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所属栏目:医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1-1971/R
国际标准刊号:1673-6281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委
上一本期杂志:《心理与健康》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医学期刊论文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中医药文化》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中医药文化》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知网,万方,维普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本刊设有中医文化、文化语丝、杏苑鹤鸣、东篱风韵、医方赏析、文博天地、汲古书斋、医界春秋等栏目。

  期刊优秀范例参考: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2

  操千曲晓声 观千剑识器 许敬生1

  严谨儒雅 学贯中西——深切缅怀恩师祝谌予先生 阮金玉4-7

  漫议李时珍的体质与人格特征 朱祥麟;朱寒阳8-10

  裘沛然先生人学思想探源 胡玉萍;王庆其11-14

  中医文化通识教育与大众传播的探索与思考 张树剑15-16

  徽州理学文化背景下的新安医家风格 王键;李新军17-21

  刘衡如先生的中医文献学成就 钱超尘22-25

  民国时期福建医家旅沪经历对闽医学的影响 陈玉鹏;严世芸;夏菁26-30

  丹溪著作及传承述正 徐慎庠31-35

  吴门中药著名老字号掇萃 马一平36-38

  溯古寻今永生堂 熊大经39-40

  论甲骨文“疾”字 林乾良41-44

  “医者意也”议 陈竹友45-46

  王履《小易赋》原文评析(三)——背腰骶部异名考 李鼎47-49

  正眼流动着的生命——刘鹏博士《中医学身体观解读》述评 温长路50-51

  《订正仲景伤寒论释义》提要 周毅萍52-53

  “一代完人” 段逸山53

  驻颜有术话白芷 贾申科;徐丽莉54-56

  “四气”释名 罗茜57-59

  全国第十六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59

  “考竟”探疑与华佗之死 沈成;孙文钟60-62

  医学期刊杂志网络投稿范文PDCA在医院收费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收费管理是医院的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价格监督的问题。在医院的收费管理工作当中,价格监督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采用怎样的监督管理办法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医院的收费管理工作的效率成为时下医院收费管理工作的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近些年来,PDCA逐渐地被运用到了各个商业工作的管理当中,因此,笔者将在本研究当中简单地谈一谈PDCA在医院收费管理工作当中应用方面的问题,希望所得结果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并为相关的领域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医学期刊杂志网络投稿,PDCA,医院,收费管理工作,应用

  PDCA就是大家所了解的PDCA循环,又称之为戴明环,这个理论是美国的质量学家戴明提出的。从名字当中就可以看出,PDCA当中的P是play的缩写,指的是计划,而D是do的缩写,指的是执行,C是check的缩写,意思是检查,而A是action的缩写,意思为行动。对于全面的质量管理而言,这是一个需要必然遵循的活动,也是一个必然要遵循的科学程序。对于全面的质量管理而言,其质量计划和组织计划实现的过程就是全部的质量管理过程。而将其应用到医院的收费管理工作当中,就能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收费的合理性和效率,使医院的收费管理周而复始的合理运转。

  中医药文化最新期刊目录

《伤寒杂病论》药物衡制历代量值考————作者:郭晶磊;

摘要:由于中国度量衡大小制的变迁,东汉医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成书后,虽经各代医家苦心考证,书中记载的经方用药剂量依然难成共识。在权衡大小制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从历代医籍药衡不变从小制的载述和以桂枝汤为例的古方用药剂量考察两方面,对《伤寒杂病论》中药物衡制量值进行研究,认为汉后至清,医家孜孜追溯仲景古方药衡不变从小制的圭臬,力求遵从,并从桂枝汤用药剂量在历代医籍中的载述中进行了换算与验证,以期为今后...

中国古代葱的食药两用及文化认知————作者:胡家虎;张连伟;

摘要: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食同源植物,古代农人通过不断实践和改良葱的栽培方式,促进了葱的广泛栽培和利用。通过对葱的食药两用及其文化认知展开历史考察,食用方面,葱具有蔬菜与调味品双重属性,唐代以前食葱蕴含亲民、勤俭、廉洁等文化内涵,明清以降,葱的蔬菜属性减弱,其饮食文化内涵呈现负面倾向;药用方面,葱因发散解表、行气理血、利便解毒等功效,在传统医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葱又名“和事草”,虽取其善于调和之义,但...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影响————作者:刘苗;

摘要:自唐朝起,不同版本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持续从中国和日本两个方向传入朝鲜半岛,尤其是宋朝官府校改本在朝鲜半岛广为流传。通过梳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情况,可知两书受到了朝鲜官方和医学家的高度重视,《御医撮要方》《乡药集成方》《医方类聚》《东医宝鉴》等朝鲜医学著作中大量收录了两书中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的妇科、儿科知识在朝鲜半岛最受重视,《千金翼方》曾是朝鲜王朝官方医学...

