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社会科学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湖北社会科学

湖北社会科学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2-1112/C
国际标准刊号:1003-8477
主办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主管单位:中共湖北省委社会科学
查看湖北社会科学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科技经济导刊经济杂志
下一本期杂志:发现科技杂志

   《湖北社会科学社科类期刊,创刊于1987年,是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共湖北省委直接领导的综合性应用理论月刊

  《湖北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工作指导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大胆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求真务实,融现实性与理论性于一体,可读性强。

  《湖北社会科学》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湖北出版佳作奖。

  湖北社会科学杂志栏目设置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文明研究、社会建设研究、理论答疑、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经济论坛、人文视野、法律园地、教育论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传媒研究

  湖北社会科学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湖北社会科学杂志社征稿要求

  湖北社会科学投稿指南

  湖北社会科学热忱欢迎学界同仁和广大理论爱好者惠赐佳作,踊跃投稿。

  1、论文应有创新意识,内容充实、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立意新颖、文字简练。

  2、稿件应遵守学术期刊规范要求。来稿请附摘要(100-300字)、关键词(3-8个)、作者简介(作者姓名、出生年、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城市、邮编、电话、电子信箱),文尾参考文献应与引文对应并注明作者、文献名、出版社或刊物名、出版地、出版年、原文页码(详见附录)。

  3、来稿文责自负,一般以8000字为宜。本刊有稿件删改权,在稿件刊出后有权在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的本刊网页上登载,如不同意,请来稿时注明。

  4、来稿请注明专投本刊,严禁剽窃、抄袭行为,反对一稿多投。凡发现此类行为者本刊予以追究,今后不再刊发其论文。由于人力和经费限制,恕不退稿亦不能逐一答复,若投稿后40天仍未收到编辑部任何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5、凡在湖北社会科学发表的文章获奖或被其他报刊转载、摘登等,请及时通告本刊编辑部。本刊版权所有,允许转载、摘登和翻译,但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6、投稿请采用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电子邮件时请在邮件主题中写上文章标题及作者姓名。

  阅读推荐:宝鸡社会科学

  《宝鸡社会科学》陕西社科杂志,创刊于1983年,是由宝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社科刊物。本刊支持开展理论研究、对策研究、应用研究,突出地方特色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研究,探索提供交流平台。主要栏目:学习与思考、大城市建设研究、西部大开发、周秦文化、姜炎文化、陈仓文化、政治文明、文化建设。

  湖北社会科学最新期刊目录

全球史观视域下的清代墨学与西学互动————作者:解启扬;

摘要:从全球史观视域考察,清代墨学与西学的互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教士对墨学的译介与墨学西传;二是“西学中源”论助力墨学与西学比较。前者是中学西播,后者是西学东渐。二者都不同程度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与全球历史发展进程相悖,但已经显露出全球史观的历史痕迹。近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要求去除中心思维,以全球史观审视世界,以此来看,所谓的中西问题实际上从属于古今问题。既然全球化与现代化不可避免,墨学与西学在...

从“格物穷理”到“科学方法”:朱子“格物说”在晚清中国的新诠释————作者:王新宇;

摘要:作为朱子哲学的核心义理,自南宋至于清末,“格物说”几乎主导了思想史的发展与演进。随着晚清西学全面输入,“格物”思想与西洋科、哲学相交织,获得了全新之诠释。然晚清以来学者之“格物”诸说,仍是不离朱子理学“心物合一”精神而进行的革新:从试图用“格物穷理”解释西方科学技术背后的基本精神,到通过分析“虚实关系”进一步探寻“格物”所内含的科学因素,再逐渐将“格物”诠释为一种科学方法。这种对朱子“格物说”的新...

从革命叙事到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纪念话语的历史嬗变及价值作用————作者:梁杰皓;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抗日战争纪念话语,因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话语内涵和主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日战争纪念话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抗战的主张,同时还传递战后和平建国的理念,服务于动员民众、凝聚共识的政治目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话语重心转向批判美帝国主义霸权行径,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强化中国与苏联友好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抗日战争纪念话语突出铭记历史、总...

“赛博共产主义”是否是“共产主义”的当代形态?——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考察————作者:田曦;

摘要:“赛博共产主义”理论是近几年信息技术兴起及广泛应用背景下,国外左翼理论界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之一,并且由于招致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批判而备受关注。“赛博共产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数字技术的运用为计划经济提供了技术条件,消除了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赛博共产主义”无形中被视为“共产主义”的当代形态。然而,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审视后发现,“赛博共产主义”在三个层面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第一,认为新...

