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建筑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山西建筑

山西建筑

关注()
期刊周期:旬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4-1279/TU
国际标准刊号:1009-6825
主办单位: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主管单位: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上一本期杂志:北方交通交通科技杂志
下一本期杂志:深圳土木与建筑土木建筑论文发表期刊

   《山西建筑》建筑期刊发表,创刊于1975年,由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管,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山西省建设行业唯一的一份国家级刊物,山西省一级期刊。杂志社设有编辑部、广告部、发行部和排版中心,共有采编40余人,主编1人,副主编3人,责任编辑6人,编辑30余人。

  《山西建筑》设有专家专稿;规划建筑;结构抗震;裂缝成因及防治;岩土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建筑材料及应用;水暖电气;市政工程;建筑业论坛;质量控制;建设经济、概预算、招投标;道路桥梁;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机械与设备;园林、绿化、环保;测量;水利工程等20余个栏目,是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及广大读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园地。在刊登优秀学术论文和建设科技信息的同时,还开辟有名人专访、单位介绍及广告宣传专栏,介绍业界名人的创业历程以及企业的形象宣传。

  期刊荣誉:

  《山西建筑》2004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2005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2006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

  期刊栏目:

  专家专稿、结构抗震、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建筑材料及应用、水暖电气、建筑业论谈、质量控制

  期刊收录: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山西建筑杂志社征稿要求:

  一、篇幅:稿件篇幅要求在3000~3500字左右,采用打印件,须附电子版或发邮件。

  二、标题:稿件标题在20个汉字以内。

  三、山西建筑摘要:稿件要有摘要,字数为60~80个字左右。摘要的内容要求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能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从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方面写,采用以下语句:

  1)“对……进行了分析”;2)“从……方面进行了论述”;3)“提出了……方法”;4)“进行了……研究”;5)“达到了……效果”;6)“解决了……问题”。

  四、关键词:稿件要有关键词,一般为3~6个词,即文章中经常出现的名词术语。

  五、参考文献:来稿要有参考文献,内容必须是公开发表的,参考文献需详细标注,例如:

  1)参考专著:请注明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参考期刊:请注明作者、文章名称、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六、文章作者:文章作者不得超过3人,如超过3人,其余人员在文章末尾说明。

  七、作者简介:文章需附所有作者简介。内容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现工作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编。

  八、山西建筑插图:稿件中的插图一律用CAD软件绘制,插图及照片均应与文章中的内容相对应,并注明图、表名称。

  九、标题:正文中标题用1、1.1、1.1.1……标明,内容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并使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

  十、联系电话、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请附在稿件的后面。

  阅读推荐:广州建筑

  《广州建筑》广州建筑杂志,创刊于1973年,由广州市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信息中心主办。本刊以发表建筑领域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或实践经验性技术论文为主,内容包括建筑设计、施工、检测与监测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及科研成果的应用等。可供从事建筑设计、科研、施工、监理、质检和房地产开发等专业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有关专业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山西建筑》期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 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 捷桥梁。本站与《山西建筑》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 的 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山西建筑最新期刊目录

工程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作者:冯俊杰;刘昱彤;董晓梅;

摘要:工程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课程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文中探索了其思政教学创新路径,有助于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荷载类型为例,深度融合典型案例讲授专业知识,构建了融合视觉感知、概念建构、案例解析与事故警示的立体化教学体系,系统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

区域统筹下的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创新实践————作者:朱律;

摘要:为探索建立超大城市地下管线集约化和精细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新模式,介绍了上海按照区域统筹要求进行的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创新实践经验,通过宏观层面的规划引领和微观层面的落实举措,确保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实现与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相匹配的地下管线“一张蓝图绘到底”。文中试点经验具备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可为其他城市同类型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县城国土空间规划的挑战与策略————作者:马师;

摘要:文章围绕小县城国土空间规划展开研究,分析了小县城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挑战,包括人口流动带来的老龄化、人口外流与向县城集中问题,以及规划编制中的“多规”差异与衔接、“三线”精准管控、约束指标与规划成果完善等难题。通过晋中市祁县城市规划发展案例和祁县东观镇和来远镇近期规划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小县城国土空间规划的方法与要点,涵盖规划编制流程与技术、规划重点内容等方面。强调采取科学评估、优化“多规”衔接、精...

大跨度预应力框架结构施工模拟研究————作者:汪海龙;张新朝;李和家;张瑞云;

摘要: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材料性能随时间变化,施工过程中的结构架构和边界条件与建成之后不同,施工过程中的荷载和建成之后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其施工中的受力情况需要高度关注。文章结合一实际的大跨度预应力框架结构,运用有限元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此结构考虑收缩徐变时,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运用Midas/Gen软件建立有代表性的一榀框架模型,对结构进行考虑收缩徐变的施工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收缩徐变对其变形影响较大...

