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守正笃行续华章——《国际金融研究》创刊40周年致读者
摘要:<正>《国际金融研究》是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刊,主管单位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单位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国际金融研究》于1985年8月创刊,1989年由双月刊变为月刊,1997年、2009年两次扩充版面,截至2025年8月,《国际金融研究》已发行40周年。坚守初心担使命。《国际金融研究》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坚持立足国际视野,坚持理论与实际...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证据————作者:黄新飞;温骏毅;尤泽燊;
摘要:知识产权质押能引导金融机构为实体企业贷款,解决部分企业因缺少实质抵押担保物而带来的融资难问题。本文手动匹配2011—2022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采用Tobit回归模型考察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第一,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主要表现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增加以及创新效率的提高。第二,创新绩效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产权质押...
汇率传递与“双支柱”调控的政策效应————作者:马勇;姜伊晴;
摘要:本文将汇率传递因素引入小国开放DSGE模型,研究其对中央银行政策选择的影响。贝叶斯估计结果显示,中国的汇率传递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货币政策同时承担着稳定经济与稳定汇率的职能。模拟分析表明,汇率传递主要通过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渠道影响外生冲击的传导机制。通过比较汇率不完全传递条件下多种政策安排的调控效应,本文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盯住名义汇率的货币政策由于承担着“多目标”压力,将产生更大的社会福利损...
数字化转型如何赋能零售贷款业务——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作者:廉永辉;陈珊;李杰;
摘要:本文基于2010—2022年中国208家商业银行样本,实证检验了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零售贷款业务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赋能零售贷款业务发展,且这种赋能效应会因银行规模、网点数量以及客户对金融科技接受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商业银行获客能力、运营能力和风控能力发挥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优化零售...
金融周期、重大突发事件冲击与“三支柱”政策效应评估————作者:马亚明;胡春阳;
摘要:在金融周期下行和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的背景下,如何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修复宏观经济、防范金融与经济的风险共振,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课题。本文基于2002年1月—2023年12月经济金融数据,测度重大突发事件对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风险溢出水平的持续影响,并进行金融周期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评估“三支柱”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经济增长持续下降以及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风险溢出水平持...
科技金融对区域资本流入的“撬动效应”研究————作者:盛天翔;马赵平;范从来;滕家辉;
摘要:资本投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科技金融的产生及发展可能会对资本流动产生新的影响。本文选取中国2008—2022年221个城市样本,探讨科技金融对资本跨区域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显著促进区域资本流入。从影响机制来看,科技金融通过提升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和降低区域金融风险,发挥对资本流入的“撬动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市场科技金融,公共科技金融对区域资本流入的促进作用更强;科技金融...
探本溯源:国际金融学说的创立和发展概论————作者:贺力平;
摘要:国内外已有多篇论著讲述国际金融学说的发展历程,但仍存在若干重要问题未解答,本文试图回答五个相关问题:第一,与当前理论发展具有传承关系的国际金融学说初生于何时何地?第二,在国际金融学说发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是如何形成的?第三,为何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只字未提休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第四,19世纪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为何忽略国际收支平衡相关研究?第五,为何认为国际金融研究在20...
合理负债降低收入不平等的经验证据——基于财务脆弱性视角————作者:易行健;杨雨佳;杨碧云;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收入不平等问题。本文利用CHFS面板数据探究了中国家庭合理负债对收入不平等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家庭合理负债显著降低了收入不平等程度。机制检验发现,合理负债可以通过促进低收入家庭创业以及提升家庭的经营性收入进而显著降低家庭收入不平等。异质性分析发现,家庭合理负债对收入不平等的降低作用在低受教育程度、户主为风险...
中国金融安全的混频测度、外部风险溯源与“双支柱”政策调控————作者:邓创;杨晨龙;谢敬轩;
摘要:统筹开放与安全是新时期织密织牢金融安全网、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必然要求。本文综合使用混频分层动态因子模型与模态分解技术,实现对中国金融安全状况的混频测度,在高水平开放背景下利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追溯威胁中国金融安全的短期与中长期主要风险因素,进一步检验安全维护和风险防控双重目标下“双支柱”政策框架的调控效果。研究发现:第一,随着高水平开放进程的持续深入,中国宏观金融主权与金融体系抵御韧性的中...
美国单边制裁与就业市场稳定——基于企业雇佣视角的研究————作者:窦超;李峥;刘巍;杨雪;
摘要:美国不断升级对华制裁力度,对我国企业用人决策和就业市场稳定产生冲击。本文系统识别出受到制裁影响的国内上市公司,并从企业雇佣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美国制裁冲击对我国企业用工情况的综合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制裁冲击虽然会通过加剧融资困境、压缩海外业务和提升雇佣成本使企业缩减雇佣规模,但较强的企业自身竞争力和较高的政府扶持力度可以有效缓解因制裁冲击所引发的劳动雇佣规模缩减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制裁冲击也存在客...
