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轻工教育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国轻工教育

中国轻工教育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2-1278/G4
国际标准刊号:1673-1352
主办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主管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上一本期杂志:交通标准化杂志编辑部
下一本期杂志:公路交通技术期刊杂志

   《中国轻工教育》省级科技期刊,创刊于1998年,是由天津科技大学主办的期刊。

  《中国轻工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传达领导部门的有关工作部署和重要信息,组织开展轻工教育研究,力求全面反映轻工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取得的成果,鼓励并支持广大轻工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中国轻工教育杂志栏目设置

  学术论坛、素质教育、教育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育人札记、信息窗、思想教育、职业教育

  中国轻工教育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轻工教育杂志社征稿要求

  中国轻工教育文稿要求

  (一)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

  (二)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

  (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

  (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

  (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

  (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

  (七)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

  为保证中国轻工教育的权威性,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稿。稿件文责由作者自负,编辑部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文稿在3个月内未收到退修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另投他刊。未被录用的稿件一般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阅读推荐:结构化学

  《结构化学》主要报道晶体学,量子化学,药物、材料和催化剂等领域物质性能与结构关系的文章。报道的内容涉及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合成化学、结构化学、材料科学、药物化学、晶体学、理论化学等学科中的微观物质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成果或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本刊也报道用谱学等物理方法解析物质结构、阐述物质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论文。

  中国轻工教育最新期刊目录

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常态监测体系构建——以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作者:周翀;李建宇;张峻霞;孟红玲;殷媛媛;

摘要:构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内部保障体系是应对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下滑之间矛盾的必然。基于CIPP模式,从背景、输入、过程、输出四个方面构建二级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常态监测指标体系。采用HACCP原理,对学院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指出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措施,包括规范学位论文环节过程管理,夯实科研条件支撑,加强学术交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优化招生工作...

基于国际认证、工程实践与人工智能发展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个性化培养体系建设研究————作者:徐恩波;华向理;程焕;蒋增良;陈士国;

摘要:探讨了在国际认证、工程实践与人工智能等全球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更高质量地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个性化培养体系。针对食品教育的国际化定位,提出了引入IFT国际食品专业认证的重要性;强调了食品教育的应用化基础,明确了新工科实践训练的支撑性;分析了食品本科教育的AI赋能,通过融合“食品+AI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和食品知识图谱的高效串联。基于以上三个核心内容提出了食品的EPE(高效个性化教育)...

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主流价值观:机遇、风险与治理实践————作者:刘露丹;陈华栋;

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智能生成、话语嵌入和全景应用深度介入到公众价值观念的生成过程中,成为公共价值传播的重要场域和技术媒介载体。在技术逐步内嵌于社会价值塑造的过程中,ChatGPT凭借海量数据抓取和自我监督学习功能实现了对传播格局、教育领域、传播决策的赋“能”、赋“力”、赋“智”,同时也产生了信息资源配置权力失度、技术使用失衡、价值取向失守及内容信息失真等不同维度的价值风险,干扰...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经典对思政创新研究的启示——以王夫之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发为例————作者:闫韦彤;

摘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对《周易》的阐释体现了儒家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哲学。他对乾、坤两卦的阐释系统论述了“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中华美德教育资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深入经典可以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典籍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割裂。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继承传统道德教育的精髓,并实现创造性转...

“三全育人”格局下包装工程专业研本结对培养探索————作者:孙德强;邢月卿;李国志;刘晓晨;

摘要:在“三全育人”格局全面形成、包装行业对高层次包装专业人才需求日趋扩大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的背景下,采取“研本结对”方式创新包装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该机制依托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平台,适应包装学科专业内涵和培养目标要求,以本科生学业导师形成指导小组,多个指导小组组建包装专业科研团队,借助项目驱动形成内生动力,团队内同一项目小组下研究生作为本科生的“导师”“伙伴”和“合作者”,在团队内组建党支部深...

新工科背景下京津冀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作者:张锐;赵锦钰;王燕;周卫斌;

摘要:为满足我国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立足实践教学改革,将产教融合引入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当中,形成一种新型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发展产教融合的内涵和目前政、校、企三方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三位一体协同教学、多学科交叉融合、双导师协同培养及建造协同教育平台四个层面构建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跨学科的协作精神

区域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嫁接理论视角————作者:梁滢;林梅金;黄艳;

摘要:将嫁接理论引入区域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单一地区产教融合模式中区域、产业、高校的特质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追踪观察福州大学材料学科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实例,结果表明:产教融合模式对企业增效、科研成果产出、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产教融合团队作为串联线索,间接推动区域内多类资源良性循环。但此模式还需解决创新赛道开辟、人文教育补充等问题,以便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一核三翼,三双驱动”课程育人教学实践————作者:李桂菊;何迎春;

摘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以轻化工废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课程为例,依据学科特点,在环境类专业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中对“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设计理念、推进路径、考评方式等进行实践和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构建了“一核三翼”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通过“课前自主摄取知识,自主合作解疑,课中任务驱动研讨,案例驱动探究,课后真实场景拓展,共悟笃行拓展”的“双...

