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建筑师

建筑师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1-5142/TU
国际标准刊号:1001-6740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主管单位:建设部
上一本期杂志:广州建筑广州建筑杂志
下一本期杂志:预应力技术工程师论文发表期刊

   《建筑师》国家级建筑期刊征稿,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是一本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目前已出版近一百四十期,刊登过大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译文,是中国建筑界最具学术份量和影响力的刊物。在其三十年的历史中,《建筑师》作为中国建筑界的理论阵地与学术平台,笼聚了大批专家、学者、建筑师与院校师生,纪录了一代建筑师的成长历程以及20世纪后期中国建筑理论的发展史。全面反映国内外建筑理论的最新动态以及相关建筑设计成果;同时,《建筑师》也将一如既往地扶持建筑历史与理论界厚积薄发的历史洞见,给予其争鸣的园地与土壤。《建筑师》还将不定期以专栏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国内外建筑界的重要理论导向或综合性建筑事件,介绍国内外建筑师的优秀作品及设计思想。

  期刊栏目:

  建筑论坛、建筑评论、建筑理论研究、建筑历史研究、近代建筑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建筑设计研究、传统建筑研究、民居研究、住宅、设计研究、建筑设计方案、建筑教育、设计竞赛方案、青年建筑师园地、建筑师札记、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小史、人物春秋、书丛纵横、国外建筑思潮、外国建筑师介绍、译文等

  期刊收录:

  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建筑师杂志社征稿要求:

  1.《建筑师》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

  2.《建筑师》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

  3.《建筑师》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

  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 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

  阅读推荐: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现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学校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映本校的学科特色和学术水平。曾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二等奖、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建筑与美学”特色栏目奖。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建筑师》期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 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 捷桥梁。本站与《建筑师》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 的 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建筑师最新期刊目录

续写:形态类型、潜在结构和中国城市项目————作者:劳拉·安娜·佩泽蒂;李焜;刘乾;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米兰传统”的城市与建筑研究方法,将城市场地视为可不断再写的“重写本”。文章强调,建筑设计不仅是理解城市现实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在已有文本上书写、再写和覆盖的过程。作者首先指出建筑学是一门在历史基础上创新的学问,认为城市是物质与思想层层叠加的复合体,需要不断进行重新解读。通过对历史城市地图的分析,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基于文脉延续的城市理念与设计诠释,并指出现代城市设计应重视建筑环境的...

几何秩序的空间衍生: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设计方法解析————作者:张昕楠;牛一凡;张涛;

摘要: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在17世纪通过几何秩序与空间塑形理念的创新,构建以几何为控制基础、具有层级特征的建筑系统,为巴洛克建筑注入独特的表现形式。本文基于其独立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从立面曲线、平面几何秩序、结构逻辑与装饰系统等维度,探讨其几何秩序构建应对于城市环境、宗教象征等角度的创作意图。通过分析其设计中几何控制与空间层级的融合关系,揭示博罗米尼设计方法的延续价值及其对后世建筑设计的影响

竹节点的误会:何陋轩的设计、建造与解读————作者:李灵凯;冯仕达;

摘要:本文以冯纪忠设计的何陋轩为主题,分析了竹结构节点所引起的误解。首先,为应对现有出版物中信息碎片化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图表,筛选与整合信息并识别出重要的研究问题。通过对竹结构节点的详细分析,本文探讨了何陋轩对当代中国建筑的贡献,并将其置于一个问题空间的框架下加以理解。此中有两个问题:建筑师如何通过对材料与工艺的敏感把握,在复杂的文化与历史语境中寻找突破与创新?在面对价值观与技术层面的多方掣肘时,...

19世纪跨学科理论影响下建筑分析图像的变革————作者:胡莲;李潇然;

摘要:建筑图像作为建筑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在18—19世纪欧洲的建筑师、学者或工程师对古典建筑原理的探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时期的图像作为一种视觉思维,表现出鲜明的科学特征,不再是单纯对现实的再现,而是建筑师逻辑思维的呈现和对现实的再创造。文章对19世纪诸多新学科理论的图形策略及其对建筑师建筑图像的影响进行了介绍,并梳理了这一时期贯穿始终的建筑分析图像的演变过程,指出历史学家在建筑图像视角拓展中的关...

