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学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云梦学刊

云梦学刊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43-1240/C
国际标准刊号:1006-6365
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上一本期杂志:《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阅江学刊》期刊论文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云梦学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云梦学刊》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云梦学刊》是湖南理工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80年,原名《岳阳师专学报》,1986年更名为《云梦学刊》,从1994年起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43-1240/C,历任主编有刘唯力、童山东,现任主编为余三定,常设栏目有当代学术史研究、屈原研究、历史文化研究、哲学政治经济研究、美学文学艺术研究、语言学研究等,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该刊以时代性、学术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注重刊物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多次被推荐参加国内外刊展,在《新华文摘》、《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学术界》等保持了较高的转摘和转载率,其中在2005年全国师范类大学学报的转摘转载量排名第13。1996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理论期刊”,2000年被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2年5月获“湖南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2002年8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3年遴选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6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该刊两个特色栏目“当代学术史研究”和“屈原研究”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栏目,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栏目”。“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近年来先后发表了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数十位知名学者及本院学者的高质量论文,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云梦学刊》自200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当代学术史”专题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许多著名学者前来参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社会科学报》等多家重要媒体多次进行报道,2004年的专题研讨会签署了“遵守学术规范、推动学术发展”的《岳阳宣言》,在全国反响巨大,被评为该年度“十大学术热点”,“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屈原研究”通过18年来的积极努力,发表论文近200篇,已成为全国屈原研究的重要学术窗口。该刊主编余三定,以其精湛的学术功底及优良的办刊水平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主编”,并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和“湖南省双十佳期刊编辑”称号。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湖南省优秀理论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屈原研究、哲学政治经济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美学文学艺术研究、教育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哲学政治经济研究。

  期刊优秀目录参考:

  1 时代转型与文艺创新研讨会在北方工业大学召开 2

  2 读书与事业——田敬诚先生座谈会举行 鲁涛;曾晓剑; 3

  3 柳忠秧古体诗·新诗作品研讨会在岳阳举行 张志刚; 4

  4 唯真、唯美与唯善——论李建军的文学批评 廖四平; 5-13

  5 社会运行学派:理论自觉历程中成熟的中国社会学学派 董翔薇;董驹翔; 14-20

  6 理解传播革命的三个视角——现代性视野中的传播 陈阳; 21-26

  7 西学与儒学的争锋:论《时务报》的反响 余亚莉; 27-31

  8 毛泽东的崇高精神信仰摭谈 吴青萍;袁源; 32-33+71

  9 2012年楚辞研究综述 方铭;余霞; 34-39

  10 晚清社会的清流派 贾熟村; 40-44

  11 九一八后张君劢民族复兴思想初探 张可荣; 45-49

  12 论《岳阳楼史话》的史学性、美学性与文学性 吴功正; 50-53

  13 论公正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目标之实现 任荣; 54-58

  14 赵季平《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的调式运用 王安军; 59-61

  15 论道家和道教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 彭柏林;左一; 62-66

  16 论韩非公益伦理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周四丁; 67-71

  17 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蒯小明; 72-76

  18 湖湘菜系发展的对策研究 刘飞龙;邓银枝; 77-82

  19 时代转型与文学危机 向云驹; 83-84

  20 文艺评论现状的反思 余三定; 84

  美术向导期刊论文范文参考印象主义对我国绘画色彩的影响

  论文摘要:印象主义更注重在绘画作品中对外部光线的描绘与表现,这也必然为而后出现的后印象主义和形式主义开辟了新的道路。虽然在印象主义出现的初期也曾受到过争议,但最终被画界所认可,在印象主义理论和观念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印象主义”各流派,在现代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更是推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为世界艺术的发展和革新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关键词:印象主义对中国绘画色彩的影响,印象主义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一、印象主义绘画色彩的运用对中国绘画色彩的影响

  自从中国的画家接触到印象派绘画观念以后,便对它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们也开始对本国绘画的发展前途有了更大的信心。在学习了印象派观念之后他们也开始像印象派画家那样去尝试明亮的颜色而摒弃之前灰暗的调子并开始尝试用纯度较高的颜色,使画面在色彩并置的关系中发挥巧妙的作用。如今,在印象主义绘画理念和技法的学习之下,我国的美术教育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特别是对写实色彩的研究和实践教学,有了明确的方法。在与西方艺术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以后,中国的现代主义绘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中国油画的语音更加丰富多样。

  云梦学刊最新期刊目录

正念应用于教育的必要、可能与实践路径————作者:谢晶;

摘要:正念是个体旨在提升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以开放、接纳和不加任何评判的态度,持续地专注、觉知身心内外对象的方式和过程,以及达成的身心平衡的存在状态或境界。正念应用于教育实践既有其必要也有其可能性。从必要性来看,它不仅满足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学校教育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诉求。从可能性来看,目标的趋同性、方式的契合性、运行机制的相容性,使正念应用于教育成...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实践路径————作者:郑洁;成吉;

摘要: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是一种重要的执政软资源,在展现大国、大党风范,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要从话语建构的角度出发,持续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塑造。这要求充分发挥政党主体作用,构筑执政根基,回应“人民之问”,向国际社会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色和内在形象;应注重优化对外话语表达,转变话语叙事风格,搭建国际话语平台,推动执政党话语内容的有效转换,以增强国际公众对党的形象认同;强...

