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 Plateau Forum(季刊)2013年创刊,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刊载青藏高原地区各民族历史、宗教、文化、教育、经济、生态等领域的学术成果,积极探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促进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
《青藏高原论坛》的创办,将进一步推动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对青藏高原地区的藏学、民族文化、区域生态、区域经济,民族教育等领域的学术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论坛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知网数据库收录
青藏高原论坛栏目设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阅读推荐:前进论坛
《前进论坛》(月刊)创刊于1961年,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辖前进论坛杂志社编辑主办。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刊。知名文化人士石光树和李汉秋先生分别出任社长和主编要职。中国学术期刊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青藏高原论坛最新期刊目录
社会治理视域下藏东失地农民行动逻辑探析——以昌都市J村为例————作者:弓进梅;
摘要:2016—2023年,对西藏自治区昌都市J村失地农民搬迁困境进行追踪田野调查发现,J村失地农民差序政府信任面临危机、道义公平受到挑战、制度供给路径依赖、经济转型内卷趋向四方面的特征,已成为失地农民行动逻辑的重要支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夯实基层治理根基、赋能集体组织、转变制度供给方式,以及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四方面建议。同时,强调在处理西藏农村社会治理问题中需要关注经济行为的社会学意义,对区域社会治理的考察...
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青海省地理标志农产品时空演变特征与路径研究————作者:吴金萍;兰海;
摘要: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基于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战略,运用ARCGIS解析青海省地理标志农产品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其发展、主体与内生三大困境。研究表明,乡村全面振兴与青海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具有显著耦合性,前者为后者提供发展机遇,后者是推动前者的重要抓手,二者协同互促。因此,青海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的核心是兼顾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合一”,关键是解决“三大困境”,提出发展建议
敦煌古藏文写卷P.T.1297购马契约文书的法理探析————作者:宗栋;豆改才让;
摘要: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献中,有着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契约文书,从内容和定性上涉及到借贷、买卖及租赁等各方面的民商事法律规定。根据学界的收集与整理,其中也包括数十篇古藏文买卖契约文书,这些契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西走廊西部民间社会的民商事法律制度与社会治理状况。以这些古藏文买卖契文中的P.T.1297购马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这些买卖契文的内容、通用格式、法律要素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特征,在此基础上与归义...
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逻辑、价值向度与实践路径————作者:石兴安;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深植于心的价值观的精心培育,有力地增进各民族间的深度理解与团结协作,从而构筑起坚实的情感共鸣桥梁和共享的价值信念。在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指引下,民族地区高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遵循思想引领、情感涵育和行为自觉的价值向度,在实践路径中应坚持意识形态的引领与创新、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健全体系建设,筑牢保障机制
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作者:孙冰冰 ;陈振宁 ;兰才让 ;
摘要:民族中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实践场所,是塑造学生品格的基础阶段。在民族中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所在,亦是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支撑,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支撑。为进一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中学应当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融合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方式,...
基于政策执行系统分析的“双减”政策执行路径优化探索————作者:苏静;季方雨;
摘要:“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减负政策,本质是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和精进,以提质增效。由于该政策执行是一个系统过程,因而面临纾解社会教育焦虑任务、执行避免僵化等压力。在公共管理视角下,通过文献分析和结合各地政策执行实践,基于政策执行系统模型分析适用性,从六维度对“双减”政策执行的具体标准、配置、沟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双减”政策执行后进一步减轻了各地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和...
国民政府西藏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作者:马东林;陈昱彤;
摘要: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发展边疆民族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并在整个西藏地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这些政策不仅推动了西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对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探讨国民政府教育政策对西藏教育的影响及其演变过程,能充分揭示其政策在推进民族融合、文化传承和地区稳定中的重要性
敬告读者
摘要:<正>《青藏高原论坛》创刊于2013年,是青海民族大学主管主办的学术性连续出版物。迄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数字化平台。本刊立足青藏高原,聚焦生态与文化、关注社会与民生、政治与经济,强调学术性与现实性研究、基础性与前瞻性研究、区域性与特色性研究。主要发表青藏高原生态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区域历史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构的国家仪式之维——以开国大典为例————作者:李敏;夏皓;
摘要:国家仪式作为一种制度化、程式化的政治象征活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构的实体化象征物。它以仪式空间、仪式主题、仪式过程等核心要素,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象化“仪式形体”。在开国大典的仪式中,通过仪式空间的生产机制维度、仪式主题的价值叙事维度、仪式过程的展演实践维度,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记忆、认同价值、认同归属的三重实践图景。新时代,应注重从精心设计仪式空间、撷取仪式主题价值及科学谋划仪式操演的...
民族工作中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研究————作者:杨才让塔;索南才让;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民族工作的核心议题,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中华文化核心地位及各民族文化作用,发现二者呈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进而揭示出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关系。因此,民族工作可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和完善相关机制等路径,科学把握这一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塔尔寺的桥梁纽带作用及其爱国爱教精神——以历辈班禅额尔德尼与塔尔寺的历史互动为中心————作者:才让措;
摘要:清朝一代,中央政府尊崇格鲁派,地处汉藏交界的塔尔寺日益壮大,其寺院规模和僧人数量达到了历史高峰,而众多进京朝觐皇帝或入藏办差的藏传佛教高僧选择在塔尔寺驻锡数日数月,塔尔寺则负责做好相关接迎工作,并辅助他们在寺内及附近地区举行宗教活动。其中,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班典益西、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土登却吉尼玛、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均驻锡在塔尔寺,并与其深度互动,为塔尔寺后来的发展和藏传佛教格鲁...
