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文明》(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伦理学会与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伦理学专业理论刊物。
《道德与文明》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宣传、普及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设有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伦理思想研究、西方伦理思想研究、公民道德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现实问题研究、未成年人教育、婚姻家庭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与行政伦理、环境伦理等20余个栏目,对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理论问题,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等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地探讨。
《道德与文明》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收录。
道德与文明杂志栏目设置
企业伦理、科技伦理、普遍伦理、网络伦理、中西伦理比较研究、中国伦理史研究、博士生论文选、婚姻家庭
道德与文明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阅读推荐: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杂志坚持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民主与科学》杂志致力于传播科学精神、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勇于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努力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中形成《民主与科学》的鲜明特色风格。
道德与文明最新期刊目录
作为道德本体的道德记忆————作者:向玉乔;
摘要:道德本体问题是伦理学家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追问道德是否具有根本性本原。在道德本体问题上,人本主义伦理学、自然主义伦理学、超自然主义伦理学等伦理学理论持不同观点,或将道德本体归结为人的某种东西(如善良本性、内在德性、善良意志等),或将其归结为自然之道,或将其归结为某种超越存在,但此意义上的道德本体既不具有绝对可靠的合理性基础,也不具有普遍有效性。西方元伦理学家倡导建构没有道德本体的伦理学,但...
论中华文明观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逻辑——兼论中华文明标识性话语的生产————作者:赵月;邹广文;
摘要:作为理解中国道路的话语表达和文明传承的标识性概念,“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具有明确的话语目标与话语形态,是国家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更是中华文明在全球语境下的话语呈现。这一概念的提出能够推动构建一个非西方中心的、反映中华文明发展的中国话语及知识体系,即通过对带有浓厚西方本位色彩的文明话语的解构表征富含中华元素的话语意义,进而增强中国文明话语运行逻辑的和谐性、贯通性、原创性和引领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
当代中国家庭的伦理承载力————作者:赵庆杰;
摘要:考察当代中国家庭的伦理承载力需要重点关注横向的婚姻伦理素质和纵向的代际伦理关系两大领域,具体可从婚姻伦理、两性道德、抚育子女、赡养父母、代际更替五大方面展开分析。基于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在2017年和2022年对全国伦理道德发展状况的两次调查数据发现:在婚姻的伦理能力方面,存在责任与自由的张力;在两性关系的道德风尚方面,存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在抚育子女方面,存在家庭的重要性与家长权威的失落之间的...
马克思“以人为中心”的生态伦理观————作者:吴宏政;韩天澍;
摘要:在由西方资本所主导的“人类中心主义”中,自然物直接成为使资本实现无限增殖的“自然资源”,从而导致生态危机。当代西方生态伦理学试图批判资本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尝试建构一种基于“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然而,这一努力仍然是在抽象人性论传统中进行的,因此无法为真正的生态伦理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建立了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的的“以人为中心”的生态伦理观。这一“以人为中心”的生态伦理...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德文明意蕴及其实践进路————作者:上官望;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文明更新的重大成果,集民族向心力、理论创新力和实践牵引力为一体,在价值基础、发展逻辑和实践进路上彰显道德文明意蕴。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根源性伦理精神、提供总体性实践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激活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逻辑超越资本逻辑,以文明交往超越边界预设,以共同价值超越“普世价值”,以和合共生超越主客二分,因循人与人、群与群、国与国、...
德性的分析————作者:何俊;
摘要:德性通常被狭义地理解为美德(virtue),但它其实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德性在构成形式上涉及德与性,德作为与道相对应的概念,体现了道的分殊性,而性则指向天命的普遍性。德性的内涵基础泛及万物,充满丰富性与不确定性,中国哲学史上的各种德目主要致力于分类,并以此引导人的生活,其中《易·象传》提供了一种相对系统与根源性的处理。德性的构成形式与内涵基础决定了德性至少具有四个特性,即最初的万物规定性与聚焦于...
