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

所属栏目:经济期刊 热度: 时间:

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31-1006/G4
国际标准刊号:1005-6629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查看化学教学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中国卫生经济》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水能经济》2015火热中

  杂志简介

  《化学教学》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中等教育类期刊,创刊于1979年,现为月刊。出版宗旨是为广大的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化学科学前沿知识,介绍各地化学教学实践经验,为探讨中等化学的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和教学水平服务。它已经成为我国广大中学教师、师范院校师生切磋交流教学经验、研究化学教学改革的措施、共同提高业务水准和教学质量的园地。创刊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为中学及各类中等专科学校的化学教学服务,坚持为工作在中学及中等专科学校教学第一线的化学教师们服务,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1992、1996、2000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专论、课程改革、双语教学探索、习题与解题思路、教师论坛、化学竞赛、科学教育研究、研究性学习探索、知识介绍、考试研究、学位论文选登、问题解答与讨论、教学设计、读者信箱、教改实践与探索、国内外化学教育动态、教师教育、教研员手记、实验与创新思维、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对化学语言及其教学的再认识 吴俊明

  有效化学教学目标的标准与设计思路 许燕红,赵爽

  基于教材中数据处理与应用的实践探索 丁浩

  新课程中学化学实验系统设计与实践研究 李新义,陆晓萍,高建伟

  基于薄弱校学生的高考化学微专题复习模式构建——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复习”为例 陈新华

  化学教学板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郭彦青,乔金锁

  基于知识、知识间联系、思想与方法三个层面的教材分析——以苏教版必修1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为例 陈宏兆,谢兆贵

  “爱学习模型”对化学教学的启示——基于问题驱动,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沈玉红

  浅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品位问题 梁雪峰,束长剑

  科学与常识:基于生活关联的化学教学设计——以初中“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为例 孟献华,倪娟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以“离子反应”为例 何翔

  合理设计学习进程体现知识发展规律——关于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教学的研究与讨论 殷志忠

  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的趣味实验设计 林志勤,李桂林,李国兴

  制备氢氧化亚铁实验方案再探究 徐建飞,张平,杜淑贤

  “氢气制取及性质验证”家庭趣味实验的设计 周正祥,韩丽华,杨加根

  对“燃烧条件演示实验”的评析及创新设计 潘国荣,白显圣

  对铜与浓硫酸反应溶液呈绿色的实验探究 夏立先

  蒸馏烧瓶中上下温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探析 吴孙富,陈国雄

  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机选择的实验探究 张章录

  相关论文范文: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构中的运用

  摘要:主体间性也就是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与判定,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还可以据此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重构,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以下本篇就来探讨分析如何运用主体间性理论,重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关键词:主体间性理论,理念重构,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灌输教育方式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但是恰恰是这样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学生难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后果,不利于我国人才的培养。在主体间性理论的基础上,重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于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从各个方面来介绍运用主体间性理论重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措施。

  化学教学最新期刊目录

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编写理路分析及教学启示————作者:王明;赵华;

摘要: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立足新课标基本理念和要求,承载课程育人价值。新教材编写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大概念统领、突出科学探究与实践,突出“教-学-评”一体化。教师“用教材教”需要加强学科理解、准确把握教材意图,基于学科大概念、构建单元结构化教学,实施整体性教学,发挥教材全面育人价值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的新设计与探究————作者:孙忠元;李德前;

摘要:巧用分液漏斗作为反应容器,对现行教材中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进行改进。新实验方案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二氧化氮与一氧化氮的相互转化、废气废液的无害化处理等实验于一体,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改进后的实验具有反应可控、功能集成、过程环保、教学效果显著等优点

利用T型单向阀设计乙醇催化氧化实验————作者:王璇;朱鹏飞;张磊;

