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研究集刊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时间:

台湾研究集刊

台湾研究集刊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5-1022/C
国际标准刊号:1002-1590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主管单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上一本期杂志: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四川省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北京周报(英文版)英文新闻期刊

   《台湾研究集刊》(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是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的台湾问题研究刊物。贯彻党的对台方针和政策,发表研究台湾问题的学术成果,加强海内外学术交流,促进海峡两岸相互了解,为祖国统一事业服务。

  《台湾研究集刊》是祖国大陆最早创办的专门研究台湾问题的学术刊物,集中刊载有关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获奖情况: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台湾研究集刊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台湾研究集刊收录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阅读推荐:台湾海峡

  《台湾海峡》JournalofOceanographyInTaiwanStrait(季刊)1982年创刊,是全国性海洋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海洋科学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侧重于报道有关台湾海峡及其邻区海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刊载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化学、海洋环境学、海洋生物与生态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声学与遥感、海洋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以及反映最新学科前沿动态的文章等。

  台湾研究集刊最新期刊目录

欧洲议会操弄涉台虚假叙事的主要态势、影响与困境————作者:钟厚涛;

摘要:受欧盟社会“向右转”的政治氛围、美国“拉盟挺台遏华”的策略牵引以及岛内民进党当局的持续游说等因素叠加影响,近年来欧洲议会加大力度操弄涉台虚假叙事,以所谓“民主对抗威权”的政治话术扭曲台湾问题的性质,以消解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的权威性来推动台湾问题所谓“国际化”,以“去风险”和“维护产业链安全”的幌子助推民进党当局“经济脱中谋独”。欧洲议会操弄涉台虚假叙事面临着结构性困境,如欧盟现实利益与“挺...

环境中国:左翼视域下台湾自然书写的兴起和发展————作者:赖清波;

摘要:学界常以1980年代作为台湾自然书写的开端,将韩韩、马以工1981年元旦开始陆续刊于《联合报·副刊》的环保议题文章视为标志性起点。此观点忽略了1970年代中期《夏潮》即对环境议题充分关注。《夏潮》聚焦反污染、反公害事件,具有思想启发之效。《人间》则以现场写实报道呈现社会环境抗争,展现台湾在战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支付的环境、社会、文化代价。这些充满左翼色彩的环境议题报道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的经济与社会...

中国国民党的转型逻辑与路径分析——基于政党转型整合理论视角————作者:游力亮;郭善文;

摘要:中国国民党的转型决定着岛内政党政治的竞争态势,亦对两岸关系造成深远影响。基于政党转型整合理论的视角,外部环境层面的民进党强势压制与重大社会事件爆发造成的政党目标变化,为国民党提供了转型诱因。国民党因选举失利而导致的党主席更迭与党内主导联盟构成的变化,则是其转型的根源。为促成政党转型,国民党通过意识形态层面的“本土化”、模糊“九二共识”、将党内权力下沉到青壮派,以及优化党务体系等措施进行改革。但国民...

台湾话剧与文化之关系————作者:梁燕丽;

摘要:台湾话剧作为中国话剧的分支,最初是一种新文化论述,其后成为政治文化载体。历经光复、“戒严”和“解严”时代,台湾剧人及其剧场实践吸纳祖国以至世界的剧场经验,逐步建构台湾剧场文化,并以剧场表征城市化进程,以多元剧场文化呈现当代台湾的多元文化以及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实验。在中国话剧版图中,话剧与中国新文化最为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剧场演绎着文化思潮的演变,这在台湾也不例外。台湾话剧和新文化之关系,可谓中国...

美国盟伴涉台立场与拜登政府“栅格战略”中的分歧管控————作者:张建;李翊馨;

摘要:拜登政府在印太地区打造的“栅格战略”是一种将传统“轴辐体系”并联转化为网格化盟伴网络的新型盟伴体系,旨在打造一个更加灵活、嵌套的小多边网络。通过网格化区域盟伴的双边关系,“栅格战略”将台湾问题嵌入美国对华竞争的整体战略之中。美国的新型盟伴体系以栅格架构结合“以台制华”“联盟制华”,试图通过区域盟伴在台海议题上的支持,实现对中国的有效威慑,延缓甚至妨碍中国的统一进程。然而,各盟伴国家基于自身利益而在...

