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杂志简介
《建筑技术》(月刊)创刊于1970年,由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
《建筑技术》本刊任务是:交流建筑技术新经验,推广建筑科技新成果,介绍国内外建筑新技术,促进建筑管理现代化,贯彻建筑科技法规,研讨建筑技术政策,传播建筑科技信息,开发建筑技术市场,为我国建筑业的科技进步服务,为我国建筑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刊为专业技术刊物。报道应用建筑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主要栏目有施工技术、建筑设计、工程实例、建筑材料、建筑机械、工业建筑、混凝土制品、建筑装饰、建筑节能、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等。读者对象为建筑企事业单位和建设单位从事建筑科技和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人员。获奖情况:首家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
《建筑技术》栏目设置
施工技术、建筑设计、工程实例、建筑材料、建筑机械、工业建筑、混凝土制品、建筑装饰、建筑节能、设备安装、工程质量
《建筑技术》杂志收录情况: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维普收录(中)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中科双高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建筑技术》杂志投稿须知:
1、《建筑技术》文稿务求中心突出,结构严密,论点明确,数据可靠,内容科学、实用,文句简明、通顺,语法、名词、术语、标点符号、物理量代号、计量单位正确,题、文、图、表互相呼应,引用资料列出参考文献。专论、调研、综述一般不超过7000字,选题范围较小的其他文稿,宜控制在3000字左右。
2、《建筑技术》文稿题名要求明确、贴切、简练、醒目,反映文稿的特定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文稿题名下面应署作者姓名,署名作者的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本刊有关文稿处理及稿酬事项均与第一作者联系。每篇文稿应给出50个字以内的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学位、职称、工作单位(或学会)、职务、通讯地址、电话和邮政编码等。
3、《建筑技术》学术性文稿和超过3000字的其他文稿,请在正文开始前撰写100~300字摘要,内容包括目的(主题范围)、方法、结果和结论,突出创新发现、关键性论点和数据。在摘要下面应写出3~8个关键词。关键词应精选能代表全文主要内容、与主题概念关系最密切的单词或术语,尽量使用有关主题词表提供的规范词。欢迎提供相应的英文题名、摘要和关键词。
4、来稿文体要符合本刊惯用的体例,按事物客观过程和逻辑次序来安排文章段落。文稿各部分可加分层标题,同层标题要呼应,句式、风格一致。文稿内图、表与文字叙述要相互配合,各展所长,合理分工,避免重复表述。
5、文稿内容不应与国家颁发的现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相抵触。引用技术资料必须查对原文,确实可靠,所用专用名词和术语应是规范用语,并应前后一致,切忌任意编造简称或使用不规范的方言土语。
6、文稿内公式、图、表和文字叙述中所用物理量名称、代号应符合现行技术标准和规范;所用计量单位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国际符号表达量值。
7、文内插图应用浓黑墨水描绘在不渗扩墨迹的白纸上,线条匀实,粗细有别,如为复印图,必须黑白分明,没有污迹。插图画法应符合制图标准,图幅大小以不大于16开、不小于64开为宜。图内文字要端正、清晰,外文字符书写应能辨认出文种、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必要时用铅笔旁注说明。照片稿要求主题突出,图像清晰,不应折皱破损,照片背面应标明上下标记、图号、图名。
8、文稿内表格应主题集中,内容简洁,具有统计、对比、分析价值。表的大小应考虑刊物版面能否容纳得下,过大的表格应精简或拆分。表的编排应直观简明,层次清楚,便于查阅,表头栏目应填写齐全。表内所列数据务必核实无误,表内数据之间以及表与文图之间无矛盾。每个表均应有表名。
推荐期刊:建筑技术开发
《建筑技术开发》重点报道混凝土制品、防水与装饰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机械、工程监理、测试技术、试验仪器等。设有技术开发报道、专题开发综述、国外技术开发、技术讲座、技术开发专栏、短文荟萃、开发信息集锦等栏目。
建筑技术最新期刊目录
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科技成果库上线运行
摘要:<正>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科技成果库(以下简称“科技成果库”)。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明确了做好科技成果库上线运行工作的相关事项。通知提出,科技成果库具备数据采集、成果遴选、统计分析、专家管理等功能,主要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科技成果数据统计分析、科技预测与战...
