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经济最新期刊目录
返乡创业如何影响创业者家乡其他农户收入————作者:郑兆峰;高鸣;
摘要:政府和学术界对以返乡创业带动农户增收寄予厚望,然而,返乡创业带动农户增收的微观机制仍有待探索。本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0-2022年调查数据,从村庄层面测度返乡创业强度,研究其对创业者家乡其他农户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返乡创业强度越高,创业者家乡其他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该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返乡创业强度的提高能够通过推动创业、促进就业、盘活要素的...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的非农就业促进效应————作者:向雪风;牛耕;
摘要: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打破地区行政垄断和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本文基于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9-2019年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结合双重差分模型,从行政垄断规制的角度,探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地区就业规模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显著促进了非农就业规模的增长,该结论通过了多重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创业活跃度提升和地区资源错配得到缓...
中国欠发达地区识别、类型与发展政策————作者:李瑞鹏;魏后凯;
摘要: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重大课题。2025年,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结束,中国脱贫地区政策需要及时顺利转向常态化的欠发达地区政策。基于欠发达地区的概念内涵,本文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使用多项指标法对中国欠发达地区进行精准识别和划定,并对属于老少边地区的县域适当放宽入选标准,最终识别出633个欠发达县域。总体上看,欠发达地区具有明显的相对落后性、不均衡性、区位边...
公共数据开放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与机理————作者:高静;陈峰;李丹;温涛;冯浩;
摘要: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是激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关键所在。本文利用2010-2022年中国内地2033个县(市、区)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公共数据开放影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公共数据开放能够显著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重新构建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因果关系再识别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第二,从不同维度来看,公共数...
以三农学推进农经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作者:朱信凯;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三农”发展实践的典型经验愈发清晰、理论内涵愈加凸显,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可谓正当其时。面对当前农经研究旨趣及议程相对分散、中国经验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水平有待提升的挑战,建构三农学,是应对上述挑战、揭示中国经验本质内涵进而形成自主知识体系的可行路径。三农学具有三项关键特征:其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更加完备的分析性范畴体系,形成关于中国“三农”发展实践经验的系...
数字经济发展提升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效益的机制与路径——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作者:刘云强;甄尚松;蓝红星;施帝斌;
摘要: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是促进农户增收的重要举措,数字经济发展对于龙头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联农带农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2010-2021年169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实施作为代理变量,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效益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索了该效应的异质性表现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效益。作用机制方面,数字经济...
数字乡村政策实施能否激发村庄创业活力————作者:韩先锋;肖坚;朱承亮;
摘要:推动农村由简单的“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是实现产业兴旺和共同富裕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2016-2022年中国422432个村庄的面板数据,以数字乡村试点政策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数字乡村政策实施对村庄创业活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数字乡村政策实施能有效提升村庄创业活力,在进行工具变量回归、PSM-DID、BD-DID等一系列内生性处理及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
中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演进与功能拓展————作者:张晓颖;王小林;
摘要:中国科技特派员制度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政府-技术-组织-环境(G-TOE)的分析框架,通过政策分析、文献分析与案例分析对中国科技特派员的制度演进与功能拓展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功能定位上坚持利贫性技术扩散的原则,让欠发达地区和原贫困群体能够享受技术红利。在制度演进方面,科技特派员制度遵循基层首创与顶层设计互动互构的演进逻辑,从行政派遣科技特派人员服务下乡向由政府、...
数字零售能否改善城乡消费不平等——基于典型平台数据的实证分析————作者:刘向东;何明钦;
摘要:数字零售作为新质商业中介模式,能够节约交易成本、优化欠发达区域流通供给,有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释放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推进城乡共同富裕。本文通过阐述数字零售的内涵,分析“交换机制演进”对交易成本的影响;运用数字零售平台地区布局数据和平台会员数据,探究数字零售能否通过促进农村居民的包容性消费来改善城乡消费不平等;验证数字零售优化交易服务供给、突破匹配约束,从而促进购买行为的机制路径,为数字零售产生包容性...
数字金融使用何以影响家庭农场的韧性——以种植类家庭农场为例————作者:彭澎;朱丽;骆俊同;朱爽;
摘要:家庭农场是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家庭农场的韧性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种植类家庭农场为例,借助2021年和2023年对江苏省南部、中部与北部共7个县(市、区)实地调查获得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农场数字金融使用情况对家庭农场韧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种植类家庭农场使用数字金融可以促进家庭农场韧性提升,包括提升缓冲力、适应力和转型力。第二,数字金融使用可以通过提高土地经营...
粮改饲补贴政策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作者:王术坤;胡植尧;刘长全;林文声;
摘要:粮改饲政策通过补贴养殖企业撬动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是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的一项新型补贴模式。本文基于县级统计数据、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和粮改饲专题调查数据,评估了粮改饲政策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县级层面,粮改饲政策激励农户扩大了玉米播种面积,但在整体上没有实现跨作物的结构调整;在农户层面,粮改饲政策促使农户提高了青贮玉米的播种面积,引导农户由种植籽粒玉米转向种植青贮玉米...
