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法律评论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时间:

金陵法律评论

金陵法律评论

关注()
期刊周期:半年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2-1030/C
国际标准刊号:1001-4608
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主管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查看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政法论丛》省级法学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警察技术》政法论文期刊

  【杂志简介】

  《金陵法律评论》是由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编辑,《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的法学学术刊物。

  本刊坚持自主、自律的编辑理念,以规范、创新为编辑的基本追求。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刊登法律相关评论。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刑事简易程序系统的形成探析 马贵翔,柴晓宇

  2.刑事搜查控制模式分类研究 彭江

  3.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的改革探索——以江苏法院为例 谢冬慧

  4.多维空间中审判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初论 史玉林,娄正前

  5.公共政策的法律理解与司法运用 周永军

  6.审判管理模式改革研究——以基层法院的司法实践为样本的分析 王春年,谭登云

  7.指导性案例体系的构建路径——以法官激励为中心的分析 徐骏,徐栩

  8.论日本“不当劳动行为”的法律构成 田思路,贾秀芬

  9.作为宪法义务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常安

  10.优先股的立法、实践与启示 张志坡

  11.公司法的私法限度与公法影响 赵忠龙

  12.有限公司股东除名机制之理论基础与构建 张凡

  13.论商标“傍洋”行为的法律性质与法律规制 李国英,李亚丽

  14.对冲基金的法律问题及规制 肖威

  15.凯尔森的国际法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汤景桢

  16.论刑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当代定位——从反思刑法保障法到倡导刑法事先法 孙道萃

  17.社会可以容忍怎样的不平等?——兼评《论不平等的法律调控》 龚廷泰

  18.卡尔•马克思的方法论 约瑟夫•奥马利,姚远

  核心期刊发表: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思考

  摘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反映了近年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新趋势。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极端重要性,也具有现实可能性。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要应对双方战略互疑,建立危机管控机制,拓展双方共同利益。

  关键词:核心期刊发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大国冲突,战略互疑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领导人主动提出,而后得到美国领导人回应的一个重大命题。该命题的提出反映了近年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新趋势。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能否成功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直接关乎两国、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状况。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霸权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一种新方式。尽管目前中美两国领导人对新型大国关系没有使用相同的概念,两国学术界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双方对其理解和期待不尽相同,但两国有关方面已经形成基本共识。21世纪的中美关系必须避免大国对抗与零和博弈的历史覆辙,超越大国冲突的历史宿命,切实走出一条新路,为大国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崭新实践。研究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金陵法律评论最新期刊目录

集体记忆的数字书写:一个增强民众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新锚点————作者:史献芝;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在数智时代,传统守住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底线的被动工作方式,难以回应多维交织的复杂图景。在诸多应然的努力方向中,争夺集体记忆的数字书写权力,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核心阐释力、思想凝聚力、价值导向力、共识辐射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新锚点。对此,在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集体记忆在主体身份、内容构建、资源存储、作用机制的数字化嬗变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治理,筑牢...

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及意识形态话语权————作者:张志丹;

摘要:以往的生产力理论凭借生产工具标准能够区分人类社会形态,但对于区分“两制并存”世界格局下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则捉襟见肘,难敷其用。因此,超越生产工具标准的、体现系统集成式创新的新质生产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攸关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新质生产力理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人民中心、坚持绿色和谐,有力彰显了它所依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由此成为成功破解区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乡村学校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困境和路径————作者:梁云真;王玥;

摘要: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是弥合城乡差距、驱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从教育生态学视域出发,构建了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生态系统,进一步揭示能量系统对数字化转型中复杂动力机制的隐喻。通过对25位乡村学校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乡村学校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存在保守主义下的“技术漠视”和“功利主义”,激进主义下的“技术至上”和“城市崇拜”,师生数字素养薄弱下的“应用障碍”“技术僭越”“注意失焦”“思...

心性信仰:中国文化信仰的心理学解读————作者:彭彦琴;

摘要: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至关重要,中国文化自有的信仰内蕴可为其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心性信仰”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源于信仰发生及发展脉络,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传统心性论文化语境,本质上是对本土文化信仰特质的析取和概括。以高级心智机能为内核的心性信仰不仅精准嵌入中国文化信仰的精髓,更成为信仰研究由传统宗教转换为心理学范式的一个重要...

