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会科学》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双月刊)曾用刊名:内蒙古社会科学(人文版);内蒙古社会科学(人文版);内蒙古社会科学(经济社会版)合并,1980年创刊,为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类学术理论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内蒙古社会科学》坚持办刊宗旨,坚持学术期刊为社会科学事业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关注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学科、新视角,以民族学,尤其以蒙古学为重心,以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优良学风,坚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立足本区,面向全国,发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蒙古学领域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
内蒙古社会科学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收录
1、中文核心期刊:
1992-2011年连续5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
2、南大核心期刊: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
3、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4、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5、影响因子:
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0.352;总被引频次:600
截止2014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619;综合影响因子:0.316
6、内蒙古社会科学杂志荣誉:
3次获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十佳期刊奖
两次获内蒙古期刊奖、优秀奖
获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荣誉
内蒙古社会科学栏目设置
专论、民族·历史、政治学·法学、哲学·科学、文学·语言、经济·管理、西部论坛、编辑出版学。
阅读推荐:社会
《社会》Society(双月刊)1981年创刊,是以社会学为主的理论性及学术普及性刊物,月刊,64页。本刊欢迎社会学总论、社会学各分支学科以及相关(相邻)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问题探讨、时事点评、研究心得、社会感想等方面的来稿。本刊不刊登纯纪实性作品和虚构题材的文学作品,谢绝国内外已公开发表过的原作性来稿(编译稿、翻译稿除外)。
内蒙古社会科学最新期刊目录
北魏平城城郊礼制空间研究————作者:武彤;
摘要:北魏定都平城后,规划京师,经营郊所,形成了远近有序的城郊格局。平城诸郊景观各异,皆有所指,其中东、西、南、北四郊以郊坛兆域等礼制建筑为主要设施,举行祭祀、军事、丧葬等一系列高等级仪式典礼活动,是经专门规划并集中进行国家礼制活动的城郊礼制空间。平城城郊礼制空间位于宫城、外城与宫苑、墓葬区之间,具有政治性、军事性、礼仪性等特征。平城城郊礼制空间形态直接影响了平城城郊格局和平城礼制空间布局,丰富了中国古...
多元一体格局视域下契丹蕃将家族对唐朝向心力研究————作者:张祥瑞;张久和;
摘要:契丹蕃将家族是唐朝诸多蕃将群体中的一部分,在唐朝“爱之如一”的统辖理念与“和同一家”的民族关系基础上,其逐渐对唐朝廷产生向心力。这种向心力体现在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三个维度,突出表现在族属攀附、葬于中原、名讳选取、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实行以及墓志行文中对中原礼教的接受、认同和践行等方面。以李楷固、李光弼、王武俊、李过折等契丹蕃将家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对唐朝的向心力,对于维护唐朝北疆地区稳定、...
赓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文化根脉——论“三大史诗”的当代文学转化————作者:杨建军;梁增凯;
摘要:“三大史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文学的转化利用中,“三大史诗”通过“言文桥接”赋予了作品时代性内涵。“三大史诗”的当代文学转化与多民族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体现了人民性,转化后作品的家园意识体现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注入了“边缘活力”。史诗在未来的文学转化中要采用“把史诗作为方法”的创作理念,增强史诗的融媒介转化,赓续中华民族共同...
异化低碳发展模式的劳动力就业效应、解构与提升策略————作者:李楠博;
摘要:低碳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选择。当前,环境制度、绿色金融和碳交易体系是低碳发展的三大主要模式,不同模式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了显著的异质性冲击,呈现出劳动力市场的阶段性、规模结构及区域分化特征。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低碳发展模式在政策引导、市场激励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低碳经济的市场化进程。然而,这一协同趋势给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了不确...
企业数据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构建————作者:李岩;杨茜竹;
摘要:数据要素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价值的释放取决于数据的流通范围。为了拓展企业数据的横向流通渠道,达成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有必要构建企业数据权的合理使用制度。在该制度的构建中,应结合规则主义与因素主义的认定模式,通过利益衡平解释进行整体性研判。对于企业数据权合理使用的判定,可以参照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进行适用。具体到适用场景中,应当在四个场景中适用企业数据权的合理使用制度,包括数据来...
