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探索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艺术探索

艺术探索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45-1077/J
国际标准刊号:1003-3653
主办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主管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西藏艺术研究》省级艺术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西北美术》研究生毕业论文发表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艺术探索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艺术探索》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艺术探索》内容丰富,涵盖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以及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维系全国美术、音乐、舞蹈专业教师、学生和专业工作者,推崇浅明晓畅的文风、提神醒脑的观点,兼容提高与普及,并蓄理论与实践,富有专业特色。

  作为综合艺术类学术刊物,涵盖了艺术学学科下属所有各学科专业方向:050401 艺术学 ,050402 音乐学 ,050403 美术学 ,050404 设计艺术学 ,050405 戏剧戏曲学 ,050406 电影学 ,050407 广播电视艺术学 ,050408 舞蹈学;相邻学科,如: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美学;以及与艺术相关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艺术教育,艺术管理,艺术市场,艺术人类学;其他如:摄影、播音、主持、相声、曲艺、民间艺术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类),全国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栏。

  全文收录:《CEPS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栏目设置

  栏目设置:艺术史与民族艺术(名栏,重点建设栏目),艺术理论与批评,艺术教育与管理,艺术市场与文化产业,艺术书评,学术文丛,广西艺术史,艺术教学与创作;绘画,雕塑,建筑,书法篆刻,环境艺术,设计艺术,服饰,摄影,动画,工艺美术,以及其他视觉艺术;作曲技术理论,艺术表演与教学,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舞蹈,播音主持,以及其他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

  另,美术设计版辟有“探索美术馆”,主要以彩色图版,介绍艺术家,发表艺术作品。包括:当代名家展厅,当代艺术展厅,学院展厅等。尤其关注学院师生作品,注重发掘艺术人才。

  2014年01期目录参考:

  1 石涛北京时期交游和艺术活动考(清康熙二十九年初至三十一年秋) 陈国平; 6-21

  2 谢赫《古画品录》成书年代探析——从张僧繇与萧绎来看 张东方; 22-25

  3 于阗文化圈的文化性质与艺术样式初探 张健波; 26-27+36

  4 唐碑形制与碑碣制度不符之原因探析 张宇; 28-29

  5 谢环的生平、职业及其绘画创作 杨德忠; 30-36

  6 曾熙的书学思想 冯文华; 37-41

  7 民国时期山水画的革新之势 田佳佳; 42-43+48

  8 周碧初五年留法研究 陈丰收; 44-48

  9 抗战时期的桂林美术社团 赵晓娇; 49-51

  10 论中越独弦琴艺术的地域性特征 张灿; 52-54

  11 瑶族服饰研究综述 梁宏章; 55-57

  12 从《山水纯全集》看韩拙山水画创作笔墨观 李艳婷; 58-59

  13 图像、行为:身体与艺术形式之变 王曦彤; 60-62

  14 消费时代的波普策略——艺术玩具现象解析 凌霞;陈飞虎; 63-66

  相关论文范文自恋主义对于当代审美时尚中的影响艺术期刊征稿

  摘 要:现在人们审美时尚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追求个性化。这种追求出发点原是好的,是对个体自由生命的张扬。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所谓的追求个性化走进了误区,有一种自恋主义的倾向,也就是说,人们(尤其是青年人)似乎已经不再注意别人的眼光和指责,认为只要是自己的就是美的,沉浸在自恋的欣赏中。现代女性更是强化了对感性的张扬和自身身体的肯定。文章选取女性视角来谈当前审美时尚中存在的这个问题,从个性、形象塑造和心理等诸方面分析当代审美时尚中的自恋主义倾向。

  关键词: 审美,时尚,自恋主义

  审美时尚观念的历时性嬗变,是生命美学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一般而言,个体生命的历程和人类的演进过程,在本质上都是生命运动的表现形式,具有内在的相似或同构关系。同时,由于在人和人类发展的每一时段,人的生命动能、审美经验都发生着变化,这就必然引起审美心理、观念的相应变化。

  艺术探索最新期刊目录

音乐地理学视域下湖北越调的空间流动与文化认同研究————作者:金泉瑷;

摘要:湖北越调是山陕梆子随着商贸、军事活动沿汉水流域南下,在鄂西北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而成的区域音乐文化。音乐地理环境与人口流动机制共同塑造了越调声腔的独特面貌。湖北越调既在音乐结构与旋律形态上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又通过程式动作、武戏技艺等表演元素进一步强化了地域特色与文化认同

书学“风骨论”再思————作者:袁帅;

摘要:风骨论研究发轫于文学理论领域,学界就书学领域中的风骨范畴也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较为有影响力的系列结论表示,书学领域也存在着所谓“风骨论”,且具有核心的理论地位,其意涵大体为一种“雄强有力的审美风貌”。而这样的结论存在重“骨”轻“风”的谬误。其表现为对古典范畴群的无效释读、范畴间层级关系的颠倒等具体问题。谬误根源于以书学“骨”论的文献作为建构书学“风骨论”的材料,存在文献的错置与误读等情况

