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是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主管,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主办,反映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裁所属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以石油化工、化工机械、仪表自动化、信息技术和数理化基础学科为主要报道对象。已进入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系统,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光盘数据库刊源。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现用刊名《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获奖情况: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辽宁省高校学报一等奖;辽宁省一级期刊;石油和化工行业期刊一等奖;首届、二届中国高校优秀期刊奖;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石油化工、化工机械、计算机与控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NaBH 4低温还原的负载型镍基催化剂苯酚加氢的研究 石斌,成文文,李志祥,Shi Bin,Cheng Wenwen,Li Zhixiang
甲醇合成工艺驰放气位置优化研究 李俊龙,王丹丹,郭绪强,刘爱贤,杨兰英,姜兴剑,冯长志,周丛,Li Junlong,Wang Dandan,Guo Xuqiang,Liu Aixian,Yang Lanying,Jiang Xingjian,Feng Changzhi,Zhou Cong
CuO/C 吸附剂的制备、表征及其脱氯性能的研究 庄超,牟川川,李艺,杨丽霞,刘道胜,刘丹,桂建舟,Zhuang Chao,Mou Chuanchuan,Li Yi,Yang Lixia,Liu Daosheng,Liu Dan,Gui Jianzhou
高热稳定性不溶性硫磺的制备及应用性能评价 胡伟庆,吴立报,黄婉利,罗望群,Hu Weiqing,Wu Libao,Huang Wanli,Luo Wangqun
乙烯裂解燃料油组成及焦化行为研究 张云桐,岳琳,王嗣钰,陈文艺,王吉林,Zhang Yuntong,Yue Lin,Wang Siyu,Chen Wenyi,Wang Jilin
油田脱油油泥离心处理的研究 阎松,邵鲁华,蔡凌云,郭铁,苏振生,Yan Song,Shao Luhua,Cai Lingyun,Guo Tie,Su Zhensheng
氧化石墨烯对 HPAM 溶液黏度行为的影响 朱洲,战国华,张斌,赵健,Zhu Zhou,Zhan Guohua,Zhang Bin,Zhao Jian
YD 油田延长组长4+5、长6砂岩储层成岩特征 刘子豪,严伟尧,王野,Liu Zihao,Yan Weiyao,Wang Ye
高含 CO 2气田地面集输系统缓蚀剂的优选与应用 宋法强,Song Faqiang
页岩气储层测井解释模型建立与评价方法研究 金力钻,孙玉红,杨铁梅,Jin Lizuan,Sun Yuhong,Yang Tiemei
杏北开发区层系井网演变研究 夏连晶,樊海琳,王卫学,Xia Lianjing,Fan Hailin,Wang Weixue
两性/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协同增强起泡性能研究 路传波,张炳花,李丙成,郑祖业,王汉威,范海明,康万利,Lu Chuanbo,Zhang Binghua,Li Bingcheng,Zheng Zuye,Wang Hanwei,Fan Haiming,Kang Wanli
矿山机械期刊投稿:工程地质钻探过程中钻孔技术的应用
摘 要:自从改革开放实行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快速发展起来了。随之而来的工程地质钻探项目也快速发展起来。钻孔技术是地质钻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主要是为了采集到有关地质勘探的各项资料,方便地质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本文阐述了钻孔技术的分类,并就其应用和发展趋势展开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地质钻探,钻孔技术,应用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持续推动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着这一技术。地质钻探的关键环节就是钻孔技术,所以必须大力加强对钻孔技术的全方位的研究和开发,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实现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CO2捕集、利用与封存过程中的节能路径————作者:王晋强;刘百宽;田晓利;李志勋;
摘要: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目前降低CO2排放、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吸收法作为当前大规模商业化CO2捕集的主流技术,其高能耗问题严重制约了CCUS技术的推广与发展。聚焦CCUS过程中的节能路径,系统评述了新型吸收剂的研发、新型高效反应器的设计、CO2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三个关键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
油品种类及其流量对REAC系统流动腐蚀风险的影响————作者:闻华宇;洪叶江;李锐;刘骁飞;
摘要:针对加氢反应流出物空冷器(REAC)系统的腐蚀失效问题,采用逆序倒推法构建典型工艺仿真模型,研究了油品种类及其流量对系统内腐蚀性组分分布、铵盐结晶温度、冲蚀风险等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油品流量的变化不改变腐蚀性组分的水相分布,不会增加系统冲蚀风险;油品流量对铵盐结晶温度的影响不明显,增大油品流量不会增加系统结盐风险;当蜡油流量增大时,腐蚀因子K显著减小,使系统的腐蚀风险降低;蜡油流量对空冷器出口水...