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几个问题————作者:刘跃进;

摘要:现存先秦文献并无屈原及其作品的记载,遂引发若干问题,聚讼不断。关于屈原生卒年,当从姜亮夫说,以“摄提”为岁名,屈原生于寅年,卒于顷襄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前后。这一阶段,“秦升楚降”,中原儒家文化南传,屈原深受影响。屈原曾两次被流放,第一次在汉北,第二次在江南。王逸、洪兴祖、朱熹均认为屈原作品有二十五篇,其《离骚》可分为五个部分,《天问》可分为两个部分和一个尾声,《九歌》有十一篇作品,《九章》诸...

《楚辞》体制探源————作者:魏祥;

摘要:《楚辞》祖《诗》是楚辞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学界多从语词沿袭与内容承继两个维度进行论证。重新审视“祖”之论据与论证逻辑,可发现二者是在“类比思维”基础上的归纳总结,在方法论层面存在逻辑局限性。“先楚文明”的历史演进与《楚辞》的体制建构密切相关,楚地风俗、时代变局与屈原个人特质的融合,催生出《楚辞》独特的文体形态和创新特质

论《王小锡伦理学文集》对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贡献————作者:李志祥;潘逸;

摘要:探索和创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广大伦理学学者的艰巨使命,《王小锡伦理学文集》是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成果结晶。《王小锡伦理学文集》主要作出了三个方面的理论贡献:一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探索立足中国实践的伦理学基础理论;二是拓展伦理学研究领域,构建以“四环节”为框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学体系;三是创新论证“道德资本”理论,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伦理学话语。在自主知识体系的...

湖湘民间版画图像中的文化记忆————作者:王平;

摘要:湖湘民间版画是湖南民众生活仪式中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共同文化记忆和身份归属。透过湖湘民间版画图像,不仅可以了解一些关于湖南地理、生活民俗的文化记忆,还可以从图像的产生、流转与使用中,揭示其蕴藏的民族情感、礼仪德化和文化承续等文化价值。唤醒湖湘民间版画图像中的文化记忆,对于解密农耕时期湖南民众的生存智慧、构筑湖南人共有的乡情记忆、讲好新时代湖湘故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

韦勒克文学理论独立性探赜————作者:周湘宁;

摘要:文学作品是通过符号结构对历史现象、社会意识和作者观念等进行塑形而成的艺术整体。符号结构对读者、作者及哲学思想的先在性,奠定了文学作品的独立性。文学理论以符号结构为考察对象,而透视主义作为解读符号结构的方法,涵盖声音、意义单元、意象与隐喻、象征系统等要素。透视主义超越了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文学理论,将文学理论从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外部性研究中解放出来,以内部性研究确立了文学理...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下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分析————作者:蔡甜甜;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下再度批判性分析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根本原因在于其理论内核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方法论存在深层割裂。马尔库塞试图以审美批判维度构建技术异化的救赎路径,却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根基,将解放愿景悬置于艺术与个体本能解放的精神领域。其理论的根本局限在于,忽视物质生产实践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消解无产阶级的实践主体性,偏离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性作用的判断,割裂了理论与实...

“复其心体之同然”——心学转向下明人山水画中的行游意象————作者:林蕴臻;

摘要:山水画的艺术世界里承载了时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终极体认,画山水是为有限生命寻找永恒精神家园的生存实践。宋人身即山川、格致天理,而有明一代则出现了行游意象在画面中缺席的图像新变,图式嬗变指向心学转向下更为广阔的时代观念之变。明人以“无人己,无内外”脱离经验认知主义局限,指向人与万物无有限隔、化合为一的共在境界。而明代流行的白云覆青山的图像范式,则表现了“气”所具有的贯通、感通等特质,云山“同此一气”证成...

基于社会运行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作者:于洋;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其有效实施不仅取决于自身系统的完备程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绝非割裂的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和社会大系统之间呈现出相互作用、动态平衡的复杂关系。这种相互作用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各层次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还表现为各层次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的协同效应与整体功能。从社会运行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中观、...