VVER堆型核电站外穹顶钢模板施工技术创新研究————作者:裴习平;
摘要:某核电站两台机组为俄罗斯VVER某堆型的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其非能动外挂水箱安装在外穹顶外壳+59.85 m,为环形不锈钢水箱,原设计采用后贴法施工。根据进度计划安排,安全壳热试时外挂水箱必须可用,导致外挂水箱的施工成为热试的关键线路。通过采用外穹顶钢模板,可使外挂水箱施工提前4个月,从而保证了关键线路工期
体育场大跨异形钢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作者:姚文博;方国良;罗惠平;卢海丰;徐登高;
摘要:雄安体育中心体育场屋顶采用张弦铝合金网壳结构,其网壳骨架由钢结构环梁和拱梁组成,施工过程中钢结构安装精度的控制及结构的稳定性,对后期铝结构安装及索结构张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介绍了屋盖钢结构的整体概况,分析了大跨空间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对钢结构深化设计的基础上,优化支撑胎架的整体布置体系,满足后期索结构整体提升的需求,同时通过阻尼球铰支座的安装定位消纳前期施工误差,通过调整钢结构...
核电站大型钢穹顶运输技术————作者:赵宇;
摘要:某核电大型钢穹顶运输设计专用桁架式运输工装,运输工装与钢穹顶非焊接连接,支撑于钢穹顶下部。钢穹顶采用多组运输车辆同步运输,科学布置运输车辆位置,使运输工装与运输车辆有效连接。运输前后对运输车辆、钢穹顶进行有效监测,保证钢穹顶运输的质量、安全,可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节点形式对新型半刚性钢梁节点受弯性能影响研究————作者:刘仲略;
摘要:基于上海榕融氧化铝连续纤维制品工业化生产与制备产业园项目,本研究改进提出了一种新型半刚性钢梁节点,并给出了建议的理论计算方法。进一步建立了误差在10%以内的可靠模型,并深入研究了该新型节点在抗弯性能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其形变幅度符合极限状态下柱宽形变不超过3%的规范要求,采用五边形加固形式的试件极限弯矩较三角形和四边形加固分别提升6.18%和6.40%,且H形钢梁形成了塑性铰。在五边形加固基础上...
钢管束脱空检测中的柔度差高斯曲率方法研究————作者:孙海林;汤斐超;
摘要:本研究针对钢管束内部脱空检测方法存在的局限性,从结构振动角度出发,引入非接触式激光多普勒测振系统进行模态测试,识别钢管束结构的模态参数,验证了模态参数获取的可行性。在ABAQUS中构建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在单脱空和三脱空多种工况下,钢管束结构的模态参数变化。检验柔度差高斯曲率指标在脱空检测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钢管束结构在各种脱空工况下引起自振频率变化,且呈现出累积性。同时,柔度矩阵的变化不...
BIM技术在深基坑盖挖逆作中的应用————作者:霍婷婷;李金和;郭洪军;刘龙;宋永威;冯国俊;
摘要:为提高深基坑盖挖逆作施工过程的质量、安全过程管控,通过BIM模型搭建、前期策划、方案模拟、可视化交底、智慧监测、平台预警、形变分析等应用,有效降低了项目施工过程中因工程量大、环境复杂、风险性高带来的施工困难影响。优化了施工工序,并结合监测预警平台、模拟分析等结果对项目施工质量、安全过程作出了指导
风积沙混凝土强度与孔径之间的关系————作者:朱炳雄;
摘要:以不同掺量风积沙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抗压强度试验,研究其力学强度,利用核磁共振试验表征微观结构,分析混凝土孔隙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当风积沙替代率为20%时,其内部孔径尺寸更为均匀,孔隙率达到最小为7.44%,少害孔占比达最大为46.37%,抗压强度达到最优为48.9 MPa,较替代率为0%时增加了6.1%;通过对核磁共振试验结果分析发现,抗压强度与少害孔占比成正比,与孔隙率呈反比,并建立了双...
