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环境下市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理性思考

所属栏目:经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26 10:53 热度:

  【摘要】市政管理作为公用事业行业的一个管理部门,肩负着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环境的监管重任。在新的经济环境面前,市政部门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必须加强体制创新,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本文结合社会经济环境,从市政管理的角度,提出市政管理创新的看法。
  【关键词】社会经济环境;市政管理体制;创新
  管理体制创新,是革除原有管理体制中的弊端、弥补现行管理体制的不足,理顺各方面关系、健全运行机制的最根本工作。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不长的环境下,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体制创新,能有效形成更加科学、更有效能的社会管理体系。在新的经济环境面前,市政管理部门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和维护好市政基础设施将直接体现城市的管理水平。对城市人民的生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随着市政设施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市政管理难度也日益增大。而且,市政部门本身的一些弊端也在新经济环境下逐渐显露。加体制创新,显得十分迫切。市政管理创新,既来源于市政发展的内在要求,更主要是来源于市政社会经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外在压力。同时,伴随着影响市政管理模式的制度因素逐渐消失,非制度的因素开始浮现,市政管理模式又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下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路。
  一、当前市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企分工不明确,责任和目标不统一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参与社会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而事业单位尤其是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它的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提供,其职能是担负社会责任,做出自己的服务。企事业完全不同的工作目标和责任,导致了其工作出发点和职责不同,很难非常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当前,在市政工程中,政企不分现象严重,不同的体制,使人员积极性不高,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也影响了市民对市政单位的信任度。
  (二)队伍老龄化,人员素质不高
  市政管理单位一般都是事业单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事业单位人才管理一直未能完全地市场化,管理不科学,导致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低下。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市政单位,人员老年龄化,素质低下现象严重。在当前的社会竞争压力下,一些人将市政单位视作铁饭碗,进来的人一般不会主动出去。一些人将市政单位作为遮风挡雨的地方,在里面混日子。如果不严格管理,就会造成队伍臃肿庞大。而且,人才入口关不科学,机制不灵活,一些人通过关系进入单位,而非通过正常渠道进单位的,大部分缺乏相应技术,真正的高中层人才和质量技术工人也被挡在外面。这种情况,使单位跟不上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形势和社会科技水平的提升,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三)职能定位不清,公共责任缺失
  作为一个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单位,提供良好的公用基础设施服务,是其最基本的职能。但是目前,我国的市政单位,行政性质强,服务和政府和市场定位不清。同时,也出现职能不明确,职责界定不清晰等现象。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市政公用事业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都对市政公用事业监管拥有一定的权限,但是它们之间职责界定都非常抽象、模糊,监督、管理、处罚等权力的边界划分不清,致使公共责任缺失。
  二、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下市政管理体制创新的途径
  (一)结合经济环境需求,完善组织制度
  完善的组织制度,是一个单位运行的基础和根本,而不断进行改革和制度创新,是单位持续发展的动力。市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涉及城市的道路、桥梁等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和城市园林等公共事业行业的管理。其工作内容是与城市人民的生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的。其制度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本单位的良好运转,还关系到本地市民的生活秩序。因此,市政部门应以调整组织机构和整合优势为主线,力在经营管理体制上改革创新,从而建立与场化经营完全对接,并同施工企业相适应的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例如园林管理工作,要结合市场经济模式,创新经营承包方式,和承建企业建立分工明细、责权利关系清晰、利益与风险对等的关系。而对于各工作职能,如道路施工、供水管理、园林管理等,内容杂而乱,管理不当,容易出现混乱,使职工工作积极性降低。因此,应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并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提高工作实效性。
