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艺与材料》杂志(Automobile Technology & Material)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长春汽车材料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汽车制造类月刊,依托中国最大的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强力资源,是 国内惟一一本全面报道汽车先进制造技术与材料研究应用的专业性杂志。
《汽车工艺与材料》杂志创刊于1986年,20多年来始终服务于汽车整车及配套产业(OEM),其覆盖领域包括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生产装备、检测技术等。
《汽车工艺与材料》获机械工部汽车工业司优秀期刊评选:二等奖;吉林省新闻出版局期刊评定:一、二级;中文核心期刊(1996)。
汽车工艺与材料杂志栏目设置
专题综述、试验研究、实用技术、经验交流、专题讲座、业界资讯、供应商产品、标准专利法规
汽车工艺与材料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汽车工艺与材料杂志社征稿要求
1.《汽车工艺与材料》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以内,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最好并译成英文。
2.《汽车工艺与材料》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3.《汽车工艺与材料》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100-200字为宜。
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
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用A4纸打印,正文用5号宋体。
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
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字应注明资料来源。
9.注释:是对文章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说明,其序号为①②③……,注释文字与标点应与正文一致,注释置于文尾,参考文献之前。
10.参考文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
11.基金资助: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12.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13.其他:请勿一稿两投,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投寄稿件后,等待审查。审查通过编辑部会通知您一般杂志社审核时间是1-3个月:如果要是到我中心给你论文代发请详细看。
阅读推荐:汽车与驾驶维修
《汽车与驾驶维修》编辑部,杂志创刊于1992年3月,是国内惟一一本将整车报道、售后服务相结合的专业汽车杂志,并以打造业内产品展示的第一平台和汽车服务价值的权威坐标系作为杂志的发展目标。杂志以服务广大车主、准车主及汽车爱好车为宗旨,凭借专业背景、权威将新车测评、用车养车知识、汽车品牌服务测评提供给读者,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解车、购车和用车。
汽车工艺与材料最新期刊目录
柔性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与展望————作者:巴泽英;李天豪;魏小雨;董书新;于涛;
摘要: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传统电子技术已无法满足节能性、智能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需求,而柔性电子技术以其轻薄、柔软、低成本等优势展现出巨大潜力。综述了柔性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从柔性显示技术、柔性传感技术、柔性电池技术和柔性光电材料技术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其在汽车载具领域的应用前景
基于IGD-IHT算法和PIQEDS-IBPSO-NESN算法的制动盘表面缺陷检测方法————作者:李峰;于振;高娟;安琪;
摘要:为提高传统制动盘表面缺陷检测的鲁棒性,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检测仪器。使用改进的高斯差分和霍夫变换算法提取制动盘缺陷特征,设计了一种基于无参考质量评估算法和Dempster规则融合算法-改进的贝叶斯粒子群优化-非线性回波状态网络的制动盘表面缺陷识别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率>97%、误报率<1.5%、漏报率<1.5%,优于传统方法,提高了制动盘表面缺陷识别准确率。工厂试验表明,该方法...
镁合金仿生耐腐蚀表面的研究进展————作者:张文良;魏冬松;刘燕;史亚菲;王元鹏;田勇;
摘要:为探索镁合金腐蚀保护的表面技术,仿生耐腐蚀如超疏水、超滑表面在过去十年中受到广泛关注。总结了制备镁合金表面的典型仿生超疏水防腐蚀方法,包括电化学沉积、化学刻蚀、阳极氧化、激光刻蚀、喷涂法等,并探讨了各制备方法的特点和镁合金仿生表面防腐蚀的研究进展。此外,总结了制备镁合金防腐蚀超滑表面的常用方法,即先构建结构化基底再注入润滑剂,以及一步喷涂法,并探讨了镁合金超滑防腐蚀表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镁合...
车规级芯片封装界面可靠性研究进展————作者:盛方辉;梁澎坚;马宝光;杨晶磊;戴恩期;李兴森;
摘要:控制芯片作为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s)的核心部件,其封装可靠性直接影响整车安全性能。针对微控制单元(MCU)与系统级芯片(SoC)两类主流架构,基于汽车典型工况下的机械振动与温度冲击复合载荷特征,系统研究了封装界面分层失效机制。研究表明:在多载荷耦合作用下,贴片界面、引线键合界面及底部填充胶界面等关键部位的性能退化导致的界面粘接强度衰减与材料热失配效应是诱发分层失效的主导因素。通过对比虚拟裂纹闭...
