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学发展中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1-03-17 16:50 热度:

  摘要:本文在阐述技术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应该以明确培养目标,灵活设置专业,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等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途径,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二战期间,德国与日本的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战后他们之所以能够快速地重新崛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注重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经济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益于高职教育的发展。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崛起,必须以拥有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基础。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以后,国家大力扶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量,“高职”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且发展速度较快,也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就业率不高等问题。高职院校如何贴近市场需求、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使他们毕业后迅速融入国家经济建设,为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贡献,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教育分为七个等级:学前教育为0级、小学教育为1级、初中教育为2级、高中阶段教育为3级、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之间有一段补习期教育为4级、大学阶段教育为5级、研究生阶段教育为6级。“标准分类”将大学教育(5级)分为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和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标准分类”对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描述为:“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目的是进入高级研究课程和从事工程要求的职业作充分的准备。”“标准分类”对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描述为:“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5A强调理论基础,是为从事研究(历史、哲学、数学等)和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如医学、牙科、建筑学等)做准备的高等教育,学制一般为4年或更长。结束5A的学生既可以进入劳务市场,也可以直接进入第6级;而5B则是指实用型、技术型、职业专门化的高等教育,学制一般为2—3年,结束5B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劳务市场,但却不能直接进入第6级。从“标准分类”可以看出,5B就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的发展是世界教育的总趋势。标准分类的颁布,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权威性的确认。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类,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职业或行业、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或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介于本科生(从事设计等技术开发工作)与中专、技校学生(担当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之间的从事技术管理工作(设备维修、参数调整、车间管理等)的具有相当实践操作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误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着体制性、结构性、管理性和发展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针对具体院校来讲,真正陷入误区、影响其生存发展的主要是以下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有把目标定位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上。重视做“大”而忽视做“强”:忙于扩大规模,只追求专业和在校生的数量,不追求质量;只重视专业理论教育,不重视素质教育;自觉不自觉地模仿着大学本科教育,把高职办成了大学教育的“压缩饼干”等。这样就导致了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没有特色,在技能上不如中专、技校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不如本科生,这不仅浪费教育资源,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二)专业设置盲目跟风
  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是考虑如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而是贪大求全、过分追逐市场、盲目跟风,如前几年经济类毕业生抢手,于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经济管理、财会等专业一拥而上,结果学生毕业后难于就业。少数院校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专业设置过程“重申报轻建设,重名称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师资队伍质量不高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着学历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偏弱、培养渠道相对贫乏等问题。尤其是“双师”队伍建设差距很大。例如四川省教育厅要求,到2005年高职院校“双师”(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或“会计师”、“经济师”等)素质教师队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力争达到50%。据了解,目前四川高等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足30%,一些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到20%。
  (四)不注重实践教学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职业教育提出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来,不少院校大量增加了实践课程时数,这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但是,实践课程时数的增加并未取得相应的预期效果。主要原因是:一些院校实验设备不齐备,经费紧张,多数设备较落后;实训指导书缺乏系统性,内容重复较多,适用性不强,忽视了高职的大众化教育特点;课程考核仍是传统的笔试,虽然,试题内容上增加了实训内容,但考核并没有起到促进实训教学作用。
  三、高职院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规和政策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应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的实用性、技能型、管理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是其显著特点,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培养工作本领,使其不仅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也能从事技术性组织和管理工作,成为现场工程师。确定以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可以使高等职业院校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尽快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灵活设置专业
  职业院校要杜绝在专业设置上不顾社会需求,不管自身办学条件是否可许而盲目跟风的现象。应该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的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明确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职业岗位是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不要像对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用专业目录去规范和限制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而要结合这种变化灵活地设置专业。要按科技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情况来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及时增设社会需要的新专业,停办内容陈旧缺乏生源的旧专业。突出课程设置的职业性,使课程方案的建构随时跟踪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变化。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应赋予院校一定的自主权,教育部门只作必要的引导和监管。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更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在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把握职务评聘政策等方面花大力气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当前师资队伍力量不足、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除采取从社会上公开招聘“双师型”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外,还可以引进一些有专长的高级技师和现场工程师进校担任技能训练教师,以改善现有师资结构。同时,建立优胜劣汰的流动机制,采用考试、考核、考评和双向选聘等办法,对不合格的教师予以淘汰,对优秀教师则给予较高的待遇。要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规定,做好专业教师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作,增加职业院校的吸引力,使更多优秀的教师愿意到职业院校任教。
  (四)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高等职业院校应做到以实践教学为主,让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动手训练,对基础知识和理论教学则“适可而止”、“够用就行”。而实践教学最好的途径就是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素质的目的。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把传授理论知识的学校教育与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过程结合起来,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技能、高尚职业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总之,技术应用型与学术型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培养方式的差异。高职院校必须注重明确培养目标,灵活设置专业,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面向社会实践的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普林林,董兴。论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3):28-31.
  2.初建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报,2007,(5):130-133.
  3.[美]理查德•莱斯特,等,破译创新的前端[M]寿涌毅,郑刚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28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
  5.郭俊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J].陕西教育(教学),2005,10.

文章标题:高职院校科学发展中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771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