摘要:针对教材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存在现象不够明显、乙醛检验手段信服力不够等不足,借助T型单向阀、针筒、亚硫酸钠溶液和pH传感器将乙醇的催化氧化和乙醛的检验重组于一体。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密封性好,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乙醛的检验手段更加安全可靠,兼具绿色化、信息化、可视化等特点;同时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碳还原氧化铜演示实验的优化————作者:邓菲;

摘要:从理论上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反应条件温度高、时间长的原因,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优化和探索,得出碳还原氧化铜的材料选择、混合程度、质量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与实验效果的关系。通过反复的实验试验与比较,经数据处理、分析与反思,实现了用酒精灯、小试管等简单的仪器装备,在较短演示时间内完成碳与氧化铜的还原反应,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国外化学“分子间作用力”主题教学的研究——对近二十年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载文的分析————作者:温秋霞;罗秀玲;肖信;

摘要: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及国内高中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内容要求与教学建议,针对学生在掌握该主题时普遍面临的困难,系统分析近20年来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献,重点介绍实验创新设计、多模态表征和游戏化教学等三种教学策略,提出了旨在加深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概念理解的教学建议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吸、放热实验中的应用————作者:鲜凤;廖钫;

摘要:针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吸、放热实验以及后续改进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实验方案。采用加厚透明一次性手套构建集反应、检验、处理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实验装置,利用柠檬酸与碳酸钠反应吸热,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将吸、放热反应有机结合,引入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这两个反应的温度变化进行实时监测,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操作简便、耗时短,还兼具经济环保、现象明显等优点,既适合教师演示实验,也适合学生分组实验

乙酸乙酯制备实验装置的改进及实验探究————作者:后勇军;张云艳;周朝晖;

摘要:通过改变催化剂和加热方式,利用真空采血管设计制备乙酸乙酯装置,使实验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实验试剂用量少、现象明显,便于学生分组实验。利用相对湿度传感器从生成水的视角探究酯化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深度学习

“物质结构、变化与能量”大概念统领的结构化学疑难问题教学案例————作者:卓峻峭;黄渝鹏;王琪;

摘要:基于化学学科理解,列举“物质结构、变化与能量”大概念统领下指导学生研究分子结构中单键和双键的旋转、共轭的孤电子对、晶体结构中挤压形变的晶胞和晶体表面的原子/分子等结构化学经典疑难问题案例,用真实有趣的素材创设情境,以学科本原性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最终实现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指向模型认知发展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以“自制净水器”为例————作者:徐诗涵;杨砚宁;芦亚茹;沈郁娟;

摘要:以“自制净水器”为主题开展项目化教学实践,创设真实的工程情境,以净水器成品的设计、制作及优化为载体,外显建模过程,内化建模方法,学生在实践中初步建构并完善“物质分离与提纯”认知模型,并应用模型解决真实净水问题,将学科知识结构化。以项目化教学中的第4课时为案例,呈现完善和应用认知模型的具体实践过程,并形成教学反思

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跨学科教学设计——以选择性必修“核酸”为例————作者:刘玉荣;梁子琦;陈昕昕;郭玉明;

摘要:以核酸检测原理为情境进行跨学科教学实践,设置“核酸检测的原理是什么”“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代表什么含义”“生物学技术如何帮助实现检测”“如何定量检测病毒核酸”等一系列问题,通过科学探究、技术模拟、展示交流等活动,从化学视角逐步深入认识已有的生物学核酸模型,建构新的知识网络,发展核心素养

实验探究含铜配合物之间的平衡移动————作者:厉业余;刘宁;经志俊;

摘要:以“强化实验探究,引导实验创新”为目标,基于“溶液色变的定性研究和氯离子浓度监测的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策略,聚焦“[Cu■”“■”等转化关系,探究浓度和温度对含铜配离子相互转化平衡移动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创新实验探究手段,体验技术进步意义,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指向学科理解的有机合成复习课教学设计——以“布洛芬的合成”为例————作者:孙茗熙;吕琳;陆晨;

