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4-1645/G0
国际标准刊号:1674-0890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主管单位:中山大学
上一本期杂志:小说林省级文学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曹雪芹研究国家级文学期刊

   《文化遗产》(双月刊)创刊于2007年,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

  《文化遗产》被评为“2010-2011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题名期刊。重点刊发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及古近代文学中的相关研究文章。物质类文化遗产稿件,亦酌量刊发。

  文化遗产栏目设置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实践

  文化遗产收录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阅读推荐:闽都文化

  《闽都文化》Mindu Culture(双月刊)2008年创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文化遗产最新期刊目录

“热记忆”:文化遗产与历史的温度————作者:高小康;

摘要: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关注是20世纪中期以来的一个重要文化议题。作为“过去”显现形式的记忆成为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开始得到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使历史记忆通过与生活记忆相关的心灵体验而活化,跨越横亘在历史与生活之间的“流动的缺口”,将冷却的历史记载转化为具有活力的“热记忆”而与当代文明的发展融汇起来,形成具有“温度”感的世界文明史记忆

民间故事“问答叙事”的象征与结构————作者:李丽丹;

摘要:民间故事的“问答叙事”是具有文化象征、主客体关系隐喻和“三叠式”结构的故事讲述技巧。中国西北地区诸民族流传的“求好运”与“偷听话”型故事异文在“问答叙事”的内容上有高度一致性,对水源干涸、女性疾病和动物修行失败等问题的关注与解决,象征人类对于生存、婚姻和发展的朴素认知,是引导男性的“成长故事”。“问答叙事”中的主客体关系隐喻人类面临未来困境时,潜意识中寄托与超自然的神灵和自然的对话来获取智慧。“三...

蒙古族“求好运”故事的母题来源及主题演变————作者:陈岗龙;

摘要:AT461“求好运”故事广泛流传在蒙古民族民间,其中“富人和他的女婿”或“寻宝聘妻型”亚类型在蒙古族“求好运”故事中占绝大多数,判断AT461故事类型的标志就是替人问事解难的三个问题。蒙古族AT461故事可能是外来的,但是替人问事的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传统蒙古史诗和民间故事中英雄婚姻的三个考验母题的框架上形成的新的“层累考验情节”。蒙古族古老的考验英雄勇气、力量和技能的三种考验母题发展成寻找财富的“...

稿约

摘要:<正>《文化遗产》(双月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

论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与路————作者:马知遥;常国毅;

摘要:阐释清楚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明晰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向,是正确认识非遗在共同体意义层面的文化增殖所带来的族际互动的关键。以田野调查和文本资料为支撑,揭示出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呈现单一的历史理念,而是历史理念、复兴理念与文明理念三个递进维度。进而表明,在国家宏观价值愿景的推动下非遗正实现从族群文化记忆的符号向共同体精神资产的转换。当下,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遗生态保护的中国探索————作者:宋俊华;

摘要: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理念与中国的整体思维,我国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从项目化向生态化转向。从对非遗生态保护主体性、系统性、传承性和演变性等的理论探索,到生产生态重建、区域生态营造、交互生态强化、共享生态建构等的实践创新,中国在非遗生态保护上的积极探索,为人类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和行动方案

构建传承共同体:我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多层次优化探析————作者:刘洋;

摘要:目前我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忽视传承团体与群体的作用,导致传承的系统性、协作性与社区性割裂。通过借鉴日本歌舞伎“无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民俗文化遗产”的指定以及“个人”与“团体”的多样化认定经验,提出以“个体-团体-群体”的多层次传承认定体系构建非遗传承共同体。以粤剧为例,从技能存续、责任协作、文化根系三维度切入构建多层次非遗传承人认定体系:在个体层面,需扩容活态基因库,确保技艺活态存续;在团体层面...

