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化石

《化石》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1-1596/K
国际标准刊号:1000-3185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中国集成电路》电力科技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化工科技》科技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化石》杂志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创办的科普季刊,创办于1973年,至今已经出版了115期(截止到2003年1月)。《化石》杂志以古生物学、生物进化论等科学知识为主要科普内容,也涵盖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其他分支以及其他一些交叉学科的科学普及。

  本杂志最大的特色是以古脊椎所的科学研究为依托,及时地反映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的最新科学发现和研究进展。长期以来,《化石》杂志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还曾经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表扬。

  进入21世纪,我们将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化石》杂志将在不久的将来进行改版,增加印张和图片,并且改为全彩色印刷。通过我们的努力,《化石》杂志一定会越办越好,成为寓知识性于欣赏性之中的科普读物、成为既体现学科特色又反映时代精神的大众科学传媒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新闻与热点、快乐考古、经典回放、进化论坛、化石之旅、考古探谜、化石揭秘、化石童话。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河北上侏罗统发现一具长尾的蛙嘴翼龙类化石

  甘肃临夏盆地发现目前已知最大的麂类化石

  贵州盘县发现2.42亿年前最原始的预言鱼目化石

  最早鳖类现身热河生物群

  以人为本的科学--纪念德日进逝世60周年 尤海鲁

  德日进对中国地质古生物学的贡献--纪念德日进逝世60周年 同号文

  读《人的现象》--怀念先知德日进 徐钦琦,郭建崴

  亿年陆地先锋 王大锐

  远古昆虫的“爱恋” 王晨

  马儿你昨天吃的啥 史勤勤

  峙峪遗址50年祭--中国旧石器考古方法之检讨 王益人

  古生物畅想(二)--中国古动物馆新展陈中二层展区的导览灯箱 杨杨,王原

  威勒比的金色大厅--诺丁汉自然历史博物馆(沃伦顿大厅) 王琦,Dr. Adam S. Smith[英]

  从北京猿人到南京猿人的面貌复原 张建军

  在创新的写作中把如画江山呈现出来--《品读〈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伊明

  天山南北 邓涛

  国家级期刊投稿范文:地质矿产勘察的方法及防护措施

  【摘要】矿产资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矿产资源总储量较大,但由于相对人口众多人均量较少使得我国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加上我国矿产资源多分布于偏远地区开采难度大,部分矿石依靠进口来满足工业所需。由此可见,地质矿产勘察对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地质矿产勘察的方法及其防护措施两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地质矿产勘察,方法,防护措施

  一、矿产勘查内容

  首先地质矿产勘察是依据先进的地质科学理论,进行大量野外地质观察并搜集整理相关地质资料,在此基础上采用地质测量、物化探、钻坑探工程等手段和方法取得可靠的地质矿产信息资料并对所获信息进行研究分析最终找到所研究工作区的矿床。地质矿产勘查是一项性质特殊的生产劳动,它既具有科学实践性又具有生产实践性,是一项具有双重性质的科研生产性工作。其研究的对象是地下矿产资源,研究目的是最终形成储量已探明的工业矿床。对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进行分析,探究矿床赋存的规律,并且对矿体的变化特征进行熟悉和掌握,将其运用到矿山开采的过程中,为矿山生产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化石最新期刊目录

与锡林郭勒的一月之缘————作者:马倩倩;

摘要:<正>2024年6月中旬,我和两个同门一行三人踏上了从昆明前往呼和浩特的飞机,准备迎接即将开始的一个月野外工作。在呼市品尝了地道的牛羊肉后,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向锡林郭勒行进,同行的还有我的师兄维博士、地质专家韩老师和两名司机,队伍不大,但一路很是热闹。远离市区,车窗外的景色开始变得不同,虽说是草原地区,却与我想象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截然不同,同样辽阔,却少了很多绿色。土地肉眼可见的干旱,只有稀稀拉...

