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居住区环境的空间改造设计初探

所属栏目:2010年05月 发布日期:2010-10-23 09:12 热度:

  【摘要】针对我国中小型城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山水城市益阳为例,试图探讨其空间改造的设计原则,探讨适合我国中小型城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环境空间改造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既有建筑,居住区,空间改造,以人为本
  
  1中小型城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简单的“生存性居住”转向“高质量居住”。新建住宅小区的兴起,使其居住环境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而这又恰恰成为新建住宅区的卖点。中小型城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的内部自身环境及公共设施和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新老居住区的环境差异日渐增大。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我国住宅建设的规模逐渐扩大。我国中小型城市的居住区规划,从“居住区—街坊”的封闭周边式布置慢慢发展到沿街设置商店、餐馆的形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结构,对居住区环境有了初步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重视。
  既有建筑居住区有宅前宅后的绿地,有局部集中的小花园等活动场所,但环境布局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绿”,把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单纯理解为绿化设计。由于对居住区环境的局限认识,中小型城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总体环境布局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公共活动空间严重缺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休闲、交往、锻炼等日常需求。
  1.2植物配置形式单一,景观绿化呆板,色彩单调,季节变化不明显。有的植物生长过于茂密,严重影响了住宅的通风、采光及安全。
  1.3原有的景观小品、休息设施、路灯等公共设施孤立分散,由于缺乏维护和管理而变得陈旧破损,缺乏人性化设计。
  1.4道路、铺地等形式单一,没有任何变化,没有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考虑无障碍设计。
  1.5公共停车位严重不足,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乱停乱靠,损坏绿化,挤占道路,影响居民的日常出行,存在安全隐患。
  如何提高中小型城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其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使中小型城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的人们分享现代居住生活的舒适和便利,使其人们的居住环境差异缩小;这就需要对中小型城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环境的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其进行合理改造,使其满足居民对现代居住区环境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2益阳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环境的空间改造设计原则
  2.1坚持自然生态和地域性设计原则
  益阳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环境要在尊重、保护原有本市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资源,结合地形地貌、地理气候等精心布局、合理设计,创造接近自然生态的城市住区环境景观系统。例如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设计、活动场地的布置、景观建筑的建造、小品的点缀、室外家具布置、灯光照明等等。
  益阳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环境的空间改造设计更要突出益阳市的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充分表现益阳市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居民在居住区环境中能感受到本土人文精神,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需求。
  2.2坚持“以人为本”的无障碍设计原则
  居民对住区环境有着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既有建筑的居住区环境要强调对人的关怀,主要体现在活动场地、交往空间、景观小品等方面。要创造一个健康生态、具有亲和力的住区环境,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无障碍设计原则。
  益阳市既有建筑居住区中居住的部分居民年龄偏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如行动方便、表现活跃的低龄老人(常常兼有帮忙照顾儿童的责任);行动迟缓、日常行动需要帮助的老人;行动困难的高龄老人(目前总数少,但人数比例正快速增长)。住区中还有一部分年龄偏小的婴幼儿童,他们行动笨拙,防护能力差,但却十分好动,对周边环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在对益阳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环境的改造设计中应考虑无障碍设计。不能把无障碍设计认为是简单地增加残疾人专用坡道,还应包括铺装地面、建筑出入口、走廊过道、休息设施、标识物、绿化等所有与老年人、残疾人、婴幼童等弱势群体生活相关的细节设计上。
  2.3坚持动静结合和层次多样化的设计原则
  居住区户外活动区分成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两个活动区之间应有适当距离,亦能相互观望。动态活动区以健身运动为主,如太极、跳舞、扭秧歌等。活动区外围应结合廊亭、花架、座凳等小品布置乘凉大树及休息设施,以便于人们活动以后休息。静态活动区主要供人们晒太阳、下棋、聊天、学习等,可利用树荫、连廊、花架等以保证冬暖夏荫。
  益阳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环境的空间改造设计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应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
  益阳市既有建筑居住区户外环境空间往往比较狭小,道路不宽,停车位严重不足。可以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改造利用等,营造层次多样化的立体绿色生态开放活动空间。也可利用高低错落的树木、花草、山石、坐凳等,使户外活动空间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景观化和功能化。
  3探讨我国中小型城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环境空间改造的设计思路与措施
  在中小型城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环境的改造设计中,要“以人为本”,本着“安全、方便、舒适、美观”的设计要求,构建和谐统一的开放性空间。
  3.1绿化植物的调整改造
  中小型城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的宅前宅后有的只是小面积的绿地,有的还被人为侵占。绿化植物的品种过于单调,有的生长茂密,影响住宅的通风采光。因此,在对中小型城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的绿化植物进行调整改造时,应根据小区规模及绿地现状,选择几块面积较大、位置较好的绿地,将其改造成集中绿地,并增设凉亭、花架、座椅等小品,供居民日常的休闲交谈之用。对生长过密、形态较差的植物进行移植或淘汰,保留部分乔木并结合体量小巧、造型别致的小品,使其空间通透。在植物的品种选择上,考虑季节变化,使植物群落的色彩变化丰富,植物层次稍有变化,使居住区环境既美观,又简洁通透。
  3.2停车设施的增建改造
  中小型城市既有建筑居住区都普遍存在停车位严重不足的问题。在增建改造中,可适当利用小区边角用地及本已破坏严重的绿地,开辟出一定数量的停车位;也可灵活利用原有大乔木下的空旷地开辟停车位。停车位的设计可以采用生态型植草格,既保留了既有建筑居住区的原有生态环境,也能有序地组织车辆停放。
  对新增建改造的居民休闲广场,为解决人车混行的尴尬局面,在广场周围应增建一定数量的停车位。可以通过对休闲广场进行地下、半地下或者部分架空层的设计,营造合理的停车空间,彻底解决居民出行的安全问题。
  3.3小品建筑的提升改造
  中小型城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的铺地、凉亭、花架等大多为混凝土结构,造型陈旧、破烂不堪。我们既应对原有的小品做修缮处理,让其可持续使用;又要增加人性化的现代设施,如残疾人坡道、鹅卵石道路、栏杆、座椅等,使其更贴近居民生活。有条件的居住区应设置儿童游戏场地供小区儿童游玩,设置供老年人活动的健身器材等,满足不同年龄居民的需求。在居住区的照明改造设计中,应修复并补充必要的灯光设备;在改造的集中绿地和增建的休闲广场等空间,应设置庭院灯、草坪灯、广场灯,方便居民的夜间出行和休闲锻炼,提升居住区的生活品位。
  4结束语
  在对中小型城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环境的空间改造设计中,应“以人为本”,以构建和谐社区为出发点,对居住区环境的布局进行开放性改造调整。中小型城市既有建筑居住区环境的空间改造设计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居民安居乐业,体现社会的和谐共存,更为提升我国人居环境水平和改善既有建筑的居住区环境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
  [2]刘滨谊编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3]安秀编著,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
  [4][英]P.霍尔著,邹德慈、金经元译,UrbanandRegionalPlanning——城市和区域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5月
  [5][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4月

文章标题:既有建筑居住区环境的空间改造设计初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news/csjs/201005/471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无相关信息
论文加急发表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