炼厂气体分馏流程的模拟优化————作者:赵丹;王彦娟;潘显良;张健;叶昊天;
摘要:针对炼厂气体三塔分馏工艺中脱丙烷塔蒸汽消耗量较大的问题,提出使用高低压双塔脱丙烷工艺代替原流程中的单塔脱丙烷工艺。利用Unisim Design流程模拟软件对该工艺进行稳态模拟,分析了高压脱丙烷塔的蒸汽热负荷变化与脱乙烷塔的热水热负荷变化,并优化了主要操作参数。结果表明,在高压脱丙烷塔的n(塔顶C3采出量)/n(进料C3总量)=0.6、塔顶压力为1.81 MPa、进料位置为第...
开放空间掺氢天然气高压管道小孔喷射泄漏特性分析————作者:徐海峰;薛仕龙;赵鹏飞;张小斌;
摘要:为了快速界定掺氢天然气高压管道泄漏的危险距离,通过整合管道小孔泄漏模型、名义喷管模型和横流-射流积分模型,建立了开放空间掺氢天然气高压管道小孔喷射泄漏过程完整的理论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高速射流下横流-射流积分模型的适用性;基于建立的模型,分析了掺氢比(氢气的体积分数)、风速、泄漏孔直径、管内压力对射流轨迹的影响以及掺氢比、风速、名义直径对最大爆炸危险距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横流-射流积分模...
基于修正气液相平衡模型的微-纳米孔中油气相行为预测————作者:陈影影;杨付林;陈雄;
摘要:多数油气生产问题源于不正确的油气相行为模拟,微-纳米孔中油气相行为对页岩油气开发至关重要。因此,准确模拟微-纳米孔中的油气相行为,是页岩油气高效开发的关键。考虑毛细管压力和流体临界点偏移对微-纳米孔中热力学相平衡的影响,耦合体积平移的Peng-Robinson状态方程(PR-EOS),构建了一个微-纳米孔限域下的气液平衡(VLE)模型,其预测相对误差小于1.53%;基于改进的VLE模型,研究了限域...
三维尺度物模下定向化学反应辅助SAGD增效研究————作者:林涛;王乔波;宋宏志;袁钟涛;李田靓;
摘要:在SAGD(蒸汽辅助重力驱油技术)热采重油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常规热采锅炉生热。以蒸汽作为携热介质时常面临见水时间快、热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采收率低。通过改变生热方式,在保障热量注入的前提下减少水量注入,对热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定向化学反应产物分析,结合三维尺度大型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定向化学反应的可行性,明确了定向化学反应辅助SAGD的温度场的扩展规律,分析评价了不同开采阶段的生产曲线特征。结果表...
油田用耐温聚乙烯管道运行分析与评价研究————作者:胡兵;庞永莉;赵春燕;霍富永;杜鑫;
摘要:针对耐温聚乙烯管道在油田集输系统应用中缺乏专用热力水力计算模型的现状,通过现场实验对其集输油过程中的水力摩阻特性与热力温降规律进行了量化分析。基于多参数变量实验数据,系统研究了流体物性、含水率、输送温度、流量等关键参数对管道压降及温降的影响机制,首次建立了适用于耐温聚乙烯材质的管壁总传热系数计算体系;利用PIPEPHASE软件构建仿真模型库,通过对比不同边界条件下理论预测数据与实测数据的偏差,筛选...
