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研究》(季刊)创刊于1992年,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
《世界地理研究》主要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这一主题,刊登有关全球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事象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趋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的空间运动规律;国外区域开发、城乡建设、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与实践;世界地理教育改革和世界各国地理学发展动态等;同时刊登反映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栏目:世界经济、城市与区域、产业布局、地缘政治、教学研究、学科前沿。
《世界地理研究》被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
世界地理研究栏目设置世界经济、城市与区域、产业布局、地缘政治、教学研究、学科前沿
世界地理研究收录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阅读推荐:中国地理科学文摘
《中国地理科学文摘》Chinese Geographical and Resources Abstracts(季刊)曾用刊名:中国地理科学文摘,1985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理情报网主办。经国家科委批准出版的国家一级检索期刊。本刊宗旨:为满足地理工作者查阅我国地理科学文献的需要,完善地理科学文献的检索体系,扩大情报交流,及时报道我国地理科学研究成果。
世界地理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一带一路”数字服务贸易网络结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作者:骆康;刘承良;戴璐;
摘要:世界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的转换期,国际贸易数字化和服务化成为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典型特征。基于2005-2021年“一带一路”65个国家或地区数字服务双边贸易数据,应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从“节点—路径—格局”多层级解构“一带一路”数字服务贸易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并采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①从主要节点看,中国与周边国家数字服务贸易净流动相对稳定,而黑海与波罗的海中间国家则波动较大,...
数字技术—智能摄像头对离乡务工女性社会空间变化的影响与情感效应研究————作者:王泽楠;江燕;王敏;
摘要:以离乡务工女性使用智能摄像头为例,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人类学民族志和文本分析等方法,运用情感地理学理论探讨数字技术对外出乡村女性的社会空间转变和情感影响,分析智能摄像头带来的空间实践和如何使用智能摄像头进行新教育理念的实践。研究表明,具有的远程监控、实时对话和存储分享功能的智能摄像头,促进乡村女性在物理空间的流动,同时构建了情感空间,让原本受教育水平相对不高的离乡务工女性获得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促...
兰州市“人户分离”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作者:马晓敏;张志斌;郭倩倩;赵学伟;
摘要:人户分离是中国户籍制度下特有的现象,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空间结构得以重塑的重要力量。基于兰州市第六、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将人户分离人口按照户口登记地分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省内流动人口和省外流动人口3种类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异指数和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人户分离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且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在中心城区集聚,形成以西固...
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空演化、分布动态及影响因素————作者:蔡湘杰;贺正楚;
摘要:以“量的积累、质的提升、新的拓展”三维向度为目标层,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并对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时空演化、分布动态、差异化演进特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横向分布呈现为“阶梯型”,纵向分布呈现“波浪型”,发展速度呈现“中部>东部>西部>东北”的格局;(2)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状态相对稳...
城市内涝情景下医疗急救可达性分析——以郑州7·20特大暴雨内涝灾害为例————作者:李悦颖;张学全;黄震;孙黎明;
摘要:为了揭示城市内涝环境下的医疗急救可达性情况,本文通过综合考虑医疗急救需求与城市路网节点为需求单元,综合考虑最短时间出行成本与不可达区域急救需求改进三步移动搜索法,实现城市内涝环境下医疗急救可达性分析。以郑州7·20特大暴雨内涝灾害为例,研究结果表明:①郑州四环内医疗急救可达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高可达点状聚集于偏远医疗机构周边,受内涝影响整体可达性降低,空间均衡度下降;②医疗急救可达性与人口分布相...
绿色消费理念下的公众参与对减污降碳的影响——基于百度搜索指数的检验————作者:肖黎明;李雯欣;肖沁霖;
摘要:在构建多元共治体系的背景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和公众共同的参与。基于百度搜索指数衡量绿色消费理念下的公众参与,运用2011-2019年266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消费理念下的公众参对减污降碳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关注政府环境规制和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在其中的作用和效果。结果发现:①基于绿色消费理念的公众参与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减污降碳的协同性,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
中国对非教育援助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作者:胡建梅;刘凤玲;
摘要: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SDG4)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对非教育援助是中国对非援助的重要领域,对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优化中国对非教育援助空间分配。基于AidData和PRIO-GRID数据库,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2000—2014年532个中国对非教育援助项目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对非教育援...