“容错”:统合程序导向型问责和结果导向型问责的制度创新————作者:涂文燕;杨帆;

摘要:“容错”是当前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健全约束与激励并重的问责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容错”的目的,在于缓解程序导向型问责与结果导向型问责在实践中由于过度强化或内在冲突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两类问责呈现出三组张力:规则时间与客观效果、程序遵循与改革创新、遵从负担与行政效能。根据两类问责导向的动态变化关系,可构建移动问责风险边界模型。惩处型问责营造的刚性制度环境,将延展、扩大问...

以五年规划推进中国工业化的逻辑必然、历史演进与实践策略————作者:李延泽;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工业化依托五年规划这一重要载体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如今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生产理论、各国运用计划手段实现工业化的成功经验以及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国情与国际环境共同构成了以五年规划推进中国工业化的三重逻辑。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主线,回顾历次五年规划不难发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历经探索奠基、改革拓展、转型深化和创新引领四个阶段。以史为鉴,进而总结出以五年规划推...

一种理性的假设:党纪轻处分追究时效的应然向度————作者:王译;

摘要:自2014年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经历了三次系统性修订。在轻微违纪行为的处分认定过程中,党纪轻处分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中占绝大多数比例。以刑事追诉、行政处罚时效条款为参照,“一般追究时效”和“特殊追究时效”乃为时效规则的“一体两面”,而党纪处分追究时效在党的监督保障法规中尚未形成有效的规范文本。将党纪重处分排除在追究时效之外,是由“治党务必从严”的政...

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北省半导体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经验借鉴与实现路径————作者:张劲松;张楠;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湖北省高度重视半导体产业的全面升级与创新发展。作为整个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湖北省半导体设计产业存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环境待优化、头部企业引领作用不明显以及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半导体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和竞争力提升。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可以重构半导体设计产业的生产要素、组织方式和价值创造模式,形成具有自主演进能力的创新型生产力体...

“目”与早期中国王政————作者:孙成龙;骆冬青;

摘要:早期中国,古人从朴素的视觉经验出发,观察理解世界,以“目”为宇宙创辟之根基,并以此思考王政。先人以“目”譬“政”,目的在取“目明”的功用来希冀王政的清明。王政之明,得益于“目观”的顺畅运行。但“目”在现实中的感官局限,注定了王政“眇”而不明的困境。在早期中国王政中,王取“眇——小目”之义形容自身,以自谦不足,旨在彰显其敬天遵道,并愿用臣民之“目”补己“目”之不明。故而,“目”在早期中国王政中是借由...

发现制度的“弹性”:作为过程的宋代避讳制度史之书写与实践————作者:王宁;

摘要:与思想史、政治史不同,制度史的研究路径能帮助研究者更迅捷且有理据地勾勒出中国传统政治内部某一研究对象的基本轮廓与核心支柱。以“过程”为中心观视制度,我们会发现宋代避讳制度在避讳文化、避讳文本、避讳实践、避讳记载等“过程”序列中拥有着巨大的理论张力:由避讳制度文化所显像化而成的避讳文本,在实际运作中却往往因现实制度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干预影响,在思想与现实的交织震荡中呈现出围绕避讳制度所规定“中线”...

美元体系重构与人民币国际化机遇、挑战及应对————作者:何二龙;徐静;黄俊立;

摘要:当前全球经贸体系和货币体系正在剧烈调整,美债风险上升动摇美元信用基础,贸易逆差收缩淤塞美元环流网络,经贸格局调整重塑美元结算体系,美元困境加速全球货币体系重构,人民币国际化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但同时要看到,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在实体层存在实物流与货币流协同不足,技术与货币共生网络尚未建立;在金融层市场深度不够,在岸与离岸联动不足以及跨境清算网络效率不高;在制度层货币政策透明度和预期管理失序,法律体系跨境...

英美时间哲学中的“事件”概念分析————作者:陈群志;

摘要:当代英美哲学对时间变化的讨论,牵涉如何正确理解“事件”概念以及“事件”与“事物”区分的问题。在此之中,对“事件”与时间之关系的不同认知成了A—理论与B—理论相争的基本问题之一。由此,必须首先澄清“事件”的基本界定,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事件”的同一性标准如何确立。仔细考察相关论述可知:B—理论家对A—理论家所阐述的“事件”概念是有所误解的,他们试图把一种原子化的“事件”强加在“A—特性”之上,以便混淆...