立足上海样板,服务国家战略——中医药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系列专题策划论证会召开

摘要:<正>2025年6月26日上午,《中医药文化》重点号专题“立足上海样板,服务国家战略”中医药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系列专题策划论证会召开。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重点号专题主编曹锡康,上海市期刊协会会长王兴康,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胡范铸,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院长、《中医药文化》主编刘红宁,《中医药文化》编委会主任、终身教授段逸山,终身教授李其忠,《中...

《中医药文化》“海外中医”专栏征稿函

摘要:<正>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中医药“走出去”步入快车道、迈出新步伐,中医药国际合作日益密切,中医药成果惠及全球,成为深化全球人文交流的靓丽名片和卫生健康合作的智慧方案。为积极响应时代需求,《中医药文化》自2017年创设“海外中医”专栏,通过系统梳理中医药海外传播的路径与模式,深入挖掘实践经验与文化适应机制,总结具有代表...

丁福保编译的医书及其价值评析————作者:王桢;

摘要:通过对丁福保在晚清民国时期编译的医书内容及编译工作进行分析,总结丁氏在引入西方医学、填补医学内容缺失、推动中西医学交融、丰富医学教材等方面的贡献,同时也发现了丁氏在翻译上的不足之处,如选取二手资源再度翻译使得译文与原文之间距离过大、对于翻译严谨性的疏忽等。丁氏翻译活动是西医东渐的一个缩影,将这一史实放置在当时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量,并从不同学科角度横向或纵向总结对比其译书工作的功与过,有助于...

现代中医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作者:文庠;李友白;程海波;

摘要: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在当下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中医学是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传统学科,在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回顾中医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建构中以教材为抓手的探索期、以教学计划为载体的改革期以及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的重塑期的三个历史阶段,可知现代中医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建构是在党的中医政策的指导下,中国传统学科现代转型的成功典范,是世界传统医学发展的样板。然而,当下中医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建构仍面临着中...

明清徽州私刻医籍兴盛因素考察————作者:王帅虎;陆翔;

摘要:徽州私刻图书出版业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迎来发展高峰,其繁荣也带动了医学图书刊刻的勃兴,徽州私刻医籍以出版规模大、数量多、质量佳、种类丰富著称。通过考察其蓬勃发展背后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可知徽商的经营投资、“贾而好儒”的形象为医籍的出版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支持,加之在纸、墨等原材料上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廉价的刻工雇佣价格,降低了医籍的刊刻成本,同时医籍的商品属性也扩大了其出版销售范围;新安医家的...

域外类书《秘府略》及其收载医籍价值————作者:周宁轶;杨兴亮;杨东方;

摘要:日本首部汉文类书《秘府略》,由日人滋野贞主奉敕率群儒于“天长八年”(831)编纂而成,其书原1 000卷,今存钞本第864卷“百谷部中”及第868卷“布帛部三”,残卷收载书籍丰富,包含中医古籍5种。通过梳理其源流,并根据日本所存平安时代《秘府略》钞本残卷,分析其所收载医籍的文献价值,以期能为后续的域外钞本与类书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古代胡椒的食用与医疗————作者:王怿虹;张雪丹;

摘要:胡椒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调味品,又是常用的药材,其在欧洲香料贸易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史料记载为基础,梳理不同时期胡椒的传入路径及其对我国医药应用、饮食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可知在汉和帝时期之前,胡椒就以朝贡的方式从天竺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椒已被尝试应用于肉食调味、酿酒和造豉;隋唐到宋元时期,胡椒成为王室贵胄的奢侈品,“八百胡椒”的典故广为流传,然而作为药品,医家认识到不可滥用胡椒,并详列其禁...

将军之争:敦煌《五藏论》的藏府比附研究————作者:张承坤;刘亚新;

摘要:《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肝为将军”等藏府比附理论早已深入人心,而敦煌出土的各类《五藏论》记载了不同的藏府比附内容,如肺为将军、胆为将军等。通过研究藏府比附可知,藏府比附是藏府间关系的比附,其核心并不是单一藏府对应单一的官职,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多个藏府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应同为一个整体的君臣关系。历史上有多种藏府理论体系并存,包括灵兰秘典论体系、张仲景五藏论体系、明堂五藏论体系等,研究不同体系的藏府理...

