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作为传播载体的苏区俱乐部:布局、架构与机制————作者:陈信凌;戴笑慧;
摘要:俱乐部是一种群众性文化教育组织,在中央苏区实现了覆盖性的布局,并且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框架结构。俱乐部建构了别开生面的文化传播范式,其传播机制主要体现于三点。第一,环境熏染,空间环境被设计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参与者的认知结构可以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提升;第二,氛围涵化,着意营造快乐平和的氛围,使每个成员以全角色投入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塑自我及他人;第三,情境喻示,组织富有生气的活动,通...
舆论引导力解码:《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评论研究————作者:董天策;李诗;
摘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即媒体的新闻舆论工作凝聚社会共识或获得公众认同的能力。公众认同体现为对新闻与评论的主题及立场的认同,公众认同度越高,舆论引导力越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评论的实践经验表明:在观念层面,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统一,尊重公众,争取认同。在操作层面,新型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题材选择或主题确定,要敢于触及公众关心的当下重大事件与热点议题;评论在界定问题、确认成因、道德评价、...
生活审美化·审美日常化:短视频的艺术性探析————作者:舒笑梅;岳文文;
摘要:数字化时代,短视频深度融入大众生活,其艺术性引发广泛讨论。从本质主义到开放认知的范式转变为短视频艺术的合法性论证提供了理论空间;政策实践的关键内容又保证了作为艺术的短视频所必备的核心定义项,由此形成了短视频鲜明的“日常即展示”的艺术属性,艺术从传统特定时空的静态审美转变为日常生活的实践生成,构设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体验日常化”的双向运动,使其既具娱乐性,又有文化性精神价值。探析短视频的艺术...
制造交流:智能音箱语音对话的互动机制研究————作者:庞亮;易茜;
摘要:以智能音箱为代表的语音交流型人工智能,通过自然语言的识别、处理与合成的方式,实现人机对话,使机器从中介变为交流主体。从用户与智能音箱的语音对话文本和行为交互层面看,人机交流中存在着众多的阻碍因素和重构行为,这些要素生成智能音箱语音对话互动模型。基于模型的传输路径,从话语表征、交往行动和行为实践维度,智能音箱存在记忆经验缺失的话语、被动重复的机械行动,以及“请求—响应”单向刺激的程序结构。因此,人机...
可见的赛博城市:海外短视频平台中重庆城市空间的呈现与遮蔽————作者:邓元兵;段智慧;
摘要:短视频丰富了城市形象的传播渠道,抖音国际版(TikTok)成为城市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海外平台TikTok中#chongqing标签下的热门短视频为样本,探索重庆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呈现的城市媒介空间及其生成逻辑。研究发现,媒介技术的嵌入为用户通过个体化叙事塑造鲜活的城市形象带来可能,重庆成为高科技与异域风情相交织的赛博朋克空间的现实载体,在海外的能见度不断提升。在城市媒介空间塑...
中华文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作者:董小玉;王雯雯;
摘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包含着对我国国际传播工作任务的战略目标,凝结着对中国未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整体思考。在此背景下,建构中华文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对于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指导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华文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当前面临着西方话语霸权、视觉符号虚假、话语能力不足等挑战。对此,要加强理论创新,丰富中华文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容;提升话语能力,优化中华文明对外...
人工智能时代图像的“欺骗性”:从脸的历史谈起————作者:杨乘虎;李佳欣;
摘要:从石器时代的“面具”到大众传媒的“面孔”,再发展至人工智能生产下的“合成脸”,拆解、重组与再拼贴而成的“脸”的文化史构成了一个开放性场域,数字图像的艺术实践促使当代图像与当代艺术进入一种反思式批判的场域。纵观“脸性社会”的媒介史,相较于兼具再现与生产属性的“角色脸”,“无身化”的“虚拟脸”将生产的意图推向高潮,标志着“图像”逐渐取代“脸”而成为传播主体,延伸出图像、媒介与真实之间的含混状态。“无镜...