“空壳社”形成之谜:政府补贴视角的分析————作者:黄斌;刘宇婷;钟真;
摘要:中国农民合作社何以出现大量“空壳社”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探索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利用2014-2020年农民合作社面板数据,以时段法建构“空壳社”识别策略,从政府补贴视角探讨“空壳社”的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政府补贴总体降低了“空壳社”形成的可能性,避免了合作社存续状态的“空壳化”,对合作社发展有正向激励效应;第二,政府补贴激励效应的显现伴随着激励扭曲效应,包括合作社为寻补贴而“...
惠泽乡里:乡村创业活动提升基层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作用机制————作者:刘志阳;李天旭;
摘要:调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提升基层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是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途径。本文从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中心治理的视角,探讨了乡村创业活动对基层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基于多源地理POI数据和企业工商注册数据,本文构建了2012-2021年24454个乡镇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乡村创业活动显著促进了基层公共产品供给的增长。机制分析表明,乡村创业活动对基层公共产品供给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政府层面的...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生活持续改善————作者:吴业苗;
摘要:农民生活及其改善是中国城镇化的现实问题和应有之义。城镇化拓展了农民生活空间,使农民整体生活状况向好,尤其是进城农民的生活因城镇化而得到了极大改善。本文基于城镇化改善农民生活的现实和农民不断追求城镇美好生活的需要,阐述农民在以小城镇、城市、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进程中呈现的在地化、脱域化和扎根化的城镇生活图景。在此基础上,检视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民生服务均等化、乡村现代化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这...
土地托管对种粮大户规模经营的影响:基于要素竞争的视角————作者:郑旭媛;蔡丽明;黄开兴;李婉君;黄季焜;
摘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在有限要素竞争视角下,土地规模经营不同形式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影响?本文基于2018-2022年华北粮食主产区土地托管主体与种粮大户生产经营状况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探究近年来新兴的土地托管对种粮大户规模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托管主体与种粮大户在要素使用上形成竞争,尤其是在数量有限又不可移动的土地要素使用方面,出现土地...
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能否带动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基于流转交易半径的考察————作者:关晨;赵一夫;迟成媛;蔡键;
摘要:在当前的中国农地流转市场中,关系型契约交易与市场型契约交易并存但彼此割裂的现象较为普遍,这通常被视为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不成熟、交易半径过小的表征。鉴于此,本文拟从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影响农地流转交易特征的角度出发,构建“农机服务市场发育-农地流转交易特征形成-农地交易半径扩大”的理论框架,旨在揭示农地流转交易从关系型向市场型的演变过程。同时,本文利用2021年广东省12个市31个村的水稻种植户的地...
土耳其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成效与启示————作者:魏敏;郑思达;
摘要:土耳其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土耳其始终坚持凯末尔主义民族经济体系原则,通过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和农民、农业合作社自下而上的参与式发展,成功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农业生产结构从传统单一农业部门向农林牧渔现代化综合农业体系两次成功转型,跻身全球农业大国行列。土耳其历经百年农业现代化实践,尤其是通过农业经济、生态农业和乡村建设三条路径,实现了农业产业链横向拓展与价值链纵向...
“空壳社”形成之谜:政府补贴视角的分析————作者:黄斌;刘宇婷;钟真;
摘要:中国农民合作社何以出现大量“空壳社”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探索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利用2014-2020年农民合作社面板数据,以时段法建构“空壳社”识别策略,从政府补贴视角探讨“空壳社”的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政府补贴总体降低了“空壳社”形成的可能性,避免了合作社存续状态的“空壳化”,对合作社发展有正向激励效应;第二,政府补贴激励效应的显现伴随着激励扭曲效应,包括合作社为寻补贴而“...
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能否带动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基于流转交易半径的考察————作者:关晨;赵一夫;迟成媛;蔡键;
摘要:在当前的中国农地流转市场中,关系型契约交易与市场型契约交易并存但彼此割裂的现象较为普遍,这通常被视为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不成熟、交易半径过小的表征。鉴于此,本文拟从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影响农地流转交易特征的角度出发,构建“农机服务市场发育-农地流转交易特征形成-农地交易半径扩大”的理论框架,旨在揭示农地流转交易从关系型向市场型的演变过程。同时,本文利用2021年广东省12个市31个村的水稻种植户的地...
粮改饲补贴政策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作者:王术坤;胡植尧;刘长全;林文声;
摘要:粮改饲政策通过补贴养殖企业撬动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是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的一项新型补贴模式。本文基于县级统计数据、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和粮改饲专题调查数据,评估了粮改饲政策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县级层面,粮改饲政策激励农户扩大了玉米播种面积,但在整体上没有实现跨作物的结构调整;在农户层面,粮改饲政策促使农户提高了青贮玉米的播种面积,引导农户由种植籽粒玉米转向种植青贮玉米...
中国农村经济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