“电影终结论”:困境与破局————作者:李坤;

摘要:后电影时代,“电影终结论”成为最引人关注的理论议题之一。从胶片危机引发的索引性争论,到选择动画作为电影文化序列的中心,这些与电影相关的媒介研究依旧不能很好地解决数字媒介环境下电影的身份问题。电影从属于一种更大的基于具身视觉的动态影像文化。具身化前提确保对电影的理解必须发生在“人—电影”的现象学结构之中。在后电影生态的乱象中,重新识别电影身份的关键在于辨析“人—电影”结构的动态平衡是否被打破

基于乡愁记忆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修复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研究————作者:王莹;朱旭光;

摘要:当前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正面临着空间衰落和记忆流失的双重挑战,将“记得住乡愁”确立为其修复和再生的核心价值导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记忆与空间互构视野下,聚焦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这一特定空间类型,构建以语义空间、视觉空间、情景空间为记忆载体,以“记忆—情感—空间”为核心机制,以记忆“重构(E)—提取(R)”为空间划分依据的理论分析框架,划分出以乡愁记忆为主线的E+R+

码头音乐在民族走廊研究中的整融互惠意义——以苗疆走廊湖南段码头音乐为例————作者:杨红;

摘要:民族走廊作为当下民族音乐学热议的学术实践场域,其廊道与流域纵横交织,是人与“物—流—场—乐”交互流通的线性音乐文化遗产。码头作为节点,是民族走廊重要的流播媒介。苗疆走廊湖南段沅江流域的码头音乐,正是民族走廊诸多音乐现象融合的结果。重新审视码头音乐在民族走廊研究中的整合与交融,揭示其音乐流动与互惠关系,有助于反思民族走廊音乐之“乐态—同态—异态—联态”一体多元的音乐文化多样性与差序格局

西南地区背带铜钱纹样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作者:秦臻;吴训信;

摘要:背带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浓郁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纺织品。西南地区背带上的铜钱纹样具有鲜明的视觉语言,构图、色彩、工艺都有其自身特点。构图法则主要有正负式、隐藏式、连续式、组合式、夸张式等几种,色彩变化富有规律和节奏感,制作工艺具有拼贴一体、织绣共存、多种材料混用等特征。背带上的铜钱纹样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美好、家族富贵、人丁兴旺的期盼

京畿模式:汉画像砖中的模件体系、宇宙秩序和等级礼制————作者:王莓婷;

摘要:汉代司隶校尉部核心地区的画像砖隐含京畿模式,在印模与制作方面延续了司隶校尉部手工业的模件体系传统,在特定纹饰选择和图像排列方面,反映了汉代人对宇宙秩序的认同。京畿地区的画像砖尺幅相比其他地域普遍较大,暗合了传统的等级礼制。这些画像砖显现出都城地带的京畿模式,映射出汉朝大一统进程中人们对汉家制度的理解、认同与视觉形塑

中晚唐金银器带翼摩竭纹形象源流考——以陈元通夫妇墓摩竭纹多曲银碗为中心————作者:张鹏;

摘要:陈元通夫人汪氏墓中的摩竭纹多曲银碗反映了中晚唐摩竭形象变化的诸多问题。多曲银碗内部的纹饰整体呈现出有机的水生生物序列。其特殊的带翼摩竭纹反映出中晚唐工匠整合波斯—中亚的森莫夫、刻托斯等有翼鱼尾兽与中国本土以鳐(文)鱼为代表的飞鱼类神兽的创新尝试。同时,多曲银碗中的摩竭形象以比翼姿态出现,在佛教意涵之外,进一步成为夫妇二人的形象象征与情感见证

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探究————作者:王蕾;潘彦彤;

摘要: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中,徵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徵调式和宫调式由于主音、正音及音列的关系偏向于明亮色彩,故而七十二巫调虽然是在做法事时吟唱的曲调,依然反映出当地人乐观的心态。作为通灵中介的女巫通过唱词表达诉求,三言两语,不断重复,因此,结构短小、乐句反复、按语音语气分配句子是七十二巫调的主要结构特征

宋代李唐山水画的图式与内涵嬗变研究————作者:陶振兴;

摘要:宋代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高峰与典型代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宋代山水画在靖康之变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变化也集中体现在李唐身上,其在两宋交替的激变中形成两种不同的山水画图式与审美倾向,并呈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南宋山水画及后世的绘画创作。其山水画图式与内涵的嬗变既有外因影响又有内因驱动,这既与李唐的创作对象、创作思想与审美趣味的变化密不可分,也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思...