从技术入场到国家回归:论新型生产关系与传媒系统性变革————作者:崔保国;虞涵;
摘要:发展传媒新质生产力是中国传媒业的一场系统性变革。传媒业自新世纪以来的产值跃升和结构优化并非仅得益于技术驱动,其关键在于在“国家回归”下形成了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主流媒体从体制改革到媒体融合,商业媒体尤其是数字平台媒体从资本快速扩张到国家介入治理。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以及外部现实变化,传媒生态多元行动者需要构建传媒新型生产关系来实现传媒业系统性变革,在宏观层面处理好中国传媒业与...
无边之幕的遮蔽与突破:场景传播中的主体性探讨————作者:胡沈明;尚怡;
摘要:场景是理解新媒体传播的关键概念,但场景批判研究仍然鲜见。场景传播因其个性化、精准化以及意向满足等特征,使得个体处于时空难于感知、身体无法超越、改变难以察觉、主体间性消解的状态。场景传播已然成为“无边之幕”,覆盖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人被客体化、对象化和物化,带来深层精神危机。深度数据化及其带来的虚实交融、数据化生存和个体生存透明,导致人类在场景传播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的驯化、改造和支配。重建人的主体身份...
双重转译与“再造地方”的想象:原产地效应之于区域公用品牌差异化研究————作者:高丽华;杨新雨;
摘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聚焦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差异化的问题,从“原产地效应”出发,结合“意义迁移”,可以得出解决方案。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人文形象可以借助意义迁移的中介作用间接对品牌差异产生影响,经济形象和自然形象则须通过人文形象和意义迁移的链式中介间接对品牌差异产生影响。品牌差异建设要把握住人文形象这个关键要素,并且尽可能地激活意义迁移感知要素,从文化力的维度提升农产品区域...
权力形态的人工智能:国际传播地缘政治的竞争与博弈————作者:陈强;
摘要:权力形态的人工智能对国家间交往产生深远影响,重塑着国际传播地缘政治格局。生成式人工智能崛起引发媒介变革,数据、算法、算力三大要素深度嵌入国际传播,催生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更新,构成信息空间、拟态环境与舆论操纵的新技术基底。国家重新成为国际传播的核心主体,数据与算力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关键资源,算法则主导信息采集与分发,强化着国家行为体在信息空间的控制力。地缘政治范式从文化、意识形态等“软权力”...
情绪驯化:短视频平台的情绪塑造与价值转化策略————作者:戴元初;刘一川;
摘要:在情绪逐渐成为传媒生态重要因素、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传播基础设施的当下,平台通过算法符号化、模板情绪化、情绪资本化等手段,实现了对用户的“情绪驯化”。基于算法技术,平台从感官维度强化了对用户情绪生成的操控。通过系列定制模板,平台将短视频内容与用户情绪高度捆绑。最终,通过资本转化,将社会资本的用户情绪转化成为平台用以盈利的经济资本。在情绪驯化的作用下,短视频平台中的情绪传播形成了高度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模...
媒介化凝视视域下大学生“物化”现象的作用机制——基于深度伪造技术的探讨————作者:徐轶瑛;
摘要:深度伪造技术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型技术范式,正在引发数字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变革。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该技术的算法优化及其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机制与心理效应,然其与人类认知范式及价值体系的互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阐释。深度伪造技术的迭代演进正在重构媒介化凝视的理论图景,其技术特性不仅导致视觉权力结构的去中心化与凝视主体的泛化,更重要的是在认知维度形成了新型的符号暴力,系统性地重塑着社会主体的认知框架与价值判断体...
人工智能与人类何以共述民族神话?——AI微短剧中神话的奇观搭建与叙事重构————作者:徐健;田野;
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已成为当下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的重要议题。基于网络短视频平台中的神话题材AI微短剧,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法,探究人机共创微短剧中神话叙事重构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以人为主导、人机共创为核心的影视工业美学新模式通过超真实的场景搭建、“灵韵”回归的故事叙事、人性化趋向的角色塑造这三个维度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化嫁接能力,建...
游戏叙事、情感浸润与区隔消弭:数字时代科技传播的范式————作者:贾亚男;揭其涛;
摘要:数字时代的科技传播正经历从单向知识传递到多维认知共建的范式革新。传统科技传播基于“知识容器”模型,依托大众媒介实现科学知识的社会化,而数字技术催生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动态系统,推动传播逻辑向“认知共建”转向。游戏叙事通过非功利性交互、时空重构及趣缘联结,重构了科技知识的解码界面,激发受众的主动探索与协作创新。情感浸润借助美学设计与通感缔造,将科技内容转化为具身体验,强化用户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区隔消...
