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范文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困境与纾解

所属栏目:经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6-29 14:57 热度:

  国家要发展就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同样,一个地区的进步最大的体现就是经济的发展。现如今,一些县域经济的发展还是面临一些困难的,本文主要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困境与纾解展开了一些论述,文章是一篇经济学论文范文

   [提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正完成着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变得越来越紧密,这为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给其造成了一定的发展瓶颈。本文以工业发展为视角,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给出纾解路径。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困境,困境纾解,工业化

  随着工业化发展日趋常态化,我国县域经济正在转变传统“三农型”的发展模式,向复合型转变,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与农村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已经呈现出诸多弊端,只有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引,以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大力发展三大产业,并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传统县域经济向现代县域经济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型具有一定风险,能否取得最终成功,除了要依靠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外,还对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正完成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变得越来越紧密,这为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也造成一定的发展瓶颈。这是因为在工业化、城市化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如果县域经济得不到城市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体系的支撑,将无法使县域经济的发展困境得到纾解。本文以工业发展为视角,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给出纾解的途径。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和必要性

  “郡县治则天下安”,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社会,县域对国家的稳定、快速发展一直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对我国百强县的发展共性进行分析后可知,我国不同地区的县域在地理人文、政策优势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而这些差异又进一步造成了不同县域之间产业竞争实力和经济水平的不同。所以,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能力,已经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体而言,发展县域经济,不但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还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充足动力。

  (一)实现现代化。按照区域经济理论,发展县域经济需要借助多种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等领域都会因此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区域内的工业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都会逐渐处于较高水平。比如,会在县域经济的推动下,最终形成具有“辐射”状态的、以本区域内的县城为中心的新型城乡关系,无论是县域之内还是县域之外,都会因此而受到积极影响。实际上,在当今时代,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对实现现代化充满了替代,也为此做了充足准备。可以说,“城乡一体化”的全面现代化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使县域内大量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实现区域内的现代化,并使其处在一个良心循环的状态之中。此外,根据国外经验,发展和壮大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区域内的农村和其他区域提供各项服务,这对促进和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资料在县域之间的流动,强化城乡商品与物质交流,而这又能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绩效。

  (二)解决“三农”问题。在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备受关注,无论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产出水平,亦或是农民的增产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直接相关。而发展县域经济,将这一承上启下的区域打造成吸收劳动力、提供经济发展动力的关键区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因为,发展县域经济,能够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县域转移,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化的步伐也会由此加快,产业转移的水平和力度也将取得新的成绩,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农业的发展程度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力度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此外,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还会进一步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借助县域内较为完备的行政、经济与社会管理手段,能够不断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渠道,使农村整体收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县域经济,也就意味着要加大对农民的政策性扶持力度。这样一来,不但有利于市场的统一和资源的整合,还能因此而构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这对借助县域经济优势助力“三农”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国家工作的重心和县域经济的核心所在,只有不断壮大和发展县域经济,“三农”问题才能得到充分解决,也只有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良性运转,才能借助产业结构调整与角色转换,不断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化解在社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二、县域经济走工业化道路的制约因素

  (一)资源和市场运行低效。当前,一些县域在围绕核心产品发展方面显得力度不足,上下游产品的开发深度不够。同时,由于提供的上游配套产品与承接下游产品加工的配套企业十分有限,使得县域经济只能在较低的发展速率上行进。此外,由于县域内一些企业的市场意识与分工协作意识不高,使得各项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实际上,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种类很多,不但涉及到县域内的自然资源,也与县域内的人力资源、资本和信息资源直接相关。在前文的分析中已经表明,无论是何种资源,都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县域内的资源具有一般资源的稀缺性特性,只有实现了这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使之发挥最大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机制需要发挥调节和优化的作用,并逐步构建起资源在市场上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的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比如,要充分借助市场价格的波动和市场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诉求,以市场供求机制为标准,对县域经济的运行进行必要调节,并以市场为导向,对县域内的各项资源和供求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产业结构与企业组织结构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要求。

  (二)区位与科技不明显。市场运行机制的优劣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总体功能,也会对县域经济的成长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行政管理机制、政府领导机制还是政策扶持机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进程。而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区位和科技因素不容忽视。这是因为,农村和城市之间、县域和县域之间、县域和外部环境之间,都因其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各有各的区位优势,彼此之间能够优势共享和共同发展。在我国,农村的生产资料相对丰富,能够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一定的生产资料,而城市经济相对发达,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进步,这样一来,城乡之间如果能够构建一体化的合作运行机制,将会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实践表明,我国大部分县域的区域优势都不明显,科技进步机制对县域经济的束缚很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县域政府之间并未构建起完善的相互合作的机制和网络体系,彼此之间的活动与相互影响相对有限,县域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与扩散以及应用和推广工作都受到一定限制,通过科技进步促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远未实现。   (三)资源缺位。与传统工业化不同,新型工业化改变了以往工业发展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原有的工业框架体系,并在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工业资源的重新配置,工业布局也通过调整得到了优化。这样一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就对资金、技术与人才形成了强烈依赖,传统生产资料或者工业资源正在让位于这些新型资源,而这对县域经济来说,恰恰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这种源自资源的缺位使得县域经济在短时间难以获得新的突出的表现。这是因为,在发展高新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大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对那些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来说会更加艰难。此外,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一些县域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资金外流十分严重,在这一情况下,也进一步造成了技术与人才的瓶颈,找不到人、留不住人的事实十分明显,人才匮乏的问题十分突出。不但人才总量存在较大缺口,高层次人才匮乏,而且在人才结构方面也存在明显矛盾――人才分布不合理,育人、用人机制落后,等等。

