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双月刊。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科研、管理及教学人员。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大学,办学质量、科研实力、声望与地位都居全国农林高校前列。本刊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把“三农”问题研究作为本刊的特色和重点。获奖情况: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社科学报;全国高等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栏目获湖北期刊“特色栏目”奖。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栏目设置
农业农村农民、政治哲学、经济管理、社会法律、教育教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阅读推荐: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SSN:1673-0143 ,CN:42-1737/N) 是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江汉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数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来源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最新期刊目录
乡村数字基建、劳动力乡城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作者:陈强;吴海涛;
摘要:利用2005年至2020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以“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政策作为乡村数字基建的代理变量,采用多期DID进行因果识别。研究发现,乡村数字基建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政策实施以后,试点地区的泰尔指数和城乡收入比平均减少了0.006和0.086个单位。机制分析显示,乡村数字基建主要通过促进劳动力乡城流动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表明,乡村数字基建在人才培养能力弱、西...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老年流动人口群体细分及特征识别研究————作者:陈娟;徐远远;王雨濛;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深,老年流动群体已经成为我国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老年流动人口进行群体细分和特征识别,有助于政府为其提供更优质的社会保障,协助其更好地适应新的城镇环境。结合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LCA模型对老年流动人口进行群体细分与特征识别,并构建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找寻影响不同类型老年人口流动主要动因,为更好满足其流动需求提供依据。研究发现,...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数智化转型论析————作者:陈波;郭瑞达;
摘要:新质生产力兼具经济与社会双重属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在数智化时代,面对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突出问题,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动力,而农业数智化则是新质生产力基于我国农业国情的必然选择与应用。从出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为农业数智化的出场,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阐明了农业数智化的跃迁升级源于新质生产力的...
论基层政府拓展自主性中的“经营型治理”——以A省S县梅镇产业发展为例————作者:张紧跟;张旋;
摘要:制度紧缩环境和治理现代化背景推动着基层政府行动逻辑发生变化,“经营型治理”出现并成为新时期基层政府寻求自主性的新趋向。通过对梅镇政府产业发展的田野调查,发现基层政府借用治理的名义进行情境造势,顺利获取上级政府和基层社会的关注与配合,完成自主空间的再造,由此成为邀功与避责的利器。基于制度逻辑的理论视角,文章构建出“多重制度逻辑-情境嵌入-组织行动”的分析框架,认为“经营型治理”的实现源自基层政府对所...
从流量变现到内力再生:数字时代乡村治理有效的实现路径——基于“村BA”出圈现象的分析————作者:许晓;杨明;
摘要:随着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推进,农村农民迈入数字时代已是大势所趋,这也为化解村治难题、提升村治效能创造出新的机遇。从中国式乡村治理有效的“恒常”出发,结合对台盘村“村BA”网络出圈现象的实地调研,可以将数字时代乡村治理有效的实现路径总结为“从流量变现到内力再生”。流量变现黏合了原本松动的人村关联,使村庄演变为能吸引村民返乡创业、能增加农民收入的时空场域。在此基础上,社会关联得以重组...
气候变化下的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再测度————作者:尹朝静;杨坤;孔锋;
摘要:测算粮食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并揭示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源泉,对于推动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省级层面粮食行业面板数据,将气候因素作为外生不可控投入要素纳入粮食TFP测算体系,使用特定测量(MS)模型对粮食TFP增长进行测度,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投入变化、气候变化和效率变化,进而细致剖析25年间我国粮食TFP增长及其构成。研究发现:(1)25年间我国粮食T...
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进路————作者:丁玲;钟涨宝;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农村发展。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进路在于:以深化改革为指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粮食安全为底线,构建高质量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科学技术现...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作者:张冰冰;仇童伟;
摘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地撂荒的影响是一个动态过程。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三期数据,研究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以及45~64岁人口占比对耕地撂荒的影响。结果显示: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越高,农户撂荒耕地的可能性越高;而家庭中45~64岁的人口占比越高,则农地撂荒的发生率越小。机制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通过务农经验积累抑制耕地撂荒;而由于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更差、采用农业...
农业数字化的碳减排效应: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作者:史常亮;
摘要:在测度各省农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的基础上,使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和2005-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农业数字化的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数字化显著促进了农业碳减排,并且绿色技术创新尤其是实质性绿色技术创新是其中重要的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高和数字基础设施发达的省份,农业数字化的碳减排效果更加显著。面板门槛回归结果表明,数字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存...
高等教育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效应与机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作者:刘在洲;汪发元;
摘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对于提升城乡融合水平,促进国家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30个省市2012-2023年的统计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高等教育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并进一步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其中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结果显示:高等教育对农业...
