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514/C
国际标准刊号:1002-0209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主管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下一本期杂志: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省级学术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Bei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双月刊)曾用刊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56年,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双月刊。本学报历经五十年的风雨,已成长为一本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为读者提供高端的精神粮食。办刊理念:突出教育心理特色,发挥文史学科优势,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探索学术发展走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栏目设置教育研究、心理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民俗学研究、对外汉语研究、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研究生论坛、教育文萃等栏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收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收录

  1、中文核心期刊:

  1992-2011年连续6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

  2、南大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3、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4、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5、影响因子:

  截止2015年万方:影响因子:1.035;总被引频次:2286

  截止2015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1.456;综合影响因子:0.788

  6、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荣誉:

  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社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权威期刊

  阅读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命科学和技术科学、环境科学、数量经济学、交叉科学、科学史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获奖情况:1997年全国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1999年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9年首届国家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最新期刊目录

中国制造业就业乘数效应及其变动趋势:基于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估计————作者:程杰;

摘要:制造业就业乘数效应是经济学相关领域的前沿基础性议题,就业乘数变化是人口与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转变的重要反映。本文使用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估计了2000—2020年制造业对本地服务业就业的长期乘数效应。研究发现,2000—2020年总体制造业就业乘数为0.59,但呈现出典型的阶段性特征与转折性变化,2000—2010年制造业就业乘数达到0.62,2010—2020年已没有显著的就业乘数效应。第一个十年...

产业融合发展对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中国县域面板数据的分析————作者:汪昕宇;韩广奎;吴克强;

摘要:基于2013—2021年中国1874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非线性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对产业融合之于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第一,县域产业融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显著的U型非线性影响,即在产业融合水平较低时,产业融合有助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当产业融合水平较高时,会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域尚未跨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拐点。第...

中唐长安官僚跨街交游与都城分区问题再思——以张籍与白居易的往来为例————作者:徐畅;

摘要:中唐时代,随着选官与任官制度渐趋成熟,通过科举晋身的官僚萃聚都城,长安为其日常生活提供了舞台。城市的运转与文人官僚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城市发展格局影响到居住其中的人群。隋及唐前期,都城严格意义上不存在分区,高、武时期政治中心自太极宫向大明宫转移以后,街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政治导向性的空间定位变化对官僚的活动产生影响。同时,官僚的居住与交游又反过来对长安各区块的文化格局与社会功能产生重塑,形成街东...

《十道图》《九域图志》行政功能探析————作者:王丽;

摘要:《十道图》是唐代行政地理著作,服务于中央集权国家对地方的治理。铨选改革使州县等第嵌入吏部注拟体系。唐代后期,著录州县等第的《十道图》与《循资格》《长定格》一起成为吏部格文;五代至北宋前期,该书著录的县望等次一直是中央官府的行政依据。宋代《九域图》《元丰九域志》《九域志》都以《十道图》为蓝本编纂而成,在编纂原则、结构体例以及记载州县等第服务行政等方面,与《十道图》一脉相承。记载州县等第是《十道图》《...

公民的淡出与市民的凸显——黑格尔对卢梭公意构想的批评————作者:陈浩;

摘要: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关于卢梭未能区分公意(volontégénérale)和众意(volontéde tous)的批评,一向被认为是对卢梭的误读,有言过其实之嫌。不过,鉴于卢梭式“公意”的核心特质在于以普遍利益和共同善为希求对象,这势必要求与之相应的意志主体不能仅仅表现为中性的希求能力,而且应当具备规范性的认知维度。更进一步的问题在于,意志主体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规范性维度?黑格尔认为,意志的这...

父母教育参与和初中生学习投入——基于流动与城市家庭的比较分析————作者:王明珠;于梦洁;龙宝新;李沂蔚;徐丹丹;刘艳;

摘要:基于对流动和城市初中生的调查数据,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父母教育参与方式与学生学习投入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并分析了这种关系在两类学生之间的异质性。结果发现:(1)父母在校参与和流动及城市初中生的学习投入均呈正向线性关系;(2)父母密集的在家参与对流动初中生学习投入的积极影响呈递减趋势,但在家参与和城市初中生学习投入呈正向线性关系;(3)父母学业社会化对流动初中生学习投入具有正向线性预测作用,但对城市初中...

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申论————作者:张秀华;赵晶晶;

摘要:面对晚期资本主义危机与异化加剧的状况,列斐伏尔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将马克思基于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批判转向空间生产批判。通过对当代空间异质问题的发掘,他自觉地建构起以空间生产实践为理论根基、“抽象的具体”为方法论原则的空间辩证法之三维图景:由“矛盾空间”衍生出来的乌托邦式的“差异空间”,对以“抽象空间”为表征的资本生产与再生产关系的终结;由此,既揭示了资本“抽象空间”的统治所导...

能源成本与工业行业碳减排:用能效率和用能结构的视角————作者:孙宛霖;王小军;王分棉;

摘要:工业行业作为碳减排的主战场,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而能源成本是促进其节能减排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用能结构和能源价格加权折算出各工业行业的能源成本,实证研究了能源成本对工业行业碳减排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能源成本上升会显著降低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该结论在进行了外生冲击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显示,能源成本上升一方面会诱发工业行业技术创新,从而提高用能效率,在...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四重要义————作者:黄海刚;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蕴。从强国建设的战略要义、系统互动的协同要义、倍增发展的质量要义和全球引领的竞争要义四个维度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和科学总结,是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的生动实践,是对高质量发展内驱动力的深刻把握,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全球竞争新态势的有力应对。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教育、科技...