信念责任何以可能——对评价控制的康德式推进————作者:潘磊;
摘要:作为理性的认识主体,我们要对自己的信念态度负责。信念非自主论证却有力地表明,自主控制在信念领域的缺失,从根本上摧毁了相应的责任归属。这无疑对信念责任构成了严峻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西洛尼米提出了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捍卫信念责任的相容论方案。根据该方案,信念责任奠基在对信念的评价控制之上。它不仅可以很好地说明信念责任何以可能,而且能完美地兼容信念的非自主性。分析表明,该方案因忽视理由反思之于信念责任的...
可行能力平等与人际相异性之间的张力——基于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的伦理探索————作者:王天笑;张辉;
摘要:以个人权利为核心主张的自由主义理论是西方政治伦理的主流派别之一,而分配正义,尤其是平等主义分配正义又是自由主义的重要一环,但它们却总在自由与平等之间不断摇摆。阿马蒂亚·森提出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论是西方平等理论中除福利平等和资源平等之外的一条重要分析路径。但建立在人际相异性之上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论可能会面临两难处境:可行能力本身自带差异属性,而从人的差异性出发,要么会扩大能力的差异从而导致更大的不平等,...
论科恩激进运气平等主义观的特质与局限————作者:陈颖;
摘要:科恩的激进运气平等主义始于对当代自由主义的运气平等主义的批判,他将优势获取看作社会主义平等理论回答分配正义问题、衡量平等物标准的最佳答案。他认为,这不仅克服了德沃金资源平等观的狭隘性,具有更加敏于个人选择的充分性优势,也吸收了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理论对平等物的现实性考量,更好地实现了平等与实质性自由价值的统一。科恩的激进运气平等主义观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指出了市场机制在推动社会主义平等社会建...
数字世界中的价值取向风险及应对之策————作者:徐秦法;彭钰美;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数字世界,其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日益凸显。作为价值取向在数字时代发展的新样态,数字世界中的价值取向风险是在数字资本价值场域建成的前提下,在数字精神权力掌控的价值幻象中,在数字环境里价值秩序的失序与缺位基础之上生成的。数字世界的虚实互构、技术悖谬、内在症结、生产困境分别造成了数字价值取向中的价值关系漂浮风险、价值德性游离风险、价值认同隐忧风险和价值规范失真风险。...
“天之元子”与“民之父母”:传统中国“家国一体”的伦理基础————作者:常达;
摘要:理解传统中国的家国关系,存在多种方式与角度。在区分“天子”与“王”之理论意义的框架下探讨家国伦理的“一体性”,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家族伦理与政治伦理之间的关系,应由“天之元子”与“民之父母”两方面的譬喻共同组成。由“天之元子”引申出的“兄弟一体”使得天子与天下人之间存在一种隐含的平等可能,天子之正当性来源于更高的天,天子需自惕并限制自身权力;而由“民之父母”引申出的“父子一体”则强调王者对民众的教养...
存在独特的政治规范性吗————作者:周濂;
摘要:当代政治现实主义与政治道德主义的核心争论点之一为是否存在独特的政治规范性。通过分析政治规范性的领域、内容和来源,可以看出存在着政治规范性的三种子类型:可以还原为道德规范性的政治规范性;道德的但依旧是独特的政治规范性;非道德的政治规范性。唯当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政治规范性的类型学,才有可能超越政治现实主义与政治道德主义的立场之争,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政治生活的复杂性和幽暗性
康德论品格————作者:马彪;
摘要:“品格”(Charakter)是康德伦理学尤其是其道德人类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自18世纪70年代以来,康德在其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对这一概念都有不同层面的分梳:在前批判哲学时期,康德认为,与人的其他低级能力不同,品格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是内化于人心之中的主观法则或道德准则;在批判哲学前期,除了从内涵方面对品格进行界定外,康德还从外延方面将品格分为“经验品格”和“理知品格”,且对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
生命伦理学中自主原则的“关系转向”————作者:王福玲;
摘要:生命伦理学中的自主原则的“关系转向”与学界常被提及的“关系自主”概念紧密相关。“关系自主”概念通过强调影响个人决策的关系背景、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因素阐明尊重自主原则在具体实践应用中的复杂性。关系自主理论的支持者们对个人主义自主理论展开猛烈的批评,但他们没有放弃自主概念,更没有抛弃尊重自主原则。他们在批判传统个人主义自主的同时,为自主概念和尊重自主原则提供了多维的视角,丰富了生命伦理学中自主概念的内涵...
