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科学与技术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储能科学与技术

储能科学与技术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0-1076/TK
国际标准刊号:2095-4239
主办单位:化学工业出版社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查看储能科学与技术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杂志编辑部
下一本期杂志: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编辑部

   《储能科学与技术科技杂志征稿,创刊于2012年,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主办的储能领域唯一的科学技术类专业刊物。办刊宗旨:立足储能行业,报道储能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产业动态和发展趋势,交流推广储能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服务科研和生产实践,引导我国储能行业健康发展。主要栏目:“特约评述”、“研究及进展”、“应用技术”、“产业动态”等。

  储能科学与技术杂志栏目设置

  特约评述、研究及进展、应用技术、产业动态等

  储能科学与技术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储能科学与技术杂志社征稿要求

  1《储能科学与技术》来稿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有较强的创新性,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应用和参考价值;在表述上应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可靠,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语句通顺,文字简练,中英文均可。论文若属单位的研究课题,投稿时请提供版权授权协议及保密审定表。

  2《储能科学与技术》稿件的写作次序为:文章题目、作者及作者单位、中文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英文部分(文题至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首页下方地脚处为收稿日期、修回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包括职称,电邮等)。文章引言在500字左右,不列编号,正文标题层次编号为1;1;1;……。

  3《储能科学与技术》来稿中必须有中文、英文的文章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所在城市、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等,同时附上中图分类号。其中文章题目在20 字以内,摘要不少于200字(词),关键词3~8个。

  4文章的中英文摘要需写出文章研究的问题、过程和方法、结果,并进行定性定量的表述。文章引言需写出工作研究的背景、论文的目的及意义。注意摘要、引言及结语(结论)不能重复表述。综述性文章的摘要也须写出文章综述的主要内容、结论和展望,结论和展望部分须写出具体内容,整体不少于250字(词)。

  5图、表要少而精,图(表)中内容除特有名词外一律用中文;汉字、标点使用规范,字母和符号分清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计量单位采用我国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不使用废弃的物理量。

  6图的刻度要均匀,刻度线各端点要有数值。各图、表要有图序、表序,图题、表题(中英文对照)一般不超过15字。表的格式为三线表。表中“一”表示未发现,“空白”表示未测或无此项,根据复杂程度可将图绘成半栏或通栏。半栏图6cmx4cm,通栏图宽13cm。图插排在文中相应位置,在图的下方注明图号、图题和图注、图例。图、表在文中应有提及和叙述。

  7参考文献根据文章内容择主要者、近期者录用,并在正文相应处体现。按照原发表语种在正文后填写,切勿引用未公开发表和无题文献。

  8作者来稿请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本刊不承担因作者著作权而引起纠纷的任何责任。本刊对来稿有权进行题目、内容等作一般性修改和规范化技术处理,对文稿内容作较大或实质性修改时请作者根据审稿人或编辑的意见相应修改和说明,有异议或修改不符要求者按自动撤稿和退稿处理。

  9作者应保证对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本刊不承担由于作者的著作权纠纷所带来的任何连带责任。作者向本刊投稿即为转让印刷方式及电子方式等出版使用权,若无特殊声明将被视为同意被各种文摘刊物和文摘数据库摘引。

  10本刊暂不收版面费,文章一经发表,本刊向作者一次性支付稿酬,并向作者赠送两本当期期刊。本刊再以其他方式出版作者的文章,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请通过电子邮件或网络平台投稿,投稿者请尽可能提供详细的联系方式,如电话、手机、通讯地址、E-mail等。编辑部收到来稿后2个月内告知作者审查结果,未录用稿件恕不退稿,请自留底稿,2个月后作者可自行处理。

  阅读推荐:保密科学技术

  《保密科学技术》职称论文发表刊物,创刊于2010年,是由国家保密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国家保密局主管。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储能科学与技术最新期刊目录

层状氧化物钠离子电池模组过充热失控多物理场行为分析————作者:郭鹏宇;吴静云;周显威;鄢博;

摘要:本研究旨在应对钠离子电池在大型储能系统中日益增长的安全挑战,通过对一个由13个185Ah方形电芯串联组成的模组进行0.5C过充滥用实验,系统分析了其热失控的多物理场失效过程。实验结果揭示了一个由电、化、热、力多场耦合驱动的链式失效机理,其最早的前兆信号是内部膨胀力的缓慢线性增长,这由过充诱发的局部副反应产气所致,远早于任何显著的电学或热学异常 。随着过充的持续,各单体电芯电压曲线开始出现明显分化,...

基于超参数优化和混合神经网络的锂硫电池健康状态估计————作者:时洪雷;刘喜军;高竟译;苏志伟;宫羽;王凯;

摘要:锂硫(Li-S)电池以其高比容量、高能量密度、环保友好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是设计安全可靠的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BMS)的关键参数。然而,由于Li-S电池内部电化学性质的复杂性和外部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实现准确的SOH估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超参数优化和CNN-B...

