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建筑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铁道建筑

铁道建筑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2027/U
国际标准刊号:1003-1995
主办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主管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查看铁道建筑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铁道勘测与设计工程技术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铁道机车车辆工人机车车辆技术期刊

   《铁道建筑》1961 年7 月创刊,报道铁路工程、铁道工务领域的最新进展,重点关注国内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维修技术,跟踪世界铁道建筑领域最新发展动态。 读者对象:铁道、交通、建筑、水电、市政、煤炭等部门桥梁、隧道、路基、轨道等专业从事科研、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维修、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和高校师生。

  《铁道建筑》属中央级科技刊物,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工程技术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编辑出版。《铁道建筑》从1991年起连续被选为我国铁路运输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2000年名列第四)。1989年起被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和分析用刊。1999年被选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铁道建筑》1988年获铁道部优秀情报二等奖。

  本刊设有:本刊特稿、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路基与地基、建筑材料、设计和监理、世界铁路等栏目。

  读者对象编辑读者对象:铁道、交通、建筑、水电、市政、煤炭等部门从事相关专业的设计、施工、制造、养护、科研等工作的技术、管理人员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

  阅读推荐:铁道经济研究

  《铁道经济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93年,由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主办。综合经济科学杂志-运输经济学术刊物。关注中国铁路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现实难点问题,系统报道国内外铁路发展状况,跟踪国内铁路改革进程。主要读者对象:铁路各级管理干部、理论工作者、经济研究专家、工程咨询及技术标准管理人员和路外各相关产业部门、国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研究部门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特稿、局长论坛、多方经营、运输市场、大视角、热点探踪、改革思维、经济观察、财务管理等。

  铁道建筑最新期刊目录

轨道安全检监测技术架构研究————作者:谢艳霞;

摘要:针对缺乏统一的轨道检监测数据管理平台及标准、“信息孤岛”现象突出等问题,本文系统梳理了轨道几何不平顺及车辆动力学超限、钢轨服役状态不良、轨道结构部件状态不良和无缝线路失稳四类轨道安全风险项点的现场管控手段及检测周期,提出了轨道安全检监测技术架构的建设目标,重点围绕轨道安全、人员安全和数据安全构建了轨道安全检监测技术体系架构,并对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搭建了轨道安全检监测平台,实现了道岔状态检...

宽轨50 kg/m钢轨9号道岔升级为60 kg/m钢轨9号道岔关键技术研究————作者:杜希振;

摘要:阿拉山口站和霍尔果斯站邻近哈萨克斯坦,是我国西部的铁路口岸编组站。近年,随着口岸过货量增加,既有宽轨50 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尖轨侧磨、辙叉塌陷等典型病害突出,由于国内正线已普遍采用60 kg/m钢轨,该(50 kg/m)道岔难以满足跨区间无缝线路条件,也限制了线路整体的大通过总重能力。因此,本文结合道岔现场伤损情况,系统分析了宽轨1 520 mm轨距道岔伤损的关键影响因素,形成了支撑60 k...

振动碾压时路基的三维应力响应————作者:刘海强;李顺群;李有兵;井乐炜;张凯;周燕;赵宇辉;张帅伟;

摘要:为揭示振动压路机碾压过程中路基的三维应力状态演变规律,开展了碾压过程应力测试。结合数值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了在压路机作用下土中应力状态、土层沉降及其对压实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碾压荷载下土的应力与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振动轮的振动状态显著影响土层内的应力分布,其中弱振作用下的竖向应力约为静压应力的2.1倍,前进碾压产生的三维应力小于后退碾压产生的三维应力;振...

铁路综合体上盖建筑振动传播规律测试与影响评价————作者:宋启宇;

摘要:铁路站场上盖综合开发被视为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和实现站城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广州白云站及上盖建筑开展振动测试,揭示列车在建筑物楼板上运行引起的站房及上盖建筑振动规律,研究适合站城一体开发的振动控制标准,评价列车振动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列车运行产生的振动在站台层、落客区的影响范围分布较广,Z振级在55~90 dB;在上盖建筑内部振动强度有所衰减,Z振级在55~80 dB。振动随着建筑高度...

