科发展、培养青年学者等举措,进行期刊定位和内容创新,扩大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从兵器到“神物”:青龙偃月刀的符号化与文化演进————作者:朱逸宁;

摘要:关公形象是一个由多元素构成的符号系统。其中,青龙偃月刀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关羽祭祀始于唐代。到了宋代,民间对关羽的崇拜渐渐升级,兵器谱中出现了偃月刀。宋元以后的绘画艺术作品里,关羽的手中开始有了一把长柄大刀。又经过逐渐演变,青龙偃月刀变成了一个独属于关公的符号。这把大刀在小说《三国演义》和元明戏曲作品中,正式以青龙偃月刀的名号跟关羽“绑定”,成为关公符号体系的一部分。作为符号的青龙偃月刀与关羽形象融...

场域效应:广州“十三行”中的工匠与商人互动————作者:邓文杰;

摘要:从场域理论视角来看,清代广州“十三行”工匠与商人的互动具有明显的场域效应,并对“十三行”区域的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十三行”里的工匠与商人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互动体系、互动机制。工匠与商人通过中外贸易和造物实践,共同生成出“十三行”工商互动的社会场域,展现出造物结构、身份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机制。同时,这一场域在产业、技艺和实践的发展中凸显出潜在的中外文明互鉴价...

接受与批判:金石图录的外译与欧洲中国青铜器研究方法的嬗变(1838—1910)————作者:张薇;

摘要:19世纪上半叶,得益于西方汉学家对《宣和博古图》等金石图录的翻译与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相关知识逐渐传至欧洲。依托于对中国金石图录的翻译与阅读,汉学家们对当时欧洲公共与私人收藏的明清仿古铜器展开了一系列的鉴藏与研究活动。20世纪初期,商周青铜器的大量出土及其考古研究,不仅让欧洲汉学界形成了青铜器具有“雕塑”艺术特征的认识观,而且也进一步促使欧洲学者对中国传统金石学研究方法进行批判性反思,并由此进一...

陶制筷笼————作者:杨书娟;

摘要:<正>陶制筷笼是一种以陶制成的盛放筷子的器具,整体高18厘米,底长11厘米,宽8厘米,曾经广泛流行于江南地区,是江南地区普通人家常见的厨房器物。筷笼整体色泽灰黑,形状为上宽下窄的四棱柱体,底部呈弧形。底部两侧透雕弯月形装饰图案,既美观又确保筷笼内部不积水。背面中上位置有两个小孔,便于悬挂固定于墙上或壁橱内

非物质性、空间性与共享性:非遗的气氛美学阐释————作者:张娜;

摘要:非遗的非物质性要求突破传统物论,非遗的空间性需要破除静观审美模式,非遗的共享性则亟待阐释群体情感如何共鸣,这些都是需要多学科共同探讨的理论难题。以新物论、新感知著称的气氛美学将美学研究扩展至“非艺术”领域,关注空间、身体与体验,能够从整体上阐发非遗的“非物质性”“空间性”与“共享性”:一是物以气氛的溢出为其存在方式、在场方式,气氛概念打开了物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准确揭示了非遗的“非物质性”,阐释了非...

民间传说的聚合结构——以仓颉传说为例————作者:商梦圆;

摘要:民间传说在文本的生成与讲述中呈现出围绕核心母题的向内聚合,以及逐渐有序的向外扩散的双向动态结构,可以概括为“聚合结构”。聚合结构的核心母题即“核心人物+核心地点+核心事件”,也可以视为同一系列传说的基本标志。在系列传说的情节聚合结构中,不同层级的事件因其中心与外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展现出民间传说既离散又集中的动态特征。与此同时,在传说的人物和地点中,也存在着中心与外围的聚合关系,人物和地点的聚合也会...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实践理路与体系构建————作者:杨红;

摘要:文化遗产需要保存和展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明确需要活动和表现的场所与空间。国际博物馆体系将非物质遗产纳入了展示的对象,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在国外并不多见。在我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命名的文化展示场馆日渐增多,且在相对垂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成为一类新型文化场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定位、形态与功能逐渐清晰,并产生了场馆空间如何展...

藏彝走廊南部地区多民族格萨尔同题故事的角色设置及其结构功能————作者:何城禁;

摘要:角色设置是故事学领域的重要议题,而史诗学中鲜少从角色设置考察特定叙事传统。“格萨尔”作为跨文类传播的超大型故事,涵盖神话、史诗、故事、传说和赞颂辞等多种文类的同题故事。在藏彝走廊南部地区多民族格萨尔同题故事中,角色类型包括人间角色、魔界角色、天界角色和龙界角色等。这些角色的跨界域联动勾勒出故事的空间场域和社会文化系统。稳定的角色设置和空间设置不仅具有范型意义,还展现了格萨尔叙事传统的内在一致性。与...

故事学:民间文艺学创立的底气————作者:万建中;

摘要:钟敬文先生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正式提出民间文艺学这一学科概念,并论证了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民间文艺学由神话学、史诗学、传说学、故事学、歌谣学、民间戏曲学等门类构成,其中故事学给予民间文艺学的建立提供最为有力的支撑。首先,故事学为民间文艺学提供了丰富而相对完备的学术范式,且故事学范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辐射于其他民间文类。其次,民间文艺学的建立以一般文艺学(作家文艺学)为参照。一般文艺学研究的无...