可视化、技术转码与虚拟创造:影视表演性的转变————作者:肖艳丽;朱全国;

摘要:把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本,形式上是对故事、情节以及结构的重组,本质上则是在语言符号系统内部增强语言的可视化,语言的可视化是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本时表演性的主要体现。在影视作品中,表演性不仅决定于影视剧本可视化语言的跨符号系统的转码,更决定于影视技术的运用,即技术决定了影视作品表演的呈现方式。在这些技术中,信息技术、传媒技术以及数字化与虚拟技术对影视作品的表演性影响最为显著。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与传...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乡贤乡村振兴身份自觉:价值、困境与突围————作者:曾祥明;王瑜;

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时代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已成为推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当前,各地均在不同维度探索新乡贤乡村振兴的身份自觉实现路径,以充分激活新乡贤振兴乡村的内在潜力。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显著的多维价值,对乡村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及生态振兴均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研究表明,当前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制度规范缺乏长效性、文化认同...

新闻工作应秉持的道德理性————作者:易璐;翁锦淇;

摘要:新闻工作要健康地开展,除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外,还得秉持一定的道德理性。新闻工作应秉持的道德理性至少包括党性为先、公益为重、仁爱为怀、诚信为本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闻工作的道德理性体系,为新闻工作朝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稳步推进提供伦理支撑

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定位、着力重点与实现机制————作者:曾祥君;廖霞;

摘要:新质生产力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是区域发展的战略支点、科技成果运用的转化枢纽和产业科技人才的孵化基地。有为才有位,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以学科交互融合提升学科贡献度,激活教师成果转化的创造力,重构课程体系培养创新人才为着力重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从实现机制上,需与政府协同构建顶层统筹机制,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协作打造“科联体”组织体系,与企业协调完善合作运行框架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数字劳动问题的三重辨析——基于马克思哲学立场对数字劳动的批判性反思————作者:郑亚岚;

摘要:数字劳动是当前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字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体是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价值来源,而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则为辨析数字劳动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从马克思“一般智力”范畴出发考察智能时代数字平台对个体劳动的总体吸纳,有助于破解数字劳动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理论困境。数字劳动内含多重关系,对其批判不能仅停留于一般性层面,只有深入资...

数字永生的伦理价值与风险探讨————作者:龚鉴瑛;陈禧;

摘要:在科技的助推之下,人类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探索突破了传统界限,进入了数字永生这一全新的领域。数字永生是指人在死亡后以数字形式延续其存在的方式,主要有单向永生、双向永生和意识永生三种形态,其应用涵盖个人纪念、文化教育、经济活动、社会服务等领域。数字永生不仅重构了生死观与生命观,满足了人类对情感价值的追求,还体现了科技与伦理的融合,具有极为重要的伦理价值。然而,其发展也可能带来主体性困境、阶层区隔加剧、数...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两个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基、风险及其应对理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审视————作者:陈长里;陈莉妤;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两个课堂”教育变革与生态重构刻不容缓。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主体性理论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两个课堂”思政教育筑牢了哲学根基。然而,这一融合也面临诸多风险,如技术异化冲击人文情怀、工具理性挑战价值理性、智能科技影响师生关系、数据资本威胁社会价值等。为此,需从内生引领、人机共教、话语主导、彰显主体、强化监管等路径出发,应对人工智能融入高校...

2022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作者:方铭;范丽君;

摘要:2022年,屈原及楚辞相关学术研究硕果累累,继续呈现持久的生命力。各类专著、学术论文等成果迭出,研究涉及屈原本体、楚辞作品、楚辞学史、屈原与楚辞作品翻译传播和接受、宋玉等多个方面,创见颇多

屈原自恋的审美指向和具象形式————作者:刘朝谦;刘可;

摘要:以往学者多从政治、道德的角度阐释屈原自恋的性质和意义,但屈原的自恋至少在表象上看明显是审美之恋。屈原所爱恋的对象首先是他自身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具有审美性、内指性、偏执性、狂狷性、排他性,是充分个性化的爱恋行为。屈原把他个人的美树立为人世众生的审美范式,并将人世划分为美丑两个对立的层面。屈原用楚地美的植物、巫教、神话和历史意象作为主要材料,构建其自恋美的具象形式,这在屈赋中俯拾即是。尤其是在楚地节日...

论汉学著作《论语辨》对《论语》的诠释————作者:郭院林;王希;

摘要: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经典,《论语》长期以来都是汉学研究的焦点。白牧之、白妙子夫妇合著的《论语辨》是20世纪颇具影响力的《论语》英译本之一。他俩的研究虽具创新性,但受西方解构主义以及历史诠释方法的影响,其对《论语》的文体编排、人物形象与思想源流等内容展开了解构式解读与颠覆性阐释,其研究结果中则存在主观臆断、文本曲解和牵强比附等诸多问题。本文系统批判《论语辨》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其方法论存在的偏颇与结论的失...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