声明

摘要:<正>据有关方面反映并经编辑部核实,一些不法分子假冒《铁道建筑》杂志社名义,以虚假网站形式,仿冒本刊主办单位、主编、征稿须知等等信息欺骗广大作者。现有关部门已就此介入调查,通过法律途径向假冒者追究相应的责任,维护科技出版秩序,维护本刊和作者、读者的权益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终张拉后30天内徐变上拱分析————作者:朱希同;李清池;胡所亭;

摘要:为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终张拉后30 d内的徐变上拱效应,以轴心受压混凝土试件为对象,设置与简支梁终张拉参数相关的计算工况,在JTG 3362—2018《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徐变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考虑环境温湿度的影响,通过分析该工况下试件的徐变系数来拟合简支梁上拱的徐变系数。结果表明:本文的理论计算结果与简支梁上拱徐变系数实测值接近,简支梁终张拉后第30天的理论值与实测值偏差最...

狮子洋大桥主缆锚固系统设计————作者:蔡銮;汪威;唐贺强;郭日强;郭峰超;

摘要:主缆锚固系统作为悬索桥的核心受力构件,承担主缆的巨大拉力,对材料的耐久性和施工质量提出了极高要求。为提升悬索桥锚固系统在强腐蚀地下水环境和超大主缆拉力下的耐久性,以主跨2 180 m的狮子洋大桥为例进行研究,系统地分析材料性能、钢结构连接方式、耐久性设计及结构受力特性。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锚碇和锚固系统整体模型,分析在主缆拉力作用下锚体混凝土和锚杆的力学响应。结果表明,锚固系统传力路径明确,应力...

盾构隧道内爆炸作用下混凝土本构模型的适用性对比————作者:刘性帅;张振;张丁凡;付彬;

摘要:为研究不同混凝土本构模型在隧道内爆炸数值模拟中的适用性,首先,对混凝土损伤(Kinematics and Compliance,K&C)模型、脆性损伤模型、HJC(Holmquist-Johnson-Cook)模型和RHT(Riedel-Hiermaier-Thoma)模型4种常用的动态本构模型的特征进行了对比;而后,依托盾构隧道内爆炸模型试验,建立围岩-管片-螺栓精细化数值模型,使用不同动态本构...

基于BIM+GIS的铁路隧道标准化快速建模方法————作者:陈浩然;王佳慧;

摘要:针对铁路隧道工程面临的高精度模型构建效率低、数据标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的铁路隧道标准化快速建模方法。该方法融合了GIS地形处理与BIM参数化建模的优势,将两者有效集成,实现了模型与场景的深度融合。采用几何语义描述隧道衬砌结构,可以减少建模过程对...

大跨度曲线槽箱组合梁桥的涡振性能————作者:庄碧涛;吴刚;薛达;王力东;兰布尔;陈偲鹏;

摘要:以新建揭阳—惠来铁路跨梅州—潮汕高铁(72+72)m槽箱组合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通过1∶60刚性节段模型风洞试验,测试成桥及施工状态下风攻角为-3°、0°和+3°时的主梁涡振响应,并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仿真对主梁涡振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桥状态下主梁涡振性能良好,施工状态下槽形断面风攻角为0°时竖弯涡振较为显著,箱形断面各个攻...

既有线平纵断面重构设计模型及求解方法————作者:丁有康;程新茂;何航鹏;何占元;楼梁伟;

摘要:受列车长期荷载作用、地质条件变化、维修作业无精测数据支撑等因素影响,部分既有普速铁路线路实际空间位置相对原始设计位置发生较大偏移,须通过线路复测作业对平纵断面进行重构设计,获取贴合当前实际的线形参数。本文针对既有线平纵断面重构模型及求解方法问题,综合考虑线路平纵断面参数、特殊区域绝对位置等限制条件,建立了以整体偏差最小为目标的既有线平纵断面重构设计模型,并对比了枚举法、拟牛顿法和遗传算法三种求解方...

高速铁路千米级跨度桥梁的伸缩规律————作者:李隐;

摘要:为应对跨度更大、结构更复杂的桥梁给养护维修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以上海局集团公司管内运营的沪苏通长江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为例,对两座千米级跨度桥梁梁缝间距、钢轨伸缩调节器尖轨基本轨相对位移、固定钢枕间距等开展分析。经评估,两座大桥服役状态良好。调节器是大桥的关键部位,本文重点分析了其与温度的相关关系,认为以±3℃作为测量误差可为日常巡检提供判定标准,便于伸缩异常情况及早发现与整治。对大跨度桥梁在设计、...

壁面吸声方案对高速铁路隧道内近场气动噪声的影响————作者:李卓明;王子洪;王志伟;马伟斌;

摘要:为了分析壁面吸声方案对高速铁路隧道内近场气动噪声的控制效果,考虑声波在壁面反射和波对流效应的影响,结合大涡模拟和声扰动方程,在三维隧道空间内实现近场气动噪声求解,并通过实测值验证数值仿真方法的准确性。设计了拱脚处铺设不同高度隧道壁吸声材料的吸声方案,进一步开展了不同方案下近场气动噪声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拱脚处铺设吸声材料可以降低隧道各处气动噪声,其中1/2车高以下铺设吸声材料的吸声方案所需吸声材...

