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尽量采用大空间
大空间意味着大进深、大开间,采用跨度较大的柱网,避免室内固定的结构墙体,必要时可以使用轻质隔音材料或书架等家具作灵活分隔。大空间的开放格局,大气清新,灵活方便,流程直接,为“借藏阅”、“人机书”一体化以及提高馆员的工作效率创造了条件,营造了人在书中,人书合一的环境氛围。但大空间设计应考虑防火和安全问题,遵守《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6.2.2条的规定。
3.4图书馆建筑的体型,要尽可能采用紧凑集中的块状体型或其变型
传统图书馆建筑分散式的条状体型,使各个功能空间关系松散,工作流线和交通路线加长,读者、馆员、馆藏文献之间呈隔离状,造成读者查找文献不便,馆员工作效率低。采用块状体型,如方形、矩形等,体型空间紧凑,便于作大空间使用。
3.5基本采用模数式设计
所谓模数式设计,就是通过统一层高、统一载荷、统一柱网,将固定功能变为动态功能。统一层高,就是将功能有可能变化的空间都处在同一层高,同一水平面上。为保证大面积的空间中人不产生压抑感,确定合理的层高是关键。一般来说,根据阅览室的大小、房顶结构等具体情况,选择3.6—4.0m的层高。统一载荷,就是把藏书、阅览、服务、活动等空间设计成统一的载荷标准。统一柱网,就是上述空间采用框架结构和1.20m或1.25m整数倍模数的大柱网。
3.6局部突破模数式设计
在不影响图书馆建筑的灵活性,对图书馆功能空间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为节约基本建设投资,提升图书馆建筑的艺术形象,必要时可在局部一些次要的部位突破模数式设计。
1、从有利于建筑造型或受选址限制的情况下,边缘和小面积空间,两个方向的柱网,可以采用不同的柱网结构。这些空间在优化图书馆环境和氛围的过程,可以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在某些结构比较特殊,功能比较固定的空间,如学术报告厅,学术讨论室,教室,行政办公、业务和技术设备用房等,都可采用不同于阅览室和书库的载荷,以节约投资。
3、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印刷型文献的利用率会逐步降低但又不宜马上剔除,为提高读者查找文献的效率,保证充足的阅览和活动空间,需要把相当一部分馆藏转入提存书库。密集书库的载荷为1000kg每平米左右,大大高于一般书库,因此也无法与其它空间同载荷。这种书库国内多设置在底楼,但如果主出入口也配置在这楼层,会对此楼面功能的合理布局产生很大的制约;另外是分散到各楼面,设置在垂直方向一个固定的部位,此种方式明显有利于读者必要时文献的快速提取,值得注意。
3.7建筑高度
图书馆建筑高度越高,一会导致投资增大,如垂直交通就需多部电梯,消防安全要求提高;二减小层建筑面积,采用大空间多了一个制约因素;三会增加交通空间,降低有效面积利用;四是增加管理、维持费用。大学图书馆具有短时间内集中大人流的特点,完全依靠电梯既不现实,费用也巨大,而依靠一般楼梯,因体力消耗过大,影响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因此,在校园用地不是很紧张的情况下,图书馆建筑应尽量向低层设计。一个二万平米以内的图书馆,以3—4层为最佳。
3.8重视多功能空间的规划和设计
1、学术研究空间:现代大学图书馆除了学术报告厅外,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学术讨论室、研究室、研究包厢的规划和设计也很重要。同时在有条件时引进一些对文献信息依赖性比较强的研究所(室),既能增强图书馆的学术性,又能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2、休闲空间和交际空间:由于这些空间不是图书馆建筑的主体,容易为各方所忽视。但现代大学图书馆,读者在获取知识、信息和进行研究的同时,还要有人际间的交流和休息,因此,咖啡吧、茶座、音乐室、展厅、休闲角这些空间的设计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要充分利用中庭、走道、连廊、屋顶花园等,为读者提供环境优雅的休息、交流的场所。
3、教学空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图书馆功能的拓展,掌握信息和知识获取技能的日显重要。图书馆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教室,如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文献检索教室、网络检索教室等。当然,它们也可以与视听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报告厅、讨论室等合并,但设施和布局必须考虑教学的需要。
3.9门厅及周边空间功能的组织
门厅一般由入口、大堂等组成,周边空间有中庭、过道等,一般两者间并无严格的界限。门厅是读者接触图书馆的第一功能空间,是展示形象,体现水平,营造氛围的重要区域。过去我们并不重视对门厅的组织、管理和开发,其功能比较单一。但现代图书馆,门厅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极大的拓展,除了承担交通枢纽、导向功能外,还要承担服务、管理、宣传、艺术渲染等一系列的功能,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对门厅及周边空间作合理的定位,对功能区域作适当的划分并配置以下基本设施:服务台、咨询台、文献复制设备、计算机、文献陈列架、休闲桌椅、宣传橱窗、布告牌、电脑导引系统、大屏幕显示屏、防盗装置、存物柜等。
3.10现代技术对图书馆
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数字化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已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建筑。新技术首先导致了图书馆建筑的内部布局和面积分配的变化;其次要求在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办公自动化、通讯自动化、楼宇管理系统如消防、广播、空调、电视、能源、给排水等子系统的需要,要科学地、超前性地设计和规划结构化综合布线以及相应的用房;第三现代技术还引起了图书馆家具、细部设计上的变化,如阅览桌上要预设网络接口,休闲桌椅上配音乐终端,分隔墙面宜采用活动夹板以便于布线。其中,毋庸置疑最重要的是综合布线系统,它是现代大学图书馆的生命线。
4、高校图书馆的设计原则
图书馆建筑是与信息技术关系最密切的建筑类型之一。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并提供服务成为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存储文献、生产知识、传递情报的图书馆传统功能在现代社会需求竞争的强大动力推动下,内涵不断变化扩大,呈现出多层次、灵活可变与综合性的特征。其功能构成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避免传统图书馆使用中出现的弊端,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应遵循必要的原则。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