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研究

所属栏目:经济期刊 热度: 时间:

金融监管研究

金融监管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0-1047/F
国际标准刊号:2095-3291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主管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查看金融监管研究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商杂志编辑部
下一本期杂志:国际商业技术上海市经济研究杂志

   《金融监管研究》Financial Regulation Research(月刊)2012年创刊,当前全球金融监管改革进一步深入,新的监管思潮不断涌现,为进一步推动金融监管研究,创建一个理论研究、业务探讨、成果交流和信息传播的全新平台,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已正式创刊,面向国内公开发行。

  《金融监管研究》办刊宗旨为在:传播金融监管思想,刊发金融监管和国际发展动向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扩大我国国际金融监管政策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服务金融监管理论创新与工作实践。《金融监管研究》是我国经济金融学术领域一株新生的幼苗,希望得到各界的悉心培育与大力支持。

  金融监管研究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收录

  1、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2、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金融监管研究栏目设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阅读推荐:经济视野

  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金融监管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行业尾部风险————作者:李丽雯;项后军;

摘要:本文利用2009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对行业尾部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单一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引发行业尾部风险,但是搭配使用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则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行业尾部风险。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形成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对行业尾部风险存在协同治理效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经济或金融下行期,“双支柱...

绿色债券发行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央行担保品扩容政策的视角————作者:王玉林;周亚虹;于云云;

摘要:央行担保品扩容政策作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创新举措,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本文基于2018年6月绿色债券纳入央行合格担保品范围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发行绿色债券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央行担保品扩容政策的实施对发行绿色债券企业的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数量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激励作用在高科技企业、重污染企业、小微型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

银行数字化转型驱动下的信贷结构调整与信用风险调控————作者:刘芳嘉;叶蜀君;

摘要: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银行数字化转型正驱动信贷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本文将数字化转型纳入银行信贷结构的理论框架,探究数字化转型对银行信贷结构及信用风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我国2013—2023年155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银行数字化转型会改变银行信贷结构,信用贷款占比增加,担保贷款占比减少。其中,业务维度的数字化转型对信用贷款占比的影响最为显著。(2)异质性检...

金融科技与企业突破式绿色创新效率——兼论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的协同效应————作者:李双圆;徐晓莉;

摘要:本文以2014—2023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揭示了金融科技提高企业突破式绿色创新效率的微观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1)金融科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知识积累和强化外部监督,显著提升了企业突破式绿色创新效率;(2)异质性检验发现,相较于高创新能力、高融资约束与成熟期的企业,金融科技对低创新能力、低融资约束与成长期企业的突破式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

极端天气冲击下的风险传导与“双支柱”调控策略研究————作者:郝大鹏;

摘要: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本文首先构建了我国2006—2023年的极端天气风险指数,并利用SVAR模型和包含极端天气风险冲击、企业碳排放与金融摩擦的DSGE模型,探究了极端天气风险对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风险的具体影响及其机理,并讨论了“双支柱”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极端天气风险的效果。研究发现:极端天气风险冲击不仅会带来我国实体经济活动的显著下滑,还会推升金融风险;极端天气风...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企业僵尸化风险————作者:张十根;陈力维;

摘要:公司治理机制是影响企业僵尸化风险的重要因素,但鲜有文献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即“董责险”)这一视角考察公司治理机制对企业僵尸化风险的影响。本文以2007—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董责险与企业僵尸化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购买董责险不但不能防范反而会推高企业僵尸化风险。基于管理层投融资决策以及企业盈利能力视角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诱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以及损害企业盈利...

新技术背景下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的理论变迁与规则调整————作者:张力毅;

摘要:最大诚信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保险合同双方对于保险标的风险和合同内容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此原则之下,保险合同双方都需履行特定的义务,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一方的信息提供与危险控制义务,以及保险人关于保险合同内容的说明与保险金及时给付义务。由本文的研究可知,随着保险科技的广泛应用,保险人有越来越多的途径可以了解与直接控制风险,其对于说明义务与理赔义务的履行方式也随之有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在新技术背景...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穿透式监管研究————作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课题组 ;孙世重;

摘要:高风险机构爆雷表面源自信用危机或流动性危机,实质上是资产负债表危机,表现为资产负债管理失效所引致的结构失衡、价格失灵等问题。探索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穿透式监管,实现实质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是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手段。本文首先就资产负债管理与穿透式监管的内在一致性逻辑进行了解析,然后就基层实践应用的穿透式监管框架进行了阐述,最后对资产负债管理的...

中小股东诉讼机制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作者:张宏亮;李胤文;王靖宇;

摘要:投资者保护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基石,而推动中小股东司法救济实践对于中小股东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7—2023年的中小股东诉讼数据,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检验了中小股东诉讼机制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中小股东诉讼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呈显著的负相关性,而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则不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中小股东诉讼具有震慑效应和监督效应,主要通过降低大股东利益侵占、提高分析...

金融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地方债券发行利差————作者:李淑娟;张俐婕;

摘要:地方政府通过金融分权实现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与索取,进而影响地方债券发行定价。本文基于2015年第二季度至2023年第四季度我国地方债券数据构建门槛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验证金融分权与地方债券发行利差的关系,并讨论了地方政府行为在其中的作用。研究表明:(1)金融分权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影响地方债券发行利差,其影响存在门槛效应:金融分权在门槛前会降低债券发行利差,而在门槛后会提高债券发行利差,且表现出异质性。...

