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地理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以展示、交流中国地理科学研究的成果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及对地理学应用和发展有指导性的研究报告、专题综述与热点报道等。创刊于1982年1月,2001年扩为双月刊,2010年扩为月刊,至2010年初共发表各类论文、综述、工作报告、书评、学位论文摘要等约2400篇。这些成果,为推动我国地理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我国地理科学界对中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领域出现的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术平台;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为制定相关决策,发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与理论依据。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杂志是2008年北大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分别于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获得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荣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5)、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1)收录。
【栏目设置】
陆地表层系统、土地资源与利用、经济与区域发展、水文与水资源、环境与生态、社会与文化、地球信息科学、城市与乡村研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大数据”热潮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甄峰,王波,ZHEN Feng,WANG Bo
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贸易格局分析 公丕萍,宋周莺,刘卫东,GONG Peiping,SONG Zhouying,LIU Weidong
泛亚高铁建设对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与中南半岛空间联系的影响 马颖忆,陆玉麒,柯文前,陈博文,MA Yingyi,LU Yuqi,KE Wenqian,CHEN Bowen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入湖输沙量影响的定量估算 徐夏楠,高建华,贾建军,Albert J Kettner,邢飞,汪亚平,齐述华,廖富强
城市湿地公园周边干扰对其水环境健康的影响——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李玉凤,刘红玉,蔡春晓,李玉玲,孙一鸣,LI Yufeng,LIU Hongyu,CAI Chunxiao,LI Yuling,SUN Yiming
长江中游沿江牛轭湖沉积及其环境意义——以长江荆江段天鹅洲、中洲子为例 贾铁飞,王峰,袁世飞,JIA Tiefei,WANG Feng,YUAN Shifei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黑土区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沙迪,翟清明,张雪萍,高梅香,SHA Di,ZHAI Qingming,ZHANG Xueping,GAO Meixiang
重庆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长寿区海棠镇为例 樊天相,杨庆媛,何建,潘菲,邓永旺,FAN Tianxiang,YANG Qingyuan,HE Jian,PAN Fei,DENG Yongwang
山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 王秀圆,阎建忠,WANG Xiuyuan,YAN Jianzhong
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分布及其与地形因子关系——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 哈凯,丁庆龙,门明新,许皞,HA Kai,DING Qinglong,MEN Mingxin,XU Hao
石羊河下游农户的生计风险及应对策略——以民勤绿洲区为例 赵雪雁,赵海莉,刘春芳,ZHAO Xueyan,ZHAO Haili,LIU Chunfang
电力工程职称论文:采煤工作面机电设备的选型与配套
【摘 要】伴随经济建设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采煤工作中的工作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为现代化机械采煤带来了机会。从过去的人力开采逐步向现代化机械采煤技术发展,是现在的趋势。
【关键词】电力工程职称论文,采煤工作面,机电设备,回采
在国外发达国家,全机械化采煤已经实现,而世界第一采煤大国的中国,依旧处于,人工采煤,半机械化采煤共同进行的基本国情。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对煤炭的需求。首先,我国发电系统主要是火力发电,其能源直接利用就是燃煤蒸汽机发电机组,而美国普遍使用的是内燃机发电机组,这就导致了两国对煤炭需求的根本不同。针对这些,近年来,国家对十几家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重点进行了预抽瓦斯使用发电的技术革新改创,然而我国的基本国情仍旧无法改变,这将是长期困扰我国对煤炭需求的根本因素。
地理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全球供应链中断情景下中国原油贸易网络的韧性研究————作者:肖雅琦;韦春竹;刘旭锋;黄耿志;薛德升;
摘要:原油贸易网络的研究通常缺乏对外部事件冲击下网络近实时自组织动态调整过程和韧性特征的探讨,本文基于船舶原油贸易流量数据,构建了2019—2021年间中国原油贸易近实时网络,并运用复杂网络的韧性β模型和“V型”曲线,分析2020年由全球疫情导致的供应链中断场景下,中国五大港口群参与的原油贸易网络的自组织动态调整过程及其韧性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原油贸易网络整体韧性处于中等水平:尽管港口群全球贸易对...
青藏高原人类活动适宜区与潜力区识别及开发利用导向————作者:杨华;徐勇;李九一;
摘要: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地。降低生态脆弱地区人类活动压力和合理安排人类活动空间是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关键路径。识别和优选青藏高原人类活动适宜区域对于协调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促进人类活动空间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包含土地、生态和水资源要素的人类活动适宜区与潜力区识别分析框架,从“土地适宜-生态约束-水资源限制”三个层次定量评价青藏高原人类活动适宜...
兼顾公平与效率的青藏高原多层级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拉萨市为例————作者:张锐;钟倩瑜;陶卓霖;程杨;
摘要: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且交通不便,医疗服务均等化面临巨大挑战,但目前仍缺乏针对青藏高原的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在1 km×1 km栅格的精细尺度下,评价医疗资源可达性及公平性,构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两阶段空间优化模型,以拉萨市各层级医疗资源为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1)医疗资源总体可达性从城区沿河谷和主要交通线路向外围递减,且不同层级之间差异明显,三级医院可达性空间分布最为不均衡。(2)第一阶段优化中,将...