“青蛇”年始话“青蛇”————作者:史静耸;

摘要:2025年,按照中国的农历纪年法,将迎来乙巳蛇年。这一年份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色彩。其中,“明年迎青蛇,百事亦半亦”这句老话,便是对2025年乙巳蛇年的一种独特预言与解读。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中,2025年被称为“乙巳年”。这个“乙”啊,在五行中属木,而木的颜色就是象征生机盎然的青色。所以,2025年这条蛇,不是普通的蛇,而是一条“青蛇”

科技创造奇迹 数字传播文化——周口店第1地点(猿人洞)的保护与利用————作者:赵桂珍;

摘要:<正>周口店第1地点发现于1918年,瑞典人安特生敲开周口店遗址大门。1923年安特生和奥地利的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了一颗似人似猿的牙齿,1926年在瑞典的实验室从周口店的材料中又修理出一颗人牙,这两颗人类牙齿轰动了整个科学界,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古人类学家和史前考古学家纷纷来到周口店。自1921年发掘以来,这里共发现了27处具有学术价值的化石地点,出土了距今70~20万年前的“北京人”化石、20~...

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人类演化厅巡礼(上)————作者:金文驰;

摘要:<正>人类演化无疑是一重大科学问题,不少大型自然和科学博物馆也设立了人类演化展示甚至展厅。由于人类演化既涉及生物演化,也包括文化层面的发展,加上近年来涌现的新化石和新证据,要想将这一主题展示好可不容易,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中的人类起源厅(Hallof Human Origins)可算优秀代表之一。2010年,时值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百年诞辰,人类起源厅正式对公众开放。这一面积约1400平方米的展厅耗资...

化石是古地理的“坐标系”————作者:冯伟民;

摘要:<正>漫长的地球演变史,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变迁史。自从板块构造运动开始后,随着板块聚合离散、飘移不止,沧海桑田、海陆变化,一直处于演变之中。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不同的生物,因此不同的生物面貌可以反映不同的古地理面貌,利用化石可以揭示远古时期的古地理分布。化石类群与古地理的关系化石类群指示海陆环境珊瑚、腕足类、头足类、棘皮动物等都是海洋生物,所以当发现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时,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都表明...

进化论系列讲座(三十七)进化论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五)中性学说带来的冲击————作者:郭建崴;

摘要:<正>前文中,曾以人和动物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变异情况,证明自然选择对生物大分子会起作用,即淘汰那些对人或动物有害的变异(见《化石》2024年第3期)。但是在自然的生物种群中,普遍存在着不会造成有害后果的生物大分子变异,自然选择对这些变异似乎就不起作用。很多“酶”,即在新陈代谢中起重要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其分子结构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却依然具有相同的功能,它们因此被称为“同工酶”。同工酶之间的差异是由...

北京门头沟足迹动物群发现记————作者:刘俊;陈建业;

摘要:<正>2021年12月16日化石爱好者张天启(清华附中稻香湖学校科普老师)通过白志君与我联系,告知北京郊区发现了足迹化石,起初我还以为是恐龙脚印。21日他们在野外又有新的发现。我看到照片后觉得很重要,请张天启带化石来所,27日他带化石到我办公室。见化石后,我们决定马上驱车前往化石产地。脚印产自门头沟区军庄镇灰峪附近,这里一向是北京地区高校地质系学生暑期实习的地点,也是北京地区化石爱好者很喜欢去的地...

青藏高原化石探秘之旅————作者:马姣;

摘要:<正>2024年国庆长假的余温尚未散去,我便在10月8日的凌晨五点,从家中出发前往机场。初秋的清晨,空气中带着几分凉意。到达首都机场时,天边刚露出微光,我迅速拿出手机,记录下深蓝天空中那一抹渐渐浮现的瑰丽朝霞。上午7点,我们科学考察队的9名成员已经登上了飞往拉萨的航班。飞机从华北平原起飞,经过4个多小时的飞行,我们跨越了三千多公里的距离,抵达了拉萨贡嘎机场,从平均海拔几十米的华北平原登上了世界第三...

蛇年说蛇————作者:赵岳;

摘要:<正>何为蛇2025年是农历乙巳年,代表地支的“巳”便是蛇。蛇因其独特的身体构造和习性而在四足动物中显得非常独特。同时蛇又是与人类有着复杂而又密切关系的动物。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蛇伤是非常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另一方面蛇又能控制鼠患,蛇的各种制品也为所在地的人们带来不少经济利益。一些人对蛇非常恐惧,甚至将其斥为恶魔的化身;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蛇有着神秘的力量,甚至对其顶礼膜拜。要谈论蛇,首先要搞清楚一个...