充气膜结构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作者:焦冉;
摘要:为了解决土方工程施工现场扬尘、噪声、扰民对工地周边环境的影响,将通常在各类体育场馆、防护棚上使用的充气膜应用到基坑工程中,从施工条件、施工方法、施工成本、施工周期、环保节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充气膜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受控条件,效果利弊兼容,可见充气膜在基坑工程上的应用仍有提升空间
非规则三柱式排架抗震性能研究————作者:贾曦;杨建荣;高博;王国升;
摘要:为了研究非规则三柱式排架的结构反应、损坏模式及抗震性能,评定三柱式排架的抗震性能,为山区复杂地形下非规则三柱式排架的应用提供技术依据,同时为桥梁排架的科学设计与施工积累技术资料。采用等比例缩尺的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程序数值分析模拟。基于拟静力试验测试三柱式排架墩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系数、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及刚度退化,结合利用有限元程序OpenSees对拟静力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在建立弯–剪耦合效益...
泥石流堆积体作为再生混凝土可行性研究————作者:蒋玉;丁勇;陈福兴;
摘要:为探讨泥石流堆积体作为再生混凝土的可行性,参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将泥石流堆积体进行再生混凝土配置,对普通混凝土与蒋家沟泥石流堆积体再生混凝土进行试验,从配合比、含水率、密度出发,结合坍落度、抗压强度等混凝土指标,进行泥石流堆积体转化为再生混凝土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同等配合比下,泥石流作为再生混凝土的强度远不如混凝土,流动性也小于混凝土;(2)相同级配条件下,混凝土平均抗压强度远大...
基于AHP法的废弃污染物填埋场渗滤液渗漏风险模糊评价————作者:周天应;孔滔;赵世康;
摘要:为了全面有效地评估废弃污染物填埋场渗滤液渗漏风险,通过对废弃污染物填埋场地质特点和生态环境统计调研,得到了废弃污染物填埋场渗滤液渗漏风险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全面的废弃污染物填埋场渗滤液渗漏风险评价体系,以提供渗滤液渗漏场地污染风险管控的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法)和模糊综合理论,确定了废弃污染物填埋场渗滤液渗漏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并建立了废弃污染物填埋场渗滤液渗漏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邻近干道城市新建公园声环境模拟分析————作者:罗利;周桐;王仙芝;蔡金生;
摘要:基于成都露天音乐公园项目周边所处噪声现状,分析了该区域的环境噪声。综合考虑周围道路的影响,根据公园及周边噪声源类型及其特点,对园区内外多个点位进行现场噪声监测。根据实测数据,结合几何声学发散衰减原理,利用raynoise计算机模拟软件对公园噪声进行模拟预测。通过对实测数据和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针对噪声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降噪措施。结果表明,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能够较好地反映公园噪声的特点,可为今...
台州博览中心项目连廊菱形双曲桁架深化设计研究————作者:郭爱;
摘要:台州国际博览中心项目大跨度空间连廊与两侧主体结构通过双向滑动式球形铰支座连接,下方支撑6组树杈式圆管钢柱,其中双曲屋面桁架是钢结构深化设计的重难点。通过模型建立、节点优化、分段方式确定、滑移节点设计、屋面碰撞分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台州国际博览中心项目的深化设计。通过钢结构深化设计技术的深入推行,以及菱形双曲桁架节点优化的研究,可为同类建筑钢结构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大高差超高墩连续刚构桥受力特性研究————作者:邹兰林;宋伟伟;
摘要:以某4跨连续刚构桥为例,研究当桥墩高差较大时连续刚构桥的受力特性。研究发现,4跨连续刚构桥的受力主要集中在两个边墩上。温度荷载对桥梁影响较大,温升与温降对桥梁的作用完全相反,系统降温对桥梁的影响可通过系统升温反映。桥梁在温度变化和荷载作用下会向较高一侧产生较大位移,导致较高一侧桥墩承受较大弯矩、剪力和自身重力。中间主高墩对桥梁的纵向变形适应性较好,但会导致较大的横向位移,影响行车舒适性。高墩使用变...