论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标准适用之完善——以效益视角下的比例原则适用为中心————作者:宗正;
摘要:《全国法院破产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32条提出将法人人格高度混同、区分财产成本过高、单独审理严重损害债权人清偿利益作为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的适用情形。但囿于第32条规定的模糊性,实践中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规则标准的适用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重构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制度的适用标准,解决裁判实践中关联企业实质合并标准适用的困境。通过对规定的重新阐释,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的形式标准应当存在“法人人格高度混同、区...
现代社会中的“优绩主义陷阱”及批判————作者:穆佳滢;
摘要:优绩主义许诺的是,每个人都能凭借足够的努力和才能获得成就并实现阶层跨越的一种价值理念和理想愿景。在现代社会的复杂语境下,社会的持续加速、身处悬浮社会架构下的人们对阶层跃升的热望、信息洪流中媒介的渲染以及竞争的加剧共同形塑了优绩主义在现代社会“甚嚣尘上”的温床。然而,秉持单一的评价标准且极具结果导向性的优绩主义不免会催生出诸如精英傲慢与社会撕裂、焦虑蔓延与抑郁弥散、单向度的困局与人的异化等一系列后果...
野猪、虎、鹿纹柄铜镜[战国]
摘要:<正>~
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中人与价值关系的基本特性————作者:王玥;胡海波;
摘要:主体性、公共性、人类性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中人与价值关系的具体显现,三者共同构成人与价值关系的辩证统一整体。人与价值关系的主体性主要侧重发挥个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将人作为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使人在同世界的交往活动中具有了价值主体的优先性地位。人与价值关系的公共性重点解决主体间的价值冲突问题,立足于人同社会的整体性观点,使个人利益上升为同社会利益协调统一的人民整体利益。由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及其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作者:邹小华;潘晨;
摘要: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历史中,率先开启现代化进程的西方国家长期把持着“现代”一词的阐释权,并将“现代化”同西方模式画上等号。西方各国通过自身在价值维度的强大的控制力,掩盖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话语与秩序之间的矛盾,并利用文化霸权不断向世界各国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力图建立单一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的垄断,走出了一条新的现代化路径,丰富了现代化的阐释方...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现代化逻辑————作者:李洋;梁坚;
摘要: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从现代化全局出发谋划推进共同富裕,体现了系统认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规律、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以及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刻逻辑。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早已具备潜在可能性,但社会主义现代化才真正使其呈现出鲜明的实践性。中华民族的“大同”理念在经历了革命与建设的现代化探索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共同富裕作为整体要求,...
中国边疆学原理研究————作者:吴楚克;陈蕾;
摘要:中国边疆学的基本理论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基础,中国边疆学原理则是其基础中的核心。经过业内专家学者的长期研究,中国边疆学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知识体系和脉络结构,并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空间。通过对既有中国边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提炼和总结,进而对中国边疆学原理的逻辑内涵、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等展开探讨。中国边疆学原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学术宗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大文学”视野下文学理论扩容的路径之思————作者:王晓敏;
摘要:如何看待新兴的文学现象及其样态是文学理论扩容争论始终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从“大文学”的立场出发,重新阐发“文学性”概念,有助于以发展、包容的眼光看待文学的自然生长,摒弃区别对待经典文学与新兴文学样态的对立思维。文学的内涵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文学理论应该也必须随之扩容。文学理论扩容的路径包括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与再创造、“文化诗学”的大众化、文本细读的信息化等
高校科教融合的多维检视及其纾解————作者:刘文杰;
摘要:从西方引入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思想及其不断周延的大学功用概念,使高校科教融合意涵从基于传统大学职能的科教融合延展到基于现代大学功能的科教融合,再过渡到基于当代大学效用的科教融合,构成了职能—微观、功能—中观、效用—宏观三个“视角—层次”。基于此,全面检视我国高校科教融合的发展困境,可归纳为协同育人层面高校教学与科研呈现“冲突”或“矛盾”、机构整合层面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协同性”不足、资源统筹层面...