术语滤网:中国政治话语的修辞协商范式与在地理论建构——基于国际主流媒体新闻语料库比较视野————作者:徐明华;邓博艺;
摘要:在全球权力格局调整与传播秩序重构的交互作用下,中国政治术语作为文明叙事符号和国家理念话语,其国际传播正经历从单向输出到多维协商的深层转型,折射话语权博弈的典型症候。“术语滤网”路径模型揭示了政治术语国际修辞协商的三重过滤机制:在文本协商阶段通过译名符号调适进行语词过滤,在媒体协商阶段通过术语主题竞争展开语篇过滤,在社会文化协商阶段通过认知图式互文推动语义过滤,并以此启发关于译名失焦、主题偏移、图式...
重生:“人机分工”时代高等教育的涅槃之路————作者:廖祥忠;李雨谏;
摘要:<正>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瞬间打破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固有认知。紧随大语言模型,Midjourney、Runway、Met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字、图像、音视频创作等多模态领域实现革命性突破。至此,一场前所未有的“智能风暴”开始席卷全球,人类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
“空降霸榜”抑或“昙花一现”:热搜话题集体注意力动态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作者:周葆华;钟媛;
摘要:作为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和热点算法共同生产的“集体注意力”的重要表征,热搜话题的注意力动态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值得考察。对两年微博热搜榜上全部话题(n=177434)排名轨迹的聚类分析识别出五种典型的注意力动态模式:空降霸榜型、大器晚成型、中规中矩型、低位徘徊型和昙花一现型。话题的内容特征、主体和地区特征以及外部竞争因素显著影响热搜话题的注意力动态模式;娱乐内容、消极情感与冲突性话题在注意力赛场上表现强势...
生成式人工智能意识形态的倾向与差异研究——以美国封禁TikTok事件为例————作者:陈刚;刘灿威;
摘要:既有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意识形态的研究,多将视角聚焦于技术本体以及技术实践的社会建构维度,而对技术意识形态倾向性与差异性的研究不足。对ChatGPT、文心一言、Gemini和豆包就“美国封禁TikTok”事件所涉意识形态问题的对话文本分析,发现各模型在认知框架方面的差异源于其对“TikTok”这一主体角色的定位差异;而在情感表达方面,模型呈现出“平台本位”与“国家本位”两种立场倾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
悬置于虚实之间:网络二次元用户的圈层话语实践与数字交往——以NGA二次元国家地理为例————作者:罗雁飞;范豪宇;
摘要:随着互联网社群结构的圈层化演进,网络语言同样呈现出圈层化趋势,圈外人不懂“圈内黑话”已成普遍现象。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探析艾泽拉斯国家地理论坛(NGA)二次元爱好者圈层话语使用与数字交往行为,发现数字空间中的圈层话语是平台建构与个人展演共同作用的结果,呈现出极大的暧昧性;圈层话语成为个体数字交往的重要技术工具,形塑其数字世界的分身;由于虚拟关系与现实关系的脱嵌,个体圈层话语被悬置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第一次投稿,导师一作,小硕二作,双非,两个多月了一点消息都没有,打电话都很官方,难道非要等3个月吗,真的很浪费时间
2024-06-12 14:55 -
带头大哥666
邮箱投稿,初审三个月没回复,自行改投了……
2023-10-13 08:57 -
zhaohhhh
当前国内新传领域的权威期刊。收文一般来说还是偏向新媒体,媒介经营管理一类的文章,新闻史研究不占优。比较看重职称,不建议硕博自己投(很难中)。审稿速度还是很快的,从投到发表一个半月就出来了。
2023-08-05 08:56 -
奔跑的辣椒酱
投稿2个月后无音讯,打电话给编辑部后很快收到了拒稿信息,回复官方
2022-05-19 19:32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投过2次,都是收到自动回复后石沉大海,4个月没有任何消息,发邮件查稿也不回,电话也打不通。
2022-01-26 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