非遗专题展的策划理念与实践路径——以“新疆土陶艺术展”为例————作者:王晨阳;

摘要:从《非遗公约》到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都强调宣传和传播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举办与非遗相关的展览展示活动、建设非遗馆成为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中应时而生的文化现象。在专属的非遗展示空间中,如何提升非遗展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成为必须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在专题展的策划理念上,既要符合《非遗公约》的要求,更要遵循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通过专题展等形式讲述非遗的重要意义,提升对非遗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与式文化共享空间————作者:郭艺;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参与”和“共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不仅展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搭建与大众互动联结的空间载体,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可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区、人群的密切关系。因此,场馆内容需要更贴近生活日常,使之成为传统节庆、娱乐活动、传承教育的文化场所,同时兼具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定位...

地方戏曲如何通往“人民文艺”——以“一等模范戏剧工作者”王聪文为中心的考察————作者:张慧敏;

摘要:抗战爆发后,山西上党地方戏曲遭受重创。上党落子艺人王聪文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联合旧艺人组建了抗日剧团,后改名为胜利剧团。他们利用传统戏曲的形式演绎新的题材和内容,探索新编现代戏,以争取最大限度地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教育群众,激发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同时,王聪文还积极团结、教育和改造上党梆子名角段二淼,邀请他加入胜利剧团。王聪文和胜利剧团的演剧实践不仅使得他本人在1945年太行区模范文教工作者...

景德镇模式——以艺术撬动遗产资源为内生驱动力的新型发展模式————作者:方李莉;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背景下的地方性经验研究让我们意识到现代化并非只有西方模式,也有来自内生型发展的非西方模式。这样的现代化模式大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具有某些共性,但更多的是具有多元性,景德镇模式就是这多元性发展模式之一。要建立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阅读产生于中国大地上的这些不同的地方性经验,要理解它们的共同性,也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性。景德镇模式是一个动态和开放的模式,引起其变迁的力...

西汉龙首三眼长方形铜灶————作者:吴伟峰;

摘要:<正>汉代铜灶作为我国考古发现中的重要文物,展现出独特的造型特征与文化价值。其灶体设计多模仿船首或船头形态,前端配置长方形及圆拱形灶门,后端则设有烟道孔或筒形烟囱,以实现排烟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铜灶采用创新的分体式结构,便于拆装,灶面上设有1至3个火眼,可灵活配置釜、甑等炊具,实现蒸煮等多种烹饪方式并行

剧场、历史与民间:顾建国先生戏曲研究评述————作者:廖明君;

摘要:顾建国先生北京大学毕业后来到广西工作,扎根戏剧创作、戏剧评论、戏剧史与傩戏傩文化考察研究,努力立足剧场,在深入了解、实践戏剧生产的基础上坚持极具个性的戏剧评论;注重爬梳戏曲发展历史,通过对戏曲史的宏观把握、剧种与剧团史的深入探究和戏曲艺人的生命史探索,构成一家之言的戏曲史论;依托搜集传统戏剧资料、整理传统剧目和组织编撰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走向民间,深度考察研究傩戏傩文化,开广西民间戏曲与傩戏傩文化...

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大理“三月街”的数智演变————作者:赵靓;

摘要:“三月街”是云南大理一年一度的盛大集市和民俗节庆,近年逐渐由传统“街子”演变成为数智平台。通过2020至2024年间对大理“三月街”民族节的线上与线下田野调查,运用民族志方法深描该节日的数智传承与发展历程可见,“三月街”的平台化不仅促成了传统街子、街期、街场、街俗的多维转型,同时催生了平台组织、网络开街、直播赶集、赛博对歌、游戏赛马等新兴民俗,折射出西南多民族地区从集镇社会向平台社会的跨时代变革。...

非遗美学:审视民间艺术审美价值的新视角————作者:季中扬;

摘要:无论中西方,民间艺术都曾是美的艺术所建构的“他者”。20世纪以来,西方当代美学发现民间艺术是非精确再现的艺术形态,可以成为先锋派艺术的表达方式;中国知识分子与国家则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民间性、人民性及其遗产价值。这些都是以某种外在根据来肯定民间艺术,而非认可民间艺术自身的审美价值,倒是人类学家发现民间艺术与美的艺术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为民间艺术价值做出了有力辩护。非遗美学可以在三个方面进一步论证民间艺...

原境视域下丝路墓葬祆神歌舞图像的象征、营造与汉文化接受————作者:王诗晓;

摘要: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考古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学科的发展,墓葬祆神歌舞图像等域外民族考古材料日益受到关注。现有的研究主要以“消解原境”的形式主义分析为主,侧重于单独艺术品的描述、分析和解释。现在需要回归“原境”,将墓葬视为一个有机的内在“空间”。粟特人通过特定题材视觉图像的排列组合建立起若干的“象征性框架”,以不同的图像程序“镜像”呈现粟特信仰中的“天堂”和仪式过程。娜娜神庙祭祀、“钦瓦特桥”灵魂审...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