内蒙古氢能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张赫;田洁;曹友增;
摘要:作为21世纪潜在的“终极能源”,氢能在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许多国家和地区竞相抢占氢能产业的制高点。内蒙古绿电资源丰富,在绿氢产业发展上具有显著优势,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对于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效地促进新能源消纳、在“双碳”背景下抢占发展先机进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内蒙古氢能产业发展中存在着经济成本偏高、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发展受水资源限制、市场需求不确定、政...
网络符号消费下青年群体数字化生存的逻辑及反思————作者:魏郡;张健;
摘要:作为网络智能时代新的消费趋势,网络符号消费具有不同于传统消费的独特机理,即符号价值的主导、虚拟化与无限延展以及资本逻辑的驱动。作为数字生态圈的前沿参与者,青年群体通过符号消费在网络空间建立“虚拟自我”,并将这一符号化的自我作为数字化生存的重要展示维度。在此过程中,符号不仅成为表达个性的媒介,而且异化为一种资本积累工具,其内在的社会文化价值逐渐被市场化、商业化的逻辑所驱动和重塑,使青年用户陷入虚拟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北疆文化:历史逻辑、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作者:吕文利;孙晓晨;
摘要: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北疆大地上的多种文化汇聚交融而成的,是近年来内蒙古着力打造的特色文化品牌。作为一种柔性力量,北疆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凝练各民族共享共创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符号,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同时,北疆文化是我国边疆研究与新时代发展需求不断适应、密切结合的产物,是对区域文化的有益探索,能够推动中国边疆学的理论创新与话语建构。新的历史形势下,应加强文化戍边,紧扣铸...
换一个角度看“何为中国”:从“大一统”观到“国家—民族”理论————作者:张继焦;刘云广;
摘要: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对主体性的自觉在“何为中国”的提问中得到重申。比照西方现代政治的国家叙事,当代中国对国家性的表述实现了知识逻辑的根本性转换,即从基于实体政治民族的“民族—国家”到立足于一体性历史过程的“大一统”。作为共同体的本质内核,传统中国在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中的意义进一步凸显。中国共产党坚持共同体政治理念,以彻底的革命战胜了政治和社会的双重危机,取得了国家建设与民族建...
大数据促进城市治理决策机制创新:逻辑维度、现实限度与实践向度————作者:陆昱;
摘要:大数据能够依靠自身独有的技术优势渗透、解构、再造城市治理决策机制,为城市治理决策机制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已成为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大数据促进城市治理决策机制创新的理论机理体现为二者在主体层面、理念层面、结构层面、过程层面展现出的契合性。当前,城市治理决策机制面临着精英控制导致的城市治理决策主体单一、认知局限造成的城市治理决策理念陈旧、科层壁垒引发的城市治理决策结构臃肿、程...
论儒家道德中心主义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话语的同构性————作者:章林;
摘要:儒家道德中心主义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话语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同构性。首先,儒家义利之辨、君子小人之辨同马克思早期国家和市民社会之分具有同构性,他们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中表达了对人作为“类存在物”的肯定。其次,马克思在其科学的唯物史观话语中,摆脱了“类本质”这样抽象的术语,从现实的人的需求出发,通过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之间的矛盾来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同样,明清之际的儒家也突破了理学严格的天理人欲之分,承认...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广西民族研究
- 省级求实
- 省级《上海党史与党建》
- 国家级管理科学文摘
- 国家级战略与管理
- 北大核心《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 省级交大法学
- 省级人才瞭望
- 国家级中国民兵
- 北大核心《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改革
- 国家级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省级《河北法学》
- 省级党史文苑纪实版
- 北大核心党史研究与教学
- 省级《沈阳干部学刊》
- 国家级《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 国家级方圆法治
- 省级海南档案
- 省级《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国家级世界
- 省级东南亚之窗
- 省级《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 国家级《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省级人物
- 省级《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 省级内蒙古宣传
- 省级时代青年视点
- 省级《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 省级地方政府管理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