电池箱体的气密性检测工装受力分析及优化————作者:袁代敏;吴俊龙;李斌;何邦彦;顾成波;
摘要:为解决因电动汽车电池箱体气密性检测工装夹紧不稳定、泄漏等导致的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通过对工装进行受力分析,并进行夹紧自锁验证,证明工装能够实现密封进而准确检测的充要条件是足够的稳定夹紧,据此提出了一种工装优化方案,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显著提高工装的密封性和气密检测的准确性
基于数据驱动的镁合金压铸件质量智能预测————作者:汪星辰;王鑫;付彭怀;童胜坤;陈滨;彭立明;
摘要:为实现镁合金压铸件质量的智能预测,降低人工下线检测成本,提升镁合金压铸产业智能化水平,通过收集镁合金大型薄壁压铸件“工艺参数-质量参数”大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建立工艺参数与铸件产生的缺陷种类间的关系,分析了工业数据中的标签长尾分布现象对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性能的影响,通过“随机降采样+SMOTE过采样”算法对数据集分布进行均衡化,最终获得了准确率为89.5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
高、低速切换位置对镁合金压铸件内部孔隙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作者:王嘉诚;付彭怀;陈娟;刘卓铭;冯光明;彭立明;
摘要:为提高镁合金压铸件的内部质量与力学性能,对比研究了高、低速切换位置对AE44镁合金压铸件内部孔隙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将合金熔体达到内浇口时的冲头位置作为高、低速切换位置,将高、低速切换位置适当提前可降低铸件内部的孔隙率并提高力学性能,但高、低速切换位置提前过多会提高孔隙率、降低力学性能;这主要是由于将高、低速切换位置适当提前可减小镁合金在充型过程中熔体温度的降幅,有利于提高镁合...
高、低速切换位置对镁合金压铸件内部孔隙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作者:王嘉诚;付彭怀;陈娟;刘卓铭;冯光明;彭立明;
摘要:为提高镁合金压铸件的内部质量与力学性能,对比研究了高、低速切换位置对AE44镁合金压铸件内部孔隙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将合金熔体达到内浇口时的冲头位置作为高、低速切换位置,将高、低速切换位置适当提前可降低铸件内部的孔隙率并提高力学性能,但高、低速切换位置提前过多会提高孔隙率、降低力学性能;这主要是由于将高、低速切换位置适当提前可减小镁合金在充型过程中熔体温度的降幅,有利于提高镁合...
电参数及电解液浓度对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性能的影响及应用————作者:毕勇;王鹏越;孙伟;王成刚;王天华;邱鑫;
摘要:为研究电参数和电解液浓度对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性能的影响,以Mg-Zn系镁合金为研究载体,采用硅酸盐体系电解液,在镁合金表面制备了微弧氧化膜,通过改变电参数及电解液浓度,研究了不同参数对微弧氧化膜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压的升高、占空比的增加、频率的减小,提供的能量增加,膜层生长速率加快,膜层厚度随之增加;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膜层厚度先增加后减小,电流密度对膜层厚度的影响取决于生长速率和反应时...
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工厂碳减排贡献研究————作者:朱长俊;鲍其龙;张伟;
摘要:为研究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工厂对碳减排的贡献,通过调研常规汽车制造工厂和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工厂在建设、工艺、运营管理和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情况,核算常规工厂和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工厂能耗和碳排放指标,分析了能耗和碳排放情况。研究发现,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工厂的建设与运行能够实现能耗总量和强度、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有效控制,降低能源消耗,大幅降低碳排放
Sr含量对免热处理压铸铝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作者:王登峰;李芹鹏;梁剑忠;刘兵;陈学文;
摘要:采用扫描电镜和电子拉伸试验机研究了Sr含量对免热处理压铸铝合金显微组织、流动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r含量的增加,压铸铝合金中共晶Si相逐渐细化变质成细小的颗粒状和短棒状,压铸铝合金液的流动性试样长度逐渐增长,拉伸力学性能逐渐升高;压铸铝合金细化变质的最佳Sr含量为0.08%,对应的压铸铝合金流动性试样长度为879 mm、抗拉强度为286.2 MPa、断后伸长率为7.9%,与未添加Sr...
微合金化2000 MPa级热成形钢的应用性能————作者:曹广祥;赵隆卿;井琦;夏广明;巨萌;刘丰宁;
摘要:研究了基于钒铌复合微合金化的铝硅镀层热成形钢在典型热成形工艺下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氢脆敏感性、点焊工艺及性能和涂装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在加热温度930℃、加热时间300 s、保压时间10 s的工艺条件下,试验材料的抗拉强度达到2 000 MPa,极限尖冷弯角大于50°,强度和韧性匹配良好;其力学性能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在170℃保温20 min的条件下烘烤后材料的韧性明显提升;在0.1~500...
微合金化2000 MPa级热成形钢的应用性能————作者:曹广祥;赵隆卿;井琦;夏广明;巨萌;刘丰宁;
摘要:研究了基于钒铌复合微合金化的铝硅镀层热成形钢在典型热成形工艺下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氢脆敏感性、点焊工艺及性能和涂装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在加热温度930℃、加热时间300 s、保压时间10 s的工艺条件下,试验材料的抗拉强度达到2 000 MPa,极限尖冷弯角大于50°,强度和韧性匹配良好;其力学性能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在170℃保温20 min的条件下烘烤后材料的韧性明显提升;在0.1~500...
