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工业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国陶瓷工业

《中国陶瓷工业》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 36-1197/TS
国际标准刊号:1006-2874
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景德镇陶瓷学院
主管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景德镇陶瓷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酿酒》科技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口腔护理用品工业》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中国陶瓷工业》属专业技术刊物。主要报道我国陶瓷工业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外陶瓷工业技术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开展陶瓷艺术的研究和经验交流。主要栏目有发展战略、专题评述、科研与生产、高技术陶瓷、技术开发、陶瓷艺术、古瓷研究、技术引进与改造、企业管理、信息总汇等。读者对象为陶瓷工业的科研设计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和专业院校师生。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轻工总会优秀期刊三等奖

  江西省先进期刊

  江西省优秀期刊——重点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研究报告、专题评述、企业管理、陶瓷艺术、科研与应用。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紫砂泥对瓷质建筑陶瓷砖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 吴智强,顾幸勇,罗婷,董伟霞,李鑫浩,WU Zhiqiang,GU Xingyong,LUO Ting,DONG Weixia,Li Xinhao

  阳极NiO/YSZ含量对SOF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石纪军,程亮,罗凌虹,吴也凡,叶国友,SHI Jijun,CHENG Liang,LUO Linghong,WU Yefan,YE Guoyou

  梭式窑烧制蜂窝陶瓷及能耗分折 张全胜,刘艳春,曾令可,ZHANG Quansheng,LIU Yanchun,ZENG Lingke

  清末禹州钧瓷市场研究(二) 郑辉,ZHENG Hui

  SiC基复相陶瓷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研究进展 赵亚萍,王榕林,张军伟,ZHAO Yaping,WANG Ronglin,ZHANG Junwei

  陶瓷工业原料制备的理论和新技术 张柏清,ZHANG Baiqing

  陶瓷窑炉钠钙双碱法脱硫应用的分析与建议 尹海滨,陈学功,YIN Haibin,CHEN Xuegong

  陶瓷连续式球磨系统的研制 赵祖熙,ZHAO Zuxi

  浅析影响石油压裂支撑剂--陶粒砂质量的主要因素 曹义平,CAO Yiping

  陶瓷材料检测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探析 周碧,ZHOU Bi

  KEDA清洁煤制气装置 杨阳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主体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研究 张悦,任远,ZHANG Yue,REN Yuan

  石湾公仔及其英译研究 邱雪琳,QIU Xuelin

  相关论文范文:新农村建设对沧州市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研究

  摘要: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综合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对指标赋予科学权重,以沧州市青县、沧县、东光县、献县、盐山县的试点村与非试点村问卷调查为原始数据,对农村居民生活各层次进行综合测评,量化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生活的现实影响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的效果结果表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测评结果明显优于非试点村,但其内部测评结果分布不尽均衡,说明新农村建设切实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值得广大农民支持与积极配合,同时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个别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根据研究结果及沧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现状,提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优化新农村建设推行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沧州市

  到口前为止,沧州市地区新农村建设T作已逐步开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较低,对其现实意义的理解存在偏差,农民参干积极性术被充分调动,同时,沧州市新农村建没工作的均衡程度尚未明确,致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行效率较低,影响了沧州市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与农村的综合发展。因此对沧州市农村居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娱乐各生活层次进行综合测评,量化新农村建设对村居民生活各方面的现实影响十分必要与迫切。

 

  中国陶瓷工业最新期刊目录

手工制瓷的记忆与价值——以景德镇老厂为例————作者:徐望;

摘要:“老厂”作为景德镇手工制瓷的重要基地,既是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空间,亦是当代年轻人陶瓷创业的摇篮。在市场化改革、产业升级政策与城市更新的多重张力下,老厂长期处于动态变迁之中。然而,景德镇文旅热潮似乎并未激活其内生动力,反因局部拆迁导致生产空间碎片化、文化生态断裂,传统手工业社群面临“去根化”危机。本文以老厂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与口述史方法,追溯其手工制瓷几个阶段的转型,剖析不同时期手工制瓷的技艺...

滔陶心语——有感于吕金泉新著《埏埴之语》————作者:宋伟光;

摘要:<正>《埏埴之语》是一部关于陶瓷艺术理论和实践的著作,集合了吕金泉20余年来对陶瓷艺术研究的认识、思考,是他深耕于艺术土壤中所收获的理论成果。全书由陶瓷艺术思想篇、陶瓷艺术实践篇、陶瓷艺术评论篇三大篇章构成。开篇《重要的是思想》拉开了本专著的序幕。文中指出:“就陶瓷艺术的发展而言,技术的进步、技艺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蕴含于器物中的思想。”这一观点始终贯穿在他的整个著作中,如《论...