“被场景化”的气氛与“梅党”全方位构作的制造美学——以1930年梅兰芳访美为个案————作者:邹元江;

摘要:1930年梅兰芳访美期间“被场景化”的美学气氛构作是全方位的,这涉及司徒雷登及其秘书团队最初的筹划策划、牵线搭桥,华美协进社的舆论引领、文本传播、演讲造势和遴选襄赞,以及梅剧团东方剧场空间气氛的营造和美国各界仪式感气氛的制造等各个层面,这是至今难以企及的令人叹为观止的跨文化戏剧传播的典型个案。跨文化戏剧传播交流之所以能产生轰动效应和持续影响,除了剧目的遴选、表演的精湛、精心的编排等因素外,关键是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地方性知识的生成与重构——以贵州“村超”为例————作者:杨丹;

摘要:基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贵州“村超”赛事的成功实践为地方性知识的生成与重构提供了很好的“情境”。在“村超”赛事中,来源于民众日常生活的互惠机制、饮食、歌舞、服饰等地方性知识通过现场体验、媒体传播、网络互动等多种方式得到广泛传播。这种传播是地方性知识本身为适应社会发展与观念变革进行的调试,也是乡村文化被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但唤醒了乡民的集体记忆与乡土情感,还有效激发了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夯实了铸...

非遗与清代中日文化交流——以铜商和日本采铜为例————作者:松尾恒一;梁青;

摘要:清代中国,许多商人远涉重洋到日本进行贸易活动。通过他们出口到日本的生丝与绢织物、棉花、砂糖等商品丰富了日本人的生活,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物品。而从日本出口到中国的主要商品是铜。当时来自日本的铜被中国称为“洋铜”。铜是清代铸币的基本材料,“洋铜”与国内云南产的“滇铜”一道,成为重要的资源。从铜矿中开采出来的矿石通常混有银等其他金属,因此需要使用当时最新的技术来分离和提炼其他矿物。为了向中国出口铜而开采...

汉中石门摩崖《大开通》的书法美学探究————作者:彭芃;

摘要:陕西汉中褒斜道“石门十三品”中,东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简称《大开通》)是时间最早也是形制最为特殊的一方石刻,具有极高的书法美学价值。从字体流变角度看,《大开通》“方古严正”的美学风格多被前人归因于早期隶书“篆隶之间”的字法形态。从写刻关系角度看,一方面,《大开通》以径直省便的通俗隶书作字,写手书丹为刻工凿刻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石刻风气的初兴与刻工水平的不足致使《大开通》采用粗放简率的单刀凿刻...

晚清民国江南“水路昆班”戏曲演出生态功能论————作者:裴雪莱;

摘要:通过生态文艺学的视野和方法,把戏曲演出传播的重要载体“水路昆班”纳入戏曲生态中进行综合研究:在江南水路戏曲空间的“生态场”中,“水路昆班”是戏曲艺术演出和传播的主体力量,具有“生产者”的功能和角色,而演出业务“中间人”则促使戏曲表演和艺术消费之间的顺利完成,具有“分解者”的价值和意义。“水路昆班”所面临的消费市场具有独特性,同样值得关注和思考。通过戏曲演出生态诸要素的功能角度深入理解昆曲历史命运中...

清宫“串头本”的文本形制、文本渊源与武行角色考述————作者:徐建国;

摘要:串头本为清宫内廷之物,是舞台人员上场表演的演出用本,用以帮助排演人员场上打斗、上下场以及文本向动作的转化过程。清宫“串头本”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比如串头本的文本形制、文本渊源以及武行角色,这些都很少被论及。通过梳理,可以剖析“串头本”在宫廷演出的地位和清宫戏曲的演出制度,还原宫廷戏曲的演出原貌,借此探索武戏艺术与宫廷戏曲的演出范式

郑振铎旧藏明抄本弹词《白蛇传》考辨————作者:高慧智;

摘要: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指出,其所藏弹词《白蛇传》为现存最早的说唱故事的弹词作品,是明代崇祯年间抄本。后来的书目著录皆沿袭此说。然而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详细考察,发现此作品并非明代之作,而系后人伪托的清代作品。就作品所呈现的文体特征来看,其程序化形式、语言、句式、叙事风格等,都表明它为清代流行的长篇鼓词而非弹词。厘清《白蛇传》的产生时代与所属曲种,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以讹传讹的问题,也对此作品的重新归...

