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时间: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44-1496/C
国际标准刊号:1671-6949
主办单位: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主管单位: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公关世界杂志河北省类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公安月刊杂志征收论文时间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杂志简介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季刊)创刊于2000年,是由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理论刊物。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统一战线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获奖情况:2012年全国社院学报评奖中获“优秀学报”、“优秀栏目”、优秀装帧设计“、”优秀编辑“奖。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栏目设置

  邓小平理论、多党合作、非公有制经济统战、民族与宗教、文化统战、台湾问题、社院建设、中华民族凝聚力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杂志收录情况: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杂志投稿须知:

  来稿要求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来稿文责自负,文章力求简明严谨,资料数据正确可靠,全文字数一般不超过10000字,必须包括: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一、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文题

  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的最主要内容,且便于检索,一般不超过20字。题名中的名词术语应标准化。

  二、作者简介

  位于文章首页地脚,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略)、籍贯、单位、职务、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三、摘要和关键词

  文章正文前必须有中文摘要、关键词等。摘要一般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要素,结果和结论可合并,字数一般以200字以内为宜。关键词可选3~8个。如果需要,请同时附上英文摘要。

  四、正文

  1标题层次的划分,一般为3~4级。第一级标题1;第二级标准1.1;第三级标题1.1.1;第四级标题1.1.1.1,依此类推。各级标题序号均用阿拉伯数字左起顶格书写,除结论部分外,第一、二级层次要有标题。有标题时,在编号后空一格写标题,另起一行(缩两格)写具体内容。标题应简短明确,以不超过15字为宜,题末不用标点符号。

  2图:图上符号要清晰注出,所视部位与背景对比度要大。图上符号与正文完全一致,函数图的纵横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要注出其中文名称、代表符号及法定计量单位(与坐标位置平行写出)。例如:重量m/kg

  图纸不要贴在稿纸上,所有的图必须在文稿中留出相应的位置,并写出图号(全文连续编号)、图题和图注,图题要有自明性。例:“试验安排”应具体写为“×××××试验安排”。

  3表:务必使表格科学、简洁、自明,按国际要求采用三线表,表头不允许有斜线。物理量的中文名称、代表符号及法定计量单位三项要著录齐全,如:压力P/Pa。

  4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序号按先后连续编码,并置于方括号([])中作为右上角码注出,如参考文献序号作为文句的组成部分,则不作为角码,如:“方法见文献3”

  五、参考文献和注释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于文后。文献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3]……),要在文中标出序号的位置(右上角标)。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乡镇美食旅游的动因研究——以台山市广海镇非公饮食企业为例————作者:刘玉芽;武卓熙;范浩杰;李智钰;

摘要:伴随乡村振兴工作,美食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对美食旅游的动因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地方非公经济的发展。文章梳理国内外美食旅游研究现状,并运用游客满意度理论,采用多种现代技术分析方法最终归纳出游客美食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台山市广海镇美食旅游以海鲜为主,游客满意度较高,但存在品牌知名度不足、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提升美食体验、加强宣传、丰富美食种类...

凝聚统战力量布局商业航天赛道的路径研究——以东莞市为例————作者:高锡蓉;单俊威;孙霄汉;韦施威;

摘要:商业航天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统一战线则能够广泛凝聚共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因此,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凝聚各方力量,对于推动商业航天赛道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中心,具备发展商业航天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潜力。为此,本文以东莞为例,深入分析目前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现状,并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提出东莞凝聚统战...

当代中国政治符号的建构、传播与应用分析——以北京天安门为例————作者:王军;付文佳;

摘要: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符号体系中,北京天安门是政治符号的典型代表。以北京天安门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揭示政治符号的建构逻辑与发展规律。天安门之所以被赋予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进而能够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和使用的典型政治符号,在建构逻辑上主要体现为时间建构、空间建构、文化建构,在有效传播上主要体现为以语传意、以媒传情和以仪增信。充分发挥天安门作为政治符号的重要政治功能,需要完善建构意义以彰显天安门的价值整合功能...

“弘扬留学报国传统 集聚海归青年人才”实践路径探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作者:卑圣丹;征明明;

摘要:归国留学人员是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背景并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高知群体,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新征程上持续弘扬留学报国光荣传统、吸引更多海归青年人才来通创业就业,将有助于南通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能和创新创造活力,也有助于留学人员在可观可感的江海大地上大展其才、实现价值。本文从留学报国的共同信念、政策支持、平台载体和情感纽带四部分总结了当前南通市归国留学人员工作取得的阶段性...

新时代统一战线服务“百千万工程”的优势作用研究——基于广东省中山市和江门市的调研————作者:祝全永;刘芳惠;

摘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广东省积极实施和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重大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出新时代统一战线服务“百千万工程”的独特优势和特色发展之路。新时代统一战线积极发挥凝聚人心的政治优势、聚合人才的智力优势、反映多元利益诉求的社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的协调优势和民主监督的职能优势。因此,亟需提炼统一战线服务“百千万工程”的一般性规律,坚持强化政治引领,凝聚社会共识;强化机制建...

新时代协商民主在乡村的有效实践范式研究——基于村民理事会的视角————作者:张敬晨;

摘要:村民理事会的出现是村委会行政化治理困局的缓解之道,是村组利益关系有效调适的政治化表现,是乡村民主政治有效参与的实践需求,是乡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现实呼唤。村民理事会以协商民主为运行理念,以村民小组为治理半径,以熟人关系为文化支撑,以公益事务为工作重点,以村规民约为制度保障,构建了新时代协商民主在乡村社会有效运行的实践范式。村民理事会要正确把握自治组织的定位,进一步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协商...