制备方法对La2O2CO3/ZnO催化乙醇脱氢性能的影响————作者:屈鑫茹;薄德臣;耿忠兴;白国玉;刘冬梅;
摘要:针对乙醇催化脱氢制备乙醛的反应,现有催化剂存在选择性受限的问题,特别是在高效生成乙醛方面表现不佳,部分催化剂因酸度过高而阻碍脱氢过程。因此,开发具有表面碱性的新型高性能催化剂至关重要。通过共沉淀法与溶液燃烧法分别制备了La2O2CO3/ZnO-a和La2O2CO3/Z...
噻吩二羧酸和螯合型氮基配体共筑的光电功能铜(Ⅱ)配合物————作者:梁光敏;顾慧豪;宫晓杰;谭依凡;周坤;
摘要:在溶剂热条件下,以Cu(CF3COO)2·x H2O为可溶性铜盐、噻吩-2,5-二羧酸(H2tdc)为线性配体,分别与1,10-菲罗啉(phen)和2,2′-联吡啶(bipy)反应,合成了一维链状化合物[Cu(tdc)(phen)]n(1)和[Cu(tdc)(bipy)]n·DMF(2);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SC-XRD)对化...
花瓣状BiOI的简单合成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作者:李星澈;王志猛;石磊;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水污染日渐严重,利用太阳光进行水污染降解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不使用任何模板的情况下,通过溶液法在室温下制备了花瓣状碘氧化铋(BiOI)光催化剂,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活性物种捕获实验和电子自旋共振(ESR)分析,推测了花瓣状BiOI光催化降解有...
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从材料设计到电化学性能优化————作者:刘畅;王彦淇;周佰洵;卓文祺;王振波;
摘要:随着能源存储需求的日益增长,钠离子电池(SIBs)因其低成本和丰富的钠资源而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作为负极材料的硬碳,因其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较高的能量密度而成为研究热点。综述了硬碳负极材料在SIBs中的研究进展,包括硬碳前驱体的筛选与设计、表面修饰、孔道结构调节、碳化诱导和杂原子掺杂策略,以及其他提升硬碳性能的策略;通过深入分析硬碳的孔结构、表面官能团和微观结构对储钠机制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制备工艺对...
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的孔结构表征方法综述————作者:沈雨可;李欢;马紫峰;李林森;
摘要:钠离子电池的综合性能介于锂离子电池与铅酸电池之间,在电池能量密度要求适中且成本敏感的诸多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硬碳是钠离子电池当前最具前景的负极材料。大多数研究认为硬碳材料内部的孔隙是其主要的储钠位点之一,但目前硬碳负极中孔结构的表征技术较为有限,这阻碍了对硬碳孔结构的深入分析,对其设计性能提升策略也带来了较大困难。对当前硬碳孔结构的表征方法进行了综述,具体包括透射电镜、气体吸附、X射线小角散射...
钠离子电池生物质衍生硬碳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进展————作者:赵琨瑀;王英帅;樊博建;黄绍雯;高洪才;
摘要:钠离子电池凭借其卓越的低温性能、显著的成本效益及高度的安全特性,在低速两轮电动车市场及大规模储能应用中正逐步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有力补充。商业化石墨负极在钠离子电池中并不兼容,取而代之的是性能表现优异的硬碳负极材料,但是其能耗大,成本高。在此背景下,研发兼具低成本、高可逆容量及卓越循环稳定性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成为行业亟需攻克的技术瓶颈。生物质因其可再生、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的特点,成为制备硬碳材料的重要...