从“美德”到“精神”:勤俭节约的时代表达及其弘扬之道————作者:罗铭杰;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别于以往使用“美德”对勤俭节约进行表达,鲜明提出了“勤俭节约精神”。从一种道德规范上升至一种精神属性,勤俭节约的表达嬗变反映了勤俭节约进阶为一种体现人之能动性的主观自觉行动,而促使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投身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新时代勤俭节约精神彰显了人的能动性,以自觉奉行“节约优先、全面节约”为实践品格,通过诠释其在开启品质生活、引领绿色发展、涵养清正为民之风上的独特意...
人工智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作者:李伦;
摘要:世界各国如何立足本土文化,提出各具特色的人工智能伦理学理论,制订适合本国的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治理方案,并达成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国际共识,协调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的关系,形成人工智能全球共同发展、共商共治的格局,是全球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治理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发展面临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和科技伦理“牵鼻子问题”,分析和应对这些问题离不开人工智能伦理学理论的指引。我国在倡导人工智能全...
审视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危机——基于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视阈————作者:栾青;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广泛应用,人的现实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但同时人的主体性地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人工智能是否会否侵犯人的主体性地位,在未来世界成为奴役和压迫人的异化存在?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围绕着人的主体性,形成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重维度,为我们讨论该问题提供了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脑机接口等技术的高度智能自主性不断遮蔽和消解人的自我主体性,资本逻辑和...
两汉到西晋的法律伦理化路径————作者:穆亨;
摘要:在儒家传统中,“礼”所代表的伦理认同与道德共识,一方面有赖于人的自觉,另一方面依托于具有外在强制力的法加以维护。自汉武帝开始,儒法融合加速,儒吏的诞生即为一种缩影,但针对法律实践进行改造的“引经决狱”和“经律互注”,只是司法和法律解释方面的儒家伦理化,汉律的庞杂也使得儒家伦理难以在立法领域体现。到了魏晋之际,儒学依然占据着思想上的核心地位,而新兴的名理学和玄学思维方式影响了魏晋的制律士人,这使得魏...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难题及纾解————作者:马付杨;李安增;
摘要:现代化于道德建设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现代化本身要求道德的提升并为道德建设提供深厚基础,另一方面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张力与冲突。在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个体道德行为失范、家庭道德观念淡化、职业道德约束减弱、社会公共精神缺失、新型道德议题频发等道德难题同样愈发凸显。这是中国社会结构深刻转型的结果,是多元道德观念激烈交锋下的反映,转型期制度缺位与滞后、道德教育存在短板也为道德难题的产生提供了可乘...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意蕴————作者:刘云霞;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道路”与“文明”双重意蕴。其道路意蕴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对道路问题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由“行动被动”到“实践自觉”,由“理论自觉”再到“文化自觉”之不断变化提升的过程,其文明意蕴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之哲学思维对西方现代化思维方式的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既是对既有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又具有天然的文明连续性,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基于这一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 省级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 南大核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
- 省级人大研究
- 省级时事魔镜
- 省级贵州党风廉政
- 省级《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 省级《实事求是》
- 省级南洋问题研究
- 省级《人民检察》
- 南大核心黑龙江民族丛刊
- 国家级当代海军
- 省级啄木鸟
- 北大核心青海民族研究
- 省级《法治研究》
- 北大核心政治学研究
- 省级环球
- 国家级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甘肃社会科学
- 国家级东方论坛
- 国家级领导之友
- 国家级真理的追求
- 国家级中国公证
- 省级中国减灾
- 北大核心《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 省级《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 省级广东党史
- 省级中国监狱学刊
- 省级《大连干部学刊》
- 北大核心浙江社会科学
- 省级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