淤泥沟壑高填方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灌注桩钻孔技术应用分析————作者:王绪余;忽智敏;俞洁;曹玉飞;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在新近的高填方及厚淤泥地质条件下嵌岩钻孔灌注桩基的施工对策及方案布置,总结了处理此复杂地质的钻孔灌注桩几种施工方法,分析对比了各工艺方法的适用范围、施工效果、工效成本等优缺点,为以后类似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钢筋混凝土地面沉降修复与承载力提升技术————作者:张海红;

摘要:针对传统钢筋混凝土地面发生不均匀沉降、开裂、变形等缺陷,提出了纠偏并填充的加固方法,通过有限元软件技术分析和现场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和可靠性。纠偏填充法修正地面平整度,并填充因此产生的空腔,有效提高地面平整度、承载能力、整体完整性,避免传统工艺拆除新做的长时间等待及资源的浪费。该研究为重型车间地面的纠偏加固修缮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对地面结构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异形建筑外幕墙外伸吊篮施工技术————作者:杜海荣;宫体斌;王迪迪;李诚;常伟平;

摘要:单元为解决异形阶梯状构造的幕墙施工难题,以安吉财富中心为研究实例,介绍了运用外伸吊篮施工技术。该技术借助工厂预制构件装配式安装,依靠特制顶撑装置与吊篮支臂底座系统,达成吊篮在阶梯状建筑外立面的垂直升降。施工时,依序安装底座、支臂、钢丝绳及相关装置、工作平台等部件,各环节严格遵循技术规范,安装完成后进行全面检测与试运转。结果显示,外伸吊篮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吊篮问题,减少了吊篮搭设和移位次数。在有限工...

加筋碎石桩的快速装笼施工技术————作者:蒋维昌;

摘要:大理至攀枝花铁路引入大理枢纽工程大理洱海站范围采用加筋碎石桩进行地基处理。加筋碎石桩与普通碎石桩的区别在于加筋碎石桩的桩体由高强复合土工格栅笼包裹碎石而成,而普通碎石桩的桩体是由纯碎石组成。加筋碎石桩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关键点在于碎石装笼,但由于目前国内缺乏相关施工实践经验,限制了加筋碎石桩的应用和发展。文中基于加筋碎石桩的设计理念,经过现场探索试验,最终通过在高强复合土工格栅笼顶部增加钢筋笼的工艺实...

建筑材料单体燃烧技术及影响因素探究————作者:薛静;

摘要:文中聚焦于多维度剖析单体燃烧技术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试验测试等方法,深入探究单体燃烧过程汇总的热释放、火焰结构等特点,论述了影响单体燃烧的外部因素,应用案例分析了单体燃烧的内部因素,研究成果对火灾防治、燃烧性能优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992年—2022年三亚河流域景观格局及驱动力分析————作者:陈文术;王胜男;

摘要:基于1992年—2022年间七期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运用ArcGIS与Fragstats软件,系统评估了三亚河流域过去三十年景观格局的演变趋势。研究旨在剖析流域景观变化的特征与规律,并探讨其对生态系统健康及服务功能的潜在影响。分析表明,耕地虽在面积占比上有所波动,但仍为流域主导土地利用类型,集中于南部人口密集区。而林地减少与水体缩减则揭示了自然植被侵蚀与水资源匮乏问题。尤为显著的是,建筑用地剧增,标...

西安市某三甲综合医院用能特征及相关性分析————作者:吕向莉;陈梦娅;

摘要: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消耗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以西安市某三甲综合医院为例,研究了该医院电力能耗的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收集,结合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因素、医疗活动量和日类型等对电力消耗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医疗活动量如门诊量、检查量对电力消耗具有较高的关联性,而湿度和降水量的影响较小。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能源管理、降低能耗的具体建议

超高层建筑钢结构埋入式柱脚的设计与研究————作者:王璐;任同瑞;孙佳仁;毛伟;

摘要:超高层钢结构设计中在大震工况下通常柱脚会受较大拉力而导致基础混凝土开裂,根据内力分析结果,通过相关计算可知,普通柱脚形式无法抵抗大震工况下的拉力,需要采用埋入式柱脚。文中对埋入式柱脚进行计算复核并进行有限元模拟,对柱脚埋置深度和混凝土基础抗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解决了柱脚抗拉问题,保证了结构安全性

哈密伊州区盐渍土颗粒分形特征及其化学成分研究————作者:林端琳;

摘要:通过野外采集哈密伊州区戈壁滩地区盐渍土样,进行颗分试验与易溶盐分析,通过粒度分形维数计算,并分析其与盐渍土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哈密伊州区盐渍土粒度分形维数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经验公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盐渍土的粒度分形维数范围为2.299~2.820,盐渍土的分形维数与粒径大小呈负相关。氯离子、c(Cl-)/2c(SO■)值、Na2SO4<...