基于改进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电网侧储能系统调峰控制策略————作者:杨瑞锋;韩昱;

摘要: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传统调度模式难以应对系统高随机性与复杂性,电网侧储能系统的优化调度成为提升电网灵活性与可靠性的关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深度强化学习的电网侧储能调峰控制策略:通过融合可再生能源出力、负荷需求及储能设备参数构建多源数据输入层,设计兼顾短期调峰效益与长期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奖励函数,使智能体通过与微网环境交互学习最优调度策略。基于园区级微网测试系统的案例表明,该策略较传统调度方法...

全钒液流电池建模研究现状及展望————作者:李建林;梅岩竹;王茜;姜晓霞;李笑竹;

摘要:面对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和波动性带来的挑战,电网要求储能电池具有更大容量、更高功率。全钒液流电池(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VRFB)作为大容量储能装置对于大规模储能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全钒液流电池建模研究是推动电池发展应用的关键技术支撑。文章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探讨,介绍了VRFB的工作机理,归纳总结了VRFB的等效电路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着重介绍了VRF...

铝阳离子调控镍钴双氢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在混合型电容器的应用————作者:韩若瑶;洪剑寒;刘永坤;

摘要:近年来,镍钴基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因其高容量、结构可调、功能多样性等特点,有望成为高性能电极材料。本研究以镀镍涤纶纤维为基底材料,通过低温化学浴得到镀镍涤纶纤维负载的镍钴基LDHs材料(NC LDH/NPFs)。并且为进一步提高镍钴基LDHs的电化学性能,以离子掺杂为基本策略,通过掺杂不同含量的Al3+制备了系列复合电极材料(ANC LDH/NPFs),进一步引入铝离子...

基于内热源螺旋翅片的CaO/Ca(OH)2热化学储能反应器传热强化数值研究————作者:余银生;邹星宇;吕凤;高永川;万大阳;韩利涛;

摘要:为了提升热化学储能反应器内部传热传质能力,构建了CaO/Ca(OH)2热化学储能反应器内的传热传质与热化学反应的多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并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为了改善传统热化学储能反应器的传热传质性能差的应用局限性,提出了在内热源热化学储能反应器中引入螺旋翅片的性能优化方法。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有效性,深入研究了螺旋翅片的结构参数对热化学储能反应器储热性能的影响规...

全钒液流电池三维结构电极研究进展————作者:任大勇;陈湘源;蒋明哲;净远;王乾坤;王绍亮;冯子洋;

摘要:电极是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RFB)的核心组件,是电解液中钒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场所。理想的VRFB电极需要同时具备高电导率、大比表面积、优异的传质特性、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而传统的二维电极材料往往难以兼顾这些需求。三维结构电极通过其可设计的孔隙通道和增大的活性界面,能够协同增强电化学反应活性、优化传质路径并拓展活性位点,为解决上述瓶颈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回顾了三维结构电极技术在提升...

高亲锂Ga2O3纳米片改性集流体助力高性能无枝晶锂金属负极————作者:唐超;李涯皓;向嘉;杨学林;

摘要:锂金属负极因其超高理论比容量被视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理想选择。然而,在循环过程中锂金属易形成锂枝晶并伴随着剧烈的体积变化,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三维泡沫镍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良好导电性,可作为锂金属负极的集流体,有效缓解锂金属的体积变化并且能够降低局部电流密度。然而,其固有的疏锂性使得锂沉积过程中易形成枝晶,无法充分利用其三维结构来引导锂沉积。为此,本文通过在泡沫镍上负载Ga2

抽水蓄能选址技术方法及其发展综述————作者:贾文林;张尊华;周梦妮;张帆;欧阳章智;

摘要: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抽水蓄能凭借高能效、规模经济性及灵活多功能调节特性,是当前主流的系统级储能技术和解决弃风弃光问题的有效手段。我国抽水蓄能的理论资源储备十分丰富,但优质可开发站址受环境保护、社会约束和经济可行性等多重因素限制,实际可落地项目比例有限。同时,容量电价和电量补偿等政策机制不完善,对部分项目的核准和建设进度产生...

储能系统在大规模数据中心能源管理中的应用与网络安全————作者:丁同朝;

摘要:大规模数据中心和网络云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数据中心相关产业技术不断升级,同时也带来了不断增加的能源需求。传统数据中心为了满足自身电力需要会配备大功耗电能传输设备。储能系统的不断优化升级,为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能源管理提供了新的控制方式。对此,本研究综述了现阶段数据中心储能系统架构运行特征和类别,包括中央结构和分布式储能架构,详细总结归纳了不同架构的优势和局限性。此外,研究探讨了储能系统在负载削峰安全控...