数实深度融合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问题与政策选择————作者:刘翠花;丁述磊;

摘要: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生产方式盛行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加速培育构建。新质生产力驱动技术创新引领下的产业重塑与劳动力素质跃升,新型生产关系推动生产资料优化配置、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以及生产成果共享共赢,为高质量充分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数字乡村、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三大领域的数实深度融合实践,开创了数字经济发展的中国范式,对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产生深远影响。现阶段,数实深度融合赋能...

从外交史的角度看东方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以日本学者研究为中心的考察————作者:陈奉林;

摘要:东方国家对外交往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复杂多样,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横亘东方历史若干世纪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东方外交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交往史的重要内容。东方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开辟时间早,涉及范围广,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从历史经验中获得进步的力量。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多向的路径,向未来发展延伸,不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开展东方外交史视野下的丝绸之...

托讽取譬:论中国古代寓言的语篇修辞特质————作者:杨庆云;崔灿;

摘要:寓言是中国古代经典而源远流长的修辞话语之一,以托讽取譬的修辞方式广泛参与汉语语篇范式的建构。近代以来的寓言研究,由于沿用西方寓言体裁观,以及囿于传统的经学、史学视角与文章学理路,长期忽略了其独特的修辞特质。基于自建的语料库,从194部子书、史传、笔记、文集和诗集中选取1046条寓言语料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模型分析与案例阐释,可以得出古典寓言环譬成训、假象托理以及连类指本的语篇建构模式,以及隐教述志的...

经典义理阐释的训诂机制——以朱熹《中庸章句》为例————作者:王立军;

摘要:由训诂通义理,是古代经典阐释的必由之路。朱熹借助择义明理、易字明理、辨句明理、析章明理、联篇明理等多种训诂手段,对他所建构的以《中庸》为理论纲领的新经典体系进行系统阐释,为从传统儒家学说蜕变而来的新儒学思想寻求文本理据支撑。从字到词,从句到篇,再到跨文本的大语境,朱熹都能精心经营、巧妙阐释,通过体系化的训诂机制,进一步深化了“训诂、义理相为表里”这一命题的内涵

《诗经》经学训诂模式的汉宋之别————作者:白如;

摘要:“疏解语言障碍”(训)和“阐发义理思想”(理)是经学训诂的两大功能要素。以《毛传》为代表的《诗经》汉学将义理阐发融于字词训释之中,属于“训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则多将字词训释中的义理说解功能向外疏解,交由其他模块承担,属于“训理分离”模式。究其内因,文本语境与文化语境的不同突显选择是重要影响因素。清儒沿着具有分析性特征的“训理分离”模式走向更远,为章太炎“中国语言文字...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创新性与现代价值指向————作者:范玉刚;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理论原创性的内生性概念,是从中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是遵循“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产物,而非对西方文明与西方文化的模仿、移植和挪用。其文化形态的创新性主要源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生成的新质内容,特别是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刻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取向,从而为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和拓展现代性维度提供了价值参照与内在规定性。与时...

新世纪以来我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分析与应对————作者:俞国良;

摘要: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之根。为摸清我国1880多万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家底”,我们藉助元分析研究方法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本研究检索时间为2000—2022年,以2000年进入新世纪作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社会转型或社会变迁),横跨22年。根据文献检索与筛选标准,1096篇纳入效应量的元分析,被试总人数573609名。结果表明,幼儿教师检出率较为突出心理健康问题是抑郁问题、...

人力资本提升与数字鸿沟弥合相互促进的机制和路径————作者:魏巍;魏子仪;王轶;

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提升人力资本和弥合数字鸿沟是实现社会公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数字技能、信息获取和数字参与度上的差距日益加大。为实现提升人力资本与弥合数字鸿沟的相互促进,应优化数字技能教育体系,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技能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培训,营造积极的数字文化氛围。同时,还应促进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与普惠性增长,释放数字经济红利,进而全面提升居...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性及其原创性贡献————作者:杨洪源;

摘要: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及其内在关系,是把握其作为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的关键。其中,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首个核心要义,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是鲜明特色,坚定文化自信和坚守文化主体性是一以贯之的主题,“第二个结合”是根本的方法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是纲领性目标。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首要位置,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通过文化建立领导权,其目的在于坚守文化主体性。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的原因,...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质————作者:杨生平;张晶晶;

摘要:一种文明形式只有形成相对系统的制度体系,才标志着文明形态的完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源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既是对社会历史规律和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蕴含中华文明的内在机理;不仅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崭新文明形态,同时是充满活力的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彰显着跨越式文明发展的内在特质。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妥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填补西方文明...

中国古典诗歌名词描述性语义功能————作者:卜师霞;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客观事物常被融入社会、审美的情意,赋予主观的情感功能,形成文学中的意象。从物象到意象的转变中,记录这些事物的名词,常在语境中具有描述性语义功能。在“同实异名”的概念指称和偏正式双音结构中,名词描述性语义功能均有突出体现。名词生成描述性语义功能的影响因素包括诗歌语境、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以及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特征。名词描述性语义功能充分体现了汉语的语义特点和中国古典诗歌含蓄凝练的语言...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