中粒式与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的性能对比研究————作者:于志文;

摘要:湿热重载地区沥青路面易出现车辙推移、温缩裂缝及水损害等病害,制约道路耐久性。为提升路面材料的环境适应性,该研究结合分层铺装理论,系统对比中粒式(AC-20C)与细粒式(AC-13C)SBS改性沥青混凝土在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及水稳定性的性能分异机制。依托漳州A2标段工程项目,通过车辙试验、低温弯曲及冻融劈裂试验证实:AC-20C高温抗变形能力突出(动稳定度>6 000次/mm),可有效抑制...

杭州城市道路塌陷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作者:沈磊;郑永康;

摘要:近年来杭州市道路塌陷事故频发,对城市公共安全和社会运行构成显著威胁。基于2020年1月—2024年12月塌陷事故数据,运用时空数据分析法与ArcGIS核密度分析法对杭州市道路塌陷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空间分布上,机动车道是发生塌陷事故最高的区域,占事故总数的55.0%,其中道路交叉口占比30.6%;上城区、滨江区等塌陷事故发生率居高。时间分布上,塌陷主要发生在2月—8月...

多类型地震下土-地铁车站端头井响应评估————作者:吴刚;吴铭;

摘要:以一典型地铁车站端头井结构为实际工程背景,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对端头井楼板按照实际开孔布置,开展了不同类型地震动作用下端头井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成果揭示了地铁车站端头井结构在不同类型地震动作用下的位移、应力与内力响应情况,明确了端头井结构的薄弱部位。相较于近场地震动,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层间变形增加118.2%,Mises应力增加31.6%,剪力与弯矩增加73.8%和137.1%,建议在...

兰新铁路冻害分析与道床清筛整治冻害效果研究————作者:丁红林;张立文;

摘要:兰新铁路跨越特殊气候与地理环境,特别是兰州局管内的兰新线乌鞘岭、芨岭地区线路多数地处高海拔的严寒地区,铁路冻害问题严重影响线路的安全运营。文章采用现场调查、试验等方法,统计分析了兰新铁路芨岭地区的冻害分布特征与气候环境条件;从土质水分温度等方面分析了兰新铁路路基冻胀与道床冻胀的成因及冻害机理;采用“道床清筛+土工布封闭”的冻害整治方案在沿线冻害严重区段开展整治,并测试分析其冻害整治效果。研究结果表...

地铁斜井侧穿居民楼爆破振动对建筑物既有裂缝影响研究————作者:杨雨山;杨海;吕海锋;李文强;王海亮;马敏;王安东;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地铁斜井侧穿居民楼爆破施工方案,分析了爆破振动监测以及建筑物既有裂缝检测。振动监测表明:采用一榀进尺,逐孔起爆方法,可以将邻近建筑物爆破振动速度控制在0.5 cm/s以下,满足《爆破安全规程》以及设计部门和管理单位对爆破振动速度的要求。建筑物裂缝检测数据表明,在实测楼房振动速度小于0.45 cm/s条件下,采用裂缝末端截痕法和测宽仪法观测到建筑物上既有裂缝的长度和宽度没有发生变...

半柔性抗车辙路面材料的力学模型与耐久性实验研究————作者:任杰;

摘要: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半柔性路面材料的组成、力学模型构建原理及其关键性能评价指标。详细阐述了抗车辙性能公式、水稳定性公式应用以及力学模型的有限元实现方法。设计了模拟仿真实验,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路面材料模型,设定了材料参数并模拟了交通荷载的施加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半柔性抗车辙路面材料在动稳定度、残留稳定度、断裂强度、低温抗裂性能、抗滑性能以及变形量等方面均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因此...

地铁轨道减振降噪措施的研究与应用————作者:刘欢;

摘要:随着城市地铁大规模兴建,地铁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噪声问题会给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如何有效降低轨道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一直是困扰地铁工程建设及运营维护的难题,通过对国内多条地铁线路轨道减振降噪措施的应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分别从产品选型和智慧运维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城市地铁轨道减振降噪及优化轮轨关系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