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经济最新期刊目录
政府协作与市场分工:中美降低农业保险交易成本模式之辨————作者:易福金;陆宇;
摘要:农业保险在管理农业经营风险中的潜在作用使其成为各国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但高昂的交易成本始终是制约农业保险推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本文通过比较中美农业保险市场的供给模式,辨析两国如何基于农情的差异采用不同策略降低农业保险的交易成本,推动农业保险市场形成与发展。具体来说,美国农业保险采用市场分工模式,依托成熟的市场机制和专业的代理网络,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来降低农业保险的交易成本;而中国则采...
中国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共富效应——基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分析————作者:王科斌;侯建翔;张志彬;候永康;
摘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需要加大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本文构建了均衡性转移支付通过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理论框架,结合2008-2016年县域均衡性转移支付与全国税收调查的匹配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均衡性转移支付提高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机制检验发现,均衡性转移支付通过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不仅显著降低了工资折价率,还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最终推动企业...
村庄为何分化:基于苏南地区集体经济的考察————作者:张文军;
摘要:通过对苏南地区多个村庄集体经济的考察,本文发现,村庄在乡镇企业时期形成的产权构造是集体经济分化的重要原因。不同于从地方政府行为和市场化进程两个视角对村庄发展的解释,村庄的产权构造这一维度提供了一条更为内源性的理解思路。溯源来看,乡镇企业发展时期工业资源在镇村两级的产权归属、乡镇企业转制时期村办企业的产权结构这两个因素作为产权构造的要件,共同形塑着村庄当下的集体经济水平,进而使同一区域内村庄的集体经...
炊事能源转型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作者:秦江楠;何可;罗斯炫;
摘要:本文从降低空气污染角度,剖析了炊事能源转型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机制。利用2012-2022年总共6轮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炊事能源转型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炊事能源转型虽然未能显著改善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水平,但是显著降低了农村居民患慢性疾病的风险,且这种患病风险降低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通常在炊事能源转型发生4年后才得以显现。异质性分析表明,女性和低收入家庭更有可能从炊事...
工资保障政策实施如何稳定农民工收入————作者:郑旭刚;周闯;张抗私;
摘要:保障劳动权益、稳定农民工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的政策扩散为准自然实验,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评估工资保障政策实施对农民工收入不确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工资保障政策实施能有效治理企业拖欠工资行为,使农民工收入的不确定性明显下降。与传统劳动保护制度依赖事后法律威慑不同,工资保障政策实施可以通过营造工资支付的诚信社...
少子老龄化家庭的财务脆弱困境——对“少子化有利于家庭财务健康”观点的再审视————作者:韩民春;黄磊;饶玉蕾;刘曈;
摘要:在“少子化有利于家庭财务健康”观点盛行的当下,中国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少子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为厘清人口结构这一变化在家庭部门引发的财务效应,本文通过匹配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数据和区县经济统计数据,从财务脆弱性视角探究少子老龄化与家庭财务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少子老龄化加剧了家庭财务脆弱性及脆弱程度,导致家庭面临财务脆弱困境,劳动力供给约束和资产负债表恶化共同构成上述效应的成因...
健康冲击下农村老年家庭经济复原力研究——基于异质性社会网络的分析————作者:刘泰星;岳鹏鹏;
摘要: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农村老年家庭面临越来越多的负向冲击,其抵抗冲击的经济复原力已成为重要研究议题。本文利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借助健康冲击情景,实证分析了异质性社会网络对农村老年家庭经济复原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子代网络能够有效提升健康冲击下农村老年家庭的经济复原力,同胞网络并无积极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男性子代和女性子代均对父辈的经济复...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路径——基于系统观念的视角————作者:于法稳;孙韩小雪;吴青林;
摘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体现。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有效保障。从理论层面上讲,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多目标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治理体系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有效运行的关键是实现“两适配一协调一统筹”,即多元治理主体与治理...
元宇宙何以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的理论剖析与案例检视————作者:王志刚;刘子明;郑媛;于滨铜;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渐进性突破和颠覆式创新,人类的活动半径和经济的增长引擎由物理世界向虚拟世界加速拓展。本文剖析了元宇宙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功能特征和产业赋能机制,以及进一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用场景和帕累托改进过程,并基于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与乡村文旅场景的多案例分析进行了实践检视。研究发现:元宇宙能够带来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与集成性应用,呈现虚拟孪生建模、虚拟社区构筑与虚实空间交互三项...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解构与现实考察————作者:郭晓鸣;温国强;郑荏元;
摘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础支撑。本文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制度变迁-产权配置-制度激励”分析框架,全面考察其进展、困扰与深层次矛盾。研究发现:从理论层面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制度变迁是围绕粮食安全战略的边际改进过程,持续优化的制度体系使得农地产权配置市场发生适应性调适,进一步影响了制度激励的传导逻辑。从现实层面看,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项目精准度、农业生产...
