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李清照诗词的英译认知过程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04-28 09:05 热度:

   在众多诗词中,“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词独树一帜,作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以其女性的身份和特殊的生活经历,将所见所闻所感通过细腻柔和的笔触来展现对周围世界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她的诗音律美,语言通俗易懂,清新自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同时,她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将内心缠绵悱恻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诗也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翻译学家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尝试。对于李清照诗词翻译的研究,笔者通过知网查阅,共有20 余篇文献,但是目前还没有人从认知视角进行研究,探究译者的动态认知过程。本文基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以许渊冲英译本为语料,探究译者在进行翻译时的动态认知过程,以期为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提供认知视角的例证分析,为中国古诗翻译提供借鉴。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李清照诗词的英译认知过程

  一、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也叫作概念合成理论,其主旨是 “语言是由多个概念整合而来的”[1]。概念整合包括四个基本空间: 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这四个空间各司其职却又彼此联系,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产生新的结构,完成意义的构建。具体来说,输入空间Ⅰ和输入空间Ⅱ中的元素部分地、有选择性地投射到类属空间中,类属空间中反映了两个输入空间中共同的成分或者是抽象的结构,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这三个彼此联系的认知活动的相互作用投射到合成空间产生新创结构,完成新意义的产生。简单地说,这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通过组合、完善、扩展这三种整合运作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如图 1 所示) 。

  二、概念整合模式在翻译中的应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体验哲学的提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语言学家将焦点从关注翻译的成果和对翻译标准的讨论转到了认知主体上,开始研究译者在进行翻译时的动态认知过程。金胜昔等认为: “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译者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码成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过程,而是这一活动涉及译者兼作者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和认知构建内容等很多复杂的因素。”[2]在翻译的过程中,第一阶段译者要解读原文本,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激活与源语作者相似的认知框架; 在第二个阶段,译者要在心智空间中选择与原文本相似的文化图示和语言表达形式,经过加工创造出能激活读者头脑中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形成译文。因此,翻译被认为是一种动态的认知活动,通过译者连接源语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表达,也是两种文化间的整合,而译文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译者是否激活了与源语文本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图示并且在译语中找到准确的语言表达。

  三、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李清照诗词英译认知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婉约派女词人,才华横溢。她一生历经坎坷,变化多舛。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其写作风格从前期的悠闲恬静转变为后期的悲叹身世、孤寂哀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平平淡淡的十四个叠字,把愁苦抒发得淋漓尽致。她的诗词含蓄委婉,缠绵细腻,语言清丽,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诗词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情感之中,也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悲恸凄美的诗词深受人们喜爱,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一些翻译学家将其译成英文,本文主要以许渊冲译本为主,探析概念整合理论在诗词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 一) 原文本空间、译者空间和目的语空间直接投射如图 1 所示,在原文本空间、译者空间和目的语空间这三个输入空间中存在对应一致的关系,在类属空间中含有共同的抽象结构,采用对等翻译法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例 1: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译文: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译者首先要解读这首词,包括其社会背景、词作主题、词作文体及语言表达方式。原文本空间表明当时的背景是李清照写于晚年历经国破家亡,丧夫之痛,通过对萧瑟的秋景的描写,抒发物是人非的孤单悲惨境况的感慨和对亡夫的怀念之情。在译者空间中,“黄花”指在秋季盛开的黄色的菊花,散落满地,“堆积的黄花”,像极了“身世凄凉的自己,无人同情,不由感慨”,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元素进行投射,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整合出合成空间 1 即译者识解了词人当时的心境,形成了与词人一样的认知体验,如“深秋入境,黄花堆积,物是人非,无人采摘”。这些图示作为输入空间继续参与第二轮的整合过程,在目的语文化认知中,“黄花” 并没有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因此,不管是源语还是目的语 文 化 认 知 框 架 中,对黄花都有统一的认识———自然界普遍的一种植物。因此,经过译者的加工,许渊冲将其直译为“yellow flowers”,并且增添原文文化形象“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将 “满地堆积”形象生动地描绘在读者眼前。同时,运用反问句“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表明词人物是人非,无心采花的惨淡的现状。

  ( 二) 将原文本空间的某些元素选择性地投射到译文空间由于文化间的差异,原文本空间的某些元素在目的语空间中不存在对应关系,找不到相应的对照物,为了忠实地将原文本意义传达到译文中,译者就要将原文本中某些元素选择性地投射,经过扩展、组合和完善,形成层创结构,实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最大关联。例 2: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译文: spring sheds a mild and wild light on Cold Food Day. Jade burner spreads the dying incense like a spray.这首诗是李清照早期作品之一,创作于寒食时节,通过描写闺房景物和暮春风光,表达作者惜春爱春之情。首先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经过第一轮的概念整合,形成了合成空间 1 包括寒食节、春光宜人、玉炉熏香等文化图示,但是在英语文化中, “寒食节”“玉炉熏香”等表达都是没有的,译者仍然保留了源语文化的表达将其直译为“Cold Food Day”“Jade burner”“dying incense”。原汁原味地将原文本中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传播了中国文化。在语言不断丰富发展过程中,由于目的语读者多次接触这种语言形式,目的语读者也会渐渐接受这些异国文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诸如此类的表达方式也会形成固化表达。

  ( 三) 将目的语空间中的部分元素选择性地投射进译文空间在翻译的过程中,原文本空间的语言表达在译者空间并非能找到对应的词,做到一一对应,这时,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译者不再关注原文本空间的语言形式,而是用目的语将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义表述出来,同样激活了相同的认知图式,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例 3: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译文: Think of Xiangyu who’d not survive. His men,whose blood for him was shed.这首诗写于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百姓流离失所,大宋当权派们一味南逃,毫无恢复中原之志,而自己的丈夫赵明诚也是贪生怕死之人,作者借项羽这样大的大无畏的悲剧英雄形象,对照南宋小朝廷,来讽刺那些面临大战缩头缩脑、苟且偷生的宋朝官员和将领。在原文本文化中,项羽的典故旨在项羽战败,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的大义凛然,与南宋朝廷只一味求一时平安而妥协让步、苟延残喘,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整合出的合成空间 1 就包括了项羽的典故、战争、英雄等图示。由于文化间的差异,在译者空间中找不到相应的对于典故的文化认知,如果直译就会造成目的语读者模糊不解,不能激活读者的文化认知框架。因此,在第二轮的概念整合过程中,译者在目的语文化中寻找能够激活与原文本相似的认知图式,将不肯过江东译为“His men,whose blood for him was shed. ”激活目的语读者战斗流血牺牲的认知图式,产生共鸣,达到翻译转化的最佳效果。

  诗词翻译是一种动态的整合过程,是通过译者创造性地将源语文本信息与目的语空间信息整合的过程,也是两种文化间的整合。对原文本信息的解读需要译者深谙中国文化,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考虑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整合,激活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认知框架,产生易于读者理解接受的译文。因此,概念整合理论为诗词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FAUCONNIER C,TURNER M.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182.

  [2]金胜昔,林正军. 识解理论关照下的等效翻译[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 119 - 123.

  [3]孙亚,戴凌,徐峰. 翻译中的认知联系[J]. 山东外语教学,2001( 4) : 9 - 12.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李清照诗词的英译认知过程》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作者:岑 磊,张 红

文章标题: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李清照诗词的英译认知过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4557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