线性城市设计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以丹下健三的“东京湾计划1960”为例————作者:周韬;王雪强;

摘要:以丹下健三的“东京湾计划1960”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西方城市设计案例的分析,梳理线性形态城市设计的发展脉络,并将各案例与“东京湾计划1960”中的论述内容进行比对,从而阐释丹下健三如何对线性城市设计思想进行继承与创新

抢救 挖掘 借鉴:内蒙古召庙建筑遗产的全景式记录——《内蒙古召庙建筑》书评————作者:玛戈萨日扎瓦·冈图亚;杜娟;

摘要:<正>在广义的蒙古地区建筑文化研究中,内蒙古的召庙建筑无疑是一个独特且重要的类型。这些建筑不仅承载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见证了蒙古族与汉、藏、满等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由内蒙古工业大学张鹏举教授及其团队历时数十年调查与研究编撰的《内蒙古召庙建筑》(图1),以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读性成为蒙古地区建筑文化遗产记录、保护与研究领域的开创性之作。该书不仅填补了这一领域史料的空白,更为学界对蒙古地区建筑...

专栏导言————作者:卢永毅;钱锋;

摘要:<正>当图像不再仅作为一个建筑史文本中的配图,而是在历史叙述中占有独特地位时,建筑史研究就会开启新的视界。近年来,这种图像意识已日趋普遍,专以图像切入议题开展研究已在建筑史学界形成气象,相关成果不断涌现。但同时,如何对媒体时代的图像流动和传播保持谨慎,抵制随时可能的信息碎片化和知识快餐化,又如何更自觉地在建筑史中为图像范畴、图像源流以及图像解读建构认识框架和方法途径,使图像研究真正丰富学科发展,还...

43.伦敦穆瑞安舞蹈中心大楼:素颜之美————作者:张路峰;

摘要:<正>设计:Glenn Howells Architects地点:伦敦城市岛时间:2014—2019年规模:8600m2穆瑞安舞蹈中心(Mulryan Center for Dance)大楼,是英国国家芭蕾舞团(ENB-English National Bal et)的新总部,其主要功能包括舞蹈教室、舞蹈排练厅、办公用房、服装道具工坊、餐厅、商店等。舞蹈中心所在的城市岛(City Island)靠...

44.马尔默LIVE综合体:城市拼贴————作者:张路峰;

摘要:<正>设计:SHL事务所地点:瑞典马尔默市时间:2015年规模:54000m25万多平方米的建筑规模在中国并不算大,但对于一个人口数量只有27万的瑞典城市来说,就称得上庞然大物了。如何将此面积规模的项目嵌入欧洲城市已有的肌理之中,是建筑师将要面对的重要议题

画面交汇生命力的表现——早期电影蒙太奇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互通发展————作者:韩林飞;朱千鹤;

摘要:20世纪初,苏联电影导演爱森斯坦等电影艺术家们首先将建筑领域的“蒙太奇”概念运用到电影中,让电影成为更加生动而富有时空速度内涵的现代艺术表现方式。同时,现代建筑也在时空结构、空间的运动性以及空间的抽象特质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电影的空间感知与表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建筑大师的现代设计不谋而合。本文以20世纪20年代苏联建筑师布洛夫、电影导演爱森斯坦、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交往为出发点,探讨了电影蒙...

巴蜀宗族散村的形成与特征:以泸县屈氏聚落为例————作者:江攀;

摘要:巴蜀地区的传统乡村以散村为主要形态,但这些分散的宅院背后的宗族关系长期被研究者忽视。关于散村形成、特征的研究不足导致保护不宜。基于对巴蜀风土建筑和聚落的广泛调研,作者发现位于四川泸县的宗族散村实例——屈氏聚落,进而对该聚落中留存还相对较多的物质遗存进行调查和历史研究,并结合屈氏自清初到民国近三个世纪的家族发展历程,尝试回答巴蜀宗族聚落为何形态分散,以及在散居情况下如何增强宗族结构的问题。文章最后讨...

明清叙事性绘画与江南园林建筑空间————作者:赖德霖;

摘要:本文以跨学科视角探讨明清叙事性绘画对江南园林建筑空间发展的可能影响。作者认为,这些影响至少有三。第一,这类绘画是叙事场景的想象性建构,具有超乎现实建筑使用和建造逻辑的丰富性、灵活性和复杂性,故可被视为建筑空间设计的想象图。第二,这类绘画可以引发读者对于浪漫生活环境的憧憬,故可充当社会受众有关建筑空间新趣味的引导者,进而在作为浪漫生活环境的园林建筑中付诸实现。第三,与庭院或庭园布局相似,这类以插图和...