论思想政治教育定量研究的出场、困境与突围————作者:卢岚;

摘要:以智能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场域打开了全新的疆域,并将数据驱动的视野与方法强势带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定量研究按下了快进键。和其他学科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当求跨学科理论资源与测量方法的支持,以大数据和高运算力为支撑来挖掘其可计算化的潜力,实现对人的思想行为数据的海量收集与深入分析,采用数学工具、统计分析等手段测量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因此,定量研究不仅是对思想政治...

网络内容治理中政策工具的选择逻辑与优化——“工具特征”视角的分析————作者:张世政;周建青;刘航;

摘要:政策工具能否被科学合理地选择与运用,关乎政府治理的成败。然而,在网络内容治理领域,当前的政策工具选择却呈现出“工具理性”色彩,对强监管工具的偏好使得网络内容治理存在低效率刚性,甚至产生了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危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政策工具选择的内在逻辑。考虑到“工具理性”取向下政策工具选择的核心表征在于依据政策工具的特征建立与治理绩效特征之间的关系。因此,从政策工具特征这一视角出发,在明确网...

政府平台何以赋能市域社会治理——“需求—回应”框架的组织机制分析————作者:李忠汉;王文浩;

摘要:超越平台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的单一技术逻辑而深入到组织机制层面,是数字时代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需求—回应”解释框架,依托典型案例对政府平台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的组织机制、效能逻辑及其功能边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作为不同于单一科层制的组织形态,平台赋能市域社会治理呈现出敏锐化感知识别、整体性治理、精准化监督考核的组织机制和“层级优势+平台驱动”的效能逻辑。在此基础上,将市域多层级政府吸纳和归并至一个...

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中的权利配置及其实现————作者:张素华;吴雯琛;

摘要: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历经数据资源化和数据产品化阶段,形成了以公共机构为主导的一级市场和以市场主体为主导的二级市场,并产生了全新利益格局。为落实数据产权结构化分置的制度要求,可通过赋权方式将数据利益配置给参与授权运营的公共机构与市场主体。赋予公共机构对公共数据资源的持有权能够激发其数据供给动力。为平衡授权运营中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冲突,需强调持有权中的管理权能,严格限制收益权能。市场主体享有对公共数据资...

数字化时代资本形态演化及其本性探究————作者:黄龙;蔡晓辉;

摘要: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对于我们在数字化历史新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站在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视角,数字资本同时呈现为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的双重属性:前者表现为生产方式、存在形式以及可感知性和超感知性;后者表现为对当前劳动关系的重塑和对劳动要素的深刻影响。数字资本的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作用于数字资本的生成...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泛滥样态与调适路径————作者:张迪;张力伟;

摘要:在数字中国战略纵深推进背景下,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面临着技术赋能潜力与治理实践异化的张力。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过程中,滋生出技术应用的泛滥样态,掣肘数字化转型实效。通过解构数字技术与治理系统的互构机制,揭示出技术工具的过度扩张引发治理效能衰减现象,具体表现为基层实践中存在概念空转、信息过载、平台冗余与创新泡沫四重样态。进一步,运用“结构—过程—功能”的整体性分析框架,揭示了这种技术扩张如何引致...

建构与认同:区域红色旅游形象数字传播研究————作者:郑永涛;

摘要: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以革命精神为内涵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是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基于红色旅游产生的旅游形象传播,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助力经济建设,发扬文化魅力。结合数字时代突破性的技术革新,数字媒介对于区域红色旅游形象的形塑呈现出传播主体全民化、内容供给精准化、实时性与场景性并行,以及多向交互与“圈层化”等特征。在区域红色旅游形象的建构中,差异性意义符号的找寻与数字化呈现是关键,区域红色旅游基地...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作者:种项谭;

摘要:在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核心的当下时代,科技赋能、科技创新的加速效应也必然在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全面体现,全链条数字化渗透、零碳工厂规模化推进、未来产业“抢滩布局”、产业集群“强链补链”态势显著、劳动力结构“两极化”凸显、“双循环”下人性化生产范式加快型塑,是新型工业化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发展路径的新现象,彰显出工业化进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对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视,以及对人民追求自...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