农村生产性老龄化:理论阐释、现实约束与优化路径————作者:徐亚东;林进龙;张应良;
摘要: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但并非纯粹的负担人口,他们靠自己辛勤劳作获得收入,持续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本文提出“农村生产性老龄化”这一概念,并借此审视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问题。该概念的提出基于如下事实判断:一方面,它揭示了农村社会自古以来所秉持的积极老龄观,以及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时展现的经济韧性和自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它是一项战略倡议,是对如何应对老龄化和促进小农经济发展的重新审视,...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如何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作者:王浩旸;黄漫宇;杨露;
摘要: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是中国在优化供给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本文立足国内大循环,从理论与实证层面探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第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可以拓展企业创新边界、减少非效率投资、优化供需匹配,进而促进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第三,企业特征层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国有企业、低融资约束企...
县域帮扶政策实施是否缩小了县域间经济差距——基于自我发展能力的视角————作者:米晶;张莉琴;林万龙;
摘要:以县域为单元对落后地区实施帮扶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的视角,采用DID模型评估2013-2022年县域帮扶政策实施对县域间经济差距的影响,为后续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县域帮扶政策实施显著缩小了县域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县域间人均财政收入差距和县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且这一结论在经过PSM-DID估计、安慰剂检验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
分配制度的权利内涵及其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作者:张磊;刘长庚;
摘要: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生产与分配是人类社会各阶段的基本经济问题,共同富裕要求实现生产增长与分配共享的协同。分配制度本质上是对各要素主体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一系列权利的规定,主要包括参与权、收入权、保障权。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分配制度变迁中的市场、政府、社会三重逻辑趋于融合,对各要素主体的参与权、收入权、保障权的配置持续优化,全体居民生产参与的平等程度和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不断提高...
人工智能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逻辑、运行机制与跃升路径————作者:黄先海;黄雨晗;虞柳明;
摘要: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意义重大。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本文首先从生产力三要素出发对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行了内涵解构。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赋能引擎,以新农人、新农技、新农作及新型要素组合为基本内容,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战略导向的高阶农业生产力形态。进一步,本文对人工智能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
儿童早期养育质量社会支持对农村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一项实验研究————作者:聂景春;王楠;杨洁;史耀疆;
摘要:如何提高生育水平、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基于在陕西省10个县(市、区)对656个农村家庭开展的一项随机干预实验,评估了向农村家庭提供养育质量社会支持对儿童早期的养育质量及农村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该社会支持不仅显著提升了养育质量,还使农村妇女的生育意愿显著提升了5.8个百分点。对养育成本的分析表明,该社会支持虽增加了养育中的时间成本,但未提高经济成本,且显著降低了精...
饲料结构变动下的生猪市场调控指标比较:猪粮比还是猪料比————作者:陈一铭;李贝贝;毛学峰;
摘要:一直以来,猪粮比是衡量生猪产业盈利能力与生猪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赔付指标。但是,猪粮比能否真实反映生猪与饲料市场的关系受到较多质疑。考虑到豆粕是玉米之外的又一重要饲料来源,在豆粕饲料占比逐渐升高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玉米和豆粕与生猪市场的价格联系,发现玉米价格、豆粕价格与生猪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豆粕价格在饲料成本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将玉米价格和...
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作者:曹玉昆;李敬烨;黄显乔;任月;高玉娟;
摘要: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林业领域的实践应用,成为现阶段林业转型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命题。本文在界定林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并结合不同区域战略定位、森林资源禀赋与所有权归属,总结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差异化实践路径。研究发现:第一,林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培育林技复合型劳动者、林智互联型劳动资料与林资活化型劳动对象,推动森林高水平保护与林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提升林产...
四十不惑,更立潮头——写在《中国农村经济》创刊40周年之际————作者:黄祖辉;
摘要:<正>《中国农村经济》创刊40年了。这4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40年,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不断前行的40年。《中国农村经济》将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核心内容,是国内高质量学术刊物。4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在推动中国“三农”事业发展、传播国家“三农”政策思想、研究中外“三农”理论和实践以及培育各类“三农”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同于政府、高校、企业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做...
携手同行的岁月————作者:潘劲;
摘要:<正>感谢编辑部的邀约,使我有机会回望我与《中国农村经济》携手同行的岁月。一、牵手《中国农村经济》1987年,硕士毕业的我满怀憧憬,踏入农发所组织室(时称“合作经济研究室”)。历经十载磨砺,终于评上副研究员,正待大展宏图之际,不料在一次长途出差后一病不起,多次辗转求医无果。由于不能出差调研,2002年,于病榻之上艰难完成所承担课题后,进入农发所编辑部,承担两份期刊的编辑工作。感谢在那段...
中国农村经济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