西藏桑耶寺的历史建筑布局与空间内涵研究————作者:李鹏鹏;
摘要:寺庙建筑景观不仅可以反映时间和空间相统一的内在遗产意义,也表征着建造过程中多元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桑耶寺作为西藏历史上第一所具有特殊空间和建筑文化的寺庙,其选址和建造过程均表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桑耶寺所代表的“曼陀罗”和坛城的空间布局对西藏地区的建筑具有归化意义,其本身所具有的内外结构,即同心圆层级和内外力双重作用,代表着藏族文化特有的功能结构,同时,也呈现出将内部文化传承和外部文化融合相协...
传播学视角下“十七年”电影的多元互嵌与文化传承价值研究————作者:唐仲娟;周蔓;马尚凯;
摘要: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十七年”电影以其独特魅力,在塑造国家形象、建构社会记忆,以及强化国家民族认同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电影的叙事结构、意识形态表达及艺术表现手法来看,“十七年”电影借助独特的艺术形式,巧妙地将时代精神与意识形态有机融合,成功构建起多元文化空间。在此过程中,电影不仅充当了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媒介,更在传播主体、传播媒介及传播效果等维度实现了多维深度互嵌,展现出强大的传播...
叙事、象征与文化生态——以三江源野生动物为例————作者:刘子平;
摘要:人与动物是地球生命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彼此互动中,人类赋予它们特殊的文化意涵,无意间使它们成为反射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三江源区的牧民在长期游牧生计中,频频接触各种野生动物,对其习性颇为了解,将其分为危险型、吉祥型等类型,并使其呈现出多元的象征意义。所以,搜集、整理这些野生动物叙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游牧文化,进一步思考野生动物在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关系上的桥梁作用,也为我们进一步阐释文化生态的概念...
青海湖周边牧区马文化变迁现象研究————作者:卡毛吉;才项多杰;
摘要: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孕育了藏族民众崇尚马匹的精神信念。作为“祥瑞四畜”之首的马,不仅是高原民族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更是游牧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和精神载体。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海湖周边牧区传统马文化正经历着深刻变迁。结合赛马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旅游产业化发展、文化符号现代重构等影响因素,青海湖周边牧区马文化传承发展可从传统赛马文化与现代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马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
礼物流动中的社会文化图景:丰镇市浑源窑村婚嫁习俗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作者:郭婷婷;
摘要:礼物流动与互惠性原则是人类学家长期关注的重点领域。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浑源窑村的田野调查发现,送彩礼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强制性。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该村落彩礼的内容和标准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及村民经济收入的提高而不断增加,而陪送嫁妆作为道德层面的社会行为,其数额远小于彩礼。以彩礼和嫁妆为主要标准的婚嫁中的礼物流动过程并非完全出于功利性的社会诉求,其也是超越互惠原则的乡土社会礼俗秩序与价值观念的社...
我来青海琢寒词——邵祖平先生在青海的八年执教生涯及咏青诗作评述————作者:阿进录;
摘要:著名学者、诗人邵祖平于1958年8月从中国人民大学调到青海民族大学(原青海民族学院)执教8年直至退休。期间,他倾心培育青年教师和学生,坚持学术研究,积极参与社会考察并进行诗歌创作,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咏青诗篇。这些诗歌以独特的词心、眼光和笔触,赞美壮丽山河、赞叹丰饶物产、赞颂民族团结,笔力遒劲、气势豪迈、用典丰富、想象奇特、形式多样、音韵铿锵,给大美青海增添了不少璀璨的文学色彩,并体现出穿透时空的艺术...
文化交融视域下《玛纳斯》与《阙特勤碑》叙述共性探究————作者:叶启利·司亚尔;
摘要:《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该史诗与古代突厥碑铭《阙特勤碑》在语言程式、韵律结构和叙事模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一相似性不仅证实了《阙特勤碑》的英雄叙事诗特征,更反映了突厥语族英雄叙事传统的历史传承。这些共同点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文化交流的实践经验,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明互鉴提供了学理支撑
民族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研究——基于佛山市外来海东市农民拉面产业的调查与思考————作者:勉卫忠;余小燕;
摘要:多年来,“拉面经济”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以海东市农民南下佛山市“务工经商”的拉面特色产业为例,在对移出地海东市和迁入地佛山市背景条件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拉面就业样本的工种与收入情况进行调查梳理,发现拉面产业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畅通了城乡要素的流动,让输出地乡村走上了从生活富裕到产业兴旺的发展道路,这为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与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有益...
中印边境贸易发展挑战及对策研究——以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为例————作者:王孟娟;向小舟;
摘要: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及南亚大通道建设,2015年西藏提出“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在该经济合作带建设背景下,历史悠久的中印边贸迎来了新发展,也面临新挑战。该研究以环喜马拉雅合作带建设为背景分析,中印边贸的机遇与挑战,并就如何发展提升中印边贸提出建议。研究发现,印度颁布禁止牲畜交易的禁令议案对中印边贸产生较大影响,区域合作发展是机遇,而疫情与边境冲突、印度的“东向政策”则构成挑战。研究表明,边...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 省级西部论丛
- 省级现代苏州
- 省级防务视点
- 北大核心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 省级东方法学
- 北大核心福建论坛
- 省级北京支部生活
- 省级南海学刊
- 省级金陵法律评论
- 省级东南亚纵横
- 省级攀枝花学院学报
- 省级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半月)
- 国家级台湾研究杂志
- 国家级两岸关系
- 北大核心公共行政评论
- 国家级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 省级福建理论学习
- 国家级赤子
- 省级世纪行
- 省级人民文摘
- 省级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省级决策探索(下半月)
- 省级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 省级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北大核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 北大核心中国草地
- 南大核心党的文献
- 国家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 省级跨世纪
- 省级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