  (二)实施危机管理,提高市政“免疫力”
  随着市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也在不断加大,当今市政处在危机四伏的经营社会经济环境中,危机不可回避,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使危机也随之增加。如何预防、化解、处理危机,成为市政维护生产经营正常运行的重要任务。但是,传统强势市政、强势品牌近年来的弱化现象就说明市政在经营过程中危机意识淡薄,观念落后,对自身的经营决策、经营社会经济环境缺乏清醒的认识,了解自身的不足。因此,必须改变观念,实施危机管理,成功的化解危机,使市政整体的经营运作能力得到提升,市政变得更加成熟。
  首先,市政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防范和管理的前提,没有一定高度的危机意识,市政的机体就会失去免疫力。市政应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组织一个危机处理小组,形成一套解决危机的运作机制和方案,密切关注市政生存社会经济环境的异常状况,面对危机,临危不惧,提高市政的“免疫力”。其次,市政应清楚地识别危机。市政对危机产生的原因,如战略危机、产品危机、经营危机、财务危机、人才危机等有准确的判断。如果高层领导对危机的严重性缺乏充分的认识,一旦危机出现,就很可能自乱阵脚,不能正确有序地处理,延误时机,把危机扩大化,甚至造成灭顶之灾。再次,市政必须控制危机。危机控制得越早越快,影响越小,损失也越小,及时控制危机发展的势头,可以避免败局的出现。意外的事件处理得当,则能化险为夷,否则,越弄越糟,不可收拾。
  (三)提炼精神理念,建设人才队伍
  无论是企业还是行政单位,其精神理念,永远是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宗旨。而市政部门作为一个服务性的部门,更迫切需要市政精神的支撑。但是,市政精神不会在市政里自然而然地生成,也不是外部强加于市政,而是市政的领导者根据市政面对外部经济环境提出的挑战,以及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对市政工作中日常涌现出的零星的思想和经难验,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得出新的观点,并把这些思想赋予到市政每个具体经营环节、生产过程,选择适当的时机、场合进行宣传、提倡、奖励,树以典范,使之成为职工的思想观念。作为管理人员,只有具有强化价值观念的手法和艺术,才能站把高度拔高,对市政精神这个无形资源给以高度重视。目前,我们市政队伍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多,必须加速对现有队伍的建设,使之得到全面提高。大具体实施中,要结合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模式,或参考国外机关单位的做法,通过推荐、自荐、民主选举、招聘、招标的办法产生各个级别的管理人员和干部,使干部成为职业,而不是政府的官员或附属物。这样就能让那些有文化、有知识、才气和经营艺术的人在市政经营管理中脱颖而出。
  (四)整合市政文化,打造市政品牌
  文化,是一个组织机构的灵魂,特别是针对市政工程事、企合作的情况下,文化能起到融合理念,形成氛围的作用。当前,一些市政单位虽然开展了一些市政文化的建设,但是,主要体现在市政的形象设计和对外宣传上,以及一些活动上,而对于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生态、表达人文思想等内涵,立意高远,内容清新,使观众减少压抑感还严重缺乏,在新环境面前,必须要加强文化建设,打造自己的品牌。
  要积极提倡并且形成这样一种市政文化:以人为本、注重细节、勤勉高效、有容共好。以人为本,就是在市政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营造出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人作用的良好氛围;注重细节,就是在市政管理过程中要重视每一个细节,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在细节中体现管理,细节体现修养,细节决定成败;勤勉高效,就是市政的每一个员工,都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岗位,不断加强学习,不断进取,以高效率、高质量做好本职工作;有容共好,就是在市政这个大家庭里面,大家来自不同的市政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必须做到互相包容,互相理解,顾全大局,共同发扬优良的市政文化,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实现共好、共赢。
  综上,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茅盾,外部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都对市政管理体制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而市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其根本目标是融入市场经济大环境,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体制。在今后的历程中,应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加快实施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增创开放、产业、科技、体制、社会经济环境五大优势的要求,逐步完善管理体制的整合,为市政事业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双发,王国平.政府社会经济环境管理模式与农村社会经济环境保护的不兼容性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8,(5):94
  [2]邓志强,罗新星.社会经济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管理探索,2007,(5):20
  [3]游霞.社会经济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58
  [4]孙志燕,高世楫.社会经济环境政策存在的若干问题与调整思路[N].学习时报,2007,(8)
  [5]沈晓悦.变“社会经济环境风暴”为长效机制[J].社会经济环境经济,2007,(8):11  

文章标题:市场经济环境下市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理性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jingjixue/207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