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观察最新期刊目录
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挑战与应对策略————作者:都阳;崔慧敏;
摘要:目前,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城乡倒置的严峻形势。城乡二元结构下,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导致农村人口“空心化”,叠加公共服务不均、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加剧了留守老人经济压力与养老困境。城乡收入差距仍有待进一步缩小、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短缺、社会保障制度性短板明显、兜底保障不足、农村基础设施不足成为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挑战。应对策略需以系统观念谋划人口问题,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
妙手仁心:情感劳动视域下乡村医生的情感实践————作者:钟宇;王瑜;
摘要:乡村医生是最贴近农村群众的健康守护者,对其进行情感劳动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呈现乡村医生群体的工作样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于对乡村医生的案例研究,本文发现乡村医生的工作既要“妙手”又需“仁心”,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具体来看:首先,乡村医生情感劳动的职业运用兼具主动性与乡土性,超越了单纯的物质动机;其次,乡村医生劳动过程中情感关怀与医疗知识并重,体现了“软硬兼施”的特点;再次,乡村医生在与...
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保护传承————作者:杨乙丹;吴艳青;
摘要:农耕文化已成为当代学术研究中的高频术语。学术界对农耕文化的叙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考古学者对中国作为独立农业起源中心的印证,到文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检视;从政治教育学者对传统文化落后性的批判性反思,到自然资源学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在坚定文化自信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语境下,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阐释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向度。作为蕴含特定圈层结构和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
重点产业政策实施如何推动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帮扶————作者:马连芳;赵璧;黄诗华;周密;
摘要:乡村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企业有能力、有义务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基于2016-2022年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分析重点产业政策实施对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帮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第一,重点产业政策实施会推动企业增加乡村产业帮扶投入;第二,重点产业政策实施通过增强企业帮扶能力和帮扶意愿,推动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帮扶;第三,重点产业政策实施对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帮扶的激励效果在市场化...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村企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生成逻辑、运行机理与实践检验————作者:王进;冯仁丽;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在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依然存在政策依赖性强以及持续盈利和运营能力差等现实问题,导致村集体经济收入陷入不可持续的困境。随着农村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历史新时期,以工商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力量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长效发展的动力支撑。本文从多元主体利益联结视角出发,搭建“资源-行动-网络”分析框架,尝试探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规模经营背景下的农业多元用工行为探析——基于鄂中涂家垴镇的案例考察————作者:梁伟;
摘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营规模扩张的双重背景下,规模经营主体如何解决用工困境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借助组织与环境关系的相关理论,构建“情景-路径”的农业用工分析框架,以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涂家垴镇为例,探讨规模经营主体解决用工困境的实践过程及其内在逻辑。研究发现:由于生产环节的特殊性和用工需求的差异性,规模经营主体需要面对两类用工情景,即日常性用工情景和...
村集体何以推动“三农”政策有效落地——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为例————作者:苏柳方;郑淋议;唐建军;仇焕广;
摘要:村集体具备推进自上而下政策下沉与自下而上基层善治相融合的作用,厘清该作用逻辑及实现路径,对于推动“三农”政策有效落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混合研究设计,构建“制度-组织-要素”基本框架,对三个草原村庄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践展开案例分析,并运用微观调查数据对村集体推动政策落实的作用机制辅以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村集体以制度耦合、组织联动和要素匹配为实现路径,发挥政府代理人和农户代理人...
监督下乡的制度基础、运行机制及法治实效——基于监督成本视角的分析————作者:印子;
摘要:在基层法治建设中,监督下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在基层落地的过程,体现了政党引领下基层治理体系的重塑。在运行机制上,监督下乡通过系统而多元的监督方式,建构了问责权主导的约束行政权力的治理模式。由于基层监督在不同的基层治理领域存在不同的成本,监督下乡的法治实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监督下乡的法治实效主要体现在可监督性较强、合规成本较低的基层治理领域,治理规范化和治理有效性具有同构性。在模糊性治理领域,监...
事权划分与养老金收入不平等——基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证据————作者:范小海;岳希明;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2013年和2018年数据,利用数值模拟和指数分解方法,从事权划分视角研究农村居民的养老金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发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和基础养老金水平提高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具有显著效果。在当期各省份基础养老金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的全覆盖,能使农村居民养老金收入的基尼系数下降到0.4以下,不平等程度下降约50%。如果将国家...
《中国农村观察》期刊简介
摘要:<正>基本情况《中国农村观察》(双月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目前公认的农村发展学权威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农村观察》创刊于1980年,原名《农业经济丛刊》,1988年改名为《农村经济与社会》,1995年改名为《中国农村观察》。本刊主编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编委会主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
联结、激活与整合:传播网络促进易地搬迁村庄公共空间重建的作用机制————作者:李杜若;何志武;
摘要:公共空间重建是易地搬迁村庄实现治理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传播网络是促进易地搬迁村庄公共空间重建的重要内生力量。本文以一个南水北调外迁移民新村为案例,探究传播网络促进易地搬迁村庄公共空间重建的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在地”传播网络方面,媒介化空间重现家乡的地方性精神和文化,唤起移民的身份认同;比邻而居的集中安置促进村庄内交流互动频率增长,通过仪式传播重建被搬迁重组打乱的各种关系勾连;“可沟通性...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研讨会暨第二十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会议综述————作者:刘鑫开;于元赫;
摘要:<正>2024年12月6日至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丽水学院主办,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承办的“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研讨会暨第二十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在浙江省丽水市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各省(区、市)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及丽水市委...