饮食知味 教民以生——读傅维康教授新作《食物记:食海拾趣人间百味》————作者:于业礼;段逸山;

摘要:中国医史学家傅维康新出版的《食物记:食海拾趣人间百味》一书,择取120种食物相关的动植物,按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坚果干果、水产、肉类及乳制品、调味香料、饮品分为8类。该书详征博引,对所收入的动植物名称及食用历史等进行深入考证,还结合现代营养学等科学知识,分析每种动植物的营养成分,并探讨其药用价值,故也可视为一部食疗本草类著作。作为医史学家,傅维康在此书的写作中,处处透露着史学的眼光,其中不少内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针灸治疗疟疾的历史回顾————作者:陈红梅;李剑;

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针灸疗法在疟疾治疗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回顾这一时期疟疾的严重危害及人民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介绍我党领导医务人员学习、普及针灸疗法的历史,并重点讨论了中西医对针灸治疟选穴、技术要点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借此深入了解中医疗法在中医药制度框架建构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这一关键时期的发展演进

文献考证视野下《天回医简》中的药物“卒饴”————作者:李振阳;袁开惠;

摘要: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所载治痹残方含“卒饴”一语,整理者依缪启愉《齐民要术》注,读“卒”为“猝”,认为“卒饴”即煎熬时间较短而稀薄的饴糖,而通检全书,“饴”“卒饴”“椊饴”当为一种药物。结合本草用“胶饴”而不用“凝强及牵白者”的传统,考察制糖工艺的历史科技发展、出土文献《老子乙本》“椊”之词义,可知“卒”“椊”通“脆”,“卒饴”“椊饴”均指胶饴。医简含“卒饴”方与传世本草方书中所载胶饴方功效...

编辑视角看中医古籍出版创新:以“医典重光”项目为例————作者:齐立洁;

摘要:以策划实施“医典重光——珍版海外中医古籍善本丛书及数字化资源库”项目为抓手,构建“影印存真-繁简校点-知识活化利用”三维出版矩阵,探索数字化时代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创新路径:OCR智能识别、智能标点系统、自动繁简转换等数智技术,使整理出版生产流程发生了从人工作业到智能协同的重构;影印存真+繁简校点的模式,使中医古籍既保存原貌又易读可用;基于BERT模型构建中医古籍知识图谱,以及中医古籍标准化元数据的...

宝货良药:珊瑚及其药用知识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作者:张耀文;贺雨婷;宋歌;

摘要:珊瑚不仅是一种有机宝石,同时也是一味药材。其应用历史悠久,传播地域广大,主产地为地中海沿岸地区。作为商品和朝贡品,珊瑚经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向东传播,物质传播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传播,尤其是药用知识的交流融合。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医学就已将珊瑚纳入药用体系。在珊瑚东传的过程中,其蕴含的药物知识也传至欧亚大陆各地。阿拉伯医学直接继承相关知识,并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古印度医学也受到了影响。在唐代...

椒柏酒功效流变考——兼论疾疫之下的民众心理————作者:曾文嵚;于赓哲;

摘要:椒柏酒作为一项元日习俗饮食,其功效自汉代至清代经历了数次变化:两汉时期因椒籽和柏叶的神仙内涵被赋予长寿降福的功效;魏晋南北朝时期受瘟疫影响,其主要功效转为驱灾辟疫;唐宋时期辟疫功能淡化,多作祝寿迎春之用;明清时期迎春与辟疫功能并行,椒柏酒兼具民俗符号与医疗行为双重身份。椒柏酒功效转变的直接原因是汉晋之际的大瘟疫,大疫频发所引起的疾病焦虑使其药理功能受到重视,而民众对疾疫所施行的反抗巫术则是这一转变...

民国时期医史学会的问题意识探析————作者:储旭;

摘要:民国时期先后有医史研究会、中国医史研究社、中西医药研究社、医文月刊社、中华医史学会五个医史学会,其问题意识各有侧重,总体上可分为摸索、西化、专精三个阶段。随着学术研究的进步以及西学的深入,立足编史、探寻新法的摸索阶段,以西为尺、旨在改造的西化阶段以及挖掘源流、聚焦史学的专精阶段彼此关联,呈现出科学化与专业化的发展态势。这些医史学会为这一时期医史研究的主要阵地,其问题意识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集体性医...

晚清医疗史的微观视角:《华学澜日记》中的疾病记录与医药实践————作者:张瑞;

摘要:《华学澜日记》是清末翰林华学澜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到二十七年(1901)间撰写的日记,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各个方面,也包括大量疾病医疗相关记录。通过对日记的整理和研究,可以详细了解华学澜本人及其亲朋患病的经历、求医问药的治疗过程、医生群体的活动、常用成药和珍贵药材的流通等疾病医疗相关史实。对华学澜这样一位普通病患记录的整理分析,有助于填补医学文本代表的专业医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空白,是探讨医疗...

知识史视域下汉唐时期沉香的医用及其认知流变————作者:潘嘉晖;

摘要:汉唐之际,时人对沉香在“疗疾”与“养生”方面的药用价值已形成“知识型”认知,这与其时丝路贸易中大量引进沉香,医疗实践中频繁使用沉香,医典文献中对沉香的详细记录以及佛、道等宗教人士对沉香的推崇等有关。而关于沉香“知识型”认知的形成,是一个“普”“专”结合、“治”“养”贯通且逐渐精细化的过程,由此可以小见大地反映出本草知识于中古时期的承续更新,而这种“知识化”的形塑,是多区域、多群体历史实践合力的结果...

  相关医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