迪朗的建筑教学与《综合理工学院建筑学课程概要》图版分析————作者:赵霖霖;钱锋;

摘要:迪朗是法国大革命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核心建筑教师。他在建筑讲堂上执教三十余载,面对综合理工学院的动荡和特性,开创了一套与传统美术学院体系大相径庭、独具特色的建筑设计与评价方法,不仅在教学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还在当时和后世引发了经久不息的讨论与研究。他的著作《综合理工学院建筑学课程概要》是其教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载体,其中大量图版(planche)更是其基本思想方法的直接体现。本文将在介绍迪朗建筑教学...

时代困境下新旧的辩证思考——卡斯·吉尔伯特的建筑设计实践解读————作者:童乔慧;胡浩成;杨靖;李坤林;

摘要:卡斯·吉尔伯特是美国建筑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建筑师,被誉为美国伟大的传统主义建筑师,摩天大楼的先驱者。他以建筑艺术性为纽带融合了欧洲古典建筑的深厚底蕴、鲍扎艺术的庄严比例以及现代建筑的创新技术,形成了对19至20世纪美国式建筑困境的独特解答。本文以卡斯·吉尔伯特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在20世纪社会变革与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建筑师如何在现代建筑趋势与传统建筑遗产之间实现和谐共生的问题。文章着重剖析...

权威之下何以创新——职业视角下的巴黎美术学院(四):决裂与新生————作者:魏筱丽;罗薇;

摘要:本文以关键历史节点为框架,从皇家建筑学院时期到当今的国家高等建筑学院,梳理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历史;通过建筑师职业视角,观察在历史上的法国社会、建筑教育领域与学校内部反映出的,可以容纳创新的灵活性;重新审视了学院派与现代建筑运动构成的二元范式;并分析了曾在巴黎美术学院体系院校中学习的我国近代建筑师各自的特点

再谈四隅券进式穹窿:从术语与翻译的角度————作者:张莹莹;孙政;孙璨;王祺;

摘要:我国四隅券进式穹窿既有研究虽提及外域类似建造,但对这种建造在世界范围的大图景缺少了解,而中英文术语的隔离是症结所在。通过梳理和对比中英文学术写作,提出包括squinch vault在内的几对重要术语的互译。该研究使我们重新检视中文术语对认知的影响,也显示了外部视野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砖建筑的重要性

沉默如海——威廉·马里纳斯杜多克与绘图的力量————作者:朱莹;赫尔曼·凡·贝赫艾克;张远晴;

摘要:文章以自传体方式,依时间顺序,以作品为点,将威廉·马里纳斯·杜多克(1884—1974)这位荷兰现代主义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创作生涯记述其间,并以绘图为设计师未尽的话语,从理性推崇、创造沉默、跃然纸上、断裂之危和沉寂尾音等几个时段,展现他的城市、建筑设计作品及绘图之于时代、专业和美学的创造性和创新力

哀鸾鸣孤桐:宋柏及其《日本佛教建筑之演进》————作者:徐翥;王辰;

摘要:美国艺术史家宋柏1942年发表的《日本佛教建筑之演进》,是他于二战前夕进入日本、中国北方和朝鲜半岛实地考察的研究结晶。在这部专著中,宋柏凭借对中日学术成果的吸收与批判,扩展了物文互证研究法的运用边界,实现在空间演变和跨文化传播等建筑史议题上的创新与突破。此外,他还是首位在东亚建筑史写作中,有意识地利用建筑图示来辅助呈现历史建构叙事的学者。本文汇集史料,从宋柏的教育背景、东亚考察经历、学术交游情况以...

设计作为研究的新范式:认识论、方法、本体、程序————作者:徐磊青;

摘要:本文提倡建立新的设计研究范式,以应对建筑学的危机。顾大庆撰文指出建筑学自己要能够提出一种理论叙述来重塑学科自信,并作为与大学理性沟通的基础。本文回应顾大庆的主张,即建立以设计作为研究的策略,提倡设计即研究的范式。文章简要回顾了50年来设计研究的主要流派,在C. Frayling设计研究的分类基础上,建议以设计科学、实践认知论和设计师式认知为基础,尝试提出设计作为研究范式的认识论、方法、本体和程序。...

面向地形的建构——山地木结构接地设计策略与建造技艺研究————作者:赵亚敏;

摘要:山地木结构以顺应地貌的结构布局、追求与环境和谐的特点成为建筑因地制宜营建的典范。文章分别选取传统山地木结构“吊脚式接地、网格式框架接地、附崖式接地”三种典型方式作为原型解读;以其为基础延伸至现代,以创新的视角从木架构接地的结构塑型、细部建构、基础设置层面进行重构设计与优化研究,提出相关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策略。以期为我国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现代山地木结构营建提供参照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