世界各国乡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研究————作者:陈义勇;祝玲;洪武扬;郭仁忠;
摘要:基于乡村发展内涵,构建全球乡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20年的数据,运用AHP-熵权法、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全球175个国家(地区)的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及障碍度进行分析,并重点比较中国的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及其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指标。研究认为,在全球层面上,各国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差异主要体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分级与国家人均GDP、HDI和城镇化水平分级存在联系和差...
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恢复力测度与影响机制研究——以黄山市汤口镇山岔村为例————作者:吴欢欢;符琳蓉;李冬花;许艳;陆林;
摘要:乡村旅游已成为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重要驱动力量。通过构建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恢复力评估框架,利用障碍度模型,评估了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恢复力水平,探究了影响农户生计恢复力的障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得出结论:(1)就农户整体生计恢复力而言,研究区农户生计恢复力以中、低水平为主。不同类型农户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旅游专营型生计恢复力最高,务农主导型最低。(2)从不同维度来看,学习能力...
印度的“印太”战略目标及对南海安全的影响————作者:张根海;
摘要:自澳大利亚和美国分别提出“印太”构想后,印度从言语和行动上对此表达了积极的态度。虽然莫迪政府至今没有明确出台“印太战略”规划文件,但印度已有潜在的“印太”计划,即要融入“印太”地缘政治体系,主动参与地区事务,通过深化同美、日、澳等国的海上安全合作、加快地缘政治扩展步伐等措施,以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南海作为亚洲边缘海域,处于“印-太战略弧”范围内,是印度“东向行动政策”实施的重点地区,因而...
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间的联系格局研究————作者:杜尚宇;丁时洪;杨青山;刘鉴;陈永祥;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Колосов;
摘要:随着全球国际关系问题日趋复杂,中国对外关系形成了新局势,探讨中国与其他大国间的关系格局对中国大国地位发展和对外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多维度的大国联系指标体系,运用事件数据分析法,解析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间的关系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间的联系指数值普遍较低,呈现“金字塔”结构,在2002—2019年间呈现不同的增长幅度,大国联系不稳定,年际差异较大。(2)不同要素下中国与...
基于边界对象的人-空(域)关系进化研究:表现形式与内涵————作者:董雅晴;路紫;张一诺;杜晓辉;
摘要:早在20世纪20年代,学者即预测:人类的空中移动将征服时间和空间,并以新的地理想象为特征,重塑文化、政治乃至社会经济。但一直以来却较少有关于人-空(域)关系研究的成果问世。这与其涉猎主题较多、行为过于抽象、实践对象的非实体遍在性以及关系配置手段的缺乏相关。本文基于边界对象的创建与使用及跨边界沟通逻辑,梳理人类空域实践热点,旨在阐释人-空(域)关系的进化过程:(1)过去百年来人们在应对一系列空域利用...
中国省区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及预测分析————作者:黄丽;高玉洁;
摘要:我国制造业正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双碳目标约束的双重挑战,两者长期存在着区域时空差异,对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碳减排战略的整体部署与实施影响极大。鉴于此,本文采用比值法和SuperSBM模型,测算2005—2019年我国各省区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及其碳排放效率,并分别运用耦合协调度和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来分析和预测两者的协调发展程度。结果发现:(1)2005—2019年,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其碳排放...
乡村数字化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作者:姚旭兵;甘露林;罗光强;
摘要:推动乡村数字化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互动,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解构乡村数字化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莫兰指数、空间Markov链和BP神经网络等方法,剖析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域乡村数字化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乡村数字化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呈上升态势,但发展水平低,有巨大提升空间,二者空间分异明显,呈...
