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间发展引导的就地城市化研究

所属栏目:市场营销论文 发布日期:2011-08-23 17:16 热度:

  摘要:本文通过对厦门“金包银”项目的实施中各种问题的深度剖析,来探讨由产业空间发展引导的就地城市化问题。希望能在各地工业集中区后续建设中发挥借鉴作用。
  关键词:工业;金包银;就地城市化;厦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空间发展迅速。在政府的支持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各种产业园区纷纷崛起,为了寻求低地租,开发商、企业纷纷选择了在园区驻扎。随后商业、居住、配套等一一跟进,一个新欣城市便诞生了。园区的兴起推动了城市化的蔓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园区在建设之前都没有经过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周密论证,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城中村、征地难、环境污染、投资巨大但收益甚微等直接导致了企业、政府、村集体三方利益的受损。在各种压力下,各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纷纷出台了相应对策,其效果好坏参半。其中厦门市在这轮工业区建设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就地城市化的模式,即“金包银”模式,并且得到了大力推广。但是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金包银”模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时间的考验和摸索过程中不断的调整与改进。
  一、 厦门产业空间的拓展与现状
  厦门是一个海湾型城市,土地供应量不足是它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阻碍,为了满足大规模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的需要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所以厦门工业发展走集约增长方式是突破土地资源制约的必然之路。随着党的十六大报告“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以及海西建设的启动,厦门开始向岛外辐射。在新一轮的建设中,岛外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海沧石化工业集中区等四大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岛外房地产市场也快速发育发展,与岛内的差距逐步缩小。然而,由于工业园区的开发必然会造成用地矛盾,随之而来的拆迁赔偿问题、外来务工人员住宿问题、污染问题等也必然成为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 厦门产业园区的就地城市化模式
  针对厦门市工业集中区推进现状和工业集中区周边农村的实际情况,在经济力量不足的大前提下厦门市政府决定对工业集中区内的村庄实施就地城市化改造,即“金包银”项目。
  2.1金包银模式概念
  所谓“金包银”,是指在对工业集中区、开发区等成片建设区域周边保留的村庄,按照统一规划的要求,落实人均15平方米的农民发展用地政策,在村庄外围建设为工业区提供配套的“三产”服务设施,为被征地农民提供一套自住房、一套出租公寓、一份店面股份(简称“三个一”),并同步对村庄内部实施旧村改造,确保农民有稳定收入来源,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金”是指紧邻工业集中区住宅较密集、人口相对集中且规划允许保留的村庄外围为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的配套用房;“银”是指就地改造的村庄,按照就地城市化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谐发展。由此在空间上形成一种围合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氛围。由金边商业带动银里发展,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居住消费空间。
  2.2金包银模式的实施及成绩
  “金包银”工程从2005年7月实施至今,总共启动了27个“金包银”工程项目,并且没有发生一件农民因拆迁问题上访的事件。由此看来,“金包银”这项惠民工程在短时间内确实给失地农民带来了福利。一般征地过程中对原住居民的办法要么是整体搬迁,要么就是绕道而行,最终沦为城中村,成为城市的异质空间。金包银项目提前意识到这个问题,采取就地城市化政策,一方面很好的避免了城中村的发生,一方面节约了建设成本,直接利用金边做为工业区的配套设施,同时还为失地农民创造了工作机会,解决了后顾之忧。工业区的发展带动了岛外经济的腾飞,岛内外的差距逐步缩小。历历数来,该模式优点颇多,得到了大部分市民的认可。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厦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富,有的地方贫。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地方会体现不同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的变迁。该模式逐渐暴露出它不完善的地方。
  三、 厦门就地城市化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1898年,霍华德就在《通向真正改革之路》一文中说到:“城乡必须融合,这一快乐联盟必将涌现新希望、新生活和新的文明”。“新希望”、“新生活”、“新文明”这三点正是就地城市化地区必须拥有的营养素。“金包银”就地城市化模式将城市规划与政策配套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绩,但这也是厦门政府在资金不足、征地难等多种背景下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属于摸索阶段。从2005年开始建设到现在,该模式不成熟的地方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物质环境方面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金边的建设跟银里的改造在为他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跟工作环境。但是总的来说,工业区与居住区毗邻是不符合规范的,工业区的污染因素依然存在,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工业区与村庄之间都没有绿化隔离带。这是一个在以后发展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此外“银里”的改造也不彻底。一方面是居民自己不配合工作,一方面是规划的原则性不足。村民大多不愿意动自己的房屋,导致无法按照原规划进行建设。最后整个银里的改造就成了小打小闹,只是一些简单的道路改造、路灯照明、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小范围整治。