钒源及煅烧温度对磷酸钒钠正极材料的影响————作者:宋维健;李萍;李壮志;赵嘉慧;牛晓滨;段晓霞;吴振国;
摘要:磷酸钒钠(Na3V2(PO4)3,简称NVP)由于其较强的热稳定性和宽阔的钠离子传输通道,在钠离子电池的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然而,价格昂贵的钒原料减弱了NVP在商业化发展中的关注度。以提钒工业上游产物NaVO3为钒源,利用固相法成功合成了NVP,并将其与以V2O 镍铁基过渡金属催化剂缺陷调控析氧反应性能研究进展————作者:陈梅霞;蔡天凤;韩乔;杨占旭; 摘要:镍铁(NiFe)基过渡金属催化剂因其优异的电催化性能,近年来在析氧反应(OER)中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与贵金属Ru或Ir相比,NiFe基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对其改性十分必要。通过缺陷工程能够有效提升NiFe基过渡金属催化剂的OER催化活性。总结了NiFe基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缺陷类型、表征方法,并概述了缺陷材料的构筑方法、缺陷型NiFe基过渡金属催化剂OER的研究进展;针对缺... Pt@Ni(OH)2自支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解水析氢性能研究————作者:黄康胜;王宁;郭铭瑞; 摘要:氢气作为清洁能源的载体,其高效制备依赖于电解水析氢反应(HER)催化剂的性能优化。铂(Pt)基催化剂具有优异的HER活性,但成本高、稳定性不足,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载体材料设计解决。氢氧化镍(Ni(OH)2)凭借其独特的质子传导能力、界面调控特性及其对Pt的稳定作用,成为极具潜力的载体材料。然而,Ni(OH)2载体与Pt纳米颗粒的构效关系及其合成参数对催化... 电极界面气泡成核的双电层-传质耦合机制————作者:胡佳旋;郭常青;王志达;史言;申丽莎;黄宏宇;闫常峰; 摘要:在水电解过程中,“气泡效应”会显著降低系统的整体性能;经典成核理论(CNT模型)难以揭示实际电化学体系中双电层(EDL)、表面微结构和传质协同作用对成核动力学的调控机制。研究综合考虑离子迁移-扩散行为、电极表面纳微结构及浓度边界层对成核过程的协同调控机制,构建了双电层-传质-表面微结构协同作用的电极界面气泡成核模型。结果表明,EDL与微孔结构的协同作用会在表面微孔处产生显著的电位梯度,导致局部过饱... 高镍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掺杂改性研究进展————作者:温涛;李小成;凡纪鹏;邓一坤;邹菁;王海涛; 摘要: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 NixCoyMn1-x-yO2(x≥0.6,NCM)由于其成本低廉、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等优势,被认为是最具应用价值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高镍虽然会显著提升NCM的比容量和能量密度,但也会导致其循环和热稳定性下降,因此其实际应用严重受限。对NCM进行掺杂改性是提升材料结构稳定性、改善... 流化催化裂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工业应用————作者:乔瑞琪;龚剑洪;魏晓丽;曹东学; 摘要:作为重油轻质化的核心,催化裂化装置一直是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支柱。介绍了国内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依据目标产物的不同,从油品生产技术、多产低碳烯烃技术、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等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不同催化裂化技术的设计思路、主要特点及工业应用效果,重点对比了不同技术所使用的反应器型式与催化剂类型的异同;探讨了催化裂化技术在提升油品质量及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低碳烯... 油井堵塞成因分析及对堵塞物中沥青质性质研究————作者:刁大龙;杜新娟;冯海顺;张欣莹;王继乾;张龙力; 摘要:针对某油田在开发过程中出现油井堵塞的难题,以Y3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原油的组成以及井筒堵塞物的主要成分;对油田收集的地层堵塞物进行甲苯抽提,并利用XRD分析了甲苯不溶物的成分;对可溶物部分进行四组分分离,并重点研究了可溶物及Y3油样中沥青质的组成及性质;通过沥青质吸附实验,测量油水界面张力、水下接触角等,探究沥青质极性和芳香性对其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油井的地层堵塞物主要矿物为...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