由“新”降碳:数字技术创新对旅游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作者:吕娟;吕雁琴;陈静;杨平;
摘要: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数字技术创新在助力旅游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积极支撑作用。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域数据,使用碳足迹分析法测算旅游碳排放量并得出旅游碳排放强度,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技术创新对旅游碳排放强度的直接影响,并结合稳健性检验、内生性检验、调节机制检验、空间效应分析、异质性检验等进行系统阐释。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创新显著抑制了旅游碳排放强度。(2)环境...
俱乐部收敛视角下非洲国家资源消费的特征与驱动因素分析————作者:龙婕;梁涵玮;陈爽;董亮;
摘要:鉴于全球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非洲国家作为资源消费的重要一环,其消费模式与驱动机制的分析对于促进全球资源合理配置、助力非洲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基于1990—2022年非洲50个国家的资源消费数据,运用俱乐部收敛理论对非洲资源消费的收敛特性进行了系统识别,并结合STIRPAT模型,综合考量人口动态、经济状况、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对资源消费模式的复杂影响。研究发现:①非洲国家资源消...
粤港澳大湾区多元交通流网络空间结构和边界效应测度————作者:刘芯萱;李苑君;梁木新;沈堪海;刘庆芳;吴旗韬;
摘要:突破制度和边界障碍,促进要素自由流通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公路、铁路和快递物流数据,构建多元交通流网络,深入分析该区域的交通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并采用边界效应测度模型对比分析大湾区的边界效应。研究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元交通流网络呈现广州、深圳双核心格局,通过公路、铁路和快递物流等多种交通方式与周边城市形成紧密联系,强化了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进程。(2)在网...
碳中和背景下清洁能源开发的生态环境规制及冲突困境纾解————作者:韩梦瑶;朱沛浩;何则;
摘要:伴随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能源转型的深化,协调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栖息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梳理分析了不同国家和组织在能源转型中的目标、举措及所面临的问题,系统探讨了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过程中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总结了不同国家、组织及利益主体采取的个性应对策略和共性做法。研究发现,①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开发在促进低碳发展的同时,可...
中国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作者:王淑芳;杨鹏;胡浩;富宁宁;
摘要:海外园区作为中国企业抱团“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是中国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一环。本文构建了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并从联通、对接、聚焦三个维度解析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实现高联通、高供给和高水平的发展路径。主要结论如下:①联通路径可促进“一带一路”高联通发展,应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融资手段、优化中欧班列、健全对外法律和加强境内外人文交流等方面提升联通水平...
俄乌冲突背景下世界能源贸易格局演变及能源安全评价研究————作者:庄星辉;王强;党牛;周婷;李一楠;陈达荃;张琦琦;
摘要: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对世界能源贸易格局以及能源安全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对新环境下中国能源安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6—2022年各国的能源双边贸易及社会经济数据,建立世界能源贸易网络,从供应安全、使用安全和社会发展环境3个维度来建立能源安全评价指标,利用新陈代谢GM(1,1)模型模拟俄乌冲突未爆发情况下的世界能源安全格局;通过与实际情况相对比,探究俄乌冲突对世界能源安全的影响。研究...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 国家级《科技与企业》
- 北大核心爆破器材
- 国家级《中国科技奖励》
- 北大核心资源科学
- 省级安徽消防
- 国家级《小水电》
- 省级高尔夫大师
- 省级《武钢职工大学学报》
- 省级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
- 省级培训
- 省级阻燃材料与技术
- 北大核心《化工矿物与加工》
- 省级孝感学院学报
- 国家级中国设备管理
- 国家级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 省级《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 国家级《电力勘测设计》
- 省级太原铁道科技
- 省级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 省级铸煅热热处理实践
- 省级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国家级《航天电子对抗》
- 省级临沧科技
- 省级铸造设备研究
- 国家级机电新产品导报
- 北大核心建筑结构学报
- 北大核心《油气储运》
- 北大核心 木材工业
- 国家级地球科学学刊
- 国家级《石油化工建设》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