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研究》(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中国金融学会主办,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正式出版物。已经成为在中国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考察中占据重要地位,扎根金融改革和发展实践,引领学术前沿的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兼备的权威学术期刊。2005年,《金融研究》荣获中国新闻出版业最高政府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金融研究》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金融研究杂志栏目设置
金融银行体制、方针政策及其阐述、银行制度与业务、金融商场、信贷与投资、保险理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银行理论
金融研究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优秀期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阅读推荐:金融言行
《金融言行》坚持“以金融人为本”的经营主张,致力于职业经理人的人文关怀,积极为现代金融企业职业经理人提供前沿的金融理论、独到的管理理念,成为从事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各界同行的交流平台。
金融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风险监测与调控————作者:方意;陈姿羽;贾妍妍;
摘要:本文依据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波动率及风险溢出状态定义“稳增长”“防风险”和“稳增长和防风险”三种特殊政策时期,并利用我国经济金融体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在不同时期的风险溢出结构,量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实施效果。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经济金融网络中的系统性风险具有周期性和趋势性特征,其中周期性特征主要由金融市场风险驱动,趋势性特征主要由实体经济风险驱动。(2)2007年...
市场化征信机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来自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的微观证据————作者:熊鹏翀;纪洋;朱孟楠;
摘要:近年来,我国加速建设市场化的征信机构,这也是数据要素市场化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世界银行对全球约7万家企业的最新调查数据,手动匹配98个经济体的征信机构信息,实证分析征信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为我国提供可参照的国际经验。研究发现,设立市场化征信机构之后,大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没有显著变化,而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显著降低。机制分析发现,市场化征信机构促进了银行对企业信息的获取和积累,降低银行对贷...
社保降费如何影响企业用工结构?——基于正式用工与劳务外包选择视角的分析————作者:韩亚东;杨丽梅;邢春冰;种聪;
摘要:本文以2019年社保降费政策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社保降费对企业雇佣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1)政策实施后,相较于社保负担较轻的企业,社保压力较大的企业更少地选择劳务外包;(2)社保降费政策存在成本驱动路径,削减正式用工相对于劳务外包的成本劣势,减少对于劳务外包的用工依赖。同时,社保降费政策存在收益驱动路径,政策红利能够强化企业质量管控等长期发展动机,引导企业优先将资源配置至...
企业声誉与违规行为——基于数字经济视角的新考证————作者:赵静梅;何宝露;
摘要:本文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声誉机制对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驱动的数字经济发展发挥了桥梁作用,显著提升了声誉机制的违规抑制效果,实现了从“失效”到“有效”的动态转变。基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升声誉维持收益与违规稽查概率,显著增强了企业的合规意愿,这一效应在市场关注度较高、生产销售经验型产品以及行业竞争激烈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
个人破产制度与信贷资源供给————作者:纪翔阁;潘越;宁博;宋金垚;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助力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本文以2015—2022年地方性商业银行为样本,研究发现个人破产制度使银行更加保守,降低信贷投放意愿,且这一影响对严监管地区以及城商行更为明显。此外,在个人破产试点后,银行会提高抵押、质押贷款以及短期贷款比重,减少信用贷款、保证贷款及中长期贷款的发放,进而限制小规模企业扩大债务融资。最后,优化信用环境、发展破产管理人协会、...
碳交易管控的债券定价效应——来自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经验证据————作者:温慧愉;高昊宇;
摘要:明确碳排放权的生产要素地位,强化碳要素市场建设,是引导金融市场形成绿色导向型资源配置的关键抓手。本文基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发现:发债人在受到碳排放权交易管控后,信用利差显著上升,表明债券市场存在显著的碳风险溢价。机制分析支持“信用风险渠道”和“风险评估不确定性渠道”共同存在,碳市场建设提高了管控企业的违约风险,增加了风险评估难度,导致投资者要求超额风险补偿。进...
交易所做市商制度与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作者:刘颖斐;李豪飞;林晚发;
摘要:本文以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实施为政策冲击,研究报价驱动交易机制对债券定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做市商制度所提供的报价驱动交易能够降低债券二级市场利差,主要实现机制是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此外,同一只债券做市商数量越多、做市商与债券发行人地理距离越近,做市商信息挖掘效应越强,越能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做市商制度对做市债券同发行人、同行业(地区)其他未被做市债券的二...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是否抑制了企业“脱实向虚”?——来自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中心建设的经验证据————作者:孙波约;于斌斌;胡雅静;
摘要:本文从数字技术底座和金融科技赋能两个维度构建了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企业“脱实向虚”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工信部电信业务ICP许可证数据,实证检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效应、内在机制与差异性表现。实证研究发现,地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抑制企业“脱实向虚”,且在经过内生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降低企业数智化转型门槛,引导企业锚定数字...
政策沟通、公众关注与经济不确定性——基于文本大数据的指数构建与实证研究————作者:张同斌;李媛;王蕾;
摘要:公众预期是影响经济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政策沟通优化预期管理对推动宏观经济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政策指数进行测度,并基于预期引导视角讨论不同时点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沟通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表明,持续精准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沟通能够有效降低外部负向冲击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且增加沟通频率对于强化沟通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政策工具实施机制和公众政...
末端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包容性增长——兼论快递物流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作用————作者:邹伟;鲁元平;
摘要:以快递物流为代表的末端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统一大市场和推动农村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匹配快递网点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考察了末端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包容性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快递网点提供的配送服务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缩小了农村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农村包容性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村庄被纳入快递配送网络后,一方面降低了农村尤其是经济落后村庄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打通了农...