矮塔斜拉桥悬臂浇筑施工抗倾覆稳定性研究————作者:王威;唐刚祥;张兵兵;杨成龙;吕宪闯;
摘要:在矮塔斜拉桥悬臂浇筑施工过程中,结构所承受的环境作用及对应的力学性能复杂。针对各种因素作用下结构力学参数分析的不确定性而导致施工抗倾覆稳定性误判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悬臂浇筑施工抗倾覆稳定性分析方法。以颍汝灌区总干渠特大桥施工为例,验证并应用了所提理论方法。结合数字孪生映射反馈的特点形成结构施工安全分析框架。在孪生框架的驱动下,综合考虑施工过程的时空演化与虚实交互,建立面向结构安全分析的多源...
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副汊航道桥1800 t架梁起重机体系转化技术研究————作者:汪洋;邹孔庆;方继;
摘要: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副汊航道桥是巢马城际铁路重要的枢纽之一,具有跨度大、形式复杂、结构奇特等特点,本项目为双塔三索面钢桁梁斜拉桥,总长840 m,主塔高170 m,全桥钢梁总重约为3.5万t。全桥施工过程中,为起吊大节段钢梁,保证全桥的顺利合龙,采用1 800 t架梁起重机进行吊装,并研发了1 800 t架梁起重机体系转换技术,实现了1 800 t架梁体重机在边、中跨钢锚箱方向相反工况下的吊装施工,...
基于双导洞PBA法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暗挖车站施工技术————作者:李引雄;
摘要:地铁暗挖车站PBA两导洞施工工法是在地面不具备车站围护开挖条件或地铁车站埋置过深、采取明挖法超深基坑安全不可控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地铁暗挖施工措施。该工艺是将明挖施工方法和暗挖法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施工方法。采用在地下先进行导洞暗挖施工,并在导洞内施作围护边桩、桩顶冠梁等围护结构,使桩、冠梁、顶拱一起构成支撑体系,以承受施工过程中的外部荷载。然后在拱和边桩的防护下,施作内部结构,再形成由外部初期支护结...
FRP梁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抗弯与抗剪性能分析————作者:高丽芳;
摘要:本研究对复合纤维增强聚合物(FRP)梁与混凝土桥面板整合的弯曲和抗剪性能进行了探讨。首先对复合FRP梁进行了弯曲性能测试,然后通过两种抗剪连接方式将其与混凝土桥面板连接,一种是仅使用环氧树脂胶粘剂,另一种是采用U形螺栓与环氧树脂胶粘剂的组合。分析了这些抗剪连接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FRP梁与混凝土桥面板复合结构的全尺寸弯曲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使用U形螺栓显著增强了复合FRP梁与混凝土桥面...
MGTL450 t提梁机变更跨度改进技术————作者:王奇;
摘要:在集大原铁路工程中,跨线提梁机准备进场时,拟定设备在其他工点还未完工,不能及时进场,发现要进场的跨线提梁机跨度36 m,而跨线提梁机的桩基础和承台均已按拟定设备38 m跨度施工完毕、市场上已没有闲置跨度38 m的提梁机后,在工期紧张、保证不破坏原有提梁机受力均匀的前提下,采用增加或减少主梁跨度实现跨线提梁机的正常使用,不再另做桩基础和承台,拼装前对提梁机进行局部改造,达到现场安全可控的目标
相关经济期刊推荐
- 南大核心经济体制改革
- 省级湖南商学院学报
- 省级云南冶金经济分析
- 国家级《特区实践与理论》
- 省级浦东开发
- 省级国际商业与管理
- 北大核心建筑学报
- 省级《港澳经济》
- 北大核心《财会研究》
- 省级《大众理财顾问》
- 省级楚商
- 省级《铁道经济研究》
- 北大核心世界经济文汇
- 北大核心新疆石油地质杂志
- 国家级《中国招标》
- 省级《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 省级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杂志
- 国家级公用事业财会
- 国家级《长三角》
- 省级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 省级《福建金融》
- 省级今商圈
- 国家级物资流通研究
- 北大核心《中国经济问题》
- 省级市场瞭望
- 省级《沪港经济》
- 省级工业审计与会计
- 南大核心运筹与管理杂志
- 国家级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省级《连锁与特许》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