湘湖镇“景漂”陶艺工作室及其文化互动研究————作者:包伟;胡嘉慧;

摘要:本文综合运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广泛收集资料并开展深入研究,聚焦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景漂”陶艺工作室,并探讨其文化互动现象。首先,将所收集资料进行梳理,论述了湘湖镇“景漂”的特点;其次,分析了湘湖镇“景漂”陶艺工作室的四种类型,分别为“设计及生产型”“培训及驻场型”“展览型”“综合型”;最后,从文化互动的视角论述湘湖镇“景漂”陶艺工作室与本地文化、异地文化、高校学术文化的共生融合

北朝“湾漳墓”陶塑研究————作者:毛青;

摘要:湾漳墓出土陶塑数量惊人,种类丰富,制作技艺精湛,形象塑造生动,可谓北朝造像技艺之杰作。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艺术史分析与文献考证方法,从“空间—符号—文化”三维视角解读湾漳墓陶塑的艺术风格及其时代语境。湾漳墓陶塑以胡风雄健与汉韵清秀的双重造型语言、多元装饰符号的杂糅性表达以及多层次空间叙事,构建了兼具现实镜像与天国想象的复合墓葬空间,反映出北朝时期鲜卑族、汉族等民族交融,佛教、萨满教等宗教互动的盛况...

当代陶瓷艺术的审美取向与艺术批评——关于钟莲生教授《给中国陶瓷界的一封公开信》的解读————作者:齐彪;

摘要:距离钟莲生教授写《给中国陶瓷界的一封公开信》已过去五六年之久,但其所引发的争论与思考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停息。而且,其思想观点的阐述在激动的情绪和不当的言辞遮蔽之下更加显得不甚明晰,加之被一些无知无畏之辈的曲解与跟风,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误解与影响。使得原本正常的学术争论,演化成为一场个人的纷争,实非双方之本意。本文尝试从客观的角度,对此“公开信”进行多方位解读,旨在还原其基本所指与精神内涵,以正当...

刍议景德镇艺术区模式下的陶艺创作生态————作者:彭楠恩;

摘要:近年来,景德镇形成了诸多深度融合传统制瓷生态的艺术区,基本可分为生产地演化、自然村演化及政府机构设立三大类型。随着艺术区的产业发展日益丰富,内部结构也愈发复杂,其形成机制与创作生态现状,对于把握艺术区模式带来的优势以促进现代陶艺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艺术区中现代陶艺与本地传统制瓷生态的融合现象,主要表现为创作群体的协同与创作品别的多元化,这充分体现了景德镇艺术区模式的独特性和其对现代陶艺发展的助推与...

地域工艺与文化多样性分析:卵白釉瓷与文化资本流动————作者:蔡狄颖;

摘要:传统工艺常因其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条件和文化风尚的紧密联结,而被学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蕴含的现代性价值与潜力。本文基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了元代卵白釉瓷器这一地域手工艺品的独特文化资本构成,具体包括其作为物质形态存在的客观化资本、工匠技艺与知识传承的具身化资本,以及社会认可与制度保障的制度化资本。通过这一多维度分析,旨在揭示枢府瓷不仅承载着普遍被认知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更在促进文化...

光影中的陶瓷文化之旅————作者:谭红宇;

摘要:<正>一、缘起我自幼与泥土为伴,童年时跟随父亲到各大陶瓷产区考察和创作的经历,使陶瓷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埋于我个人的成长中。成年后,和父亲一样,我成为一名陶艺家和陶瓷专业教师,这似乎被视为两代人学术传承的一次回响。的确,“陶艺表达”多年来一直编织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作为一种与世界文化对话的媒介,陶瓷还启迪了我们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我而言,前三十五年沉迷于个人创作,及至近十六年醉心于...

五联罐与“联罐型”须惠器对比研究————作者:丁一超;丁一君;

摘要:日本古坟时代的一种须惠器具有联体特征,为方便表述,笔者暂称其为“联罐型”须惠器。这类须惠器与汉代五联罐之间似乎存在某种亲缘关系。五联罐的独特外观是制作者有意要划清此岸与彼岸的界限,属于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可以理解其中深意。本文旨在分析日本“联罐型”须惠器与我国五联罐的异同,着重探讨其成因。借此漫谈六朝时期中日陶瓷文化的直接交流,及以朝鲜半岛为桥梁实现的间接交流

从“意境说”看浅绛彩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作者:杨乐文;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末民初出现的浅绛彩瓷画集“诗、书、画”为一体,以其独特的文人画气质进入人们的视野,为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浅绛彩瓷画借鉴了中国浅绛山水的绘画技法和写意画风,这种绘瓷方式使得陶瓷装饰突破了传统形式,为近代陶瓷绘画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旨在从“意境说”的角度解读浅绛彩瓷画,探讨其中蕴含的意境美学