制度激励视角下的乡村建设内生动力生成机制————作者:石欣欣;
摘要:为了解答乡村建设内生动力如何生成的问题,本文从制度激励视角出发,融合新内生式发展和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构建“资源力-主体力-认同力-三力循环互促”的乡村建设内生动力生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阐释制度通过改变利益结构从而发挥激励作用的内在逻辑,进而运用单案例研究法对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柏木村的实践经验进行剖析,提炼乡村建设内生动力生成机制及行动指引。研究发现,制度因素在乡村建设资源力、主体力、认同力的...
碳汇交易的激励偏差与调整策略——基于对效率导向与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反思————作者:罗必良;钟文晶;洪燕真;
摘要: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关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碳中和已从基本共识上升到全球行动。本文从土地管理的标准化和林业管理的科学化等代表性事件入手,探讨经济学效率目标与工业革命开创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可能带来的挑战与影响。本文在梳理生态产品概念、类型和定价机制的基础上,剖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逻辑及其现实路径,揭示传统经济学的效率导向及其标准化管理模式可能会造成市场价值对非市场价值的排挤。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林...
“经济-政治”互动中的社会重塑:乡村产业振兴如何推动社会共治————作者:冉鹏程;魏姝;
摘要:乡村社会共治是中国治理实践的创新模式,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于乡村社会共治如何形成的问题,现有研究在“政治建构社会”的基本框架下忽视了乡村经济体系的作用。随着乡村产业振兴的推进,乡村经济体系逐渐发展为独立体系,成为推动乡村治理模式变革的核心变量。本文基于典型个案的过程追踪发现,乡村产业振兴通过包含“情境营造-结构嵌入-体系建构”三个时序性部件的因果机制,推动社会共治。其中,情境营...
乡贤、村治与传统中国村落共同体的建构————作者:李华胤;
摘要:村落共同体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经典议题。村落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建立在家户制基础之上的村落社会既具有整体性与稳定性,也具有分散性、分化性和矛盾冲突性,但村落社会在历史上长期保持着共同体形态。本文在“认识和理解村落共同体就要进入共同体内部”的研究主张下,运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深入村落共同体内部研究发现,乡贤群体作为村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内生性权威,成为村落社会的...
农村高额彩礼形成机制的新探索——基于“互助-竞争”的分析框架————作者:刘武根;陈栋良;
摘要:本文基于“互助-竞争”分析框架,对农村高额彩礼形成过程中三个主体的行动逻辑进行深入分析。从农村高额彩礼形成过程中主体行动逻辑的维度来看,农村高额彩礼是接受主体、支付主体和社会力量三方共同推动形成的。作为接受主体的女方家庭,依据彩礼的归属机制和象征机制产生索要高额彩礼的需求;作为支付主体的男方家庭,依据责任机制和挤压机制产生支付高额彩礼的意愿;部分职业媒人作为社会力量,运用配对机制和定价机制诱导男女...
平台型新零售企业助推特色农业产业升级路径和模式————作者:梁哲;陈善恩;崔彩贤;蔡松锋;
摘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产业发展是关键。当前学术界对内源式发展、新内源式发展和政府主导的外源式发展关注较多,对市场主导的外源式发展的关注却不够。作为外源式发展主体,数据驱动的平台型新零售企业在海量数据挖掘、健全的产业链生态支撑、线上线下市场触达保障等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可以有效助推特色农业产业升级。本文基于对平台型新零售企业助推汪清县木耳产业数字化升级历程的考察,认为海量数据挖掘能够有效捕捉消...
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的促农增收效应——来自脱贫县的证据————作者:闫昱睿;张军涛;
摘要:发展地理标志特色产业是实现富农兴农的长远之计,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全国610个脱贫县2005-2021年的面板数据,检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的促农增收效应。研究发现: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可以显著提升农民收入,并且在脱贫县摘帽后仍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可以通过在微观层面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在中观层面促进农业产业集聚两条路径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的调...
网络联结与在地发展:乡村直播中生产要素与商品的流动效应————作者:吴雨妹;李东晓;
摘要:伴随直播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以“直播带货”为主营业务的乡村相关产业不断涌现,并形成产业集聚。这一过程促进了信息、人员、资金等要素和商品的系统性流动,强化了乡村与外部社会的联结。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学中的“网络社会”“流动空间”理论,并引入“新流动性范式”,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镇的海鲜直播带货为例,深入探讨乡村直播中生产要素与商品的流动机制及其效应。研究发现,移动通信技术和直播平台所具备的...
中国农村观察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奔跑的辣椒酱
差不多一个月退稿,模版回复
2024-11-10 11:06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稿酬一千来块,系统很规范,编辑极其负责,不歧视硕博生独作或一作,周期较长,从投稿到确定用稿同时大概8个月(中间有两个月赶毕业论文没及时反馈好修改意见),确定用稿后又改了大概六七稿,编辑事无巨细地提问,帮助我完善逻辑,真的很感谢
2024-08-27 01:01 -
Yangming_ak
2020年着急发一篇核心期刊,本身不是搞农业的,但研究方向交叉了一下农业方面,不知深浅的投了这个期刊,哈哈,除了收到了邮件回执之外,没有正式的退稿回复,后来文章投了一个普刊,看到前面评论的内容,被拒不冤枉。
2024-02-01 19:49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文章字数1万8,带国家基金。5月底投稿,一个月一直显示新稿件,7月初显示审核中,8月底始终状态没有更新,后发邮件询问审稿进度,第二天被退稿,无退稿理由。反思应该还是文章质量不够,仍需雕琢,下次再试。
2023-11-23 10:31 -
zhaohhhh
字数近2万。国家社科基金。投稿—新稿件(1天)—审核中(初审20多天)—第四周无意见退稿。
2023-11-13 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