镁合金半固态注射成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作者:谷立东;李子昕;尚晓晴;王杰;李德江;曾小勤;
摘要:半固态注射成型技术近年来为镁合金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综述了镁合金半固态注射成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首先,阐述了镁合金半固态注射成型工艺的原理及优势,总结了镁合金半固态注射成型机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在大型化装备技术领域正逐步成为创新引领者。进一步分析了基于半固态工艺技术的镁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该技术是充分挖掘镁合金性能潜力、减少铸造缺陷的重要方法之一。除Mg-Al体系外,随着新型...
镁合金半固态注射成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作者:谷立东;李子昕;尚晓晴;王杰;李德江;曾小勤;
摘要:半固态注射成型技术近年来为镁合金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综述了镁合金半固态注射成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首先,阐述了镁合金半固态注射成型工艺的原理及优势,总结了镁合金半固态注射成型机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在大型化装备技术领域正逐步成为创新引领者。进一步分析了基于半固态工艺技术的镁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该技术是充分挖掘镁合金性能潜力、减少铸造缺陷的重要方法之一。除Mg-Al体系外,随着新型...
等离子切割除尘装置支撑结构优化设计————作者:马旭东;高文嫱;孙理;
摘要:支撑支座是保证等离子切割除尘装置稳定运行的重要结构,为提高离子切割除尘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基于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支撑支座进行结构优化分析,对产品的各个结构设计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确定了对支撑支座稳定性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分别为上底壁厚、支撑壁厚、支撑高度,基于试验设计方法建立了二阶响应面数学模型,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迭代寻优。仿真结果表明,支撑支座固有频率提高了20.47%,应...
铝合金腐蚀试验研究————作者:李英;彭华江;何忠树;张椿聆;
摘要:为解决钢铝混合车身的电化学腐蚀问题,尤其是电偶腐蚀,对铝合金腐蚀试验进行研究,探究不同钢铝连接材料及连接方式、不同成型工艺对铝合金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接样品受电偶腐蚀和缝隙腐蚀的双重影响,腐蚀等级高于SPR铆接;铸造铝合金因成分偏析问题,防腐性能明显低于挤压型材
铝合金腐蚀试验研究————作者:李英;彭华江;何忠树;张椿聆;
摘要:为解决钢铝混合车身的电化学腐蚀问题,尤其是电偶腐蚀,对铝合金腐蚀试验进行研究,探究不同钢铝连接材料及连接方式、不同成型工艺对铝合金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接样品受电偶腐蚀和缝隙腐蚀的双重影响,腐蚀等级高于SPR铆接;铸造铝合金因成分偏析问题,防腐性能明显低于挤压型材
焊装机器人工具负载优化设计的技术应用————作者:王波;刘春柏;王凤奇;阮守新;张玲玲;刘超峰;
摘要:为持续提升白车身自动线的柔性化适应能力,优化焊装工业机器人的可用负载能力,依据机器人负载优化技术原理,重点阐明了串联式机器人工具系统在工程改造设计多约束条件下的优化技术措施。在焊装机器人抓具、焊枪及铆枪等非标工具系统的设计中,在考虑其功能结构、可靠性及经济性的同时,根据工艺设计方案,从机、料、法、测、环等维度综合施策,通过仿真解析及实际测量等手段加以验证,从而达到优化机器人工具负载的技术目标,并用...
基于交互正交试验的塑料热风铆接工艺参数优化————作者:郭春东;韩涛;
摘要:针对塑料热风铆接成形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以提高墩头质量为目的,探究热风铆接工艺最优参数设置。通过改变热风铆接设备的加热时间、加热温度、气缸压力,开展考虑交互作用的热风铆接墩头质量正交试验。建立塑料热风铆接墩头多指标评价过程,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将多个评价指标的结果整理形成综合得分,作为正交试验的响应变量,并综合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法分析正交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当该热风铆接设备的加热...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 省级《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省级江苏地质
- 省级琼州学院学报
- 省级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国家级《轮胎工业》
- 省级《广西通信技术》
- 省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省级《电站辅机》
- 省级上海节能
- 省级珠江水运
- 国家级《工程机械与维修》
- 省级天津航海
- 北大核心《水资源保护》
- 省级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 省级湖南交通科技
- 省级《北方环境》
- 北大核心《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 省级安徽冶金
- 北大核心《冶金自动化》
- 北大核心《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 北大核心《海洋测绘》
- 国家级《大型铸锻件》
- 国家级《化工劳动保护》
- 省级《质量探索》
- 北大核心《病毒学报》
- 国家级《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 国家级《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
- 国家级《防灾博览》
- 国家级《建筑与文化》
- 省级江苏城市规划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