双层次阈值下的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与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温宁宁;李艺格;陈劭锋;张丛林;
摘要: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其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面临多重挑战,亟须科学评估与策略支持。本研究构建了青藏高原县域SDGs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区域和国家双层次阈值评估青藏高原SDGs进展,并结合可解释性机器学习分析空间规划因素对目标进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区域阈值为量化县域间相对进展水平提供基准,但在目标整体表现偏高(如SDG 15)或偏低(如SDG 4和5)时易偏离实际水平;...
西南高山峡谷区作物-牲畜系统的垂直地带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作者:邹璐;周洪;阎建忠;
摘要:研究作物-牲畜系统的垂直地带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明晰农业系统演变规律,为农业重构及差异化发展提供依据。本文基于西南高山峡谷区的571份农户调查数据,综合农户的农业生产参与行为以及作物系统和牲畜系统的变化,将作物-牲畜系统划分为解体、不变、强化3种变化类型,总结西南高山峡谷区作物-牲畜系统的垂直地带性变化特征,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作物-牲畜系统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带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医疗急救服务可达性评价及优化研究————作者:刘庆芳;杨淼;程杨;宋金梦;陶卓霖;周侃;裴涵;
摘要:医疗急救服务可达性评价与多路径优化对于保障国家公园的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最短距离法和成本栅格法对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既有医疗设施在陆地救援和空中救援的可达性进行测度,并基于多层级医疗设施对急救服务体系进行陆空协作,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优化配置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的医疗急救服务陆地救援可达性较差,在国家公园道路两侧10 km缓冲区内,大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光伏产业园区的土地退化过程及其空间效应——基于土地退化平衡的视角————作者:魏佳荣;周侃;张健;
摘要: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但生态脆弱,系统评估其光伏产业园区集中开发下的土地退化过程及其空间效应,有助于促进清洁能源可持续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以青海省的塔拉滩、德令哈和格尔木三大光伏产业园区为例,基于土地退化平衡理论,构建涵盖土地覆被、土地生产力、荒漠化程度及植被动态的综合评估框架,系统解析了园区土地退化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结果显示:(1)三大园区光伏阵列用地优先占用生态状况较优的土地,阵列用地的...
青藏高原县域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推动机制————作者:魏金鹏;田明;卓玛措;
摘要:人口流动是改变青藏高原发展格局,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核心要素。基于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县域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并深入对比县域人口流入、流出的影响机制差异。研究发现:(1)青藏高原县域流动人口规模与活跃性显著提高,人口流动的地域类型从以非活跃型为主转变为以平衡活跃型为主、活跃净流出型为辅,县域整体流动活跃程度高达34.99%,青藏高原进入了人口流动活跃的“流动时代”。(2)县域...
面向新时期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障与人类活动调适”专辑序言————作者:周侃;徐勇;
摘要:<正>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可持续发展是维系区域及全球生态系统稳定、保障水资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科学命题和紧迫现实需求。随着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质量整体趋好、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面向未来气候变化加剧与人类活动强度提升的双重压力,新时期青藏高原不仅需要应对暖湿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等变化,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整体保护、系统修...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游憩活动可达性与生态保护价值的空间耦合性————作者:孙哲;王传胜;
摘要:国家公园游憩活动的可达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游客的可进入性与时间成本,预估可游憩区域以及不同游憩区域的潜在游客活动强度,从而可为公园保护地的等级划分和游客活动行为方式的管理提供依据。本文借助ArcGIS Pro空间分析模块提供的距离累积工具,分析了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的可达性。研究结果表明,受青藏高原现有道路系统建设状况的影响,国家公园群大部分地区的可达性较好,16个国家公园(片区)平均40.5%的面...
生态脆弱区居民生活污染治理感知及其对宜居性的影响——基于三江源地区1,159户家庭的问卷调查————作者:滕鹤郅;周侃;殷悦;侯林春;
摘要:生活污染治理是生态脆弱区宜居性的突出短板,揭示其治理效果及影响效应对提升生态脆弱区环境可持续性、改善居民福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三江源地区为典型案例,基于1,159户家庭问卷调查数据,剖析生态脆弱区生活污染治理设施配置状态、运行效果的居民感知及其与宜居性的内在关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测度固废与液废治理的居民感知对宜居性的影响效应,并通过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估计不同群体及地理区位下影响效应的异质性。结...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青藏高原乡村空间转型过程及机制——以互助土族自治县麻吉村为例————作者:尹君锋;叶思菁;宋长青;高培超;
摘要:乡村空间转型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构建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空间转型分析框架,以互助土族自治县麻吉村为例,深入剖析了高原型乡村空间转型的逻辑过程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从行动者网络视角看,乡村空间转型是在政府和市场等多重力量共同作用下各行动者相互作用、协同演进不断推动乡村空间功能、结构和关系等发生重构、更新的渐进过程,异质行...