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独立性差异——基于跨境资本异常流动视角的分析————作者:彭红枫;梁子敏;张榛岂;
摘要:本文选取全球35个主要经济体2004—2019年数据,基于跨境资本异常流动视角,考察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差异问题。研究发现:当经济体处于跨境资本流动异常,特别是流入异常情形下,实施浮动汇率制会丧失部分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跨境资本流动异常背景下浮动汇率制“稳定器”作用失效的机制在于,此时经济体本身汇率已发生剧烈变化,若经济体再利用汇率波动去吸收美联储货币...
货币政策冲击、生产网络与行业产出————作者:赵向琴;王姗;陈国进;
摘要:货币政策冲击可能会加剧经济波动,削弱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的效果。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究生产网络在货币政策冲击向行业产出传导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差异性影响。首先,采用高频识别方法与空间计量模型给出货币政策冲击通过生产网络传导的初步证据;随后,构建包含价格黏性的多部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冲击通过生产网络传导的机制,并扩展至动态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生产网络是货币政策冲击向行业产...
地区信用环境与资本跨区域流动——来自企业异地并购的证据————作者:白彩全;易行;张靖和;薛启航;
摘要: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促进资本跨区域流动对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企业异地并购这一重要的资本跨区域流动形式入手,基于2011—2019年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与A股上市企业异地并购数据,构建城市-城市对和企业-城市对层面的面板数据,探究被并购方所处城市信用环境对企业异地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被并购方所处城市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够显...
金融科技能否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来自银行专利文本信息的经验证据————作者:陈东晖;于学伟;胡丽宁;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阶段,金融力量必不可少。其中,金融科技作为银行数字化运营的新兴手段,其对传统金融体系的改善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此,本文以2012—2022年我国商业银行和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捕捉银行专利文本语义及语义相似度来测算金融科技指数,并使用三阶段SP-DEA动态分析模型构建企...
地缘政治风险对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作者:徐龙强;张文博;李杰;袁梦怡;
摘要: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生产分工面临重大挑战。本文基于全球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OECD-ICIO)测算1995—2020年76个经济体行业层面的全球价值链位置,考察地缘政治风险冲击对全球价值链生产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全球平均层面的全球价值链位置均值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将通过贸易摩擦、进出口规模,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渠道推动全球价值链生产阶段向链条两端移动...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政策效果研究:基于国际舆论情绪的视角————作者:肖争艳;陈衎;周欣锐;
摘要:国际舆论情绪对跨境资本流动有着重要影响,外汇管理部门实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措施时需关注“中国经济”的国际舆论情绪。本文通过RavenPack数据库的国际舆论情绪数据,深入分析国际舆论情绪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措施政策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国际舆论情绪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措施的效果有显著影响,悲观的国际舆论情绪不利于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措施调控目标的实现。第二,加强与财政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能...
主权ESG表现与实际汇率形成机制:“类宾大效应”假说及其检验————作者:杨长江;刘文硕;
摘要:主权ESG是反映经济体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指标,本文首次分析了其作用于实际汇率的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通过构建实际汇率的随机贴现因子决定模型,本文提出了“类宾大效应”理论假说:经济体主权ESG表现的改善会通过生产率、政府支出、有效投资以及风险缓冲等机制导致实际汇率升值,但其效果与可持续发展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程度有关,与经济增长影响实际汇率的“宾大效应”相类似又有所区别。本文随后采用81个国家2...
发展新质生产力、金融角色新定位与金融体系重构————作者:张杰;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事关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同时也对未来金融改革与发展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本文试图考察这一重大命题提出的背景,辨析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着重厘清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标志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金融角色新定位。本文发现,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战略转型,而金融角色定位因不同增长模式而异。针对不同增长阶段的金融角色,我国先后提出“账房”“核心”和...
地方政府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与新质生产力:基于数据要素的视角————作者:张萌萌;余明桂;雷汉云;汪靓红;
摘要:数据是数字化时代关键的生产要素,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生产要素。作为数据要素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方政府于2015年开始先后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本文以地方政府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的建立作为外生冲击,探究其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这种融资服务平台的建立促进了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第二,机制分析表明,融资服务平台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冲突对新质生产力产生积极影响。第三,...
全球金融风险冲击、汇率制度和银行跨境资本异常流入——兼论“三元悖论”还是“二元悖论”————作者:陈雷;缪志鎏;李月琪;
摘要:本文研究浮动汇率制度能否对全球金融风险冲击对银行跨境资本异常流入的影响起缓冲作用,并进一步基于银行跨境资本异常流入视角,讨论“三元悖论”和“二元悖论”之争。首先,构建包含流动性螺旋机制的理论模型,分析全球金融风险冲击对银行跨境资本异常流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汇率制度的调节作用。其次,使用国际清算银行的地区银行业统计数据库,构建银行跨境资本异常流入指标,包括资本激增和资本急停。最后,实证检验全球金融...
国际金融研究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