  (四)产业集聚程度低。在前文的分析中可知,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位问题倘若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县域经济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而对我国当前县域经济的发展实际来说,打造具有特色的优势产品和品牌,使之能够走出去、进入到国内国际市场,能够很好的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来说,也是无可替代的强大增长源,也能够对县域经济产生强大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但是,需要承认的是,我国大部分县域经济的产业集聚程度较低,特色经济并不明显,生产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即便对那些已经形成产业集群雏形的县市来说,虽然其产业集群基本成型,也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竞争优势,但是因其大多为从传统产业发展而来,在产业生态上还属于原始的产业集群,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并不紧密。加之集群内企业的位置较为固定,产业链条较短,其延伸也主要围绕在企业母体附近,空间分布十分有限,使得这些县域能够向社会提供的终端产品只有较少品种。这种产业链条不完整、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不强的状态,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缺少必要的动力支撑,县域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也困难重重。

  三、工业化视角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纾解

  (一)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产业的发展壮大能够为县域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在工业化视角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还是要优先发展农业,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使农村资源以体现更为明显的规模经济。比如,通过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和制度推进,使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通过优化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使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实现合理流转,继而实现规模经营和适度经营。此外,还应不断探索高效的农业组织模式,通过借助当地资源不断培育优势产业,使农产品的销售领域和销售层次不断扩大和提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进一步发展县域金融,借助财税、信贷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互利双赢。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了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要不断挖掘人民智慧,释放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以实现民营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快速进步。为此,需要不断引导规模企业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管理制度,以及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使更多高素质人才能够成为县域经济的新的支撑,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此外,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要适时发展民营经济中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还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更为明显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借助多种措施,不断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户加入到非农产业之中,以此壮大民营经济群体的规模和力量。同时,还应以此为基础,提高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县域产品的科技含量与经济附加值。

  (三)强化县域产业融合。国内外的区域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县域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要素资源优势与市场互补优势,根据产业和市场相互依存的思路,不断推进和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融合,通过构建开放型产业组织体系和依托各种要素资源并开拓市场空间,使县域经济在产业的推动下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绩。比如,要将企业、政府、合作机构与知识机构融为一体,使之能够在良性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空间和地域范围;同时,要全面启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尤其要面向国内区外市场与国际市场大做文章;此外,还应在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不断扩展网络空间和网络域面,在深化节点分工的同时不断强化网络互动,以实现和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互补、功能联动与错位发展。

  (四)推动和构建产业集群。县域工业要不断扶持专业化产业集群的进步与壮大,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和整体功能优势,提高其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综合实力。为此,在组织形式方面,要不断加快重点企业的规模化发展,逐渐形成以重点企业为核心,以众多小企业为配套产业范式,以外包式、垂直式等方式,使县域内的产业集群能够形成整体协调式发展;在发展模式方面,要对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协调发展与统筹规划加以重点关注,将培育产业集群看作是县域经济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内容,通过在园区企业之间构建产业关联,不断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的空间利用率;而在发展环境方面,要不断发挥政府的功能,使之能够促进产业之间的联系,在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群体培训与信息服务投入等各方面,不断采取新的、有效措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保障与支持。

  四、结束语

  当前,加快发展方式转型,促进产业调整升级,正在成为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改变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的状况,使之向着发展态势良好的方向转移,体现更为明显后发优势。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以新型工业化为指引,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进步,继而为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做出更多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勇.产业新城: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探索[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2]徐建华.关于新型工业化视阈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1.

  [3]苏艳霞,张文儒.浅谈壮大县域经济的意义和对策[J].邢台学院学报,2014.4.

  [4]唐志文.县域经济动力机制培养问题探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9.4.

  经济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经济问题》杂志是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理论学术刊物,主要刊载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世界经济等理论文稿。主要栏目有:理论探索、国民经济管理、改革与发展、工业经济、农村.农业经济、金融与保险、世界经济、旅游经济、区域经济。

文章标题:经济学论文范文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困境与纾解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jingjixue/2724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