国家间气候变化诉讼的法理限制:突破与应对————作者:罗国强;魏潇雪;

摘要:现有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在加强气候行动、应对气候风险方面表现乏力,气候脆弱地区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积极寻求国际司法机构的救济。由于气候利益的复杂性、气候损失与损害司法求偿的国际法基础不足以及具体因果关系难以确证,国家间气候变化诉讼在诉讼管辖权成立与国家气候责任证明方面面临较大障碍。但通过相关规则完善以增强国际法院公信力,或可降低国家同意管辖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诉讼管辖权的成立障碍;国际法院的气候变化...

救助义务抑或获救权:海上人命救助的条约解释————作者:马得懿;王志恒;

摘要:海上人命救助愈发构成海洋法与人权法的共同关切。然而,相关国际法框架下海上人命救助的规则体系和国际法义务配置并不乐观,海上人命救助的国际法合理性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为应对海洋环境中的人权保护挑战,推进“海上人命获救权”的规范化进程变得越来越必要。从当前世界范围内海上人命救助活动来看,海上人命救助制度的主要受益群体已经实现从航海人员到非正常海上移民的转变。作为一种基于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的海洋伦理理想,...

韩江与小语种文学的新世界文学困境————作者:郝岚;

摘要: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创作实践,为审视小语种文学在“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独特困境与突围路径提供了典型案例。韩江所属的韩语文学在新世界文学框架中面临三重困境:如何命名、怎样流通以及本土文学传统遭受忽视。面对“小文学”“弱势文学”等概念因文化语境差异难以适配的情况,提出以语言使用人数为核心的“小语种文学”概念,强调其区别于流散、移民写作的东亚本土性经验。小语种文学在西方中心霸权下遭遇的流通困...

形式与手法:艾亨鲍姆文体理论的立足点考察————作者:施秋香;柳宏;

摘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艾亨鲍姆从语言学角度探究诗歌文体的“文学性”,把诗歌的声调、节奏、语法、结构等要素联结成诗歌文体的统一整体,构成“独立的意义”。在小说文体研究方面,艾亨鲍姆秉持形式主义的研究范式,从结构布局、叙事笔调、篇幅长短、结尾方式等方面辨析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差异性,并考察小说文体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国别小说特征。艾亨鲍姆不仅对诗歌、小说、悲剧、日记、传记等具体文体有广泛研究,而且对一些具有类...

生态美学还是生态文明美学——在对象性与整体性之间————作者:史建成;

摘要:中国生态美学自诞生起就面临合法性质疑,一直持续至今。陈望衡的生态文明美学是环境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展开的同时也否定了生态美学的合法性。“自然人化”的主体性理论推动陈先生否认生态作为纯粹自然的审美合法性,但生态美学的建构者并非视生态为“无人”他者。生态存在论美学以现象学为基石,着意抛弃主客二分,彰显人的生态性存在,这是“人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向生活本源的回归。生态实在论借助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和分析美...

加速社会视域下的异化批判————作者:刘艺;

摘要:新一代社会批判理论家哈特穆特·罗萨对现代社会作出了名为“加速社会”的原创性诊断。他指出,晚期现代社会的核心特质是加速,快节奏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常态。“时间的短缺”与“空间的萎缩”也随之造就了人们新的时空体验、新的社会互动模式和新的主体形式。受技术革新影响,生活变得更为便捷,但人们却陷入了“经验缺失性忙碌”,引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反思。技术作为科学合理性的可靠证明出现,却成了一种新的、更加隐蔽的对人进...

基础教育的过程性质量评价研究——基于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数据————作者:周明;王天琪;黄建平;

摘要: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是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解决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中“重结果,轻过程”的顽瘴痼疾,教育过程性质量评价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基于长三角2024年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数据(392518份)关注基础教育过程性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和优化路径。研究发现,人力和财力投入对教师师风师德水平、学生动力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和学校信息化水平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力投入对于学生动力指数的影响更大;教师师德...

走向学校领导者效能评价——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作者:满建宇;程晋宽;傅金兰;

摘要:学校领导者效能评价是集任职资格、专业认证、绩效问责于一体的学校领导者的综合表现性、过程性评价,是从“专业标准驱动”的校长评价走向“创新—贡献驱动”的校长效能评价,是教育强国建设关于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为了“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走向学校领导者效能评价已经具有现实的需求、政策导向和循证实践的研究基础。学校领导者效能评价的模型构建,以人体的机能为喻体,把“领导之心、脑、手和领导...