规划实施的不彻底直接降低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金包银的建设为他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方便。工作与居住的直线距离明显缩短,且消费便宜。相对于衣食住,行与乐便显得不太跟得上脚步。首先,工业园区内部公共交通不发达。摩的队伍庞大,缺少系统化管理和规范,使得这一块的安全管理让人担忧。另外工业园区内的配套设施功能单一,布局无序,特别是娱乐设施的缺失导致当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的业余生活单调,容易造成精神上的空虚。对于学校的扩容与建设,由于规划滞后,在短期内无法很好的满足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需求,这对整个工业园区的人员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工业园区内的就地城市化村庄分布零散,集中大型化配套无法满足各村庄的需求,所以在配套设施的规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不断的调整。
  3.2经济建设方面
  经济因素是影响整个地区稳定的重要因子,失地农民的收益是就地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要保障的环节。他们的财产收入方式从农业变为房租与商业,这其中的转变不是每个村庄都愿意接受的。其原因来自于两方面。第一,由于自然资源与地理位置的不同每个村庄的贫富差异也不同,那原本富有的村庄会发现收入方式的转变使得他们的利益受损,他们当然就不愿意。所以金包银在这一地区的实施必然会招致怨声载道。第二,由于企业的入驻无法预计,导致一些厂房空置,没有企业入驻也就没有工人消费。这样,想要靠房租跟金边商业维持生计的村民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整个金包银在此地区就变得没有意义,
  另外,因为金边的住宅环境优越所以房租会比银里的房租贵,很多工人都愿意到银里租房居住。这一消费趋势驱使村民争相加盖房屋,促使银里居住环境变得更加无规划性,更加无序、杂乱,环境卫生更加令人担忧。另外价格差价也使金边的空置率增高。
  站在入驻企业的角度来看,工业园区的建设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更好的实现产业聚集效应。金包银为其提供了相应的配套。但是随着新一轮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中国西部解体的大局势的改变,使得园区工厂经常会遇到招工难的窘境。一是当地居民不愿意进工厂,二是外地工人不愿意过来务工。与此同时也没有相关政策给予解决。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整个金包银是依靠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工业不能兴盛,金包银自然也不可能繁荣,就地城市化的计划也就无法进一步实施。
  3.3社会学方面
  相对于其它城市的工业园区建设,厦门工业园区内居民不用离开自己的家园,不用放弃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气息。这对广大村民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金包银模式为工业园区的建设节约了社会成本。一个村庄可以视为是一个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整体搬迁必然会造成社区认同感的缺失、贫富分划、地域分划,传统气息的消失等等,这一系列具有隐匿性、难测量的社会成本的消耗,在无形中损害了原住居民的利益。此外,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的融合也是管理部门需要多思考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摆脱田间劳作,靠收房租和商业来维持生活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很多人不愿意到附近工厂务工,就是因为工厂工作很辛苦,还不如在家开个小店收房租过日子。一天又一天,懒惰的思想开始在村庄里面扩散开来。在走访过程中经常可见一些年轻力壮的青年在街边喝酒打牌。政府的惠民政策变成了他们懒惰的借口。在这种氛围下,再精密周到的规划政策也很变得无效。在抓紧物质环境建设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村民环境变化带来的精神差异。要“两手抓”才能真正实现就地城市化的美好愿望。
  四、 对就地城市化模式的思考
  厦门“金包银”模式的实施让许多逐渐衰败的村庄死而复生,受到农民的普遍拥护。厦门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该模式是可行的,但是它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金包银”模式的适用范围比较窄,需要在工业区建设成型和原村庄经济条件落后的两大前提下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其次,该模式只适合于劳动密集型工业集中区。因为“金包银”所提供的服务是属于较低层次的消费,而劳动密集型工业集中区打工者较多,可以更好的跟金包银工程相结合。在推广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两点,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处理问题。
  总的来说,“金包银”这种就地城市化模式只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手段。理念值得学习,考虑到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同时还能达到双赢效果。至于其实施效果的好坏则因各地情况不同而不同,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的调整政策与规划方案,使其能与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由此走出一条适应各个城市化阶段的新就地城市化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建伟、毛蔚灜.大规划:城市与产业[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兴平.中国城市新产业空间-发展机制与空间组织[M].科学出版社,2005
  [3]高珮义.城市化发展学原理[M].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9.
  [4]王唯山.城乡空间统筹下的厦门农村发展规划与建设[J].规划师,2007(2):8-11.规划师杂志社
  [5]戴松若.厦门“金包银”实验[J].镜鉴,2006(7):46-47.新华出版社.

文章标题:产业空间发展引导的就地城市化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shichangyingxiao/998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