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3042/B
国际标准刊号:1005-0396
主办单位:中国哲学史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查看中国哲学史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泉州文学文学期刊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江南文学期刊论文发表

   《中国哲学史哲学论文发表期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中国哲学史》编辑部编辑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理论性、专业性学术刊物。

  办刊宗旨:

  《中国哲学史》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贯彻“双百”方针,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深入研究与探讨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哲学和文化,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的学者、教学与科研工作者学术思想交流的园地。她刊登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他有关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中国哲学史》被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收录。

  期刊栏目:

  世纪回眸、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探讨、儒学研究、道家与道教、吕氏春秋、研究、史料辑佚、海外汉学

  期刊收录: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哲学史杂志社征稿要求:

  1.学术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的学术论文本刊尤为欢迎。

  2.本刊欢迎广大中青年学者积极投稿,凡在校研究生来稿,需说明自己的专业及研究方向,导师之推荐意见会有助于文章之遴选。

  3.来稿必须提交中、英文之题目、摘要(约300字左右)、关键词(不少于3个),中英文需相互对应。其中摘要部分应先对相关课题的前人成果加以介绍,并概述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4.注释一律采用页下注。对稿件题名或内容作解释性说明的,请在首页以页下注释表示。

  5.请在来稿中提供作者姓名、年龄、最高学历(学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电话以及E-mail、详细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以便联系。

  6.来稿若为国家及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基金资助项目,请提供项目名称、项目批准或结项时间、项目编号。

  7.投搞请寄打印稿,并请附寄磁盘。欢迎以电子邮件形式网上投稿,但此种投稿方式须以接到本刊编辑部的收稿回函为准。来稿一律不退。

  8.本刊严禁剽窃、抄袭行为,反对一稿多投,凡发现此类行为者,10年之内,不受理该作者的任何稿件。本刊严格执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三审制。

  阅读推荐: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创刊于1984年3月,原名《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该刊受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委托,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和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

  中国哲学史最新期刊目录

天台佛学“即”义的哲学诠释——以牟宗三的判析与“诡谲的即”为线索————作者:徐波;

摘要:牟宗三对天台佛学的梳理以“圆教”为核心,在天台宗传统“一念三千”“诸法实相”等框架基础上,他又尤其重视并且单独拎出“烦恼即菩提”“无明即法性”中的“即”义,并将其作为以哲学方式诠释天台佛学现代意义的关键。牟宗三首先以智顗对《法华经》《维摩诘经》和《涅槃经》的整体理解提出的“举手低头即是佛道”为其“即”义洞见的起点,进而梳理智顗在《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著作中围绕“不断断”“六即”以及“一念三千”...

自体自认 实修实证——李二曲的道德修养工夫论探赜————作者:俞秀玲;

摘要:李二曲的道德修养工夫论是经过其自体自认、实修实证的为学次第之功而逐次实现的。李二曲不仅通过“默坐澄心”以“明性见道”,同时不时地由“鞭辟著里”之功而达致“悔过自新”,并进一步以经世载物的经纶参赞之功促成其“体用全学”之实现,由此而最终臻于“虚静光明”以“超然罔滞”的圆融之境。李二曲的道德修养工夫论既继承了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思想,同时又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和理论创新,他改变了传统儒家心性修养的发展方向,...

天人合一与生生不息——从农耕文明到数智文明————作者:颜炳罡;

摘要: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已踏进了数智文明的门槛。农业文明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文明为典型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动态的循环关系,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既是德性上的合一,也是自然意义上的合一,还是信仰意义上皈依。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贵在能“尽心”“尽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实现“与天地参”。工业文明以欧美国家和地区的大工业生产为典型形态,人与自然是征服被征胜的对立关系...

陶渊明的神灭论与精神境界——兼与唐文明教授商榷————作者:吴飞;

摘要:东晋至南朝之间的报应论与神灭论之争,是澄清中国哲学与宗教传统中一些重要问题的可贵入手点。借助与唐文明先生《隐逸之间》的对话,试图理解陶渊明《形影神》中对身心、形神问题的思考,以及性命论哲学可能达到的精神境界。陶渊明与何承天、范缜等人一样,都既反对佛教的报应论,也反对神不灭论。其“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所揭示的,并不是承认精神不朽,而是在身心一体的前提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这种精神追求不依赖于...