中国共产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演进、重要意义与基本经验————作者:张洪芬;陶丽;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领导核心。立足大历史观,中国共产党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紧密围绕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不断赋予中华民族凝聚力以新的时代表达,推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中国共产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了磅礴伟力...

新质生产力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研究————作者:刘伟杰;甘晓凤;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共同的目标,两者都是为了最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质生产力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创新经济动力、凝聚社会合力、激发生态活力。加快构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制度创新为保障、管理创新为支撑的赋能运行机制,可以为新质生产力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传播民族共同价值、维护信息安全、构建刚性制度

论我国文化润教的哲学基础————作者:周骅;王德睿;许烨;

摘要:我国的宗教文化具有人文理性与道德教化并重、实用理性与礼乐文明相生、自我修养与内在超越同步的三大特性。现代视域下制度化、实体化的宗教,更侧重社团组织、宗教仪轨与神学建构,与中国传统信仰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悠久的中华文化是宗教生成的土壤,我国文化对于宗教的浸润具有因机设教、形式多样、圣俗交融的独特优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文化润教作为新时代我国宗教中国化的重要举措,具有逻辑必然性、独特性与必要性。用...

华人华侨统战工作数字化转型的机制创新——基于汕头潮籍侨胞的实践————作者:林弘涛;

摘要: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与侨情代际变迁叠加背景下,如何通过机制创新破解传统统战模式的信息壁垒与文化认同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汕头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其通过“三大工程”构建数字文化基座、以数字经济重构侨资生态、依托“两大盛会”创新情感联结的实践路径,提出“文化-产业-情感”三位一体的统战数字化转型新模式。研究发现,统战效能的提升不仅需要数字基建与政策迭代的技术赋能,更需构建数据流动中文化认同强化...

东江纵队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作者:王金豹;邹蒲陵;

摘要: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斗在华南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在抗战中,东江纵队积极配合全国各地抗日力量和盟军,英勇打击敌人,为抗战胜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敌后三大战场之一”。东纵精神是东江纵队在极困难情况下坚持抗日,因地制宜地创造性贯彻中央指示,为党和国家做出突出贡献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东江纵队在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中,形成了“不怕...

论“第二个结合”的生发维度————作者:莫楠;

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第二个结合”)是基于人民认同的历史、理论与现实必然。其生成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基因、认识规律及实践基础,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与中国共产党回应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现路径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人民利益为价值依归,通过思想解放与思想统一的有机协调与动态平衡,构筑坚实的思想与行动基础,为文化现代转型提供实践指引

比较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对资本主义文化的三重超越————作者:崔高帅;张晓洪;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文化主体性、价值内涵、文明观念三个层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化的三重超越,为人类文明进步开辟了崭新的道路。资本主义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这种以资本为核心、过度追求盈利的文明模式,连同其伴随的殖民侵略和世界霸权体系,表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并非文明发展的唯一路径,更不应被视为普世标准。习近平文化思想则对资本主义文化实现了三重超越:在文化主体性层面,从资本主导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重...

统一战线党内法规的内涵层次、体系架构与功能定位————作者:花勇;何蕊;

摘要:统一战线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中央统战部、省级党委制定的规范统一战线工作,依靠党的纪律保证实施的专门规章制度。党的二十大第一次把坚持统一战线写入党章,是统一战线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里程碑。统一战线党内法规体系以党章为根本和统领,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为主干,《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为支撑,党的组织法规为保障,省级党委制定的统一战线党内法规为配套,构成一个内容...

知识分子德位关系思考————作者:黄明芳;

摘要:德位相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有知识、有地位的知识分子,客观认识和科学确立德位关系,以人民利益至上,把个人荣辱与国家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知识分子实现德位合一,要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同时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的路径优化与机制构建————作者:李祎妮;

摘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立足于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现状和利益诉求的分析,剖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探究进一步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的优化路径和工作机制

“政协主席接待日”:地方人民政协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研究————作者:史倩霞;闫红果;

摘要:开展“政协主席接待日”活动,是人民政协履职工作中的重要创举,开辟了“双向发力”的新赛道,巩固和发展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向纵深发展。凭借代表广泛的组织优势、联系沟通的协商优势、各显其能的智力优势、规范完善的制度优势,地市级政协主席与各界别委员和群众代表之间展开高质量的民主协商议事,产生了化分歧聚共识的良好效果。在具体的实践中,围绕科学设置议题、精心挑选界别委员、及时落实民主协...

新时代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机制优化及路径构建研究————作者:张鹏立;

摘要:本文围绕新时代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展开全面深入研究,阐述内涵特征、剖析现状问题、探析完善的机制和路径,旨在为推动人民政协履职效能提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人民民主价值目标、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在新时代不断发展完善,释放更大制度效能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主张的历史演进——兼论“第二个结合”的中华文明叙事逻辑————作者:夏辉;

摘要:本文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变革放置在历史演进的时代命题,即革命(建设)、发展(改革)、守正(治理)中予以考察,解析各阶段文化主张的内在逻辑和审思重心,认为“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蕴藏着以中华文明叙事论证中国道路正当性的文明叙事转向

文化新质生产力:驱动城市软实力跃升的创新路径————作者:郭柳纤;

摘要:文化新质生产力作为城市软实力竞争的关键驱动力,通过创新内容、技术融合和跨界合作,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国际影响力。未来,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将愈发依赖于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深度挖掘与高效运用。因此,通过以创意内容为核心,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质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激活人文经济发展新动能;以政产学研为依托,打造文化人才集聚新高地;以业态创新为引领,塑造数字文旅消费新场景;以制度设计为保障...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