论新时代“大先生”的意蕴及培养造就的实践路径——基于江苏“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实践的思考————作者:宋永忠;

摘要: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江苏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苏派教育,涌现出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教育名家。“苏派教育名家”是指具有江苏风格、江苏特质、正在江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育“名家”。苏派教育名家如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自觉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新时代大先生,关键是要在“大”字上下功夫。实现从苏派教育名家走向新时代“大先生”,需要从树“大理想”、养“大品德”、做“...

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为”:陶行知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三重境界————作者:周洪宇;曾嘉怡;

摘要:陶行知作为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先驱者,其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过程呈现出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为”的三重境界,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自在阶段(1891—1905),陶行知在徽州文化、家教传统和蒙馆、经馆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吸收内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自觉阶段(1906—1916),随着主体意识的逐步觉醒,陶行知开始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进行理性思考。自为阶段(1917—194...

中国德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人类学思维范式————作者:孙彩平;

摘要:中国德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首先解决研究范式这一元理论问题,人类学思维范式是其适切选择。人类学思维范式是对哲学和人类学两个语境中的人类学思维的综合,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德育理论知识生产的思考起点、方法的整体理论框架。哲学语境中的人类学思维强调理论源于人类生活与实践,是将人类生活本身作为理论的最终依据,为人类学思维范式提供了基本的理性立场;人类学语境中的人类学思维关注人类具体的生活与文化实践形态,重...

生成式人工智能新闻搬运行为的法律规制————作者:邓社民;李昊;

摘要:大规模、低成本的人工智能新闻搬运行为会产生诸多具有替代效应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此种免费搭车新闻出版商投资的行为应依法予以规制。尽管版权法未排除保护涵盖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报道,但新闻报道的信息属性和新闻搬运行为相较于传统复制行为的特殊性,使版权法保护新闻出版物存在双重困境。新闻出版物邻接权不但未能消弥数字新闻市场中的价值鸿沟,还与现有的著作权制度体系难以兼容,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可以有效规制人工智能新闻...

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三个支点————作者:周志雄;

摘要:中国网络小说的海外传播与日益强大的中国是分不开的,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是中国崛起的文化表征。中国网络小说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也具有鲜明的中国性。世界性和普遍性使国外读者接受中国网络小说的障碍较少,而中国性则使外国读者感受异国风情和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所取得的成绩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分不开,也离不开网络文学企业所作出的努力,经过积极的探索,通过系列有效的举措,推动了网络文学出海新局面的形成

从皮格马利翁效应到自我的镜视:人机交互中的情感投射与误认————作者:徐强;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人机交互关系的形成,情感关系是人机交互关系的重要维度。数字复生和AI聊天伴侣从不同侧面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但又容易在自我的欲望投射下形成过度期待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带来自我镜视化的情感误认,从而落入情感陷阱,造成情感依赖。人机交互关系是一种“它异关系”,而非“他者关系”,个体需要认清两者之间的边界,正视自己的情感,通过社会性建构,回归真实自我,才能建立起良性互动的人机交互关系

阳明心学传统与西方心理学说之内在会通及其当代意义————作者:王波;

摘要:在明清之际的儒耶对话中,表现为阳明心学的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与内涵科学心理学因素的天主教神学心理学相互助益。两者在理论上的亲缘性促使其在心灵的价值和能动性上达成诸多共识。这一对称性会通传统延续到晚清风雨飘摇之中仍有余响,体现在颜永京与丁韪良的翻译传播工作中。以此为启发式,并借鉴西方新兴科学心理学,有可能开出一种既具科学基础,又有价值承诺的新心理学,实现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然而科学主义辐合...

重思劳动力治理的生命政治意涵——基于《资本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章的考察————作者:高广旭;

摘要:从生命政治学的角度反思和批判资本对劳动力的治理是推进《资本论》的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资本对劳动力的治理包括“身体”治理和“人口”治理两条路径。在资本积累语境下探析劳动力治理的秘密,需要实现从“身体”治理到“人口”治理的研究重心转变。资本对劳动者生命的规训诉诸构造“相对过剩人口”和“产业后备军”,对劳动力的治理从有形的身体压榨转变为无形的人口管控。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劳动力治理隐藏在资本主义积累的“...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