双块式无砟轨道基础上拱整治暗挖基床法力学行为研究————作者:张云飞;张正;刘成;谢铠泽;徐浩;赵振航;

摘要:针对某高速铁路路基段上拱病害,基于暗挖基床法整治技术方案,仿真分析不同开挖步骤和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路基脱空、调整支承失效等工况对轨道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并检算了横向限位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施工步骤中,钢轨的最大位移为1.36 mm,最大应力为43.68 MPa,变化幅度较小;在最不利组合作用下道床板和支承层的纵向、横向弯矩均小于弯矩设计值;路基应力的最大值为0.064 MP...

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离缝植筋有效性研究————作者:陈子豪;

摘要:针对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板下离缝植筋锚固措施,建立了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板下离缝植筋分析模型,考虑轨道板板端初始离缝与两点植筋、三点植筋两种植筋方式,对比分析了温度荷载作用下初始离缝宽度、植筋方式对离缝控制效果以及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初始离缝宽度的增加,植筋后轨道板离缝发展宽度最大值呈非线性增加趋势,初始离缝宽度超过3.0 mm后其增速逐渐增大;两种植筋方式均能够控制...

高铁弹条感应加热工艺优化————作者:王培;于毫勇;汝继来;

摘要:为了确定使弹条获得更高疲劳性能的优化感应加热温度,优化感应加热工艺,本文以高铁W1型弹条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金相组织、晶粒度、硬度、拉伸性能、冲击性能试验,以及试样旋转弯曲疲劳和弹条疲劳两种疲劳试验,研究了感应加热温度对弹条的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950、975、1 000℃三种感应加热温度下均可获得良好的淬透性、超细晶粒和基本一致的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和硬度一致并满足标准要...

地铁线路钢轨磨耗预测及演变规律————作者:刘增华;温炳光;李林;李伟;温泽峰;

摘要:以国内某地铁线路为依托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考虑了九种实测车轮型面,结合HertzFastSim算法、Tγ/A-磨损率函数、钢轨型面平滑与更新策略对钢轨磨耗演变进行了研究,建立钢轨磨耗预测模型,并对比分析了CHN60和60N两种钢轨廓形在半径R=300、800 m曲线段以及直线段的磨耗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相同通过总质量下,外轨磨耗大于内轨,且外轨更倾向于发生侧面磨耗,内轨以及直线段钢轨主要表现为...

铁路连续梁新型非对称长力臂法墩顶转体技术————作者:张帅;刘凯;何平根;李泽腾;

摘要:铁路转体法施工的连续梁在工程中大量应用,为克服传统转体施工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新型非对称长力臂法墩顶转体技术,通过计算分析、方案比选等方式开展了转体过程结构稳定性及受力分析、新型转体球铰和转体牵引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非对称长力臂法墩顶转体具有边跨自配重、多点支撑的特点,能够实现大纵坡、小曲线等复杂工况下连续梁全转体过程的高稳定性;发明的一种集成施工转体功能与成桥约束功能的新型转体球铰,通过调节垫板...

双线盾构下穿超大型铁路编组站地表沉降控制及敏感参数分析————作者:李金武;邵唐砂;张聪;

摘要:双线盾构隧道施工过程引起的地表沉降会对周边建(构)筑物造成损害。以郑州地铁8号线盾构隧道下穿郑州北编组站工程为背景,选用Mohr-Coulomb本构模型进行下穿施工的数值模拟,研究隧道开挖对地层竖向位移和地表沉降的影响,以有效控制下穿施工对编组站的影响。选取铁路路基弹性模量和盾构同步注浆浆液的弹性模量作为变量,对地层沉降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隧道中心线两侧8 m范围内地层沉降显著,最大沉降...

基于HHT的深厚基覆型边坡地震损伤模式研究————作者:张宁;黄韬;苏祝政;王静;席呈虎;

摘要:为探明地震作用下深厚基覆型边坡的失稳机制,以西南山区某深厚基覆型边坡为依托,构建含双层覆盖层的边坡测试模型并开展了振动台试验。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方法获取了不同覆盖层和基岩的时域-频域-幅值特征,结合观测到的边坡破坏现象,揭示了边坡地震损伤模式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HHT方法可以有效分析地震作用下深厚基覆型边坡的破坏模式。地震作用下浅表层、厚...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