新文科背景下文史通识教育在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融合路径研究————作者:景银;朱琳;程永胜;

摘要:新文科建设为产品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文化认知、激发创新思维提供了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强调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实现协同创新。针对当前产品设计专业中文史通识课程与设计实践脱节的问题,提出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深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的改革路径。通过引入设计导向的文史模块,加强文化知识与设计应用的结合;采用翻转课堂、项目驱动学习等教学模式,提升互动性与实践性;结合文化实地考察、非物质...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天津区域科技合作创新态势研究————作者:李晶晶;刘胜斌;张楷亮;

摘要:以2005—2022年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的合作单位信息为研究对象,构建天津市科技合作创新网络,分析获奖主体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天津市科技合作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多机构的合作模式成为主导;高校的创新引导作用日益凸显,企业数量在历年科技创新合作中占据首位;天津市科技创新网络的主体间合作度逐年增高,但仍存在不平衡性,呈现“高校—企业/研究院所—医院”的“核心—中间—边缘”分...

数字时代职业本科的运作机理、现实困境与问题纾解——基于AGIL模型分析————作者:郭锦承;杨进;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和教育数字化的改革,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对职业本科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回应数字化时代本科层次发展的必要性。同时,提出目前数字化时代职业本科面临市场需求响应力度不足、教育目标定位模糊、合作协同机制不完善以及生源吸引力不足等困境。依据AGIL模型纾解问题,包括及时更新课程体系是增强数字化市场适应性的基础、明确教育目标定位性是...

新发展阶段MPA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作者:何植民;毕芳;项琳静;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要义,MPA教育作为公共部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发展阶段对提升MPA教育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新发展理念全要素融入MPA教育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我国MPA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我国MPA教育仍然存在着课程体系与学生需求脱节、案例教学体系尚未成熟、师资队伍与教学需求存在差距、实...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状况以及趋势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作者:刘润泽;马永红;

摘要:随着知识型社会的到来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知识生产方式新模式的演进,教育界与产业界以资源、信息、制度为基础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研究构建了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综合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总体趋势上不断提高,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教融合育人效率却呈现年度间的下降趋势,综合育人效率并没有实现整体提升,成果产出的速度和质量并没有赶上...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作者:丁玉梅;夏国坤;

摘要:高等数学课程是面向高等院校理工科非数学系学生开设的重要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针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痛点”,优化课程育人目标,重构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性提出O-APASI案例教学新模式,突出数学思维与应用,引导学生开展“双自—双驱—双拓”线上线下融合学习,并通过案例激活、参与式学习、评价、总结和拓展五个环节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

新工科视角下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项目学习的实践探索——以天津理工大学工程材料及其成形前沿课程为例————作者:田华;刘德宝;秦文静;郭子建;

摘要:新工科建设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内涵式发展,旨在培养具备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天津理工大学工程材料及其成形前沿课程为例,探讨了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项目学习的模式。通过设计并实施专业与文化交叉的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科研对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增强...

《中国轻工教育》征稿函

摘要:<正>《中国轻工教育》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天津科技大学主管主办的、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2-1278/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SSN1673-1352)。本刊注重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重视基础理论探索的同时,以“轻工”为特色,聚焦高等教育研究

以教育家精神涵育思政课教师终身成长:内在需要、价值逻辑及方向路径————作者:奚佳梦;

摘要: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是引领思政课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指南,对于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以教育家精神涵育思政课教师,能够有效促使思政课教师兼顾“小我”与“大我”间的价值选择,体现“经师”与“人师”的双重身份,达成“启蒙者”与“乐教者”的一致追求,完成“德”“艺”“言”“行”的多维要求。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涵育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应秉承“师志”,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思政课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三重维度————作者:易佳乐;朱威夫;

摘要: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洞悉其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家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结晶,是教师群体显著的精神标识,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动力。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不仅为新时代广大教师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深厚滋养。思政课教师全面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深刻理解把握其科学内涵、重大意蕴和实践路径,对建设新时代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

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论析————作者:孟芮竹;薛政;

摘要:弘扬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应该建立一支怎么样的教师队伍、新时代人民教师应该履行什么样使命的最新回答,彰显了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体现了党中央注重发挥思想文化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过程中铸魂育人作用的深刻洞见。其重要论述呈现发展性、政治性、伦理性、人本性、实践性的特征,不仅从理论上顺应了“第二个结合”、在教育领域丰富发展了中国精神,还从实践上推进我国教育事业走出一条以精神文化...

嵌入性理论视角下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作者:张红霞;

摘要:地方高校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通过构建综合的分析框架,从结构嵌入性、关系嵌入性、认知嵌入性和文化嵌入性四个维度分析了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包括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优化社会网络结构、传播先进理念技术以及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等,为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