再论陶渊明的自然观——回应吴飞教授————作者:唐文明;

摘要:陶渊明的自然观以神—理—形为三重概念架构,可以恰当地概括为性理自然观,而与当时佛教徒如慧远等人所提出的因果自然观迥然不同;与此相关,陶渊明持神不灭论而非神灭论,且坚持儒门传统的三才之道说,这构成其“纵浪大化中”的人生态度的思想基础

无知与自知:《老子》中的“圣人”理想人格————作者:才清华;

摘要:在《老子》中,圣人处于枢纽地位。圣人既是“道”的人格化化身,通过描摹圣人形象,《老子》传递了“道”的精神要义,又是理想的治理者,言述圣人的立身行事为现实中的治理者“侯王”树立了榜样。圣人与“道”共享了许多相似的话语,其中“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可谓是对“道”和圣人的共同称道。然而,圣人在什么意义上有别于常人,圣人之殊胜处何在,《老子》对此的回答隐含在关于圣人之“知”的论述中:“无...

从“本”到“至”:孟子性论新诠————作者:刘静芳;

摘要:孟子的“性”论是其人性论的基石。在何为孟子之“性”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1)孟子以“心”言性而不是以“生理欲望”言性。(2)孟子以“过程”言性而不是以“本质”言性。第一种观点强调性是生而有之的“本”,第二种观点强调性是趋向终点(“至”)的过程。对孟子性范畴的理解还存在第三种可能,那就是性是“本”之所“至”,它既不是起点(本),也不是过程,而是终点(至)。基于以“至”为性,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

从“礼须用和”到“礼便是和”——朱子体用论视域中的“礼之用,和为贵”————作者:刘增光;

摘要:《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一章,文理曲折而意涵丰富,皇侃以《乐记》的礼乐相须为基础发掘先王之道的政教意义,在后世影响广泛,但其断句与义理都有隔塞难通之处。朱熹在吸收北宋范祖禹、程颐注解的基础上,对汉唐旧注、程门弟子注解加以批评性考察,从体用一源和体用有别等多个维度揭示了礼之严与礼之和的内在关系,并以“真知”观念为基础创造性地区分了“礼中之和”与“礼外之和”,呈现出以礼统乐的思路。朱熹的解释以...

朱子性论的逻辑展开————作者:傅锡洪;

摘要:朱子在性的运作问题上的根本主张是性气既可合言也可分言,而重心在分言。这是因为他终究认为性与气是不杂的关系。证明性善有两条道路,首先是因为性即是理,理若善则性也善,而证明理善则有三个途径;其次是因为情善而性善,亦即由四端之心和圣人境界可以反推性善。原本性既是未发实体,又是能发本源,但朱子强调性与气分言的一面,认为性一旦发出便是情而不再是性,这突出了性的未发的一面而淡化了其能发的一面。相应地,心就主要...

走向人伦之外的仁义礼智:《中庸》首章与朱子庆元年间“物性”理解的展开————作者:孙逸超;

摘要:北宋中期儒者将“天命之谓性”从人拓宽到万物,朱子庆元年间在与门人的讨论中对此进行了缜密的辨析。绍熙五年杨至对于《中庸或问》首章中牛马之性的质疑,促使朱子思考如何将仁义礼智统摄牛马的“与人初无干涉”之性。绍熙五年末至庆元二年朱子与信州诸公辩论“枯槁有性无性”的过程中遗留下了“有性无仁”的命题,枯槁有天命之性但不是仁义礼智。庆元四年以后,朱子通过强化“健顺之性”的地位拓宽了“仁义礼智”的内涵,使得牛马...

程朱“格物”诠释中的天理观————作者:李昕;

摘要:以“穷理”诠释“格物”是宋代理学家在诠释学和哲学上的重要突破,这意味着先秦的辨物传统逐渐被格物穷理说所取代,物以理为自身的形而上学根据。在“格物穷理”的诠释过程中,明道将“格物”引入对“穷理”的解释,强调“穷理”就是将理推至于物。伊川则反之以“穷理”训“格物”,突出察识具体事物之理的重要性。伊川诠释中遗留的一理与具体事物之理的关系问题,最终被朱子以“理一分殊”的架构解决。朱子的“即物穷理”意味着要...

从《节庵方公墓表》公案看史料批判之必要————作者:方旭东;

摘要:王阳明撰写的《节庵方公墓表》,由于余英时的表彰而获得了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陈立胜依据墓主后人方鹏的叙述对《墓表》的史料价值提出了质疑。余英时为证成自家观点,不遑对史料做严格审查,不足为训。陈立胜通过比较不同史料,认定《墓表》是一则有问题的史料,对余说能够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但陈文存在跟余文同样的盲区,即缺乏必要的史料批判意识。本文除了寻找更多史料进行比较甄别,还有意识地将目光投到史料书写者身上...