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创新质量溢价:风险补偿还是错误定价?————作者:尹力博;辛宇;
摘要:创新已成为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本文采用专利引证信息和文本数据构建了复合创新质量指标,在此基础上从风险溢价视角探究了中国资本市场创新质量溢价的存在性及形成机制。实证结果支持中国资本市场存在创新质量溢价现象,控制创新投入、产出数量和横截面预测指标后结果依然稳健,凸显出创新质量的增量定价效果。机制分析表明,市场摩擦和投资者行为偏差无法解释创新质量溢价,投资者对高风险暴露所要求的风险溢价是...
央行预期管理能缓解银行流动性囤积吗?——基于前瞻性文本情绪指数的实证检验————作者:蒋海;孙娜;李欣明;
摘要:银行流动性囤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其背后的关键原因是经济主体预期的不确定性。本文对《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行文本分析并构建情绪指数,以探究预期管理对银行流动性囤积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积极的前瞻性文本情绪能显著降低银行流动性囤积水平,并通过降低信贷收益不确定性和提高银行风险容忍度两个作用机制实现;第二,预期管理效果在流动性囤积水平适中的银行更加明显;第三,城市商业银...
低碳转型风险与央行政策调控————作者:庄子罐;曾诗岩;林博源;
摘要:应对低碳转型进程中的金融风险是平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包含多生产部门、环境外部性与金融摩擦的环境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情景模拟探讨了中国面临的潜在转型风险,并进一步评估了央行宏观审慎政策和资产购买政策防范化解转型风险的效果。研究发现:(1)前期气候政策的暂时性放缓避免了经济下行演变成严重的衰退,也会减少碳达峰阶段(2021—2030年)的潜在总量损失。(2)后期气候政策强度...
政府白名单的信贷引导效应研究————作者:曹廷求;庞念伟;
摘要:政府信息赋能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信贷市场为切入点,研究政府白名单这一认证型信息赋能信贷市场的效应及机制。将2021年东部某省公布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银行—企业配对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政府白名单具有显著的信贷引导效应:有助于此前没有贷款关系的银行和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在广延边际上产生作用;使银行增加对存量客户的信贷投放,降低对存量客户的利率水平,在...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大股东掏空————作者:王正文;韩子涵;李委铮;耿志祥;
摘要:我国资本市场独特的“一头大、一头小”(少数大股东持有大部分股权,广大小股东仅持有少部分股权)的特点容易诱发以大股东掏空为代表的委托代理问题,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能否缓解这一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2013—2022年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可以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机制检验发现,企业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可以通过提...
关键金属价格波动、绿色激励与新能源企业创新————作者:刘阳;肖淇泳;韩立岩;秦萍;
摘要:关键金属作为新能源行业的重要投入要素,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基于2007—2022年中国七大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数据,探究关键金属价格波动对新能源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关键金属价格波动显著抑制新能源企业整体专利申请量,但对新能源专利的负向影响弱于传统能源专利,且该波动会促使企业增加关键金属节约型专利的申请量。机制分析发现,关键金属价格波动通过金融摩擦效应和预防性储蓄效应抑制企业研发投入,而绿色激...
贷款利率并轨与企业短债长用————作者:陆文力;卢盛荣;
摘要: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完善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实现了贷款利率两轨并一轨,畅通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本文借助这一事件冲击,利用我国2016—2023年上市企业数据构造双重差分模型探讨贷款利率并轨对企业短债长用的影响。研究发现,贷款利率并轨缓解了企业的短债长用程度,且该政策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长期融资能力较弱和贷款议价能力较差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LPR改革后银行竞争加剧,...
中小银行合并重组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范化解——基于多重网络的研究视角————作者:王辉;邱育涛;陈旭;朱家雲;
摘要: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是当前重点领域风险化解的重要抓手。本文分析我国银行合并重组典型案例,从理论层面设计资产规模、资产配置、网络结构、贷款区域等四种合并方案,基于2007—2023年近九百家银行资产负债表,构建包含同业资产、共同持有资产和银行贷款关联的多重网络模型,系统研究银行合并重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从事前防范看,将规模相近、配置多样、业务联系紧密、贷款区域相近的银行合并能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从事后...
数字基础设施与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基于“宽带中国”政策的证据————作者:李青原;喻淼;董燕飞;黄炜;
摘要: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改变了金融生态、信息环境和社会网络,为家庭投资金融资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和“宽带中国”政策,使用双重差分和事件研究模型,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家庭对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概率、投资金额和投资占比,且这一影响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进一步分析显示,相较于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城镇、文...
数字政府建设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信息惠民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作者:杨青;吉赟;
摘要:本文基于数字政府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信息惠民试点政策,选取2011年至2021年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数字政府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信息惠民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作用机制体现为缓解融资约束、降低非生产性成本以及减弱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感知水平;(3)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在银企关联度较弱、所在城市信息化...
相关经济期刊推荐
- 省级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 国家级预算管理与会计
- 国家级金山企业管理
- 省级经济工作导刊
- 省级北大商业评论
- 省级审计理论与实践
- 国家级经济生活文摘
- 北大核心林业经济问题
- 省级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国家级金融博览
- 南大核心开发研究
- 省级天津社会保险
- 省级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
- 省级粤商
- 北大核心消费经济
- 省级中国对外贸易
- 国家级职场
- 北大核心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 省级吉林金融研究
- 省级福建文学
- 省级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
- 省级新会计
- 省级国际商业技术
- 国家级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 省级城市
- 国家级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国家级统计与预测
- 省级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 国家级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 省级商务周刊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