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的运行状态监测与评估————作者:张磊;

摘要:针对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中多源数据融合困难、传统方法无法有效捕捉非线性退化特征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储能电站运行状态监测与评估框架。系统性地设计了多层级特征提取与融合机制,解决了电压-电流-温度-气体等多模态数据时空错位、隐性退化特征提取不足等问题,为锂离子储能电站运行状态监测与评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飞轮储能控制技术在新能源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作者:宋娟;

摘要:如今,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问题已愈发严重,而新能源风力发电可有效解决相关问题,但受风速波动影响,发电系统面临功率波动和频率不稳定的挑战。飞轮储能控制技术通过高速旋转体可实现动能与电能的转换,具备高频次充放、毫秒级响应及使用寿命长等优势。飞轮储能控制技术可用于抑制新能源风力发电系统的功率波动,维持电网稳定性;改善系统频率响应特性;提升并网点的电压质量,抑制电压闪变与谐波,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稳...

接入交流电网的构网型储能变流器阻抗建模及稳定性分析————作者:宾子君;孔祥平;黄云辉;王继祥;齐贝贝;蒋昊;

摘要:为了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实际需求,研究构网型储能变流器(grid-forming energy storage converter)的控制策略和稳定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建立了基于下垂控制的构网型储能并网系统小信号阻抗模型,采用复向量形式的阻抗模型表达式以简化建模,重点考虑了构网型储能功率同步环的动态特性,采用扫频法验证了阻抗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基于广义Nyquist稳定性判据分析了构...

基于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的锂电池SOC与SOH联合评估方法————作者:邵换峥;

摘要:锂电池荷电状态(SOC)与健康状态(SOH)的联合评估,是保证电池稳定高效运行的前提,对此本研究针对当前相关联合评估方法进行了综述。首先依次分析了锂电池SOC和SOH评估所面临的难点,包括初始值依赖、线性特征、物理场耦合问题等;然后详细分析了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加持下,新兴的锂电池SOC与SOH联合评估方法。重点探讨了不同数据驱动模型下的评估侧重和运行逻辑,最后综述了近年来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进程,...

基于深度学习与图像识别的太阳能储能设备问题检测————作者:钟绍辉;

摘要:随着太阳能储能设备的广泛应用,对其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问题检测变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深度学习与图像识别技术的相关技术以及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种太阳能储能设备问题检测方法。通过采集太阳能储能设备的图像数据,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对设备潜在问题的准确识别和定位。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和效率,能够为太阳能储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光伏储能系统智能运维研究————作者:杨优军;马建;孙杰;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光伏储能系统作为清洁能源的关键载体,其高效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本文聚焦光伏储能系统智能运维,深入探讨其重要性、技术支撑与优化策略。本研究成果为推动光伏储能系统的规模化应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助力能源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目标

智能电网中用电信息实时监测与分布式储能系统的协同控制————作者:周郑;

摘要:智能电网是现代能源产业技术的重要升级,可以通过整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分布式储能系统的应用,智能电网与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结合成为提高现代电网资源利用的关键。本文详细探讨了智能电网中的信息实时监测技术与分布式储能系统的协调控制策略,首先阐述了现代智能电网的信息架构与用电信息监测流程,然后提出了分布式储能系统与智能电网的协同控制策略方...

全钒液流电池三维结构电极研究进展————作者:陈湘源;任大勇;净远;冯子洋;王乾坤;

摘要:电极是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RFB)的核心组件,是电解液中钒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场所。理想的VRFB电极需要同时具备高电导率、大比表面积、优异的传质特性、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而传统的二维电极材料往往难以兼顾这些需求。三维结构电极通过其可设计的孔隙通道和增大的活性界面,能够协同增强电化学反应活性、优化传质路径并拓展活性位点,为解决上述瓶颈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回顾了三维结构电极技术在提升...

基于PSO-VMD的电-氢混合储能容量优化配置————作者:荆锴;吴依梦;陈玮祺;陈哲;

摘要:针对高比例分布式光伏就地消纳的需求与电-氢混合储能在波动平抑中存在的功率分配机理不明确导致的容量配置经济性差等问题,该文应用粒子群算法参数优化的变分模态分解(PSO-VMD)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功率分配系数的电-氢混合储能容量优化配置方法,实现电-氢储能的协同互补。首先,利用VMD将混合储能功率分解,并通过PSO确定模态个数和惩罚因子的最优值;其次,针对选定高低频分界点容易导致配置结果不合理的问...

基于γ-戊内酯浆料的石墨烯添加剂在锂离子电容器正极中的应用————作者:徐建伟;王荣荣;刘洋;李晨;敬鹏;张熊;

摘要: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环保型γ-戊内酯(GVL)溶剂的石墨烯增强型活性炭正极浆料体系,并通过流变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循环伏安(CV)等多种表征手段,系统分析了电极微观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电化学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GVL具有适宜的黏度与溶解性能,可确保浆料良好的分散性与涂布工艺稳定性,而石墨烯形成的三维导电网络则有效降低了电荷转移阻抗,有效提升了电极的倍率性能...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