治心与治世:阳明的礼学观与礼教实践————作者:潘斌;

摘要:阳明在心学的视阈下对礼与理的关系加以辨析,还对古礼进行解读。阳明对礼的观念与践履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其“致良知”“知行合一”说的重要内容。其认为礼的“常道”不在主体之外,而是在本心良知之中;他提倡礼教,并将“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说贯穿其中。阳明以变通的眼光看待前代旧礼,认为礼应该随时代的变迁而有因革损益,其依据是“人情”。阳明认为礼意是根本,礼仪是外在呈现;言礼者知礼意才能抓住礼之根本,学礼者知礼...

王夫之《春秋家说》的权道论——以尊王与霸道之关系为中心————作者:金东敏;

摘要:王夫之《春秋家说》旨在通过对胡安国《春秋胡氏传》的根源性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以阐明《春秋》义理的本质。王夫之试图揭示《春秋胡氏传》中隐藏的问题根源以及因此导致的对义理的曲解。他特别关注“尊王”与“霸道”的关系及作为《春秋》义理的霸道。胡安国认为“尊王”与“霸道”是对立的关系,强烈否定霸道。王夫之主张二者相互补充,且互为对方存在的依据与基础,将二者连接为互补关系的关键在于“权道”。《春秋家说》正是...

集聚、一体与共相——熊十力哲学本体论的共同性思想前提审思————作者:李祥俊;

摘要:探索共同性是哲学的根本性问题,熊十力哲学本体论的建构以其生命整体的共同性信念为前提。熊十力在共同性思想上有一个出佛入儒、融通中西的思想演进,他通过批评佛教唯识学的集聚论而回归儒家一体论,同时系统阐发儒家一体论的生命整体性、精神创造性。他认为西方哲学的共相不能作为宇宙本体,同时又将其作为一体论内涵成就万事万物的理型、认识世界的范畴。熊十力的共同性思想以儒家一体论为根本,融摄佛教唯识学集聚论、西方哲学...

由无向到无相——牟宗三的两层存有之证————作者:程志华;

摘要:牟宗三认为康德关于“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是其重大理论贡献,但因受制于西方哲学思维限制终而未能证成这一区分。他的“反省判断”即“无向判断”的思路是正确的,尽管他亦未将这一思路贯彻到底。牟宗三将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改换为“无相原则”,实现了从现象层向本体层的跃进。他将“逆觉体证”以证成“圣心无相”,转而证成“无相真心”,并予以非境界化而实有化之论证,“转识成智”以完成“价值化”的作为“物自身...

中国古典学的“返本”与“开新”————作者:董平;

摘要:“古典学”是一种文明体系与文化传统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价值根性与文化气质的集中体现,因此也是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典型代表。中国的“古典学”经由周公、孔子之二度“集大成”而得以成立,“经学”是其原初形态,其中深刻体现“道统”“政统”“学统”之三相统一。在历史过程中,以“返本”为“开新”,往往体现为“古典学”措置“古今间性”的某种有效方式,并也因此而获得其自身的创新性发展。在当前的特定“事态形式”下,“两...

刘歆之三统哲学与推日食法————作者:平泽步;

摘要:对刘歆而言,六经是为其他学术之本源,而《易》则为其他五经之根源,因此依据这一观点而构建了三统哲学的基本框架,并试图依据《易》之数理描述天地人间所有的秩序。本文试图探讨刘歆推日食法之理论及运用模式,进而阐明其三统哲学性质。推日食法会优先注重其所算出的日期与《春秋》记载的干支相符这一问题,由此便导致其说法与汉代多项日食记录并不一致。另一方面,虽然刘歆尊重三统历法与《春秋》干支上的一致性,但因其优先采用...

真宰与成心:基于庄学史的考察————作者:张永义;

摘要:“真宰”和“成心”是《齐物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关系,历代注家提供了四种解释模式:(1)真宰无,成心真;(2)真宰无,成心妄;(3)真宰有,成心真;(4)真宰有,成心妄。梳理解释史,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如下几种现象:第一,否定“真宰”的存在而主张“成心”为真心的,在庄学史上是一个不大被人接受的立场。郭象可能是唯一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第二,否定“真宰”存在而认“成心”是妄心的,这种解法...

从道家思维模式看《韩非子》的“道”“理”诠释————作者:陈睿超;

摘要:《韩非子·解老》篇通过引入“理”观念对《老子》之“道”的阐释,是目前可见最早有关“道”与“理”两哲学概念之内涵及相互关系的明晰界说,其诠释依据实在于先秦道家哲学的本根(“道”)之可能性与万物形质(“理”)之确定性相互对立的思维模式。基于上述道家思维模式考察韩非子的“道”“理”诠释,对于把握古代哲学史中“理”概念之演进历程或有所助益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