气候政策调整强度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作者:严春晓;袁晓冬;朱迪星;

摘要: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转型的进程中,气候政策作为转型风险的主要诱因,其调整强度的变化给金融市场尤其是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基于2010年第四季度至2024年第三季度我国25家A股上市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考察了气候政策调整强度的变化对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气候政策调整强度的上升会显著推高银行系统性风险,且该效应对较大资产规模的国有银行和处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上的银行尤为...

加密货币技术与金融基础设施创新——从去中心化金融到金融互联网————作者:孙浩;

摘要:在区块链技术驱动下,加密货币生态呈现三个主要的特征,即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和代币化,为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演进提供了重要借鉴。各国央行近年来提出了一系列试验与蓝图,如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统一账本、全球第一层、金融互联网等。这些项目吸收了加密货币的技术创新,在实现“支付即结算”、多资产与货币之间同步交收、贸易金融自动化和提升金融系统互操作性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去中心化金融与传统金融体系加速融合的大背景下...

如何破解基金“高费用低业绩”之谜——基于浮动费率政策的调节效应检验————作者:李学峰;吕佳丽;蔡新怡;

摘要:本文以2013—2023年我国开放式公募基金为例,探讨了浮动费率政策的推行对管理费用与基金业绩负向关联的调节作用及路径机制。实证研究发现:浮动费率确实缓解了基金费用与业绩之间的负向关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委托代理问题。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讨论发现,基金治理在浮动费率政策对“费用-业绩”关系的调节效应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提高基金治理水平可以通过强化基金的内外部监督评价机制...

注册制改革背景下企业IPO欺诈行为演化博弈研究————作者:姜珂;袁广达;

摘要: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深化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融资效率,但IPO欺诈事件的频发对市场公平性与投资者权益保护构成了严峻挑战。本文针对注册制下IPO欺诈问题,构建了涵盖IPO企业、保荐机构与监管部门三方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各方策略选择的动态演化过程及其稳定均衡的形成机制;同时,通过模型求解与数值仿真,深入探讨企业在IPO过程中不同主体演化稳定策略的动态收敛趋势。研究发现:市场主体策略演化具有动态交互...

强赎风险与过度投机——基于中国可转债市场的实证研究————作者:辛建轩;叶强;杨世博;夏昊;

摘要:本文研究了可转债强赎风险与可转债市场投机程度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高强赎风险能够抑制可转债市场投机程度。(2)在代理冲突较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财务困境成本较大的公司中,强赎风险对过度投机的抑制效果更明显。(3)在每年首次触发强赎条件之后,发行公司强赎行权的可能性降低,此时强赎风险对投机程度的抑制作用减弱。更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强赎条款的设计更易于触发强赎条件时,可转债市场的平均溢价程度也更低...

人工智能、大数据与金融风险管理————作者:刘春航;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金融机构更好发挥大数据分析的威力,在风险管理领域降本增效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金融机构在抓住战略机遇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安全有效开发应用。虽然现有的监管框架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模型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外包管理、数据安全等领域的管理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特质,金融...

气候物理风险如何向金融部门传染——基于银企借贷联系渠道的分析————作者:赵胜民;彭馨漫;王超;

摘要:本文基于2007—2022年中国省级气候物理风险指数(CPRi)和69377对银企借贷数据,重点考察了气候物理风险通过银企借贷联系向金融部门的传导效应。研究发现,气候物理风险会显著提高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这一影响具有约3年的持续效应,且中小型银行、高贷款占比银行以及经营效率较低的银行表现出更高的脆弱性。通过两阶段回归分析,本文揭示了气候物理风险通过企业渠道向银行传导的具体机制:气候物理冲击首先会...

我国外汇衍生品监管效果的量化评价:框架构建与效果评估————作者:赵峰;李子怡;马光明;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外汇衍生品市场飞速发展,但衍生品的“三高”特征也给外汇市场稳定和企业经营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加强衍生品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六维度的中国外汇衍生品监管效果量化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利用314家我国海外投资企业的调查数据,使用SEM模型开展了量化评价。研究发现:在总体上,我国外汇衍生品监管取得了良好效果,显著提升了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水平和微观企业的衍生品交易水平,并增强了微观企...

保险公司风险处置行政措施的协调适用研究——基于金融稳定法草案二审稿与《保险法》协同视角————作者:欧达婧;

摘要:金融稳定法草案二审稿应与现行《保险法》形成规范协同。本文采用比较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方法,对保险公司风险处置行政措施的协调适用路径进行了明确,厘定了保险公司风险处置行政措施与破产程序间的关系。行政机关对保险公司的风险处置措施在法律性质上应属行政行为,可通过比例原则确定其合理限度。金融稳定法草案二审稿中的接管、托管措施与《保险法》中接管措施的衔接适用不存在障碍。但对于促成重组措施,则需细化其适用要件。具...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盈余操纵————作者:张璇;胡婧;温和铭;

摘要:本文选取2013—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业务的复杂性不仅会直接增加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其高风险性还会通过加剧两类代理冲突,间接强化管理层的盈余操纵动机。通过进一步考察盈余操纵的方向发现,影子银行业务能显著增加营业外收入,从而促使管理层进行负向盈余操纵。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独立董事占比低、股权集中度...

  相关经济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