昆曲“主腔说”考辨————作者:刘一心;

摘要:昆曲“主腔说”的逻辑层次可分为二:套性(关联性)层次,即主腔对曲牌联套的纽带作用;牌性(独特性)层次,即一支曲牌区别于其他曲牌的独特个性。“主腔说”最大的作用与价值在于牌性层面,牌性突出表现为特征主腔,集中作用于南曲孤牌。特征主腔出现的位置,常体现出词乐因应的关系,即文学性与音乐性的高度统一。“主腔说”的提出对解决当下昆剧存在的破套破牌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靖西农民画中拖拉机符号的意义生产————作者:罗奕;郭昭;

摘要:拖拉机符号在靖西农民画中的出场、离场与再出场,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的缩影。拖拉机符号的意义随场景而变化,该符号在当下靖西农民画中被置于三种不同的场景中:农业生产场景、农村建设场景、农民丰收场景,并展现了三种意象系统:作为主引擎,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作为连接器,助力乡村生活的便捷和城乡一体化;作为聚宝盆,成为农民美好生活的象征

巴当舞与巴郎鼓舞形态比较研究————作者:张涛;

摘要:巴当舞与巴郎鼓舞作为洮岷地区的传统鼓舞,其仪式与舞蹈形态呈现出规律性与交融性特征。仪式过程整体遵循“分隔—阈限—聚合”的“通过仪式”理论。巴当舞因语言隔阂形成“半结构”状态,而巴郎鼓舞则更接近“反结构”的交融状态。在舞蹈形态方面,二者均以双面羊皮鼓为核心舞具,采用逆时针圈舞形式,动律呈现出“以腰带臂、以臂带鼓”的共性,而在呼吸型、核心动作、动作幅度等方面则存在一定差异

“瓷文化丛”与物的社会生活————作者:方李莉;

摘要:“瓷文化丛”是制瓷行业生产过程中所衍生出的各种事物的综合体。“瓷文化丛”系统深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其内容不仅包括生产方式、宗教崇拜、行业规矩、禁忌与习俗等文化要素,甚至涵盖了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的各个方面。在记录和解释景德镇文化历史时,可将社会的本相凝结成文本表征,以在研究中更好地理解造物与造物者自我价值之间所产生的社会能动性,认识人工制品的“物”与身体的“物”以及群体意识之间的社会关...

丁硕赜作品————作者:丁硕赜;

摘要:<正>~

新加坡华人社会变迁与粤剧文化的嬗变————作者:潘妍娜;

摘要:粤剧在新加坡的发展与华人社会的变迁有着紧密联系,华人移民在新加坡经历了“落叶归根”到“落叶生根”的心态转变,粤剧也经历了在地化的过程。从最初联系乡情的传统粤剧到今天跨族群的多元化实践,粤剧既是新加坡华人共同的传统文化与艺术,也是多元族群社会中粤籍华人的身份表征与集体记忆,其传统与创新并存的现状反映了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中国家与原乡的交错与融合

吐故纳新:7世纪初—8世纪中叶莫高窟藻井图案的世俗转向————作者:陈振旺;辛颖;

摘要: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莲花纹在莫高窟逐渐演化为富有本土特色的表现形式,石窟藻井形制从建筑叠涩式向织物华盖式演进。隋唐时期,伴随佛教的进一步本土化,葡萄纹、石榴纹等外来纹样逐渐融入本土,孕育形成卷草纹、石榴莲花纹及宝相花等

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艺术形态学新考————作者:李保江;李荣有;

摘要: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是代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艺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实物,其造型体现了曲腹平底的盆体器型,内壁的主题纹饰表现了乐舞相融的乐舞艺术形态,以及依器施彩的纹饰章法。舞蹈纹彩陶盆是以造型艺术展现乐舞表演艺术的多元文化现象,是乐舞艺术与造型艺术的融合,体现了表演艺术乐舞一体、乐图互为关联和乐图各具审美特色的综合艺术形态特征

抗战时期中国油画市场考察————作者:匡咏秋;王晨;

摘要: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油画家在通货膨胀和减薪停职的双重压力下骤然陷入贫困,不得不依赖艺术市场。一方面,滞留上海的艺术家通过接受画像订单而获得酬劳;另一方面,西南和海外的艺术家积极加入以筹赈展览为主的公益性市场

西晋元会仪用乐考————作者:刘奕璇;

摘要:西晋将两汉时期的诸侯朝贺正式定名“元会”,元会仪式上进行奉贽朝贺和飨宴两个环节,《晋书·礼志》将这两个部分称为“晨贺”“昼会”。对于藩王朝觐时间,西晋改两汉五年一朝和曹魏藩王不朝,做出了三年一朝新规。元会用乐由行礼曲、上寿曲、登歌、食举乐、舞曲、伎乐、房中歌共计7种组成,晋武帝对元会仪歌辞进行了全面改造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