“台湾有事”论背景下的日本涉台政策研究————作者:周生升;

摘要:自二战结束以来,“台湾有事”一直是日本涉台政策的底层逻辑,即两岸问题关乎日本安全利益。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背景下,这种认知演化为“台湾有事为里,台湾无事为表”的双重政策结构,维系了日本在两岸问题上的平衡立场。然而,伴随日本对华战略焦虑的不断加剧,涉台政策的双重结构逐渐失效,日本转向完全以“台湾有事”来塑造涉台政策,协同美西方国家一道干预台湾问题。日本的战略盲动和冒进不仅无法达成其所谓的维护地区稳定的目...

台湾地区“第三势力”的发展路径与发展空间——以“白色力量”为例————作者:殷俊;

摘要:台湾政党政治一直存在发展“第三势力”的努力,从“白色力量”演变而来的民众党就是成功案例之一。台湾地区“第三势力”可以分为分裂型、依附型、地方派系型和独立型等,不同类型“第三势力”的发展路径和生存空间除了受到民意基础和选举制度的影响,还依赖于国民党、民进党的相对实力及政党间互动。从“白色力量”到民众党的发展过程,就是从特殊的依附型“第三势力”逐步发展到独立型第三政党的过程,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众党...

编者的话

摘要:<正>时值《台湾研究集刊》发刊第200期,编辑部诚邀历任主编恳切寄语,共同见证光荣时刻。自创刊以来,刊物主办单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先辈筚路蓝缕,为《集刊》发展倾注心血;学界同仁尽心支持,协力开拓台湾研究历史进程,终于汇成今日《集刊》成就。继往开来,《集刊》仍将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学术成果发表交流平台,期待下一个辉煌百期

从医生到政治名人:柯文哲早期媒体形象转变研究————作者:艾民伟;

摘要:关于台湾政治中的“第三势力”,其发展模式可通过名人政治理论中的“名人化”机制进行阐释。基于2000—2013年柯文哲相关报纸新闻的内容分析,研究发现2006年是其社会身份转变的关键节点:此前,他主要作为医学专家出现在专业及小型媒体上;此后,其政治参与度显著提升,逐渐成为主要媒体的焦点。在身份转型过程中,柯文哲通过高频次的社会议题评论和公共活动参与,塑造了“非蓝非绿”的政治形象,使其在高度党派化的媒...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主人公身份再探————作者:郭满;

摘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描绘了一幅巡台官员在台宣谕教化的历史图景。学界对画卷作者以及图中主人公身份尚存分歧,图名中的“巡视”指称巡台御史或台湾道无法断定。清代前期,对台湾负有巡察职责的有台湾道和巡台御史,巡台御史制度废止后,该职责由福建军政大员承担,直至台湾建省。通过分析画卷上的题诗者、主人公履历及其交际关系,结合其他馆藏单位保存的巡台画作,可以确定《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表现的人物是...

台湾研究学科的建设进展、现实挑战与突破路径——“台湾研究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作者:王佳霖;

摘要:<正>长期以来,台湾研究学科建设一直是中国大陆涉台研究学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早在2004年,陈孔立就出版《台湾学导论》,向两岸学者提出共同建立“台湾学”的重要构想,并获得一些学者的积极响应。历经多年发展,大陆涉台研究界在学科建设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展,直观体现在理论体系建构、研究模式创新、研究领域拓展、研究方法发展、组织体系完善等方面。但与此...

发展与分化:台湾经济的矛盾阐释及趋势研判————作者:黄燕萍;朱梦迪;秦伟腾;

摘要:蔡英文时期(2016—2024),岛内民众对台湾经济表现的真实感受与民进党当局的宣传之间存在明显落差。此时期台湾经济呈现出整体发展与结构分化并存的特征,分析认为:高科技产业出口强劲并带动外资注入、美国“友岸外包”政策加速台资回流、民进党“全面执政”提升施政效率助推台湾经济向好发展;同时,相对疲弱的内部需求、“唯绿是从”的对内经济政策、“亲美抗中”的对外经贸政策加剧岛内经济结构分化。展望未来,科技产...

产业政策连续性与产业结构优化:来自台湾地区的负面经验及其机制检验————作者:金缦;

摘要:产业政策是促进多元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不确定性会对产业结构优化造成巨大冲击。使用分位数和加阈值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1982—2024年台湾地区年度宏观统计数据,考察产业政策连续性缺失对台湾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下政策执行不确定性的负向交叉效应,可以发现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政策,会造成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的现象。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融资约束、创新扩散阻碍与信用收缩是产业政策连续...