摘要:以阿司匹林到布洛芬再到缓释布洛芬的药物研发历程为情境,以解热镇痛药的“传奇”“挑战”“新生”和“优化”为情境教学线索,设计指向学科理解的有机合成复习课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实践,结合课堂观察和作业分析,发现该复习课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结构化,增进了学生对有机合成思路与方法的感悟与应用,加深了对化学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理解,提升了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理解力

义务教育化学新教材“跨学科实践活动”编排比较及教学启示————作者:杨玉琴;倪娟;

摘要:以人教版、沪教版和鲁教版新教材为例,对跨学科实践活动编排进行比较分析。在主题选择上,3版本教材的选题来源、编排数目及主题名称有所不同;在编排方式上,皆置于相关单元/章最后部分;在内容组织上,大多采用“目标→任务→成果→交流”的思路。教学中需深度理解与把握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内涵属性及育人价值。在深入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灵活选择实施的主题及时机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内在关系剖析——以“原电池”为例————作者:常鸣;苏秀秀;卢姗姗;

摘要:“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重要的化学学科方法类素养,基于证据的推理与模型建构也是概念学习重要的思维方法。根据科学学习研究的框架理论进一步解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内涵,并以“原电池”的学习为例剖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该素养的教学建议

以自主建构促进思维进阶的教学实践——以“物质的量浓度”为例————作者:饶勇;申燕;

摘要:基于自主建构思想,以CuSO4溶液为载体创设情境,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自主生成新概念——物质的量浓度,自主设计新仪器——容量瓶(雏形),自主推理新方法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操作方法。实验结束后,学生用数字化仪器分光光度计即时对所配溶液进行定量评价并引出误差分析角度,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新加坡2023年版GCEO-Level化学教科书插图分析及启示————作者:张幸鹏;莫玉婷;张文华;

摘要:对新加坡GCE O-Level化学教科书Chemistry Matters的插图进行分析,探讨其类型、功能和课程取向。采用文献综述和内容分析法,构建分析框架,并对插图进行编码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教科书插图类型多样,以生活现实图为主;功能丰富,以表征型为主;同时课程取向正向情境化发展。另外,该教科书插图设计具有教育价值,但也存在化学史融入不足等问题。据此,建议通过优化插图设计和课程取向,促进学生...

基于“结构与功能”跨学科大概念的主题单元教学——以“探究DNA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为例————作者:赵扬;王磊;

摘要:以“结构与功能”跨学科大概念开展“探究DNA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主题单元教学,承载着选择性必修二“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综合复习的价值。经过3课时系统学习,引导学生理解DNA各部分结构对其功能的影响,多次开展“推论预测”“复杂推理”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结构与功能”大概念的认识以及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考试主题式命题初探——以上海合格考综合题“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为例————作者:李子明;周群;周国亮;

摘要:主题式命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机械刷题向实际应用转变,有助于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测评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以上海合格考综合题“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为例,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考试主题式命题方法,分析如何将真实情境与关键问题融合,综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实践’课堂”教学主张:内涵、逻辑与实践样态————作者:邹国华;

摘要:当前教学常出现思维缺位或实践缺失等现象,“思维·实践”课堂发挥了思维与实践的育人价值,使二者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思维·实践”课堂以思维和实践为核心,撬动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过程可参照“一核四层五步”教学模式开展

透过“分数”看“能力”——学科能力视域下的学生差异分析————作者:余彩芳;

摘要:分数相同并不等同能力一样。以日常诊断的“分数”为参数,以Rasch模型为技术工具,可以实现从分数到能力呈现的进阶。Rasch模型计算得到的能力值可以很好地评估学生能力,为“分数”提供新的解析角度,初步达到透过分数看能力的评价目标。再以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模型为理论基础解析能力值,可以从更深层次揭示学生学习进步的本质和未来努力的方向,为学科能力视域下的结果评价改进提供实证和可行性思路

  相关经济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