入泥三分——陶塑艺术创作中的塑痕研究————作者:陈以勤;

摘要:“塑痕”是艺术家通过手、工具或其他材料媒介保留在泥土上最直接、珍贵的塑造印记。塑痕的产生是艺术家对材料、技术、文化、审美等要素综合把握的体现。本文将深入探究陶塑艺术中的塑痕,分析其在陶塑艺术中的具体应用表现、产生原因以及所包含的深刻内蕴。通过塑痕这一切入点,由点到面地思考陶塑艺术创作中关于材料语言、表现手法、审美路径等一系列问题

民国时期陶瓷雕塑中的叙事特征研究————作者:孟繁朴;

摘要:陶瓷雕塑作为陶瓷媒介在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其肇始便与叙事文本关系密切。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陶瓷雕塑有着良好的美观性和文化内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民国时期作为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重要的过渡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流行时尚、社会风气、思想文化上均与明清时期有鲜明的变化,并在陶瓷雕塑中有着具体的呈现。本文通过阐释民国时期陶瓷雕塑的叙事来源、叙事特征,探索此时陶瓷雕塑叙事文本的发展与深层内涵

重读《文物工作资料》汉墓考古材料——兼论铅绿釉陶在汉墓断代中的作用————作者:邢琳;黄冬;

摘要:重新释读考古材料在学术研究中颇为重要,在此基础上详细梳理汉墓出土的绿釉陶器,确证其不仅反映了汉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墓葬的分区、分期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文化通胀OR价值重构?——消费主义浪潮中景德镇陶瓷市集的嬗变————作者:叶昵蘋;

摘要:消费主义浪潮下的景德镇陶瓷市集,正经历文化通胀与价值重构的辩证博弈。本文基于“文化菱形”理论,探讨景德镇旅游热度对市集产品与创作等多方面的影响。通过分析从艺术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揭示旅游热度如何与艺术市集发生关联。艺术市集已不仅仅与艺术、市场有关,更呈现了社会总体的结构特征、内在肌理乃至精神气质。艺术市场的动态、趋势和变化,无不反映出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的状态。因此,对市...

“重复的力量”——单一形体的重组在陶艺装置作品中的应用————作者:陈文辉;

摘要:重复作为形式美法则中韵律与节奏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一些现代陶艺作品中经常出现,并在陶艺装置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试从对陶艺装置作品中“点的集聚”“线的交织”“面的想象”三个方面的分析,探究重复的表现形式在陶艺装置作品中的应用及其形式美、秩序美和力量感的表现

“商山四皓”图像在陶瓷载体上的文化功能————作者:吕子青;

摘要:“商山四皓”在《史记》记载后经过历代演绎成为母题,并在历代的绘画上得以呈现。明清时期“商山四皓”图像在陶瓷载体上得到广泛传播,陶瓷绘画以版画为粉本,结合青花、红绿彩等,将四皓形象定格于笔筒、瓷碗等文房及日用器物之上。本文将从“商山四皓”母题溯源、陶瓷上“商山四皓”图像的文化功能两个方面探索该母题在陶瓷载体上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谈人工智能对陶瓷艺术设计的影响————作者:马浩;

摘要:在陶瓷艺术设计领域,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应用已经开始改变我们对陶瓷艺术设计的理解和实践。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介入并不意味着它会取代传统的工艺,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帮助艺术家和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到传统手工艺,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

中国现代陶艺的先行者——李茂宗————作者:彭楠恩;

摘要:<正>【按】李茂宗(Jacques Kaufmann),1940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苗栗市,1970年代旅居纽约至今;享誉国际的华裔陶艺家、中国台湾地区现代陶艺开拓者、中国大陆现代陶艺启蒙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陶艺专家顾问;先后毕业于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现台湾艺术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兼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十余所高校...

“泛家居”背景下2024石湾陶塑国外陶艺家访谈纪要与思考————作者:罗志华;徐结根;

摘要:<正>2024第八届中国陶瓷创意周以“无界无限”为主题方向,基于“城市无界、文化无界,跨界融合、精彩无限”的考虑,致力打造多业态的“美陶经济”生态链、高格调的“美陶城市”生活圈。本次活动引入了“泛家居”的概念,联合佛山科技创新、产业最大化、市场多元化,让佛山禅城成为泛家居产业的时尚风尚标。本届2024“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是在保留原有陶瓷旧厂房历史韵味的基础上,将其升级改造...

祭祀、神话、记忆——史前湖南白陶礼器造物设计研究————作者:刘静;

摘要:湖南史前白陶礼器作为具有标识意义的文化遗存,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及文化价值。本文从祭祀、神话、记忆三个维度,对白陶礼器的使用场域、装饰思维、记忆建构等视角进行分析,以探索湖南史前白陶礼器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