“促进”或“抑制”: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如何影响作物种植净碳汇效应?————作者:李亚玲;陈同勤;易福金;
摘要:中国种植业具有巨大减排增汇潜力,对实现“双碳”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全国县级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作物种植碳排放、碳汇及净碳汇强度的影响,并通过联立方程模型从要素投入强度、种植结构和作物单产等多维度检验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随着农地经营规模扩大,作物种植净碳汇强度呈“U型”变化,拐点出现在人均农地经营规模为2.25公顷时,其中作物种植碳排放强度呈“倒U型”变化,碳汇强度...
推广一致性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作者:李欣;李文静;
摘要:政府组织与市场组织协同发力能够有效引导农户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基于黑龙江、湖北、广西三省995份农户调查数据,探析推广一致性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从信任程度的视角解析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推广一致性水平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在通过内生性处理后解决度量误差造成的偏误问题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2)推广一致性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在不同的农户群...
回流行为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多样性选择视角————作者:秦诗乐;鲍梦雨;吕新业;
摘要:作为乡村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农村居民的回流行为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结构重塑和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多样性选择视角探讨回流行为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回流行为会显著提高其收入水平,主要通过促进非农就业选择与抑制保守理财观念两种多样性路径发挥作用。同时,回流行为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在家庭储蓄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异质性特征,但在是否参与失业保险方面并未...
乡镇编外用工的组织形态及其转变——基于“控制权”理论的分析————作者:廖启湖;
摘要:编外用工在推动基层实现有效治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福建省橙镇编外用工从专管员到综合巡查队的组织形态嬗变过程为例,借助“控制权”理论探究专管员和综合巡查队两种编外用工形态的内在差异,揭示推动编外用工组织形态嬗变的结构性力量。研究发现:(1)专管员和综合巡查队两种编外用工形态的根本区别在于实际“控制权”的差异化分配,橙镇编外用工组织形态转变的本质是镇政府在争取编外用工的实际“控制权”;(2)乡...
教育如何调节互联网使用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作者:陈新忠;杨宁欣;
摘要:互联网像一把双刃剑,既增益人们的生活,又混淆人们的视听,而教育有助于化害为利。基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运用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探讨居民互联网使用、社会公平感与受教育程度三者之间的关联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城乡居民社会公平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使用互联网比不使用互联网的居民社会公平感更低;城乡居民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父辈受教育程度在这一负向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有效弱化...
家庭农场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199个家庭农场调查样本的分析————作者:王丹;郭熙保;
摘要:家庭农场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从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出发,构建家庭农场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实证测度和分析我国1199个家庭农场的信息化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现阶段我国家庭农场信息化平均水平为0.260,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家庭农场信息化主要由信息化素养支撑,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贡献明显不足。(2)家庭农场信息化发展存在经营类型、示范级别等方面的异质性,非粮种植...
数字经济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流动的视角————作者:龚勤林;乔涛;冷玉婷;
摘要:在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背景下,利用2011-2019年中国27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第二,技术进步和要素流动是数字经济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劳动力转移、农用耕地流转与农业资本深化;第三,数字经济作用存在异质性,其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
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就地城镇化驱动效应的测度与分析——以西南地区215个脱贫摘帽县为例————作者:时朋飞;王梦君;李星明;
摘要:在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县域就地城镇化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使用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县域面板数据相匹配,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就地城镇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驱动县域就地城镇化,数字基础设施、经济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对其均有正向作用,但治理数字化作用程度偏弱;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就地城镇化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数字乡村建设驱动县域就地城镇化的...
返乡创业试点政策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考察————作者:曹壹帆;陈慧杰;李雪颖;
摘要:在中国农村由“打工经济”逐步向“创业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20年的数据,从微观农户视角,考察了返乡创业试点政策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劳动生产率,该结论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细分劳动生产率类别发现,试点政策通过促进非农就业显著提高了农户非农劳动生产率;对农户农业劳动生产率而言,试点政策的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在...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者:刘艺;李谷成;李练军;
摘要:农业低碳发展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3-2020年中国部分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和农业碳汇测算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直接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2003-2020年中国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其中前沿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2.27%;(2)在空间邻接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下,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碳全...
相关农业期刊推荐
- 省级《江西水产科技》
- 省级《吉林农业科学》
- 省级《现代农业科技》
- 省级安徽畜牧兽医
- 省级《河南农业》
- 省级《新疆农业科技》
- 省级《沿海环境》
- 国家级牧草与饲料
- 北大核心《作物杂志》
- 省级《农村经济与科技》
- 省级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
- 省级《今日养猪业》
- 北大核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国家级《农民科技培训》
- 省级《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北大核心《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 省级农村实用技术
- 北大核心《水利经济》
- 国家级《中国花卉盆景》
- 省级青海农牧业
- 北大核心《中国土地科学》
- 国家级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 省级《福建林业科技》
- 省级《农民致富之友》
- 省级《中国植保导刊》
- 北大核心《管理评论》
- 省级现代农业研究
- 省级《环境科学与管理》
- 省级农业工程技术中国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
- 省级《当代畜牧》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