“美人鱼”与海底“羊群”:儒艮的神奇进化历程————作者:严亚玲;

摘要:<正>人类属于哺乳动物,我们对地球上的哺乳动物都有天然的好奇和亲近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同样生活在陆地上的比如猫、狗、牛等哺乳动物比较熟悉,但提到海洋中的哺乳动物,除了体型庞大的鲸类较为熟悉,其他种类似乎都带着神秘感。我的女儿今年六岁,开始接触中国和国外的神话故事和童话。有一天,她看了一部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的美国迪斯尼的老电影《小美人鱼》,因为年龄太小,对于美人鱼和王子的爱情故事她并不感兴趣,但...

垣曲盆地始新世灵长类动物————作者:吕东风;

摘要:<正>垣曲盆地是我国最早研究的古近纪地质古生物胜地之一,是古近纪统一的华北内陆盆地伸展到太行山、中条山和伏牛山交汇地区的部分。垣曲盆地为一断陷盆地,主体部分在垣曲县,同时跨过黄河,其南缘包括黄河南岸河南省渑池县的河边地区。该盆地自1921年安特生(Andersson,J. G.)采到第一批哺乳动物化石以来,古生物学家在此地做过许多工作,发现了大量以哺乳动物为主的始新世化石,被称为垣曲始新世哺乳动物...

中国古籍中的地理学思想————作者:吕金波;

摘要:<正>中华世纪坛以200万-100万年前的“最北一处旧石器地点是河北阳原小长梁”开篇,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出土的大量遗迹和保留的大量古籍为证。如在河北省泥河湾湖相层出土了192万-150万年前古人类使用的旧石器,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出土了77万-1.8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在河南省渑池县出土了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在河南省安阳小屯商代殷墟遗址出土了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从汉代的司马迁开始...

与史前生物同行——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古生物装架展示————作者:张亚威;

摘要:<正>张亚

以红斑高山蝮为主题创作的剪纸艺术品————作者:张海华;

摘要:<正>~

世界因交流而精彩——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巡展回顾————作者:赵桂珍;

摘要:<正>交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指示精神,“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不断拓宽对外交流空间,与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及世界遗产地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展览文化交流

植物遗存在“贾湖文化”研究中的意义及其再思考————作者:孔昭宸;刘长江;张居中;

摘要:<正>触及人类起源、文化起源和文明起源研究的命题,总要涉及到古人类与古代先民生存的自然环境、生业方式、饮食结构及其文明化的进程。这些成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进行相互交叉研究的热点,亦是其难点。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地理坐标为东经118度40分,北纬33度36分,海拔68米

景曜东隅,枕石漱流——我与吉林和龙大洞遗址————作者:张涵斐;

摘要:<正>五万年前的长白山脚下,一群晚期智人正在上演别开生面的冒险——勇敢的探险家们手持简单却高度定制化的石器,穿梭在林间河畔。彼时,长白山麓还是富饶却罕有人迹的秘境,这群“探险家们”带着自己制作加工的“探险装备”,在自然界与迁徙演进的图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4年5月,辽宁大学徐廷副教授的通知就如一张入场券,让我有机会能够目睹这群伟大冒险家狩猎与采集的场景,分享他们劳作中的趣事,延续他们对...

中东松鼠————作者:Mick Sway;

摘要:<正>~

运动思想说起六洞山地质文化漫谈——从《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中的新构造————作者:吕金波;

摘要:<正>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中最早提出了“随着山体抬升,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不同高程洞穴”的新构造运动思想。《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记录了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内容包括地质、地理、水文、植物等,尤其在喀斯特地质学方面的成就突出,其科学思想早于西方296年

化石是地球时钟上的“刻度”————作者:冯伟民;

摘要:<正>我们熟悉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它们分别指示时、分和秒的刻度。一天有二十四小时,1440分钟和86400秒。地球46亿年,由宙、代、纪、世、期代表地球地质年代,整个地球历史有四个宙,10个代,19个纪,38个世。每个地质时代都有特定的生物群、生物物种乃至生物表面的生长条纹,它们都具有指示地质时钟的功能,代表特定地质时代的生物面貌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