林献堂与栎社的中兴————作者:张重岗;

摘要: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诗社以汉诗、汉文为文化依托,重新建立自己的共同体想象,在大陆、台湾的新文学连带之外,开掘出了另一条文化上的归依之路。在日据后期的文化困境中,林献堂复兴栎社之举具有多重意义:就小处言,这是栎社青黄不接之际在组织层面的扩展和诗社精神的接续;就大处言,则是在台湾诗社受殖民挤压而趋于衰微的情形下发起的文化抵抗行动。从长程的眼光看,林献堂承接的是梁启超所开启的文化路径,并通过自己的诗学...

国际法视角下反“台独”行动的法理基础与规则展开————作者:严安林;谈晨逸;

摘要:为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行径,我国于2005年通过并实施《反分裂国家法》。“台独”分裂势力为谋求“独立”,在岛内宣扬“民族自决权”,推动“公投制宪”,制造“事实分离”状况。自决权适用于殖民地、非自治领土等情形,且国际法亦未承认“分离权”。据此,台湾问题不属于可以主张自决权的情形,“台独”势力系盗用自决权来掩盖其分裂国家的目的。“公投”和“事实分离”是“台独”分裂势力企图分裂国家的另外两种重...

《反分裂国家法》中“非和平方式”的国际法理据————作者:伍俐斌;

摘要:“台独”是单方面分裂国家的分离主义。“分离权”从未被国际法承认为一项权利,自决权也不是分离主义的合法性依据。分离主义破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际法允许国家使用包括非和平方式在内的一切必要措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不禁止国家使用武力反对分裂,且国际实践充分证明国家有权使用武力反对分裂。国家使用武力反对分裂,不受任何外国干涉。对于中国政府以非和平方式反对“台独”的行动,外国无权以包括...

《反分裂国家法》的法律性质与实践特征————作者:季烨;霍俊先;

摘要:从法律部门的角度来看,《反分裂国家法》由全国人大根据宪法制定,是重要的宪法相关法,具有权威性、主权性和全国性。从立法功能的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是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的基本法。20年来,在《反分裂国家法》的指引下,国家不断丰富完善“以法惩独”制度体系,在依法惩治“台独”分裂活动、反制外部势力非法干涉、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反分裂国家法》的实施...

双层多元权力结构视域下的台湾民众统“独”立场————作者:夏路;

摘要:从冷战结束至2020年近30年间,台湾民众统“独”立场可以分为统一立场、“维持现状”立场、“台独”立场、无反应立场四种类型,它们在“交织期”“平行期”“离散期”三个阶段的比值变化均受到双层多元权力结构的影响。其中,统一立场与“台独”立场这一组镜面对称比值,主要受到国家硬权力结构与国际硬权力结构二者的影响;“维持现状”立场与无反应立场这一组镜面对称比值,主要受到国家软权力结构、国际硬权力结构与国际软...

台美互动与台当局“台独”议题演变————作者:侯长坤;

摘要:台美互动如何影响“台独”议题演变是一个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美国对台当局的拱火”“台当局对美国的信任”作为两大自变量,“美国制定政策”“台当局制定政策”作为中介变量,可以共同构建一个台美互动与台当局“台独”议题演变的解释模型。研究发现,美国拱火程度“较弱”与“较强”,跟台当局对美信任程度“较弱”与“较强”分别匹配,可以解释台当局对“台独”议题的四种处置方式,即主动克制、积极阻止、谨慎试探、冒...

日据时期台湾知识分子对民族运动的探索——以叶荣钟1930年代前后的政治社会运动实践为考察中心————作者:徐秀慧;陈诗婕;

摘要:1930年代前后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出现分裂与重组现象,对其原因的探究多由阶级视角切入,但大众启蒙运动视角或更能突显日据台湾知识分子的自救意图。在众多参与运动的台湾知识分子当中,叶荣钟的思考与实践尤为独特:区别于当时台湾知识分子热衷于通过阶级或民族革命的方式谋求台湾发展,叶荣钟试图援引中华民族传统资源推动台湾社会现代化转型,同时将启蒙全体民众视为延续民族传统与现代革命的重要途径。以“文艺大众化”思想结...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