新见《分金记》作者叶良表生平史料及其戏曲史意义————作者:李越;

摘要:明代戏曲家叶良表因传奇《分金记》传世而见诸文献,然而其籍贯、字号、生卒年等生平信息长期阙如。今从江西德兴叶村访得《叶氏宗谱》,并据方志等史料,考订其生平及家世渊源等内容,确定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历史坐标。《分金记》传奇中留下了因袭《琵琶记》《五伦全备记》以来书写节孝教化故事的影子,同时也走出了这种传统,注重通过戏曲表达主体情感。这种创作倾向,是明中叶以来戏曲发展的路径之一,正是叶良表等戏曲家对个体经...

本土之根与文明互鉴:范丹问佛故事的知识生产研究————作者:漆凌云;

摘要:民间故事的起源除了本土说、外来说路径外,还有中外交融共生路径。我们从范丹形象的变迁、托人问事母题的来源、求好运主题的缘起考察范丹问佛故事的生成过程。从东汉至明朝,范丹形象经历了从贫士到穷鬼、穷神的变化。范丹被丐帮群体尊崇为祖师爷后影响日渐扩大,产生孔子向范丹借粮等传说,后又被借用到范丹问佛故事中。范丹问佛故事生成过程中逐渐吸纳了印度佛经故事中的代人问事获利母题、《西游记》的老鼋托人问佛母题、《四大...

上巳节与文人雅集传统的形成及流变————作者:田蔚;

摘要:上巳节起源有浓厚的巫术色彩。魏晋以前的上巳节“重巫”特点鲜明,临水祓禊、祭祀高禖意在沟通天人、指导生活,具有深厚的民俗价值。魏晋时期,上巳节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文士阶层也积极参与,东晋的兰亭集会确立了文人雅集的传统。宋元以迄明清,上巳节民俗逐步衰落,只在民族地区有所传承,而文人雅集的传统得以保留,且各具特色

台北藏稀见《鼠瘟宝卷》叙录及其价值————作者:赵世昌;

摘要:《鼠瘟宝卷》见于《中国宝卷总目》,传为宣统二年(1910)天津黄氏所刊。宣统三年(1911)重新排版,并以石印本流传。按当时书市,石印本因价格低廉,应广泛刊印于世,但此前在各类宝卷集成及田野调查中均未见相关材料,直至近年才重现于大众视野,故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又因《鼠瘟宝卷》较之其他民间宝卷,列举了“科学防疫”之措施,故聚焦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还原清末鼠疫详细境况,探讨民众身处疫中可能形成的...

对话与互释:汉学家阿理克及《粗画解说》的编辑————作者:徐晨蕾;唐娜;

摘要:21世纪初,由本土学界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中国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将中华大地上的非遗进行了系统地普查和整理,年画为其中的重点项目。在普查抢救年画遗产的同时,学界开始关注到年画在海外的收藏研究,以及国际语境中对年画的发现和认知视角。随着非遗保护事业的日益深化,当下如何对散落在世界各收藏机构中长期沉寂的民间文献和实物进行充分价值挖掘已成为学界共识。本文通过赴俄实地调查,围绕俄藏...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孟树锋访谈————作者:魏唯一;王栋;

摘要: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孟树锋是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经过50年的技艺学习与传承实践,他对耀州窑烧制技艺的精髓和青瓷文化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参与恢复了失传800年的耀州青瓷工艺,后又独立研究恢复了陕西民间瓷,设计制作出了新的耀州青瓷产品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