青藏高原农牧区家庭能源转型分异特征及其综合效应————作者:党牛;王强;黄雪婷;徐茹玲;杨祎诺;张欣;
摘要:农牧区家庭能源转型已成为青藏高原人-地关系再适应的重要发展路径。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项目,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共获取1,591份家庭调查问卷,以此对高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生计方式家庭能源转型现状及其综合效应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分析了家庭能源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整体来看,青藏高原农牧业家庭能源消费结构较为初级,煤炭与传统生物质能占比较高。其中,不同区域中的西藏地区家...
青藏高原近120年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动态分析————作者:杨定;宋金平;杨振山;陈东军;
摘要:作为全球最大的重要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的土地正受到日益频繁的人为干扰而发生剧烈转型。本研究运用1900年代至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隐性转型、显性转型和功能转型3个维度分析青藏高原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湟谷地和“一江两河”地区,其面积在1900年代至1980年代持续增加、在1990—2020年不断减少;林地集中分布在青海东部和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南山地地区,其...
西藏主要边境通道发展导向与建设模式研究————作者:李佳洺;桂淳文;张培媛;张文忠;
摘要:研究以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的边境通道为重点,遵循“类型划分-关键节点识别-方案集成”的思路,将14条边境通道划分为4种类型:国防安全与经济发展双重导向型、国防安全主导型、经济发展主导型和特色发展型。结合对西藏边境国防战略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30个关键节点乡镇,构建“战略支撑基地-关键节点-前沿支点”的边境通道建设体系。同时,结合318国道、219国道等交通干线,强化以地级城市为主的后方基地的横向联系以及...
人本视角下城市街道景观对居民情感感知影响的量化研究————作者:郭晨阳;罗小毛;董文卓;谢治阳;胡传东;
摘要:城市是承载人类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探究城市街道景观对居民心理情感感知的影响,能够为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提供客观参考。本文以太原市核心城区为例,通过爬取街景图像构建数据集;运用深度学习与机器学习模型对城市街道景观与心理情感进行量化测度,通过空间统计模型辨识城市街道景观感知与居民心理情感感知的影响关联。结果表明:(1)城市街道景观中人工要素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城市用地格局密切相关;自然要素呈现出“中轴聚集-...
国家地缘安全环境演变机制研究——以非洲大湖地区国家为例————作者:胡洋;孔凡沛;胡志丁;
摘要:在区域国别学快速发展的机遇下,地缘环境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地理的结构性要素和地缘行为体是理解地缘环境的基本视角,而地缘体改变地缘安全环境的过程机制是研究地缘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非洲大湖地区为研究区域,将卢旺达、乌干达、布隆迪和刚果(金)的地缘安全环境治理作为案例开展研究。本文将地理的结构性要素融入冲突解决经验的指标评价系统,并将冲突治理机制作为调节变量,以此建构地缘安全环境演变的分析框...
Swin Transformer和ConvNeXt的融合无权重遥感场景分类方法————作者:奥勇;黄福星;赵永华;倪赟;丁志豪;李敏;
摘要: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到遥感场景影像的分类任务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遥感场景影像分类效率,然而,现有方法大多依赖模型的预训练权重,如果没有预训练权重,结果可能不理想。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融合Swin Transformer和ConvNeXt模型并在每个阶段融合之后利用EMA模块进行进一步的全局上下文信息提取的三分支融合算法(EMA_ConvNeXt_Swin Transfor...
基于政治生态学的自然保护地旅游活动冲突治理研究框架————作者:张海洲;陆林;
摘要:自然保护地旅游活动的生态利用与收益过程独特,把握分配逻辑和权力机制是破解冲突螺旋、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政治生态学通过政治与经济关联解释生态矛盾,为整合离散流变的自然保护与旅游研究提供了理论手段。文章首先梳理了不同学科自然保护地旅游活动相关研究成果,论述了冲突治理过程的政治生态逻辑和内在统一性。其次,基于政治生态学认识论,以冲突结构、结构成因、成因机制、机制治理的“冲突→治理”实践逻辑为主线,构建了...
中国胡杨黄叶观赏期的旅游客流时空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者:郑陈柔雨;刘家明;张书颖;任嘉敏;马爽;林诗然;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物候观赏引发的季节性客流波动现象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9大胡杨旅游地为研究区,基于气象数据、新浪微博数据、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提取胡杨黄叶观赏期时间,探讨2016—2020年胡杨黄叶观赏期的旅游客流时空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胡杨黄叶观赏期持续时长平均约为27d,适宜观赏期为21d。胡杨...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勘察科学技术
- 省级东华大学学报
- 省级黑龙江电力
- 北大核心电气传动
- 北大核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国家级人民公交
- 省级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省级南钢科技与管理
- 北大核心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 国家级科学中国人
- 北大核心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 国家级计测技术
- 国家级中国电业
- 北大核心制冷学报
- 国家级创业家
- 省级昆明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轻金属
- 国家级干燥技术与设备
- 北大核心石油钻探技术
- 省级明日
- 国家级风能
- 国家级影像视觉
- 省级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北大核心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 北大核心化学研究与应用
- 国家级城市与减灾
- 北大核心现代铸铁
- 省级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国家级辐射防护通讯
- 国家级日用化学品科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